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5)
第十六卷 (5)
1. 舌喑,喉喑
喑者,邪入陰部也。經云:邪搏陰則為喑。然喑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咽喉音聲則如故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
痰涎乘虛閉塞舌本之脈道,令人喑。丹溪謂一人年三十五,連日勞倦,發啖發瘧,醫與瘧藥三發後,變為發熱,舌短,言語不辯,喉間痰吼有聲,脈洪數似滑,遂以獨參湯加竹瀝兩蚶殼許,兩服後,吐膠痰三塊,舌本正而言可辯,餘症未退,遂煎人參黃耆湯,服半月而諸症皆退,粥食調補,兩月方能起。
白話文:
「喑」是指病邪侵入了身體中的陰部位。《經》裡說過:如果病邪攻擊到陰就會導致聲音沙啞或失去語言能力。然而,喑有兩個症狀,一個叫做舌喑,這是因為中風使舌頭無法正常移動所造成的;另一個叫做喉喑,這是由於長期咳嗽和失聲所引起的。舌喑只是讓舌根無法控制說話的能力,但是喉嚨的聲音仍然像平常一樣。喉喑只會讓喉嚨的聲音變得沙啞,但是舌根還可以控制說話的能力。
痰液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堵塞住舌根的血管通道,使人失去了語言能力。丹溪曾提到一個人在35歲時連續幾天都感到疲憊不堪,並且出現嘔吐、發燒等症狀,醫生開了一些抗瘧疾的藥物之後,他的病情反而更加嚴重,舌頭縮短,口齒不清,喉嚨之間不斷地傳出痰鳴的聲音,脈象強烈且快速,有些像是黏稠的狀態。於是就用【獨參湯】加上一些【竹瀝】大約兩個蛤蜊那麼多,服用兩次之後,他咳出了三團粘稠的痰,舌根恢復正常而且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他的病症並沒有完全消失,因此又煮了一碗【人參黃耆湯】,喝了一個半星期才把所有的疾病都治癒了,然後再吃些稀飯來進行調理,花了兩個月纔能夠重新站起來。
一中年,舌短言語不辯,始傷寒身熱,師以傷寒藥五帖後,變神昏而喑。遂作體虛有痰治,以人參五錢,黃耆、當歸、白朮、陳皮各一錢,煎湯入竹瀝薑汁飲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語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漸能轉運言語,熱除而痊。
足少陰脈挾舌本,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手少陰別系舌本,若此三脈虛,則痰涎乘虛而閉塞其脈道,故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此三脈亡血,則舌無血營養而喑。
白話文:
一位中年人,舌頭縮短了無法正常說話,在開始出現感冒發燒症狀時,他的醫生用治療風寒感冒的藥方吃了五劑之後,他變得精神混亂且失聲。於是被診斷為身體虛弱並有痰的情況來治療,使用了人參五兩,黃耆、當歸、白朮和陳皮各一兩,煮成湯加入竹葉青汁和薑汁一起服用,持續喝了十二天,他的舌頭才恢復到可以說出一個字的能力。再繼續喝了一個半星期,舌頭逐漸能夠流利地表達語言,同時發燒症狀消失並且康復了。
如果足少陰經絡包圍著舌根部,足太陰經絡連結著舌根部,以及手少陰分支與舌根相聯繫,這些三個經絡若是虛弱或缺乏血液供應,就會讓痰液趁機堵塞住它們的通道,導致舌頭無法靈活地進行口語表達。如果是這三個經絡失去血液供應,那麼舌頭就沒有充足的血液滋潤而會產生聲音嘶啞的現象。
經云: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治當補氣血。
一男子年五十餘,嗜酒,吐血桶許,後不食,舌不能語,但渴飲水,脈略數。與四物各一兩,參朮各二兩,陳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入竹瀝童便薑汁,至二十餘帖乃能言。凡此三脈,風熱中之,則其脈弛縱,故舌亦弛縱,不能轉運而喑。風寒客之,則其脈縮急,故舌強舌卷而喑,治在中風半身不收求之也。
「脈要精微篇」岐伯謂: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轉不能言。
丹溪治俞繼道,遺精誤服參耆及升浮劑,遂氣壅於上焦,而音聲不出。用童便浸香附為末,調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為君,黃柏、知母、香附佐之為丸,而填補下焦,以治遺,十餘日良愈。《本草》云:童便主久嗽失音。故治喑多用之,由其能降火故也。
白話文:
古籍說:如果針灸舌下的中央血管過度,出血不停止,就會導致聲音嘶啞。治療應該滋養血液和元氣。
有一個五六十歲的男人,喜歡喝酒,吐了很多血,然後不吃東西,舌頭無法發音,只是口渴想喝水,脈象略微快一些。使用了四種藥材每樣一兩(不清楚是哪四種),人參和蒔蘿各二兩,陳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加入竹葉煮沸的小孩尿液和薑汁,吃了二十幾天才能說話。這三個症狀,如果是因為風邪或熱邪侵襲,會使脈搏鬆弛擴張,所以舌頭也會鬆弛擴張,造成語言障礙;如果是因為風邪或冷邪侵襲,會使脈搏緊繃,所以舌頭僵硬或者捲曲,造成語言障礙,這種情況通常是在中風時出現的一側身體無力的情況下尋找原因。
《脈法精確篇》中岐伯認為:心臟的脈搏跳動得堅實且持久,可能會引起舌頭扭曲並失去語言能力。
丹溪曾經治療一位名叫俞繼道的人,他因遺精錯誤地服用了一些人參、黨參以及上升浮躁的藥品,結果使得他的呼吸系統阻塞,聲音無法傳達出來。因此使用小孩尿液浸泡香附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後服用來通暢上呼吸道以治療聲音嘶啞。另外還用了蛤蜊粉、青黛作為主要成分,加上黃柏、知母、香附子等輔助成分製成丸藥,填充到下腹部,以治療遺精,經過十多天就痊癒了。《本草綱目》中提到:小孩尿液可以治療長期咳嗽和失去聲音。所以在治療聲音嘶啞方面經常使用它,這是因為它可以降低火氣的原因。
出音聲方
訶子炮去核,木通各一兩,甘草半兩,用水三升,煎一升半,入生薑地黃汁一合,再數沸,放溫分六服,食後,日三服。訶子治逆氣,破結氣。木通利九竅,治肺癰甚當。
訶子湯,治失音不能言語。
訶子(四兩,半生半煨),桔梗(一兩,半生半炒),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末,每服二錢,童便一盞,水一盞,煎至七沸,溫服,甚者不過三服愈。桔梗通利肺氣,訶子泄肺導氣,童便降火甚速。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發聲音的方法 訶子烤去籽、木通用量為一兩,甘草用半兩,加水三公升煮到剩下一公升半,加入生薑和地黃汁一合,再次煮沸多次,等涼了分成六次服用,在飯後喝下,一天三次。訶子可以治療逆氣和解除積聚之氣;木通用於疏通九個孔道,特別是對肺部膿瘍非常有效。
訶子湯 治療失去語言能力 訶子(四兩,一半生的一半烘烤),桔梗(一兩,一半生的一半炒過),甘草(二寸,一半炙燒一半生的)
以上材料磨碎,每次服用二錢,加上一小杯童尿和一小杯水,煮到七次沸騰,溫熱飲用,嚴重的情況最多吃三次就能痊癒。桔梗能疏通肺部的氣息,訶子能夠排解肺部阻塞的氣息,而童尿則有快速降低火氣的效果。
又方
桔梗(三兩),大訶子(四個),甘草(炙,二兩)
每服三四錢,水煎,入砂糖一小塊,不入童便,時時細呷,一日服盡,其效甚速。
發聲散,治咽喉語聲不出。
括姜皮,白殭蠶(去頭),甘草
俱炒黃,等分,為末,每溫酒調下三錢,或生薑自然汁調下。用五分,綿裹噙化,咽津亦可,日二三次,不拘時。
《肘後方》咽喉卒失音不出。
陳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頻服。
玉粉丸,冬月寒痰結在咽喉,語聲不出。
半夏(泡五次),草烏(炒,二分半),桂(二分半)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藥方和治療方法:
- 桔梗、大訶子和甘草:使用這些材料製成的藥物可以緩解喉嚨痛和聲音嘶啞。
- 發聲散:這種藥物可以用來治療喉嚨無法正常發出聲音的情況。
- 薬材包括括姜皮、白殭蠶和甘草:這幾種藥材一起服用可以幫助改善喉嚨問題,例如疼痛或者聲音嘶啞。
- 玉粉丸:這種藥物可用於冬季因為寒冷而導致喉嚨有痰並影響到聲音的情況。
以上是對古文中提及的藥方和治療方式的簡單介紹,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隨時向我提問!
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糊為丸,雞豆大,每夜噙化一丸,多年不愈皆效。《黃帝針經》中說:寒氣客於會厭,卒然而啞,此藥主之。
蛤蚧丸,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並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對(去嘴足,溫水浸去膜,颳了血脈,用好醋炙),訶子(煨),阿膠(炒),生地,麥門冬,北細辛,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蜜丸,棗子大,每食後噙化一丸。
白話文:
把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再加入蒸好的麵團做成丸子,大小像雞蛋一樣,每天晚上含化一顆,即使是多年的病都不見得不能治好。這是《黃帝針經》中的記載,適用於治療喉嚨裡有冷風的情況,突然之間發不出聲音來的情形。
這個叫做「蛤蚧丸」的方劑可以治療肺部的邪氣、胸部堆積的血液導致疼痛以及失去聲音等症狀,同時也可以治療長期咳嗽和失去聲音的情況。
使用一對蛤蚧去除嘴巴和腳,然後用水泡軟去掉薄膜,刮掉血管上的血,最後用優質的醋烤熟;另外還需要用到烘烤過的訶子、炒過的阿膠、生地、麥門冬、北細辛和炙甘草,每個都取五兩。
把所有的材料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加蜂蜜揉成棗子大小的丸子,在吃飯之後含化一顆即可。
《千金方》暴失音,語聲不出。
杏仁泥,薑汁,砂糖,白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兩),通草,貝母(各四兩),桑白皮(五兩)
上水九升,煮五味、紫菀、通草、貝母、桑皮,取三升,去渣,納杏仁泥、薑汁、蜜、糖微火攪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服一合,後稍加。
通聲膏
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兩),人參,石菖蒲,細辛,桂心,竹茹(各二兩),杏仁(一升),白蜜(二斤),棗膏,薑汁(一升),酥(五升)
白話文:
《千金方》中的治療突然失去聲音的方法:
材料:杏仁泥、薑汁、砂糖和白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兩;通草、貝母各四兩;桑白皮五兩。做法:
將水九升加入五味子、紫菀、通草、貝母和桑白皮一起煮至剩餘三升,然後去掉渣滓。
加入杏仁泥、薑汁、蜂蜜和砂糖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剩下四升即可。
初次服用時每次喝三勺,每天分兩次服用,之後逐漸增加份量。
這就是「通聲膏」配方:
材料: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兩;人參、石菖蒲、細辛、桂心、竹茹各二兩;杏仁一升;白蜜二斤;棗膏、薑汁各一升;酥油五升。做法:
把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
然後把這個混合物放在一個容器裡,
放在溫暖的地方讓它自然發酵數天或幾周,
最後就可以使用了!
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納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如棗大二丸。
丹溪治咳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之。
《濟世方》治失音及咯血。槐花瓦上炒香,出火毒,三更後床上仰臥,隨意吞之。
又方,治卒啞。
杏仁(去皮尖,三分),桂(一分)
研如泥,和,取杏核大,綿裹含,細細呷之,日五夜三。
丹溪治失音,以桂末著舌下,咽津妙。《千金》、《斗門》食忌,《聖惠方》同。
內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入居半月,飲酒大醉,臥起失音不能語。召孫至診曰:因新宅,故得此疾耳。半月當愈,但服補心氣薯蕷丸,治濕用川芎、細辛,又十日,其病漸減,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見上問誰治,曰:孫兆郎中。上乃召問曰:曹何疾也?對曰:凡新宅壁上皆濕,地亦陰多,人乍來,陰氣未散,曹心氣素虛,飲酒至醉,毛竅皆開,陰濕之氣,乘虛而客心經,所以不能語。臣先用薯蕷丸,使心氣壯熱,然後以川芎、細辛去其濕,所以能語也。
白話文:
把五升水放在小火上煮三次,去掉渣子後加入薑汁、棗醬、酥油、蜂蜜再繼續熬製到均勻的狀態,每次服用兩顆像紅棗大小的藥丸,並且喝點酒幫助消化吸收。
朱震亨治療聲音沙啞的人時使用了青黛蛤殼粉末與蜂蜜調勻飲用的方法。
《濟世方》中的治療方法是將槐樹花朵在瓦片上烤熟並去除其中的毒素,在凌晨三點的時候在牀上躺著吃掉它們。
另一種方法可以用來治療突然失去語言能力的情況:
- 將三個杏仁剝皮切碎,
- 加入一份肉桂,
然後將其磨製成糊狀物,取出一個大約相當於一顆杏子大小的部分包裹起來慢慢咀嚼食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朱震亨還有一種治療喪失語音功能的方法就是將一些肉桂粉末撒在舌頭下面並且不斷吞嚥口水來達到效果。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千金要方》、《鬥門食譜禁忌》以及《聖惠方》等書籍所記載的各種情況。
有一次內廷官員曹都被邀請參加了一個新建住宅的慶祝活動並在那裏住了半個月時間之後因爲飲酒過量導致無法說話。孫兆被請去看診說:“這是因爲住進新房的原因。”他預計會在十五天之內康復只需要服用補養心臟氣力的“薯蕷丸”同時配合祛溼藥物比如“川芎”、“細辛”,經過十天的時間病情逐漸減輕直到第二十二天才完全恢復健康。當曹都已經恢復正常生活再次見到皇帝詢問是誰給他治病時回答說是孫兆醫生。於是皇上就派人去找他說:“你有什麼疾病?”回答道:“一般來說剛搬進來的新房牆壁都是潮溼的地面陰冷較多如果人們剛剛入住的話這些陰寒的氣息還沒有散發出去而且曹先生的心臟本來就很虛弱再加上喝酒過度毛孔全部張開使得那些寒冷溼潤的氣體趁虛進入到了他的心血管系統從而造成無法正常講話的現象。所以我首先讓他吃了‘薯蕷丸’讓心臟變得強壯熱乎然後再通過‘川芎’、‘細辛’這兩種草本植物來消除體內的溼度最終才能重新開口說話。”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請務必遵循專業醫療建議!
《靈樞經》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寒氣客於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至,故無音。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白話文:
黃帝問於少師說:“人們突然因爲憂愁或憤怒而導致無法發出聲音的情況,是什麼原因導致氣流通暢受阻、什麼氣息在運行使得聲音難以表達出來呢? 我希望瞭解其中的原因。” 少師回答說: “喉嚨和口腔是食物進入人體的道路, 喉嚨則是氣體上下流動的地方; 會厭是發聲的大門, 口脣則像是發音的屏障;舌頭就像是發音的關鍵部位;懸雍垂就像一個開關控制著聲音的傳遞;頦顙則是調節呼吸的重要部分之一。
橫骨是由精神力量驅動並負責調整舌頭的位置。因此當鼻子流出來的鼻涕沒有被吸收時,頦顙就會關閉,從而影響到呼吸道的功能。如果會厭較小且較薄,則開口閉合的速度較快,呼出的氣息也會比較容易排出體外。相反地,如果會厭較大且較厚的話,則開口閉合速度慢一些,呼出的氣息也比較遲緩。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很沈重或者緩慢了。 如果一個人突然間失去了語言能力,那麼可能是由於寒冷侵襲到了他的聲帶,並使其變得僵硬起來以至於無法正常工作。”
“鍼灸治療的方法如何?” 黃帝問道。“腳底下的腎經與舌尖相連並且通過橫骨連接到會厭處,在這兩個地方分別放出血脈中的濁氣後就可以讓聲道暢通無阻了。同時還可以從頸部上方取出一根叫做"天突穴”的穴位來刺激它以便讓它能夠更好地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