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3)

1. 噫門(欲作噯氣)

《靈樞》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又曰:心為噫,胃為噦。釋之者曰:神不守心故噫,胃精內竭故噦。傷寒書,上焦不至其部,故為噫;中焦不至其部,故為噦。什之曰:上焦竭,善噫。以上焦受中焦氣,中焦不和,不能消穀,故令噫。又曰: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此方有餘者,謂胃中有穀物未消,故使噫而吞酸。

由此觀之,一由於胃寒,一由於胃有宿食,然亦有胃火沖逆而致者也,有陰虛火因上炎而致者,難以概論也。治法寒者溫之,熱者涼之,中焦未和者則消導以通之。至於病久虛憊而噫,則為神不守心,而為死症矣。

白話文:

當寒冷的能量進入到胃裡時,它會向上反流並分散出去,然後再次回到胃中,因此產生打嗝的情況。另外,《靈樺》還說過,心臟是導致打嗝的原因之一,胃則是造成嘔吐的原因。有人解釋道:如果精神無法保持在心臟的位置就會出現打嗝,而胃中的能量耗盡了就容易引起嘔吐。對於感冒來說,如果上半身的能量沒有達到應該去的地方,那麼就會出現打嗝的情況;如果中間部分的能量沒有到達該去的地方,那就會引發嘔吐。有人進一步說明:如果上半身的能量不足,那很容易出現打嗝的情況。因為上半身接受到了來自下半身的能量,但如果中間部分的能量不平衡,就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所以會讓人感到打嗝。此外,如果人處於放鬆狀態且胃部的能量過多,可能會出現打嗝並且口含酸味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胃中含有尚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所引起的。總而言之,打嗝可能是由胃冷、胃中有剩餘的食物或是胃火上升等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身體缺乏水分或因為火氣上昇等原因所致。治療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進行調整,例如如果是胃冷就需要加熱處理,如果是胃火上升就需要降溫處理等等。然而,如果已經患病很久而且變得非常疲倦,同時又有打嗝的情況發生,那就是表示精神已經失去了對心臟的控制,這是一種死亡徵兆。

噫與咳逆不同,噫乃出氣,咳逆則為入氣。然治法,胃寒亦宜橘皮乾薑湯,胃熱宜橘皮竹茹湯。中焦未和而熱壅鬱,或以調胃承氣下之,或以加減平胃散以消之。陰虛宜以四物湯或芎歸湯加知母、甘草以滋之。

《靈樞》注云:噫象火煙隨焰出。心不受邪故噫出之,宜甘草瀉心湯,以生薑易乾薑。若有微熱時噫者,小柴胡湯。

白話文:

嘔吐和咳嗽不一樣,嘔吐是排出氣體,咳嗽則是吸入氣體。然而治療方法上,如果胃部寒冷可以使用橘皮幹薑湯;如果胃部有熱可以用橘皮竹蓴湯。如果中焦部位沒有和諧且熱阻塞在那裡,或者用調胃承氣湯來通便,或者用加減平胃散來消除它。如果是陰虛的人應該服用四物湯或是芎歸湯加上知母和甘草來滋養身體。

《靈樅》註解說:「噫就像火煙隨著火焰冒出」。因為心臟不會受到邪氣影響所以會通過嘔吐排出去,適合使用甘草洩心湯,並把生薑換成幹薑。如果有輕微發燒並且經常嘔吐的情況,就該使用小柴胡湯。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欠也。

仲景旋覆代赭湯,治痞而噫。

《本事方》,枳殼散,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白朮(各五錢),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為末,每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

丹溪云:噫氣胃中有痰、有火。又云:曾治宣州一人,氣上築心膈,噫氣。脈之,右關短弱,左關尺洪長而大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白話文:

當兩個陽和一個陰同時出現時,會引起驚嚇、背部疼痛以及經常打嗝和嘆息的情況。張仲景的「旋覆代赭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下的胸悶和打嗝。「《本事方》中的「枳殼散」可以用於治療胸部堆積的食物引起的胸悶不適或者疼痛,並且常常伴有腐爛蛋味的打嗝。這個藥物配方包括了「枳殼」、「白朮」、「香附」和「檳榔」等草本植物。這些材料被磨碎後,每次服用約2錢,用米水稀釋後每天喝三次。朱震亨說:「打嗝是因為胃裡有痰或者是火。他又提到曾經有一個病人,他的呼吸困難且常打嗝。經過診斷發現,這個人的右手腕脈搏微弱,左手腕尺部脈搏強烈且跳動快速,這是因為他肝臟過熱,應該要清洩肝臟並滋養脾胃。」

青皮(一錢),白朮(二錢五分),木通,甘草(各二分)

水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清胃中痰火,鬱熱噯氣。

南星(制),半夏(各一兩半),軟石膏,香附(各一兩),山梔子(七錢)

每八錢,水煎服。

白話文:

  • 青皮(一錢):青皮用量為三分之一錢。
  • 白朮(二錢五分):白朮的用量為七分之五錢。
  • 木通、甘草(各二分):木通和甘草的用量皆為六分。

請用水煎煮後,服用保和丸十五粒,以及抑青丸二十粒。

目的在於清潔胃中痰火,以及消解積聚的熱氣和噁心。

  • 南星(制):經過處理的南星。
  • 半夏(各一兩半):半夏的用量為半斤加一半。
  • 軟石膏、香附(各一兩):軟石膏和香附的用量皆為半斤。
  • 山梔子(七錢):山梔子的用量為三分之二錢。

每份取用八錢的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2. 下氣

下氣屬心虛。經云: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者是也。

河間云: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診論云:癲癇勞瘵,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下氣是指心臟衰弱的情況。古籍說:“夏天的心跳就是心跳,如果心跳不足,就會出現下氣洩漏。” 河間則指出,當腸胃阻塞時,食物會在內部生長,但無法傳遞到腸胃外部,因此容易打嗝和放屁。 診斷論認為,癡呆症、肺病等疾病,如果持續不斷地向下排泄氣體,就可能死亡。這表示身體的能量已經耗盡,腸胃細胞之間的通道被封閉,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排出腸胃外,所以才會通過腸胃排放出來。

3. 漏氣走哺

病者身背皆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冬湯,主之。

麥門冬,生蘆根,竹茹,白朮,人參,甘草,茯苓,陳皮,萎蕤

走哺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走哺。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病人全身背部都很熱,手臂彎曲處疼痛,呼吸不順暢,胸腔之間感到噁心、不舒服,吃東西會先吐然後再拉肚子,這叫做「漏氣」。這是因為上半身受了風寒,打開了肌膚的細孔,正氣失去了道路,邪氣進入身體內部。用「麥冬湯」來治療這種病症。

配方:生麥芽、蘆筍根、竹子絨毛、白朮、人參、甘草、茯苓和橘皮。如果病情嚴重到無法吞嚥食物或喝水,並且下半身有實火症狀(如大便乾結、小便困難),稱為「走哺」。使用「人參湯」來治療這個問題。

人參湯即前方加知母、石膏、黃芩。

白話文:

人參湯就是前面方子的基礎上加上知母、石膏和黃芩。

4. 嘈雜門

生生子曰:《內經》云: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黏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脾氣受傷,失其健運之常,清痰稠飲,由此而生,嘈雜由此而作也。夫嘈雜之為症,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惱不自寧之態是也。或兼噯氣,痞滿噁心,漸至胃脘作痛,數者多挾痰火。

故丹溪云:嘈雜是痰因火動,治法宜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知母、石膏、梔子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又食鬱者,梔子、姜炒黃連、山楂之類。又有濕熱鬱滯,不喜食者,宜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蔣氏云:心嘈索食,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白話文:

生生子說,《內經》裡說:“胃是食物和水分的大海,沒有什麼不能接受。”但如果吃太多溼麵、魚腥味的食物、水果、生冷食品,以及不易消化的粘性食物等等,如果吃得過量,脾胃就會受到損傷,失去正常的運動功能,產生稀薄的痰液和稠厚的飲料,從而出現嘩啦嘩啦的聲音。嘈雜是一種病症,像是餓但不是真的餓,像疼痛但也不是真正的疼痛,而是有一種煩躁不安的情緒狀態。有些人還會伴有打嗝、胸悶、想吐的感覺,逐漸發展到胃部疼痛,這些情況往往伴隨著痰火。

因此,丹溪說:嘈雜是由於痰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南星、半夏、橘紅等草藥來消除痰液;用黃芩、黃連、知母、石膏、梔子等草藥來降低火氣;用蒼朮、白朮、芍葯等草藥來增強脾臟的功能並去除溼氣;對於因為情緒問題導致嘈雜的人,可以使用梔子、姜炒黃連、山楂等草藥;還有因為溼熱阻塞而不喜歡進食的人,可以用三補丸加上蒼朮,增加香附的比例。蔣氏說:心中嘈雜想要進食,可以用白朮、黃連、陳皮製成丸劑,每天服用七、八十粒左右。

數服而愈,要在臨症加減。

【脈法】

右寸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為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嘈雜亦有中氣不足者,以六君子湯加竹茹、黃連。

三補丸

黃芩,黃連,黃柏(等分),蒸餅糊丸服。

三聖丸

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一兩)

神麯糊丸,薑湯下。右關脈沉,嘈雜,二陳湯加藿香。若吐而有物有聲者,加砂仁。有聲無物加姜炒黃連。

白話文:

多次服用就能痊癒,關鍵在於臨牀時要根據病情進行增減調配。

【脈法】 右邊的上部脈象緊且滑動,左右兩個上部脈象強勁且流暢,表示胸部內有痰液停留。左側的中部脈象水平延伸,表示隔膜上方有橫置的腫瘤。右側的中部脈象緊張程度很嚴重,是肝臟侵襲脾臟的情況,可能發展成為胃逆病症,治療起來較困難。

嘈雜不適也有因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入竹茹和黃連來治療。

三補丸

用等量的黃芩、黃連和黃柏研磨後,再與蒸熟的麵團混合製成藥丸口服。

三聖丸

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一兩

用麥芽糖糊狀物包裹成藥丸,配合生薑水送服。如果右側的中部脈象下沈,同時出現嘈雜感,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藿香。如果有嘔吐現象並且伴有聲音,可以在二陳湯中添加砂仁。只有嘔吐的聲音但沒有嘔出東西,則可增加經過生薑炒制的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