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4)
第十六卷 (4)
1. 眩暈門
丹溪曰:眩言其黑,暈言其轉。
林氏曰:眩者,玄也,謂忽然眼見黑花昏亂,少頃方定。暈者,運也,謂頭目若坐舟車而旋轉運也。甚有至於卒倒而不知者。
丹溪又曰:此症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於風,亦必有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則作眩也。治宜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挾氣虛者,亦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如東垣白朮半夏天麻湯之類。傷濕者,降濕湯加川芎。左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脈實有痰積。
白話文:
丹溪說:“眩是指眼睛看到黑色花朵混亂,過一會才安定下來;暈是指頭腦像坐在船裡轉圈運動。有些人甚至因此突然跌倒而不省人事。”他又指出這種病症大多與痰有關,“沒有痰就不能引起眩暈,即使是由於風邪入侵,也一定伴隨著痰的存在。痰在上面,下面有火,火向上燃燒並刺激到痰,就會引發眩暈。治療方法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黃芩」、「蒼朮」和「羌活」等草藥來清熱化痰。如果同時伴有氣虛的情況,也要以祛痰為主要治療方式,並且要配合補益元氣和降低肝火的方法,例如服用李時珍的「白朮半夏天麻湯」等等。如果是因為受潮所引起的眩暈,可以用「降溼湯」加上「川芎」進行治療。左手脈搏跳得快且熱度高的人,可能是血液循環不暢或存在瘀血問題;右手脈搏強硬且有痰結聚的人也可能出現這個情況。”
脈大,久病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甚效。戴云:有因虛致暈,雖暈,然醒時面常欲得熱手按之,蓋頭者乃諸陽之會,陽氣不足故耳。有頭眩而耳中常鳴,頭上如鳥雀啾啾之聲,切不可全謂耳鳴為虛,此頭腦挾風所為也。《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金虛不能制木,而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主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也。成無己曰:傷寒頭暈與眩冒者,皆發汗、吐下後所致,由陽虛也。嚴用和曰:眩暈之症,經雖云皆屬於肝風上攻,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
白話文:
如果脈象變大,並且長期患病的人感到頭暈眼花無法承受的話,可以用黃酒將大黃炒熟後研磨爲粉末狀,再加入茶湯調服效果很好。戴雲說:“有些人是因爲身體虛弱導致頭暈,雖然頭暈但清醒時面部常常想要得到熱乎的手去按摩它,因爲頭部是所有陽氣彙集的地方,所以纔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的頭會暈並且耳朵裏經常發出鳥鳴的聲音,在頭上好像聽到小鳥在叫一樣,千萬不要完全認爲這是由於耳朵虛引起的,這是因爲頭腦夾雜著風邪的原因造成的。《原病式》說:“各種類型的搖晃以及頭暈的症狀都與肝臟有關。”
“風”具有活動性因此會出現這種症狀。所謂的風氣嚴重而導致頭痛頭暈的情況,是由肺臟虛弱無法抑制住肝臟,又產生出火氣,風和火都是屬於陽性的東西,陰性的東西則相對靜止不動,兩者相互作用就會造成旋轉的現象發生。成無已說:“傷寒患者出現頭暈或者昏厥等症狀,都是發汗、嘔吐等治療手段之後產生的結果,這主要是由於患者的陽氣太弱了。”嚴用和說:“頭暈的症狀,《經書》曾經說過這些都是由於肝臟中的風邪向上攻擊人體所產生的現象,但是體質較弱的人羣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或者是內傷等因素都會引起頭暈的發生。”
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沉重則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當隨其因治之。張子和曰: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發痛,皆風寒暑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在上為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後服清上辛涼之藥。劉宗厚曰:眩暈一症,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所謂虛者,血與氣也;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多汗亡陽,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當益陰補血。
白話文:
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分:如果是風邪引起的,會出現浮脈、出汗、頸部僵硬不舒服等症狀;如果是寒邪引起的,會出現緊脈、不出汗、肌肉痠痛等症狀;如果是暑邪引起的,會出現虛弱、心煩不安等症狀;如果是溼邪引起的,會出現重脈且容易嘔吐。如果受到七種情緒影響,就會導致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產生積液凝固成為水腫,形成痰飲,隨著氣往上逆行,使人感到頭昏目眩、眉毛疼痛、眼睛睜不開,而且肺經的脈搏大多數是下沈的,這就是不同的地方了。如果因為工作或生活壓力太大,造成身體虛弱,或者出血性外傷、嘔吐、排便困難以及女性月經過多等原因,都可能引起頭昏目眩,應該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張子和說:「頭痛、眩暈、四肢麻木、胃疼都是風寒暑溼四個因素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疾病。」這種情況通常是在上面形成了痰飲,可以用獨聖散催吐,然後再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劉宗厚認為:「眩暈這個病症,大家都把它歸咎於上半身太旺盛、下半身太虛弱的原因,但是卻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會引發眩暈。這裡所指的虛是指血液和氣息不足;實是指痰涎和風火過旺。疾病的起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氣息不足,也就是清新的空氣無法向上流動,或者是出太多汗而出現陽氣流失的情況,應該提升陽氣並增強氣息。有的是因為血液流失太多,使得陽氣失去了依附的地方,應該滋養陰精並增加血液。」
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導痰開鬱,重則吐下。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又有外感而得者。嚴氏雖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世所謂氣不歸元,而用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蓋香竄散氣,丹藥助火,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氣之不歸,求其本而用藥則善矣。林氏曰: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清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
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氣虛者宜益氣補腎湯,血虛者宜補肝養榮湯。若專用溫熱鎮墜丹藥,多致飛越之亢,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白話文:
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缺乏某些東西導致的病症。有些是因為痰液阻塞呼吸道,需要用引導痰液排出和消除胸悶的方法治療;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催吐或瀉肚。有些是因為受到風火影響而出現問題,需要用清肺降火的方法來治療。還有一些是由於外部感染引起的。雖然嚴某把這類病分成四種不同的原因,但都應該以排除病因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這些都是因為身體有多餘的東西造成的病症。世人常說如果氣息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可以用丹藥或者沈香等物質幫助下降氣息。但是這種做法並不會讓失去控制的氣息恢復正常。《黃帝內經》裡提到要治癒疾病必須找到疾病的根源。對於氣息無法回歸的原因,只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再使用合適的藥物就能得到好的效果了。林某曾說:性生活太過放縱會造成腎功能衰退,使得呼吸困難、頭昏眼花等等。這是因為氣虛所致。出血、月經過多或是子宮脫垂等情況可能是由於肝臟的功能減弱,使得血液流動失控。這是因為血虛所致。如果是因為氣虛引起的話可以服用「益氣補腎湯」,如果是因為血虛引起的話可以服用「補肝養榮湯」。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溫熱性的丹藥進行治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甚至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危害。
生生子曰:按劉、林二公,慎丹劑,戒燥熱,俱為保金水二臟真陰而言也。木之有餘則挾火勢而侮肺金,金受火侮,津液枯涸,降令不行,生化之源絕矣。況斫喪枯燥之腎,曷能為其母復仇耶?由是假藥餌以相濟也。既知其腎虛不能納氣歸元矣,寧復更以燥熱傷其母可乎?都緣滯於溫補下元之說,不體認夫真陰真陽之虛實,以故相循勻俗而為流弊也。凡物各有屬也,肺出氣,腎納氣,今氣不歸元,是腎之真陰不足,當益腎陰以全其職可也。
腎雖屬陰臟,而用藥亦自有氣血之分焉。氣虛則用補骨脂、杜仲、菟絲子之類,如安腎丸之謂也。若血虛則以山藥、山茱萸、熟地之類,如六味地黃丸之謂也。氣是無形者,至清,所以能走空竅而施精明,非有形之丹石所能鎮墜,二公辨之允矣。或曰: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吾予以溫補為謬可乎?予曰:前人已注之矣。溫是溫存之溫,非專指溫暖之藥而言也。
白話文:
生生子說:按照劉、林兩位官員的看法,他們慎重使用丹藥,避免過度燥熱,都是為了保護肺和腎這兩個器官中的真陰。如果肝的功能過剩就會夾帶火勢侵犯到肺,肺受到火勢侵擾後,津液乾涸,下降功能無法正常運行,生命活動的來源就斷了。況且對於已經被消耗得非常乾燥的腎來說,它又怎麼能夠替它的母親報仇呢?因此我們要藉助藥物互相幫助。既然知道他的腎虛弱不能把氣收回到本原的地方去了,還能再用燥熱的藥材去損傷他嗎?這是因為停留在溫補下焦這個觀念上,沒有真正認識到真陰真陽的虛實情況,因此才會沿襲世俗的做法成為弊端。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肺主發散氣息,腎主吸收氣息,現在氣息不能回歸到本原的位置,就是腎的真陰不足,應該增強腎陰才能完成它的任務。 腎雖然屬於陰性內臟,但是用藥也有區別氣血的不同。如果是氣虛就可以服用補骨脂、杜仲、菟絲子等藥品,比如像安腎丸這種。如果是血液虛弱可以用山藥、山茱萸、熟地等藥品,例如六味地黃丸這種。氣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最清澈,可以通過空隙通道發揮作用,不是固態的丹砂礦石就能控制住的,這兩位官員對此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有人問道:《易經》裡說形狀不足的人要用氣來加溫,精神不足的人需要用味道來滋養,我可以認為溫補是錯誤的嗎?回答說:前人的註解已經說明瞭。溫是指保持溫暖的意思,並不一定指的是那些具有溫暖效果的藥材。
味是味之厚者,乃陰中之至陰,本乎天造,非偏厚出於人為之味也。是皆不以溫熱為補明矣。前證若果屬腎虛木旺,火亢金衰,則當從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治,則其氣自平而無偏倚之患也矣。
眩暈一證,前賢著述病因方藥。可謂周且備矣。原其著述,各有所發明也。劉河間之肝木兼於風火之化;成無己之傷寒引汗吐下後之虛;嚴用和之四氣七情;張子和之停飲吐法;朱丹溪之痰火、濕熱、氣虛、死血、久病,戴氏之陽虛;劉宗厚、林億公之陰虛,戒溫熱香竄之丹劑。各剖其衷,制方立論,誠後學之寶鑑,一展視之,毫髮畢睹。
原其設意,蓋以人之司命為重,故不以研心為勞也。庸是窮究精微,不為成說所縛,補前人所未盡,開來學之矇蔽,得非仁人之心其心歟!今之醫者,每每撿方治疾,至於經旨病機,全不考究。甚至有得一僥倖之方,就以足為世世傳家至寶,不妄泄人。噫!何其鄙哉!方前諸君子吐心露膽者,為何如人耶。
白話文:
"味指的是濃厚的味道,這是陰性中的極度陰性,源自自然,並非由人類刻意創造出的濃厚味道。這些都不以溫熱作為補充。如果前面的症狀確實屬於腎虛、木旺、火亢、金衰的情況,則應遵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的治療原則,這樣氣息自然會平和,無偏斜之憂。
對於眩暈這個症狀,前輩著作中對其病因、方藥的闡述十分周詳且全面。他們各自對症下藥,各有獨到之見。劉河間認為肝木包含風火的變化;成無己論述傷寒後的虛弱;嚴用和關注四氣七情;張子和提出停飲吐法;朱丹溪指出痰火、濕熱、氣虛、死血、久病以及戴氏的陽虛;劉宗厚、林億公則著重陰虛,並警醒不要使用溫熱、香竄的藥劑。他們各抒己見,制定方劑理論,對於後學來說是寶鑑,一覽即可知其全貌。
他們設想這種方法的原因,是因為人的生命至重,所以不認為深入研究心臟是勞累之事。這樣的研究細緻深入,不被成見束縛,補足前人未能做到的地方,打開未來學者的迷霧,難道不是仁人志士的胸懷嗎?現今的醫生,往往只顧尋找現成的方子治療疾病,對於經典的病因和機制全然不加考慮。甚至有人僅憑偶然獲得的方子,便以為是世世代代的傳家之寶,不願輕易透露給他人。唉!這多麼粗俗啊!那些在方子前吐心露膽的先賢們,他們是怎樣的人呢?"
聖人未嘗以聖自期也,蓋以其有公天下之心,立德不衰,而後人稱之也。賢人未嘗以賢自待也,蓋以其有同天下之志,繼聖不怠,而後人誦之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也。學者能不以聖賢之心為心焉。
鉤藤散,肝厥頭暈,清目。
鉤藤,陳皮,半夏,麥冬,茯苓,石膏,人參,甘菊,防風(各五錢),甘草(一錢半)
白話文:
聖人們從不曾期望自己成爲聖賢,因爲他們有著將天下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心,並且能夠不斷地修養自己的品德,因此後人才會稱他們爲聖賢。賢人們也沒有把自己當作是賢明的人看待,而是因爲他們的志向與整個社會相一致,並且堅持不懈地努力著,所以後人才會傳頌他們的事蹟。 後來的人看現在的情況,就像我們現在看過去一樣。學習的人如果不能把聖賢們的心態作爲自己的心態來對待的話,那就無法達到更高的境界了。 鉤藤散是一種中藥方劑,適用於治療肝臟功能失調引起的頭暈和眼睛不適等症狀。其中包含的主要成分包括:鉤藤、陳皮、半夏、麥冬、茯苓、石膏、人參、菊花、防風等藥材。每種藥材的用量分別爲五錢或一錢半,再加上適量的甘草即可使用。
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溫服。
肝厥狀如癇疾,不醒,嘔吐,醒後頭虛暈發熱。
麻黃,鉤藤(取皮),石膏,乾薑,半夏曲,枳殼,甘草,柴胡,甘菊
每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婦人患頭風眩者,十居其半,每發必掉眩如在車上,蓋因血虛肝有風熱故耳。余嘗取此方以授人,比他藥捷而效速。名曰,芎藭散。
川芎(一兩),川歸(三兩),羌活,旋覆花,蔓荊子,細辛,石膏,藁本,荊芥穗,半夏曲(炒),防風,熟地,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加七片生薑,用水煮沸後溫服。 肝厥症狀像癲癇病一樣,昏迷、嘔吐,清醒後會感到頭部虛弱、發燒和暈眩。 使用麻黃、鉤藤皮、石膏、幹薑、半夏曲、枳殼、甘草和柴胡等材料,每次用四錢,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大棗,用水煮沸後溫服。 許多女性患有頭風眩病症狀,其中一半以上的人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感覺像是坐在車上搖晃,這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肝臟有風熱的原因。我曾經把這個方法教給別人,效果快速且有效果。這叫做「芎藭散」。 使用川芎一兩、川歸三兩、羌活、旋覆花、蔓荊子、細辛、石膏、藁本、荊芥穗、半夏曲(炒)、防風、熟地和甘草各半兩來製作。「芎藭散」。
每五錢,姜三片,水煎溫服。
天麻半夏湯,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天麻,半夏(各一錢),橘紅,柴胡(各七分),酒芩,前胡,甘草(炙),白茯苓(各五分),黃連(三分),姜(三片)
水煎,食後溫服,忌生冷酒面。
益氣補腎湯,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
白話文:
-
"每五錢,姜三片,水煎溫服。"
-
"天麻半夏湯,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
"天麻,半夏(各一錢),橘紅,柴胡(各七分),酒芩,前胡,甘草(炙),白茯苓(各五分),黃連(三分),姜(三片)"
-
"水煎,食後溫服,忌生冷酒面。"
-
"益氣補腎湯,淫慾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
人參,黃耆(蜜炙。各一錢二分),白朮(二錢),山藥,山茱萸(各一錢半),白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棗(二枚),水煎服。
補肝養榮湯,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
當歸,川芎(各二錢),芍藥,熟地,陳皮(各一錢半),甘菊(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食前服。若腎氣不降者,去菊花入煎補腎湯。
清眩化痰湯,痰火上攻作眩,及氣不降,胸滿者。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兩種方劑進行簡要說明:
- 補肝養榮湯: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出血、月經失調和頭暈等症狀的傳統中藥配方。它由當歸、川芎、赤芍藥、熟地黃、陳皮、甘菊和甘草等成分組成,並且可以加入補腎湯一起服用。如果患者有腎臟問題,則應去掉菊花並使用補腎湯來替代。
- 清眩化痰湯:這種處方主要用於緩解由於痰熱引起的頭痛和暈厥症狀以及氣滯導致的胸部不適感。它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參、黃芪、白朮、山藥、山茱萸、白茯苓、甘草、紅棗等藥材,並通過用水煮沸後飲用的方式進行服用。
川芎,酒芩(各一錢半),天麻(一錢),半夏(湯泡,二錢),白茯苓,橘紅(各一錢二分),桔梗,枳殼(各一錢),甘草(四分)
痰結眩暈甚者,加南星、旋覆花(各一錢)。
六合湯,風虛頭暈,及血虛,或去血過多。
當歸,川芎(各二錢),白芍藥,熟地(各一錢半),秦艽(一錢),羌活(七分)
水煎,食遠服。
川芎散,勞倦後身體發熱,眩暈,神魂不安。
白話文:
-
藥方:川芎、酒芩(各1.5錢)、天麻(1錢)、半夏(水泡後2錢)、白茯苓、橘紅(各1.2錢)、桔梗、枳殼(各1錢)、甘草(4分)。對於痰結引起的嚴重眩暈,可增加南星、旋覆花(各1錢)。
-
六合湯:適用於風虛頭暈,或是血虛,或血液流失過多的情況。配方為當歸、川芎(各2錢)、白芍藥、熟地(各1.5錢)、秦艽(1錢)、羌活(7分)。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於飯前服用。
-
川芎散:在勞累後出現身體發熱、眩暈、精神不寧的情況時使用。配方為川芎(2錢)。使用方法為將藥材研磨成散劑,於飯後服用。
山茱萸(一兩),山藥,甘菊花,人參茯神,小川芎(各半兩)
上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安腎丸,腎虛頭眩,牙齒疼痛,腰痛。
破故紙(炒),葫蘆巴(炒),茴香(炒),川楝(炒),續斷(炒。各三兩),桃仁(炒),杏仁(炒。各一兩),山茱萸,茯苓(各一兩半)
上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六味地黃丸(見虛損門。)
白話文:
「安腎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頭暈、牙齒疼痛及腰痛症狀。
成分包括:
- 山茱萸(一兩):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
- 山藥:補益脾腎,強身健骨。
- 甘菊花:清熱明目,平肝息風。
- 人參茯神:補氣養血,安神定志。
- 小川芎(各半兩):活血通絡,調理經脈。
服用方法:每次取二錢,以酒調和後服用。
另一個方劑是「六味地黃丸」(詳細配方請參照「虛損門」),用於治療虛弱或損傷的身體狀況。此方包含以下成分:
- 破故紙(炒)、葫蘆巴(炒)、茴香(炒)、川楝(炒)、續斷(炒):共計各三兩,主要用於補腎壯陽,強筋骨。
- 桃仁(炒)、杏仁(炒):各一兩,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 山茱萸、茯苓(各一兩半):補腎固精,利水消腫。
服用方式: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與蜜混合成丸狀,大小類似梧桐籽。每天早晨空腹時,用鹽水送服五十丸。
加味參夏湯,七情相干,眩暈欲倒者。
人參,半夏(各一兩半),肉桂(一兩),甘草(炙,五錢),乳香(三錢)
每五錢,姜五片,水煎服。
又治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不可忍,脈沉遲,一服立效。
枯礬散,治痰暈。
枯礬為末,薑湯調下一錢,吐之立愈。
清上丸,安神,治痰火眩暈。
石菖蒲,酸棗仁,膽星,茯苓,黃連,半夏,神麯,橘紅(各一兩),殭蠶,青黛,木香(各五錢),柴胡(七錢半)
竹瀝打糊為丸,食後,茶下一錢五分。
白話文:
加味參夏湯:用來治療因情緒波動而引起的頭暈想跌倒的人。配方包括人參、半夏、肉桂、甘草和乳香。 每服用量為五錢,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煮沸後飲用。也可以用來治療因為情緒問題導致的心臟或腹部不適,如果脈搏緩慢,可以立即見效。 枯礦散:用來治療由痰引起的眼花。把枯礦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勻後服用一錢,會立刻改善症狀。 清上丸:用來安定精神並治療由於痰和熱所引發的眼睛模糊。成分有石菖蒲、酸棗仁、膽星、茯苓、黃連、半夏、神曲、橘紅、僵蠶、青黛、木香和柴胡。 使用竹瀝打成糊狀製成藥丸,在飯後服用,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用茶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