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一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3)

1. 中風

《內經》云:風之傷人也,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有中血脈,有中腑,有中臟。

東垣云:中血脈者,口眼喎斜。中腑者,肢節廢,面加五色。有表證,拘急不仁。中臟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眼瞀便閉,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症,內無便溺之阻,宜大羌活愈風湯、秦艽湯。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之。

《綱目》云:中風,世俗之稱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僕,世又稱為卒中。乃初中風時,其狀又如此也。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及腲腿風,乃中倒後之症,邪之淺者,狀如此也。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

世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症,邪之深者,狀如此也。東垣以中脈、中腑、邪淺而易治。中臟為邪深而難治者得之矣。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僕偏枯也。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為痱病之旨,一以中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症。

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傷則痿,名曰枯。蓋痿緩不收,則筋骨氣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手足不稟水穀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積日累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此枯字即枯槁之枯。)初中倒時,隨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俾醒。

看痰涎壅盛宜吐之,口噤亦吐之。若口開、手撒、遺尿者,為陽暴絕,速宜大料參耆補接之。若眼戴上者,宜灸之。

《玄珠經》云:風病,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聲如鼾者,五臟氣絕也。(蓋口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也。若見一,猶可用工,若面赤時黑,主陽上散,腎水反克心火,兼遺尿、口開、氣喘,斷不救也。)按以上皆真中風症也。

由人元氣素虛,腠理疏豁,衛弱失護,一遇風邪,莫之能御。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救醒後多用驟補法,丹溪獨參膏加竹瀝、薑汁之類,與類中風症不同法也。

白話文:

【中風】

《內經》提到,風邪侵襲人體,可能導致寒症或熱症;有的會影響血液脈絡,有的會影響腑臟。

李東垣指出,如果風邪影響到血脈,可能會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如果影響到腑臟,可能會造成肢體功能障礙,臉部皮膚顏色改變,身體緊繃或失去知覺。如果影響到臟器,可能會導致嘴脣無力,聲音嘶啞,鼻子堵塞,耳朵聽不清,視力模糊,排便困難,甚至生命危急。這三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對於血脈受影響的情況,如果外在有六經的症狀,可以使用小續命湯或疏風湯來治療。對於腑臟受影響,如果有排泄障礙,可以使用三化湯或麻仁丸來通暢。

如果外表沒有六經的症狀,內部也沒有排泄障礙,可以使用大羌活愈風湯或秦艽湯。如果因為臟器受影響導致痰液增多,可以使用至寶丹等藥物來鎮定。

《綱目》指出,中風是民間的說法。這種病症突然發作,口眼歪斜,半身不能動彈,或者語言不清,嘴脣無法控制。然而,這些病症有不同的命名,突然倒地的被稱為擊僕,也被稱為卒中。口眼歪斜和半身不能動彈的被稱為偏枯,也被稱為左癱右瘓,或者腲腿風。這是中風後的症狀,病情較輕的患者表現為這樣。如果語言不清,嘴脣無法控制,被稱為痱病,也被稱為風懿或風氣。這是中風後的症狀,病情較重的患者表現為這樣。

東垣認為,如果影響到血脈和腑臟,病情較輕,容易治療。如果影響到臟器,病情較重,治療困難。所有偏枯的患者,最初都可能是突然倒地。因此,《內經》將其稱為擊僕偏枯。但後世誤解了《內經》的本意,將偏枯和痱病混淆,統一稱為中風。

習慣上,人們將偏枯理解為枯萎,而實際上並不是指左癱右瘓的症狀。仲景曾經提到,骨骼受損會導致萎縮,稱為枯。萎縮和放鬆,會導致肌肉、骨骼、氣血無法得到營養,脈絡不暢,手腳無法獲得食物和水分的營養,所以稱為枯,並非是指細小的意思。雖然有些患者會逐漸變得細小,但不能將枯理解為細小。

在中風初期,如果患者很快清醒,應該立即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沒有清醒,應該刺激人中穴,讓其清醒。如果痰液過多,應該嘔吐,即使嘴巴緊閉也要嘔吐。如果嘴巴張開,手撒開,小便失禁,表示陽氣突然喪失,應該立即大量服用人參和黃芪來補充。如果眼睛向上翻,應該進行灸療。

《玄珠經》指出,如果中風患者嘴巴張開,手撒開,眼睛閉合,小便失禁,呼吸像打鼾,表示五臟氣絕。如果出現其中一種症狀,還可以進行治療。如果面色紅黑,表示陽氣上散,腎水反剋心火,加上小便失禁,嘴巴張開,呼吸急促,基本上無法救治。以上都是真正的中風症狀。

中風是由於人體元氣虛弱,腠理疏鬆,防禦力下降,一旦遇到風邪,就無法抵擋。經典中說:邪氣聚集的地方,氣血必定虛弱。在救醒後,多數情況下需要立即補充元氣,使用丹溪獨參膏加竹瀝、薑汁等藥物,與其他類型的中風症狀不同。

2. 附方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防己,川芎,杏仁,甘草,桂(各一兩),附子(五錢),防風(一兩五錢)

每服五七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熱服。《金匱要略》有石膏、當歸、無附子。

大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依本方,麻黃、防風、杏仁,各加一倍。宜針至陰、(足小指外側爪甲角,針入二分,出血。)崑崙,(足外踝後跟骨。),舉蹻取之。

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芍藥、桂枝、杏仁各加一倍。宜針風府。(頂後入髮際一寸,針六分,禁灸。)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依本方,甘草加一倍,外加石膏、知母各二兩。

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依本方,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外加乾葛二兩。宜針陷谷,(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針五分。)去陽明之賊。刺厲兌,(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瀉陽明之實。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

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依本方,附子加一倍,甘草加三兩,外加乾薑二兩。宜刺隱白,(足大指內側衣甲角。)去太陰經之賊。此太陰經中風也。

中風有汗無熱,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宜針太谿。(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應手,針過崑崙。)此少陰經中風也。

中風六證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小續命八兩,外加羌活四兩,連翹用六兩。

古之續命,混淆無症之別。今各分經治療,又分經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足大指甲後一韭葉,聚毛間。)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麻黃(去節),薄荷,山梔,白朮,荊芥(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滑石,甘草(各二兩)

每服一兩,加生薑,水煎服。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秦艽(三兩),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石膏(各二兩),細辛(五錢),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生地,熟地,白茯苓(各一兩),川獨活(三兩)

上十六味,銼,每服一兩,水煎,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症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主之。

白話文:

[附方]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防己、川芎、杏仁、甘草、桂枝(各一兩),附子(五錢),防風(一兩五錢)。

每次服用五到七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飯前溫服。《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方劑有石膏、當歸,但不含附子。

總之,中風患者若不能準確判斷屬於哪六經證候,即使治療,也不能去除病邪。《內經》說:經絡氣血暢通則感寒,經絡氣血阻塞則發熱煩悶,這是暴受風邪所致。因此,應該先根據症狀加減小續命湯來治療。

中風患者無汗惡寒,用麻黃和小續命湯治療。根據此方,麻黃、防風、杏仁各加倍。應針刺至陰穴(足小指外側指甲角旁,針刺二分,出血)、崑崙穴(足外踝後跟骨處),以疏通經絡。

中風患者有汗惡風,用桂枝和小續命湯治療。根據此方,芍藥、桂枝、杏仁各加倍。應針刺風府穴(後腦髮際上一寸處,針刺六分,禁灸)。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經中風。

中風患者有汗,身體發熱但不惡寒,用白虎湯和小續命湯治療。根據此方,甘草加倍,另加石膏、知母各二兩。

中風患者有汗,身體發熱但不惡風,用葛根湯和小續命湯治療。根據此方,桂枝、黃芩各加倍,另加葛根二兩。應針刺陷谷穴(足大趾與次趾之間本節後方凹陷處,針刺五分)、厲兌穴(足大趾與次趾之間,距指甲處如韭葉寬),以瀉去陽明經的邪氣。以上兩種情況都是陽明經中風。

中風患者無汗且身體冰冷,用附子和小續命湯治療。根據此方,附子加倍,甘草加三兩,另加乾薑二兩。應針刺隱白穴(足大趾內側指甲角旁),以去除太陰經的邪氣。這是太陰經中風。

中風患者有汗但不發熱,用桂枝和小續命湯治療。根據此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倍。應針刺太谿穴(足內踝後跟骨上方凹陷處,動脈搏動處,針刺超過崑崙穴)。這是少陰經中風。

中風患者六種證狀混雜,涉及少陽、厥陰經,或肢體拘攣疼痛,或麻木不仁,則用羌活、連翹和小續命湯治療。小續命湯用八兩,另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古代的續命湯,沒有區分不同的病症。現在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並配以經絡針刺療法。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足大趾指甲後方一韭葉寬,毛髮聚集處),針刺以疏通經絡;少陽經的經穴絕骨穴(外踝上三寸處),灸五壯以引導熱氣。這是針灸同象法治療的大體原則。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麻黃(去節)、薄荷、山梔、白朮、荊芥(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滑石、甘草(各二兩)。

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水煎服。

中風患者若無六經的明顯症狀,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現象,說明血液虛弱,不能滋養筋脈,因此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應該滋養血液,筋脈自然會恢復。大秦艽湯主治。

大秦艽湯

秦艽(三兩)、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石膏(各二兩)、細辛(五錢)、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生地、熟地、白茯苓(各一兩)、川獨活(三兩)。

以上十六味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辰。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加生薑。如果心下痞悶,每兩藥加枳實一錢同煎。

中風患者若有六經的明顯症狀,先用加減小續命湯根據症狀治療;若有大小便不通的現象,再用三化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