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3)

1. 噫門(欲作噯氣)

《靈樞》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又曰:心為噫,胃為噦。釋之者曰:神不守心故噫,胃精內竭故噦。傷寒書,上焦不至其部,故為噫;中焦不至其部,故為噦。什之曰:上焦竭,善噫。以上焦受中焦氣,中焦不和,不能消穀,故令噫。又曰: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此方有餘者,謂胃中有穀物未消,故使噫而吞酸。

由此觀之,一由於胃寒,一由於胃有宿食,然亦有胃火沖逆而致者也,有陰虛火因上炎而致者,難以概論也。治法寒者溫之,熱者涼之,中焦未和者則消導以通之。至於病久虛憊而噫,則為神不守心,而為死症矣。

噫與咳逆不同,噫乃出氣,咳逆則為入氣。然治法,胃寒亦宜橘皮乾薑湯,胃熱宜橘皮竹茹湯。中焦未和而熱壅鬱,或以調胃承氣下之,或以加減平胃散以消之。陰虛宜以四物湯或芎歸湯加知母、甘草以滋之。

《靈樞》注云:噫象火煙隨焰出。心不受邪故噫出之,宜甘草瀉心湯,以生薑易乾薑。若有微熱時噫者,小柴胡湯。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欠也。

仲景旋覆代赭湯,治痞而噫。

《本事方》,枳殼散,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白朮(各五錢),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為末,每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

丹溪云:噫氣胃中有痰、有火。又云:曾治宣州一人,氣上築心膈,噫氣。脈之,右關短弱,左關尺洪長而大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青皮(一錢),白朮(二錢五分),木通,甘草(各二分)

水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清胃中痰火,鬱熱噯氣。

南星(制),半夏(各一兩半),軟石膏,香附(各一兩),山梔子(七錢)

每八錢,水煎服。

白話文:

【噯氣(欲打嗝)】

《靈樞》記載:寒氣侵襲胃部,從下往上擴散,再從胃部冒出,所以產生噯氣。又說:心爲噯氣之源,胃則爲呃逆之始。解釋者說:精神無法在心中穩定導致噯氣,胃中精氣耗盡則引發呃逆。傷寒論提到,如果上焦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噯氣;中焦功能失調,則會呃逆。更進一步解釋:上焦能量耗盡,就容易噯氣。因爲上焦需接收來自中焦的能量,一旦中焦失衡,無法消化食物,就會導致噯氣。

由以上所述,噯氣可能源於胃寒,也可能源於胃中有積食。然而,也可能是胃火上衝或陰虛火旺所致,不能一概而論。治療原則是,寒證用溫熱療法,熱證則用涼潤療法,中焦失調則需用藥疏導使其暢通。至於長期疾病導致的虛弱噯氣,屬於精神無法穩定於心,預示病情危重。

噯氣與咳嗽性質不同,噯氣是氣體外泄,咳嗽則是氣體內吸。然而,治療方法方面,胃寒可用橘皮乾薑湯,胃熱則宜用橘皮竹茹湯。中焦未調和且熱氣鬱結,可使用調胃承氣湯下瀉,或用加減平胃散消導。陰虛體質則適合四物湯或芎歸湯,加上知母、甘草來滋補。

《靈樞》註釋說:噯氣像火煙隨火焰而出。心臟不接受邪氣,所以通過噯氣將邪氣排出,推薦使用甘草瀉心湯,其中生薑代替乾薑。若在微熱時噯氣,推薦小柴胡湯。

當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時,病症主要表現爲驚駭、背痛和噯氣。

張仲景的旋覆代赭湯,用於治療痞氣和噯氣。

《本事方》中的枳殼散,用於治療心下蓄積、痞悶或疼痛,以及噯氣帶有敗卵氣味。

枳殼、白朮(各五錢)、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每日三次。

丹溪認爲:噯氣是胃中有痰、有火。他又說:曾經治療過宣州的一人,氣衝心膈,噯氣。脈診發現右關短弱,左關尺洪長且脈數,這是肝熱症狀,應該瀉肝補脾。

青皮(一錢)、白朮(二錢五分)、木通、甘草(各二分)

用水煎服後,再服用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用於清除胃中痰火和鬱熱,緩解噯氣。

制南星、半夏(各一兩半)、軟石膏、香附(各一兩)、山梔子(七錢)

每次八錢,用水煎服。

2. 下氣門

3. 下氣

下氣屬心虛。經云: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者是也。

河間云: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診論云:癲癇勞瘵,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白話文:

[關於下氣的問題]

下氣的情況通常和心臟功能較弱有關。古書有記載,在夏季,與心臟相關的脈象如果表現不佳,就可能會導致下氣的情況,也就是氣息從下部洩漏出來。

劉河間(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曾經提到,當腸胃部位發生鬱結,食物產生的氣體無法在腸胃外正常排放,這就會造成打嗝或是下氣的情況。

在診療理論中提及,若是患有癲癇、勞瘵等疾病,且下氣的情況持續不止,這可能代表了病情嚴重,預後不良。因為這代表身體中的真氣已經耗盡,腸胃部位的細微空隙被堵塞,食物產生的氣體無法在腸胃外正常排放,所以會從腸胃中洩漏出來。

4. 漏氣走哺

病者身背皆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冬湯,主之。

麥門冬,生蘆根,竹茹,白朮,人參,甘草,茯苓,陳皮,萎蕤

走哺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走哺。人參湯主之。

人參湯即前方加知母、石膏、黃芩。

白話文:

【漏氣走哺】

患有漏氣的人,會感到全身及背部發熱,手肘和手臂會有抽痛感,呼吸不順,胸膈之間有壓抑感,吃東西時會先嘔吐再吞下。這種症狀被稱為漏氣,主要是因為上半身受風,導致皮膚毛孔開放,正常的經絡運行受阻,邪氣從而入侵。治療這種病可用麥冬湯。

麥冬湯的成分包括:麥門冬,新鮮蘆葦的根,竹茹,白朮,人參,甘草,茯苓,陳皮,萎蕤。

走哺病患者,下半身有實熱,大小便無法正常排出,氣息短促,嘔吐不止,這就是所謂的走哺病。治療這種病可用人參湯。

人參湯是在麥冬湯的基礎上,加入知母、石膏、黃芩來調配。

5. 嘈雜門

生生子曰:《內經》云: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黏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脾氣受傷,失其健運之常,清痰稠飲,由此而生,嘈雜由此而作也。夫嘈雜之為症,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惱不自寧之態是也。或兼噯氣,痞滿噁心,漸至胃脘作痛,數者多挾痰火。

故丹溪云:嘈雜是痰因火動,治法宜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知母、石膏、梔子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又食鬱者,梔子、姜炒黃連、山楂之類。又有濕熱鬱滯,不喜食者,宜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蔣氏云:心嘈索食,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數服而愈,要在臨症加減。

【脈法】

右寸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為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嘈雜亦有中氣不足者,以六君子湯加竹茹、黃連。

三補丸

黃芩,黃連,黃柏(等分),蒸餅糊丸服。

三聖丸

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一兩)

神麯糊丸,薑湯下。右關脈沉,嘈雜,二陳湯加藿香。若吐而有物有聲者,加砂仁。有聲無物加姜炒黃連。

白話文:

生生子說:根據《內經》記載,胃就像一片大海,可以接受各種食物。然而,如果過量攝入如濕麵、魚腥、水果、生冷食品,以及那些烹調後變得黏滑且不易消化的食物,脾氣就會受到傷害,導致其正常的運化功能受損。這樣會產生稠厚的痰液和由之而來的嘈雜感。嘈雜這種症狀,就是一種似餓非餓、似痛非痛,令人煩躁不安的狀態。有的患者可能還伴有打嗝、脹滿和噁心的症狀,逐漸地,胃部開始疼痛,這些情況多是由於痰火夾雜所致。

丹溪指出,嘈雜感是由於痰與火的活動引起,治療時應使用南星、半夏、橘紅這類藥物來消除痰液。使用黃芩、黃連、知母、石膏、梔子等藥物來降低體內的火氣。使用蒼朮、白朮、芍藥等藥物來健脾祛濕。對於食滯引起的症狀,可使用梔子、姜炒黃連、山楂等藥物。對於濕熱滯留,食慾不佳的情況,應使用三補丸,並加入更多的蒼朮和香附。蔣氏提到,當感到心煩意亂、想要進食時,可用白朮、黃連、陳皮製成丸藥,用白湯送服七八十粒。

服用幾次後,症狀便會有所改善,但具體的藥量需要根據病情調整。

【脈象診斷】

右手寸脈緊且滑,雙手寸脈弦滑,表示胸中有殘留的飲水。寸脈橫向,表明膈上有橫積。右手關脈弦急,表示肝氣過盛,影響脾胃功能,可能導致胃反,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嘈雜感也可能由於中氣不足引起,可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竹茹和黃連。

三補丸配方

黃芩、黃連、黃柏(等量),用蒸餅糊成丸服用。

三聖丸配方

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一兩)

用神麯糊成丸,薑湯送服。右手關脈沉,伴有嘈雜感,可用二陳湯加藿香。如果嘔吐伴有聲音和物質,應加入砂仁。只有聲音而無物質的,則應加入姜炒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