《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7)
第十六卷 (7)
1. 厥證門
脈沉微而不數,謂之寒厥;沉伏而數,謂之熱厥。
《內經》曰:厥之寒熱者何也?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熱厥之為熱,必起於足者,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寒厥之為寒,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也。寒厥何如而然?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質壯,秋冬多欲而奪其精,則陽氣日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陰氣獨在,邪氣固從之而上,故手足為之寒也。熱厥何如而然?酒氣盛而剽悍,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胃而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而不榮其四肢。
白話文:
脈搏輕微且不快是寒冷逆厥的症狀; 脈搏深藏且快速則是熱逆厥的症狀. 《內經》說: "爲什麼會有冷熱逆厥呢? 陽氣衰退於下方, 則爲冷逆厥;陰氣衰退於下方則爲熱逆厥." 熱逆厥之所以發熱, 必定始於腳部, 因爲陽氣從腳趾表面開始上升, 陰脈聚集在腳下並集中在腳底, 所以當陽氣勝過時就會感到腳下的熱量. 冷逆厥之所以發涼, 必定是從五個手指向上延伸到膝蓋處,因爲陰氣從腳趾內部開始下降, 並聚集在膝蓋下面,所以當陰氣勝過時會感覺到從五個手指到膝蓋上的寒冷感. 寒逆厥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提到的陰器是指肌肉羣所彙集的地方, 是太陰與陽明兩臟腑相交之處.
在春天和夏天的時候, 陽氣較多而陰氣較少, 秋天和冬天則相反, 陰氣旺盛而陽氣減弱, 這是因爲人體強壯, 如果在秋天和冬天過度消耗精力, 就會導致陽氣逐漸減少, 不再能夠滲透滋潤身體各部位, 只剩下陰氣存在, 惡性病菌也會因此侵襲體內,導致手腳冰冷的感覺出現.
熱逆厥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酒精的力量強大而且猛烈, 當酒精進入腸胃後會使絡脈充滿但使經脈虛弱. 脾臟負責將胃中的水分輸送到全身各個部分.如果陰氣虛弱的話, 那麼陽氣就容易入侵胃部而導致消化不良, 胃功能失調會影響營養物質吸收及輸送給四肢,從而產生手腳冰涼的現象.
此人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腎氣日衰,陽氣獨勝,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手足為之熱也。此《內經》論寒厥為手足寒,熱厥為手足熱,不專以厥為手足冷矣。故以六經厥狀言之,太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
陽明之厥,癲疾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少陽之厥,頰腫而熱,暴聾脅痛,胻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溲不利,好臥屈膝,陰囊腫、胻內熱。此分六經之厥,亦不出寒熱二證。
白話文:
這個人經常喝醉酒,如果在吃得太飽的情況下進入房間,會使氣聚集在脾胃之中無法消散,酒精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熱量,在身體內部形成過度的熱能,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只有陽氣旺盛,全身感到燥熱,尿液呈紅色,手掌和腳掌也會變得溫暖。這是根據《黃帝內經》所描述的手足寒冷或手足發熱的不同症狀來區分的,並非所有手足冰冷都屬於寒厥。因此,從六種不同的經脈角度來說,太陽經脈出現厥逆時,可能會有頭部浮腫、頭暈目眩、行走困難等症狀;陽明經脈出現厥逆時,可能伴有精神錯亂、腹部脳脹、面部潮紅且發燒、胡言亂語等症狀;少陽經脈出現厥逆時,可能會引起臉頰腫脹、耳鳴、肋骨疼痛以及腿部活動不便等症狀;太陰經脈出現厥逆時,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排便困難、食慾減退等症狀; 少陰經脈出現厥逆時, 口乾舌燥、小便發紅、 腹部飽脹及心臟疼痛的症狀可能出現; 厥陰經脈出現厥逆時, 會出現小腹腫痛、腹部膨脹、 排泄不暢、喜歡躺臥彎曲膝蓋、 陰莖腫大、腿內發熱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根據六種不同經絡來區分的,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歸爲兩種類型:熱證與寒證。
劉宗厚謂:陽證至為眴僕,為癲疾,為妄見。陰證至為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嘔,或心痛之類。皆素多痰氣因虛所乘之為病。陳無擇謂:考其所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厥逆。如腎移寒於脾,則水乘於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熱於腎,則火乘於水,火既不行,乃成熱厥。
六經皆然,可次第論也。再考張仲景傷寒論陰陽二厥之證,則皆指手足逆冷而言,不以陽厥為手足熱也。《原病式》謂: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而微。陽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陽證,煩渴譫語,身熱脈數。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變為身冷脈微欲絕,反見陰證者,正為熱極而然。
白話文:
劉宗厚說:“陽證的症狀表現爲眩暈、癲狂和幻覺;陰證的症狀則爲腹脹、大便祕結或者小便不通暢等,並伴有嘔吐、胸悶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體內長期積聚了過多的痰氣導致身體虛弱從而引發疾病的情況。陳無擇認爲:“這些疾病的起因大多是因爲體內的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最終引起陰陽顛倒的現象。例如腎臟中的寒冷轉移到脾胃,則會導致水分無法正常排出,形成寒厥症狀。如果心臟中的熱邪轉移至腎部,則會使得熱量不能正常散發出去,進而產生熱厥現象。”
“六經”都是如此情況,可以按照順序進行討論。再次考察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關於陰陽兩極厥症的說法時發現,他都指的是手腳冰冷的症狀,並沒有將陽厥定義爲手腳發熱。《原病式》指出:“陰厥是指患者脈象均爲陰性特徵,體溫較低且口乾舌燥,脈搏緩慢輕微。陽厥則是患者的脈象均呈現陽性特點,煩躁不安、言語混亂、體溫較高以及脈搏跳動較快。當陽厥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出現全身發涼、脈搏微弱甚至消失等情況,反而呈現出陰性的病症表現,這正是因爲熱度過高所致。”
若誤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必死。王安道云: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似陰也。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陽極似陰用寒藥,獨陰無陽用熱藥。今詳《內經》所論,寒熱二厥,由腎之精氣內竭而成,乃常病虛損之症。寒厥當補陽,熱厥當補陰。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是也。
若仲景、河間、安道所論厥證,乃傷寒傳變手足厥冷者,病情不同,治法亦異。診察之間,生死反掌,醫者當詳究焉。
按傷寒陽厥者,先自三陽氣分感寒,起於頭痛發熱惡寒,後傳入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大便燥實,譫語煩渴,揚手擲足,不惡寒,反怕熱,脈沉有力等證。此因大實失下,使血氣壅閉不通,故手足厥冷,其手冷上不過肘,足冷上不過膝,或有時而乍溫,是外雖厥冷,內實熱邪耳。如火鍊金,熱極則金反化水,所謂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極也。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把陰性病症視為陽性病症,並使用熱藥治療,則必定會死亡。 王安道說:“熱度極高的人可能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即陽極似陰),極度寒冷的人則可能是因爲只有陰氣沒有陽氣。” 如果症狀是由陽氣過盛引起的,應該使用涼性的藥物來緩解;如果是由於缺乏陽氣導致的手腳冰冷等症狀,則應使用溫補的藥物進行調理。 根據《內經》,手腳冰冷的原因可能是腎臟功能失調或者身體虛弱所致。 寒性疾病應當補充陽氣,熱性疾病應當補充陰氣。 這就是爲什麼王冰曾經說過“增加火力可以消除陰霾”和“增強水分可以幫助抑制陽光”的原因。
然而,在張仲景、劉河間以及王安道等人討論過的疾病類型中,有些則是傷寒病毒引發的手腳冰冷的情況,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治療方法也會有所差異。 在診斷過程中,醫生需要注意區分這些疾病的嚴重程度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根據傷寒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腳冰冷的情況來看,患者首先會在頭部感到疼痛發熱並且畏寒,然後逐漸傳播到體內其他部位,最終表現爲四肢冰冷、便祕、胡言亂語、口乾舌燥、雙手揮舞雙腳踢蹬等症狀。這是因爲患者的腸道積聚了大量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從而使得血液流通受阻而導致手腳冰冷的現象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雙手溫度不會超過肘部,雙腳下肢也不會高於膝蓋位置,有時還會突然變得溫暖起來。這表明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冷,但實際上內部卻充滿了熱量。就像鍊鋼一樣,當爐子中的火焰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將金屬熔化爲液體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過度傷害會導致事物失去平衡”,但只要能夠控制好這個度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厥微者熱微,四逆散;厥深者熱深,大承氣湯。若誤作寒證而投熱藥,是抱薪救火矣。傷寒陰厥者,是因三陰血分自受寒邪,初病無身熱頭痛,就便惡寒,四肢冷過肘膝,引衣踡臥,或腹痛吐利,小便清白;或戰慄而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遲無力,此陰證也。又有病自三陽傳入三陰,久而變寒者,亦陰厥也。
輕者理中湯,甚者四逆湯。且夫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有寒手足必寒,此理之常。至於亢極反成兼化,此又病形之變也。故凡厥無脈可診,未辨其為陰陽者,且與理中丸加甘草一倍試之。若陽厥便當見出熱證,陰厥則無熱證矣。此法記之。
白話文:
如果發燒不嚴重的人,可以服用四逆散;如果發燒很重的人,就要用到大承氣湯。如果把這個症狀誤認為是寒冷引起的,並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那就像是拿著木柴去滅火一樣。感冒後出現了陰厥的情況,就是因為身體受到寒邪侵襲,從開始生病時就不會感到全身發熱和頭痛,而是感覺到怕冷,四肢冰冷超過肘部和膝蓋,喜歡裹著被子蜷縮在牀上,或者腹部疼痛、嘔吐和拉肚子,尿液呈現清澈色;或者是顫抖得像被人割了一樣,嘴裡還不斷地流出口水,脈搏緩慢而且沒有力量,這就是陰厥的症狀。另外還有疾病從三個陽經轉移到三個陰經,時間長了之後變成寒性的病症,也是屬於陰厥的一種情況。
病情較輕的人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病情比較嚴重的人要用四逆湯來治療。人的手腳就像是土壤的一部分,只要脾胃有熱就會引起手腳發熱,如果有寒也會導致手腳冰涼,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到了非常極端的時候反而會產生一些變化,這種狀況又是疾病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所以對於那些無法通過脈搏進行診斷的手腳冰冷的病人,在不能確定他們是屬於陰還是陽的情況下,先用理中丸加上一倍量的甘草試一下。如果是陽厥的話應該會看到一些熱性症狀,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症狀那就是陰厥了。這個方法要牢牢記住。
汪子良內外厥論曰:《素問》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引此以言人迎寸口經刺之法,《難經》引此以言子母本經補瀉之方,而王氏真邪相持之注,尤別夫聖人之言。所該自廣,固可推而無不通。然此段屬之六經厥狀,病能之下,而意實兼承上文寒熱之厥,而著其所以治之之法。
故盛則瀉之,言熱厥也,虛則補之,言寒厥也。皆主內傷,不虛以經取之。言六經厥狀,此主外感,按經有言,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寒熱盛衰之別久矣。而人之一身臟腑咽喉之類屬內,經脈四肢皮膚頭項之類屬外。故內傷之治在臟腑,外感之治在經絡,不可紊也。觀上文云熱厥之故,因酒入內,氣薄於脾胃,酒氣剽悍,腎氣獨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矣。陽挾酒毒,鬱而為熱,非盛而何?故其治當瀉陽氣之有餘也。
白話文:
《素問》說:“旺盛就減弱它,虛弱就增強它,既不旺盛又不虛弱,就按照經絡來治療。”《靈樞》引用這句話來說人的迎面和手腕經脈刺灸的方法;《難經》引用這句話來說子母本經(即五腧穴)的補瀉方法;而王氏對“真邪相持”的註解,更是區分了先賢的話語。這些話涵蓋範圍很廣,當然可以推演而不會不通。然而這一段是關於六經厥症的情況、疾病的特徵,實際上也是承接上面的文字中的冷熱厥症,並指出如何進行治療的方法。
因此,“旺盛就減弱”,是指熱厥,“虛弱就增強”是指寒厥。都是指內部受損,而不是外部感受風寒等病因。“六經厥狀”主要是指外部感染引起的疾病,根據經典所述,熱代表過剩,寒代表缺乏,冷熱病症之間的差異已經存在很久了。身體的器官、喉嚨等屬於內部,經脈、四肢、皮膚、頭頸等屬於外部。因此,對於內部受損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器官上,對於外部感染的治療主要集中在經絡上,不能混亂。從前面的文章可以看出,熱厥的原因是由於飲酒進入胃腸道,使脾胃氣血薄弱,酒精刺激導致腎氣衰退,陽氣亢奮,因此出現手腳發熱的現象。陽氣夾雜著酒毒,阻塞而成熱,不是過度興奮又是什麼呢? 因此,應該通過減少陽氣的過多來進行治療。
又觀上文云寒厥之故,因秋冬勞傷脾胃,陽虛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獨損,陰氣獨存,故手足為之寒也。陽為陰搏,痞而為寒,非虛而何?故其治當補陽氣之不足也。此二治者,皆主內傷也,非因內傷則臟腑之內無盛虛之分,由外感邪氣客於經脈之間,須審兼某經之證,則取其經,隨病盛衰而施補瀉也。如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者,取之太陽。
如胻急攣,心痛引腹者,取之太陰之類。是知此則聖言各有所指,而意亦可以觸類而通矣。
有人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牙緊口噤,昏不知人,頭旋暈倒者,此屍厥也。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塚,飛屍鬼擊,多有此病。急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省,以調氣散合平胃散治之,名調氣和胃散。一法急用薑汁半盞,酒半盞,煎沸灌之,灸百會四十九壯,氣海丹田二三百壯,覺體暖即止,後以陰毒法治之,此臟氣虛寒之證也。世俗不識,多作中風而治,鮮不斃矣。
白話文:
再看上面的文章說:「因為在秋冬季節過度操勞傷害了脾胃,使陽氣虛弱無法滋養經絡,只有陽氣受損,只剩下陰氣存在,所以手腳才會感到寒冷。陽氣被陰氣阻礙,形成癥瘕引起寒冷,這不是虛弱又是什麼呢?」因此治療的方法應該要補充陽氣的不足。以上兩種方法都是針對內部受傷的情況,如果不是由於內部受傷,那麼五臟六腑就沒有盛衰虛實的區別;如果是受到外部感染邪氣侵襲到經脈之中,就需要仔細辨認是否同時出現其他經脈的症狀,然後選擇對應的經脈進行治療,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使用補益或排泄的手法。例如如果頭部浮腫、頭重腳輕、雙腿行走困難、突然失去平衡跌倒等症狀,就要從太陽經脈入手治療。
如果小腿肌肉僵硬抽搐、胸悶疼痛延伸至腹部,就是太陰經脈出問題了等等。由此可知這些神聖的話語各自都有所指向,也可以推測其中的意思。有些人遇到不正之氣侵犯,突然間手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臉色鐵青、精神恍惚、牙關咬緊嘴巴閉得牢牢的、昏迷不醒,甚至頭暈眼花摔倒在地上,這種情況叫做「屍厥」。通常參加葬禮或者進入古墓時容易發生這樣的疾病。必須立即服用【蘇合香丸】等待稍微清醒之後,再配合【調氣散】以及【平胃散】一起治療,稱做【調氣和胃散】。另一個方法是立刻使用薑汁半杯加上酒半杯煮開後灌服,並點燃艾草在百會穴及丹田處各灸烤四十九次,直到感覺身體溫暖即可停止,接下來按照治療陰毒的方法繼續治療,這是因為五臟功能虛弱導致體質偏寒的原因。然而一般人都不懂這個道理,常常誤以為是中風而胡亂治療,很少能活命的。
《靈樞經》云: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若臟氣相刑,或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五絡俱絕,諸脈伏匿,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所知,其狀若屍,故名屍厥。昔扁鵲治虢太子之屍厥,針三陽五會而愈,正此謂也。
有人七情內傷,卒然氣逆身冷,僵仆,牙關緊急,痰涎潮壅,昏不知人者,此氣厥也。凡忿怒太甚,多有此病,勿誤作中風,而用疏風散之藥。急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省,以八味順氣散,或木香調氣散,調降其氣,自然平復。有痰者,以四七湯,加南星、木香治之。然暴厥不知人,有不治自愈者。
白話文:
當邪氣侵入到手足少陰、太陰和足陽明等五條經絡時,這些經絡都匯聚在耳朵裡,再向上連接到頭部的左側。如果臟腑之間互相影響或者受到外部邪氣侵犯,就會導致氣血阻塞不能流暢運行,這五條經絡就可能斷裂,其他經脈也會隱藏起來,使人全身血液循環加速但身體卻沒有感覺,就像死了一樣,所以被稱為「屍厥」。過去扁鵲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狀,就是通過刺激三陽五會穴來治好他的病症,正是這個意思。
有些人因為情緒過度激動,突然出現氣逆、身體發冷、癱倒的情況,牙齒咬得緊緊的,喉嚨裡充滿了黏液,昏迷不醒,這種情況是因氣厥引起的。通常來說,生氣太多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疾病,千萬不要把它當做中風來處理,使用疏風散這樣的藥物。應該立即服用蘇合香丸,等到病人清醒後,可以使用八味順氣散或是木香調氣散來調整氣血,這樣就能恢復正常。如果有痰的話,可以用四七湯加上南星和木香進行治療。然而對於突然失去意識且無法自行康復的病例,也有部分患者能夠自己好轉痊癒。
昔宋仁宗最寵貴妃,一日食飲,忽仆倒,遍身卒冷。急召孫尚、杜任至,奏曰:不妨,此氣厥耳,少頃吐即復甦。御坐良久,果而蘇。上問因何而得?二人並奏曰:貴妃方食,因憂怒氣上,與食相併,故如此。吐即氣通,故復甦也。《素問》云: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
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又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者是也。
厥因氣虛而得者,其脈細小,宜四君子湯加黃耆、附子。因血虛而得者,脈洪大,宜四物湯加酒炒黃柏、知母。因氣血兩虛而得者,宜十全大補氣血加附子。有吐衄不知人而厥者,此血厥也,治之無論其脈,急用芎歸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或獨參湯以救之。厥因飲酒而得者,宜二陳湯加黃連、梔子、乾葛、青皮,或葛根解酲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以前宋朝皇帝宋仁宗非常寵愛一位貴妃,有一天她吃飯時突然昏倒在地,全身冰冷。皇上立刻請來孫尚和杜任兩位醫生診治。他們說:“不用擔心,這只是氣厥而已,等一會兒就會嘔吐然後甦醒。”果然過了一會兒,貴妃就恢復了意識。皇上問爲什麼會這樣呢? 兩人一起回答道:“貴妃正在吃東西的時候因爲憂愁生氣導致氣血上升與食物混合在一起所以纔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旦嘔吐後氣血暢通就能恢復正常。”
根據《黃帝內經·靈樞篇》記載,“氣厥”有時會導致腹部脹滿或者使人突然失去知覺,有的甚至要半天到一天才能清醒過來。“陰氣在上面旺盛則下面虛弱;下面虛弱則腹部膨脹;陽氣在上面旺盛則下面沈重並且邪氣逆轉;逆轉則陽氣混亂;陽氣混亂則會喪失知覺。” 又寫道:“血液和氣息同時向上湧動,則會出現嚴重的氣厥現象,嚴重的話可能會猝然死亡,但如果能夠重新獲得氧氣供應就能夠活下來,否則將會死去。”
如果是因爲氣虛而導致氣厥的人脈象細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芪】和【附子】治療。如果是由於血虛引起的氣厥那麼脈搏跳動有力應使用【四物湯】加入經過白酒浸泡過的【黃柏】以及【知母】進行調理。 如果兩者都存在(氣虛和血虛)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十全大補丸】增加對身體有益成分如【附子】
如果有嘔血昏迷的現象這可能是血厥的症狀治療方法不論脈象如何都應該立即採用【川芎歸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或者是單獨使用的【獨參湯】來進行急救處理。 如果是因爲飲酒過度引起氣厥症狀建議使用【二陳湯】再加上【黃連】、【梔子】、幹葛、【青皮】 或者是使用【葛根解酲湯】並適當調整劑量進行治療。
有人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惱怒,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者,此食厥也。蓋食滯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生此症。若誤作中風而用祛風散氣之劑,則胃氣重傷,死可立待。宜煎姜鹽湯探吐其食,後以平胃散加茯苓、白朮、麥芽、半夏之類調理,若有風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氣滯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
白話文:
有個人喝醉酒或是吃太飽以後,或者感受了風寒,或者是因為生氣,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嘴巴不能說話,四肢無法抬起來,這就是「食厥」。這是因為食物阻塞在胸部,造成陰陽分界被堵塞住,使得上下之間的氣無法流通,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病症。如果誤以為是中風而使用祛風散氣的藥物,那麼脾胃的功能就會受到嚴重損傷,死亡很快就會到來。應該要先服用薑鹽水嘔吐出所吃的東西,然後再服用平胃散加上茯苓、白朮、麥芽和半夏等藥物來調理身體,如果有風寒還存在身體裡的話,就用藿香正氣散來解除它;如果是氣滯行的話,可以用八味順氣散來進行調養。
有小兒手足搐搦而發厥者,此風厥也,宜加減續命湯。
「五色篇」雷公曰:人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火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姜附湯
乾薑(炮),附子,水煎,涼服。
星香散
南星(四錢),木香(臨熱磨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順元散
白話文:
有一個小孩出現四肢抽搐和昏厥的情況,這是由於風邪引起的癲癇症狀,應該服用加減續命湯。 在《五色篇》中,雷公問黃帝:“有人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了,怎麼知道呢?”黃帝回答說:“如果火氣進入內臟器官的人,即使沒有生病也會突然死亡。”雷公又問:“病人病情稍微好轉後突然死亡,又是如何得知的呢?”黃帝答道:“如果臉頰上出現紅色斑塊,大小像拇指一樣大的情況下,即使是病情稍有好轉,也一定會突然死亡。如果是黑褐色斑塊出現在額頭中央,大小也是像拇指那麼大,那一定是沒有生病卻突然死亡。”
姜附湯是用炮製過的幹薑和附子煮開後放冷再喝下去。
星香散則是使用四錢的南星和五分的木香研磨成粉末,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用水煮沸後飲用。
最後一種藥方是順元散。
木香(磨,五分),川烏(炮,一錢),南星(二錢),附子(炮,一錢)
姜三片,水煎服。
導痰湯
南星,半夏,枳實,橘紅,赤茯苓,甘草(炙)
姜三片,水煎服。
調氣和胃散
白豆蔻,木香,丁香,檀香,藿香葉,砂仁,甘草,蒼朮,厚朴,陳皮,水煎服。
白話文:
- 木香(磨,五分),川烏(炮,一錢),南星(二錢),附子(炮,一錢)
做法:取木香五分、川烏一錢、南星二錢、附子一錢,經過炮製後混合,用三片薑加水煮沸後服用。
- 導痰湯
配方:南星、半夏、枳實、橘紅、赤茯苓、甘草(炙)各適量。
做法:取上述配方材料,加上三片薑,加水煮沸後服用。
- 調氣和胃散
配方:白豆蔻、木香、丁香、檀香、藿香葉、砂仁、甘草、蒼朮、厚朴、陳皮各適量。
做法:取上述配方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
八味順氣散
白朮,茯苓,青皮,陳皮,人參,白芷,烏藥,甘草,水煎服。
木香調氣散
木香,藿香,丁香,檀香,白豆蔻,砂仁,甘草
為末,沸湯入鹽少許,點服二錢。
芎歸養榮湯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人參,枸杞子,麥門冬,甘草,水煎服。
白話文:
【八味順氣散】
- 白朮:用來健脾利水,輔助消化。
- 茯苓:能除濕利尿,幫助身體排出廢物。
- 青皮:用於理氣止痛,對肝氣不舒有療效。
- 陳皮:具有理氣化痰、和胃的功效。
- 人參:滋補元氣,強壯體力。
- 白芷:用於解表散寒,消炎止痛。
- 紫薑:能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 甘草:調和藥性,兼有止咳、解毒的作用。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木香調氣散】
- 木香:調理腸胃,促進消化。
- 藿香: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吐的作用。
- 丁香:用於溫中散寒,調和胃氣。
- 檀香:調和氣機,安神定志。
- 白豆蔻:能開胃消食,化滯。
- 砂仁:調理脾胃,止痛安胎。
- 甘草:調和藥性,兼有止咳、解毒的作用。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熱水加入少量鹽,調製成糊狀後服用兩錢。
【芎歸養榮湯】
- 當歸:滋陰養血,調經活血。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安神。
- 白芍藥:養血調經,緩急止痛。
- 熟地黃:滋補肝腎,補血養顏。
- 黃柏: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 知母:清熱養陰,潤燥止渴。
- 人參:滋補元氣,強壯體力。
- 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養血。
- 麥門冬:滋陰養肺,潤燥止咳。
- 甘草:調和藥性,兼有止咳、解毒的作用。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加減續命湯
防風,防己,人參,黃芩,白芍藥,川芎,甘草(炙),麻黃,杏仁,桂枝,附子(炮),生薑
水煎服。上方太陽無汗,去桂枝、附子;有汗,加葛根、黃芩。
傷寒病有胃中虛寒,蛔蟲攻胃而手足厥冷,口吐清水,或吐蛔者,此蛔厥也,宜理中湯加炒川椒、檳榔,煎湯吞烏梅丸。如不止,用烏梅、川椒、黃柏煎服。蓋蛔見酸則安,見辛則伏,見苦則不敢動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方劑是:
【加減續命湯】
配方:防風、防己、人參、黃芩、白芍藥、川芎、甘草(炙)、麻黃、杏仁、桂枝、附子(炮)、生薑
服用方法:用水煮後飲用。如果太陽經脈沒有出汗,去掉桂枝和附子;如果有出汗的情況,加入葛根和黃芩。
【傷寒病】若患者因胃部虛弱且寒冷,導致蛔蟲攻擊胃部,出現四肢冰冷、口中嘔出清口水或者嘔吐蛔蟲等症狀時,這就是「蛔厥」病症。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炒過的川椒和檳榔,然後把這些材料一起煮開,再配合吞下「烏梅丸」。如果病情仍未改善,可以用烏梅、川椒和黃柏煎熬來喝。因為蛔蟲看到酸味會感到安定,看到辛辣的味道就會躲藏起來,看到苦味就不敢活動了。
烏梅丸
烏梅(二十五枚),細辛,附子(炮),人參,黃柏,桂枝(各五錢),乾薑(八錢),黃連(一兩三錢),當歸,川椒(各二錢)
上末,以醋浸烏梅取肉蒸爛杵膏,加煉蜜和丸,每十五丸,食前服。
四逆散
甘草(炙),柴胡,芍藥,枳實(等分)
為末,白湯調服方寸匕,日三服。
蘇合香丸,治厥。(方見氣門。)
白話文:
烏梅丸:
將 25 枚烏梅研磨成粉末,並用醋浸泡後取出其果肉並將其蒸爛製成糊狀物;加入細辛、炮製過的附子、人參、黃柏、桂枝、乾薑 (分別重爲 5 錢)、黃連(重量爲 1 盎司 3 錢)、當歸以及川花椒 (各自重量均爲 2 錢) 的粉末混合在一起。然後添加煉好的蜂蜜製作成藥丸,每次服用約 15 粒,在飯前食用。 四逆散: 將甘草 (經過烘烤)、柴胡、芍藥與枳實 (它們的份量相等) 製作成爲粉末。每天三次使用溫水調勻後飲用大約一方英吋大小的劑量。蘇合香丸治療四肢冰冷的症狀。(配方見於氣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