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3)

1. 噫門(欲作噯氣)

《靈樞》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又曰:心為噫,胃為噦。釋之者曰:神不守心故噫,胃精內竭故噦。傷寒書,上焦不至其部,故為噫;中焦不至其部,故為噦。什之曰:上焦竭,善噫。以上焦受中焦氣,中焦不和,不能消穀,故令噫。又曰: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此方有餘者,謂胃中有穀物未消,故使噫而吞酸。

由此觀之,一由於胃寒,一由於胃有宿食,然亦有胃火沖逆而致者也,有陰虛火因上炎而致者,難以概論也。治法寒者溫之,熱者涼之,中焦未和者則消導以通之。至於病久虛憊而噫,則為神不守心,而為死症矣。

噫與咳逆不同,噫乃出氣,咳逆則為入氣。然治法,胃寒亦宜橘皮乾薑湯,胃熱宜橘皮竹茹湯。中焦未和而熱壅鬱,或以調胃承氣下之,或以加減平胃散以消之。陰虛宜以四物湯芎歸湯知母甘草以滋之。

《靈樞》注云:噫象火煙隨焰出。心不受邪故噫出之,宜甘草瀉心湯,以生薑乾薑。若有微熱時噫者,小柴胡湯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欠也。

仲景旋覆代赭湯,治痞而噫。

《本事方》,枳殼散,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白朮(各五錢),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為末,每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

丹溪云:噫氣胃中有痰、有火。又云:曾治宣州一人,氣上築心膈,噫氣。脈之,右關短弱,左關尺洪長而大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青皮(一錢),白朮(二錢五分),木通,甘草(各二分)

水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清胃中痰火,鬱熱噯氣。

南星(制),半夏(各一兩半),軟石膏,香附(各一兩),山梔子(七錢)

每八錢,水煎服。

2. 下氣

下氣屬心虛。經云: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者是也。

河間云: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診論云:癲癇勞瘵,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3. 漏氣走哺

病者身背皆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冬湯,主之。

麥門冬,生蘆根竹茹白朮人參甘草茯苓陳皮,萎蕤

走哺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走哺。人參湯主之。

人參湯即前方加知母石膏黃芩

4. 嘈雜門

生生子曰:《內經》云: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黏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脾氣受傷,失其健運之常,清痰稠飲,由此而生,嘈雜由此而作也。夫嘈雜之為症,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惱不自寧之態是也。或兼噯氣,痞滿噁心,漸至胃脘作痛,數者多挾痰火。

故丹溪云:嘈雜是痰因火動,治法宜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知母石膏梔子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又食鬱者,梔子、姜炒黃連山楂之類。又有濕熱鬱滯,不喜食者,宜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蔣氏云:心嘈索食,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數服而愈,要在臨症加減。

【脈法】

右寸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為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嘈雜亦有中氣不足者,以六君子湯竹茹、黃連。

三補丸

黃芩,黃連,黃柏(等分),蒸餅糊丸服。

三聖丸

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一兩)

神麯糊丸,薑湯下。右關脈沉,嘈雜,二陳湯藿香。若吐而有物有聲者,加砂仁。有聲無物加姜炒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