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8)
第十五卷 (8)
1. 陰腫陰痛陰吹
婦人陰腫,腎痛。枳實半斤,切碎,炒熱,布包熨之,冷即易。
交接勞復,陰卵痛。(是勞復,陰陽易。)
(仲景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其方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以發入膏中煎至發盡,分再服。病自從小便中出,能治諸疸症,殊效。)
雄黃散,陰腫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者。
雄黃(一兩),礬(二兩),甘草(生,半兩)
以水五升,煎洗。
白話文:
婦人的陰部腫脹和腰部疼痛可以用半斤的枳實切成碎片後加熱用布袋敷在患處,如果袋子變涼就換新的。性交過度導致身體疲憊並出現陰囊疼痛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勞累引起的,可以使用豬油、亂髮等材料熬煮成藥物服用。對於嚴重的陰部腫脅和劇烈疼痛,可以使用雄黃散來治療,配方包括一兩的雄黃、二兩的礬石以及半兩的新鮮甘草,用水五升煎煮後清洗患處。
荊芥散,治腎腫。
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
蘿蔔、蔥同煎湯洗。
男子陰腫大如升,睪痛甚,搗馬鞭草塗之。
《和劑》,三白散,治小兒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一兩),桑白皮,木通,白朮,橘紅(各五錢)
為末,薑湯調二錢。
白話文:
荊芥散:治療腎腫。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蘿蔔、蔥一起煮湯洗澡。男人陰部腫脹像升子一樣大,睪丸疼痛嚴重時,搗碎馬鞭草塗抹在上面。和平劑方中的三白散:用於治療小兒膀胱蘊熱,風溼相互影響導致陰囊腫脹,大小便不暢的情況。白牽牛(一兩),桑白皮,木通,白朮,橘紅(每種五錢)磨成粉末後用薑湯調服兩次。
2. 㿗風
(俗名腎臟風)
㿗風之症,起於下部虛熱,或行路體倦,及夏月久坐冷地,為風濕所襲,乃發為疾。其症囊濕皮厚,生水泡瘡疥作癢。古方用蛇床子一味,煎湯淋洗,癢甚者,以薑汁入香油數滴,攪勻,塗上自愈。
沐浴長春散,治下元陰濕久冷,陰囊夜癢,抓之則喜,手住則痛,成瘡流水,為患甚苦。及治婦人下部陰濕,子胞久冷,並效。
牡蠣,蛇床子,破故紙,紫梢花,官桂,薄荷葉
白話文:
(俗稱腎病)
脾溼病症是由於下半身虛弱和過度疲勞,或者在夏天坐在寒冷的地面上,被風寒侵襲而引起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包皮潮溼、皮膚增厚、產生水泡、疥瘡等瘙癢症狀。古方使用「蛇牀子」一藥,煮沸後用溫水洗澡,如果瘙癢嚴重,可以加入幾滴薑汁和香油混合均勻,然後塗抹在受影響的地方,自然會痊癒。 「沐浴長春散」是一種治療下焦陰溼長期低燒不退、陰囊夜晚瘙癢難耐、抓了就舒服、放手就會疼痛、形成潰瘍流液等痛苦病症的方法。同時也適用於女性下腹部陰溼、產後宮縮緩慢的情況。
成分包括:牡犡、蛇牀子、破固紙、紫梢花、官桂和薄荷葉。
各等分,每用一兩半,入蔥白數莖,水煎一小鍋,先薰後洗,再用津調散搽之,全安。
津調散,治妒精瘡,膿汁淋漓,臭爛。
黃連,款冬花(等分),麝香(少許)
為末,先洗過,或以地骨皮、蛇床子煎湯洗,帛拭乾,津調敷。忌生冷生湯洗。一方無麝。
又方,治外腎及兩腿風濕瘡。
全蠍,檳榔,蛇床子,硫黃(各一錢)
白話文:
這些是治療不同疾病的藥物配方:
第一個配方:使用相同份量的材料,每次使用一兩半,加入幾根蔥白,用水煮成一小鍋,先燻蒸後清洗患處,然後塗抹「津調散」,可以完全康復。「津調散」適用於治療嫉妒引起的陰囊潰瘍,有膿液流出且發出惡臭和腐爛的情況。 第二個配方:使用相同份量的黃連和款冬花,再加上一些麝香,研磨成粉末。在清潔患部之後,可以用地骨皮或者蛇牀子熬製的湯來清洗,然後用布擦拭乾淨,最後用口水把藥粉調勻後塗抹在患部上。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及用冷水洗澡。有一種配方不包含麝香。 第三個配方:適用於治療外部生殖器和腿部風溼病的藥物配方。它包括了全蠍、檳榔、蛇牀子和硫磺,每個成分都是一錢。
為末,麻油調,入手心擦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擦藥兩腿上。
白話文:
把草藥研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後塗在手掌心中搓熱,然後吸入口中三次。接著把手放在陰莖上方一會兒,然後再將藥物塗抹到雙腿上進行擦拭。
3. 疝氣門
《內經·四時刺逆從篇》曰:厥陰脈滑則病狐風疝,少陰脈滑則病肺風疝,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又「骨空篇」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大奇論篇」曰:腎脈大急沉為腎疝,肝脈大急沉為肝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
三陰急為脾疝。三陰脾脈也。
《脈經》曰: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生生子曰:《內經》以六經脈滑為風疝。又以大急沉為五臟疝。按此六經五臟皆有疝也。而以風字加之於六經之疝者何也?意者無乃以風字作氣字者看耶!或以巽為風,則木之氣,肝之所主也。又成疝之地乃肝部也。夫滑脈主痰飲食積,是言各經之痰飲食積,流傳於肝之部地,乃成疝也。
白話文:
《內經·四時刺逆從篇》提到:厥陰脈滑表示可能患有狐風疝,少陰脈滑表示可能患有肺風疝,太陰脈滑表示可能患有脾風疝,陽明脈滑表示可能患有心風疝,太陽脈滑表示可能患有腎風疝,少陽脈滑表示可能患有肝風疝。又在「骨空篇」中提到:任脈出現問題時,男性可能會患七疝,女性可能會有帶下和癥瘕聚集的問題。「大奇論篇」中指出:腎脈大且急且沈表示可能患有腎疝,肝脈大且急且沈表示可能患有肝疝,心脈搏動且滑且急表示可能患有心疝,肺脈沈且搏動表示可能患有肺疝。三陽脈急可能表示有癥瘕。
三陰脈急表示可能患有脾疝。這是由於三陰脈主要與脾有關。
《脈經》提到:寸口脈弦緊,弦緊相搏,可能表示患有寒疝。
生生子認為,《內經》以六經脈滑作為風疝的標誌,同時以大急沈作為五臟疝的特徵。他推測,之所以在六經之疝前加上「風」字,可能是將「風」字誤解為「氣」字,或者認為「巽」字代表風,這是木的氣息,也是肝所主的部位,並且成疝的部位也是肝部。滑脈主痰飲食積,這是在說各經的痰飲食積流傳到肝部,導致形成疝。
因肝主風,故以風字加之也。又夫急者緊急之謂也,緊主病為寒,沉亦為寒為氣,大亦為氣,是亦言五臟寒氣流於下部,發為疝也。蓋寒喜傷下,腎肝俱在下,而肝之絡,環繞陰器,故以疝屬肝也。據任脈起於胞門,循腹裡,與衝脈厥陰會,故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其病極為難治。
而諸書所言亦不一,惟張戴人一主於肝,搜輯甚博。且曰:非《靈》、《素》、《銅人》之論,法皆不取。要之欲窮其原耳。故其歷舉經義、俞穴及七疝症圖,殊為詳悉。但用治諸方,多是渠生平所長之三法。人或病其峻,抑不知有是病用是藥,醫而不善用此,是無術也。則未免有過時失機之悔。
白話文:
因為肝主管風,所以加上「風」這個字。另外,「急」是指緊急的意思,緊主要代表疾病為寒冷,沈也是指寒冷和氣,大也是指氣,這是在說五臟中的寒氣流到下半身,引發了疝氣。因為寒冷容易傷害下半身,腎和肝都在下面,而且肝的網絡包圍著生殖器官,因此把疝氣歸類為肝的問題。根據任脈從子宮開始,沿著腹部內側走動,並與沖脈和厥陰相交匯,所以在男性身上出現的是七種不同的疝氣,在女性身上則是形成積塊。這種疾病的治療非常困難。 然而各種書籍對它的描述並不一致,只有張戴人的看法是以肝為主,他收集了很多相關的信息。並且表示除非是《靈樞》、《素問》和《銅人診療圖》等古籍中有提到的方法,否則都不採納。他的目的是想要深入研究病因。所以他詳細列出了經典理論、穴位以及七種不同疝氣的症狀圖,十分周全。但是他在使用治療方法的時候,大多都是自己擅長的三個方法。有人批評這些方法太猛烈,但是他認為如果病人真的有這樣的病症,就應該使用適當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不善於使用這些方法,就是沒有技術。那麼就會後悔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顧其癪積滯根固,淵藪偏僻,非峻劑曷能以達。第不可孟浪亂投,法所當用,又何畏縮。在設施者消息經權,務求其當可也。劉守真言,此症亦有熱者。丹溪亦主於肝,且又言有濕熱死血及痰積,因寒鬱而發,間亦有虛者。此亦深鑑前人純擬於寒,而一以剛燥為劑也。今以諸賢大意述列於後,以便參治。
劉守真曰:㿗疝,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小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厥陰肝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經言五臟皆主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
白話文:
劉守真說:“疝氣是小腹部控制睪丸腫脹和絞痛的症狀。”這是由於寒冷導致收縮的原因。當冷到極點時,就會出現水腫的情況。經書上記載,“男子疝氣”是指陰莖連著小腹疼痛的症狀。因此“婦女的小腹腫脹”,都是因爲肝臟的問題引起的。經書中提到,“寒氣聚集就形成了疝氣”。另外根據經書記載,五個臟腑都可能導致疝氣的發生,只是脈搏會變得緊張。註釋中指出,脈搏緊繃是因爲受到寒冷的影響。然而如果真的感到寒冷的話,脈搏應該變短、慢一些纔對;現在卻說是緊急的狀態,並不是指快速或大的情況。
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病寒雖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六氣為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也。欲知何氣為其病者,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又經言: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小腹冤熱而痛,出白蠱。
注言小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鑠肌肉,如蠱之食,故名白蠱也。然經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症弘之。
丹溪曰:疝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疝痛之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自《素問》以下,皆以為寒。蓋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予屢踢冰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也。因而思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收鬱而作痛。
白話文:
由於緊脈代表疼痛,如果脈搏更緊張,那麼疼痛就更加嚴重。即使是寒冷引起的疾病,脈搏也是短暫和微弱的。之所以會出現疼痛且脈搏緊張的情況,是因為脈搏是由心臟所滋養的。任何一種疾病的疼痛都會使人心神不安,導致脈搏無法得到放鬆,因此在脈搏上也能看到這種情況。要瞭解哪種病因引起這個病症,只需觀察脈搏緊張的程度就能知道。例如,如果脈搏緊張並且快速跳動,那就是因熱度過高造成的疼痛。另外,《黃帝內經》還提到,脾胃傳染到腎臟時,就會形成癥瘕(腹部積聚),並伴隨著小腹脅肋部疼痛、尿液呈白色等症狀。
這些都是指小腹疼痛,排泄物呈現白色的狀況。另一個原因是內部發炎,消耗了身體組織,就像蟲子吃掉食物一樣,因此被稱為「白蠟」。然而,《黃帝內經》又提到了熱性癥瘕的存在,這意味著不能只認為它是冷性疾病,應該根據病情來判斷。朱震亨曾表示,癥瘕主要影響的是肝經,跟腎經完全沒有關係。癥瘕最嚴重的時候,睪丸和小腹都感到劇烈疼痛。它可能有形態也可能沒有形態,可能會發出聲音也可能不會。從《素問》開始,大家都把癥瘕視為冷性疾病。這是因為經絡受到寒冷刺激後會縮攏,阻礙血液循環,進而出現疼痛。但也有患者受凍卻未患癥瘕的情況,那就要用其他方法去理解它的原因。我自己多次赤腳穿越冰雪,但是從沒患上癥瘕,可能是因為我的身體一直都很健康,沒有感染病毒的原因吧!由此可以推測,癥瘕起源於溼熱,經過長期的抑製,再加上外部環境中的寒冷和溼熱因素,才最終形成了疼痛。
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或曰:此症多客厥陰一經,濕熱之積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性速急,火性暴,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愚見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速。
後因此方隨形症加減,無有不應,又須分濕熱多寡而治之,但腫多為濕㿗是也。卻有水氣而腫,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朮為君,而佐以疏導。診其脈沉緊而豁大者是也。若不以補劑而行決裂之法,禍不旋踵。
白話文:
如果只是從寒冷的角度來討論這個病症,恐怕會有所欠缺。有人問道:這種病癥大多是由於外感到了厥陰經絡中的溼熱所導致的嗎?我回答說:過度疲勞就會使火氣在筋骨之間生起;飲酒過量和吃得太飽就會使火氣在胃部生起;房事過度就會使火氣在腎臟生起;大怒就會使火氣在肝臟生起。火氣鬱結時間長了,溼氣就容易旺盛起來,混濁的液體凝固在一起,進入到血液管道之中,流向厥陰經絡。肝臟屬於木元素,特點是快速且急躁,火氣也是這樣的特性,被冷氣束縛住,自然疼痛得厲害而且突然爆發出來。根據我的看法,古人使用烏頭和梔子各半份煮成藥湯服用,效果也很迅速。
後來我在這副藥方上按照病情的不同進行增減,沒有什麼不起作用的地方,還需區別溼熱的程度來治療,只要出現浮腫就是溼痰所致。還有因為水分太多而出現浮腫的情況,也有因身體虛弱而引發疾病的情形,應該把人參和茯苓作為主藥,再配合一些疏通的方法。如果是脈象深沈緊縮並且擴張的話,那就是這樣的情況。如果不採用滋補的方式而是採取強烈的解決方法,那麼災難很快就會降臨。
許學士曰: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必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張戴人曰:疝本肝經,宜通勿塞。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論,余皆不取,非余好異也,但要窮其原耳。七疝者何?寒、水、筋、血、氣、狐、㿗是也。
俗工不識,目為膀胱,又為腎冷,又或為小腸氣,小兒曰偏氣,立名既謬,並喪其實,何哉?蓋醫者既斷為膀胱、腎冷、小腸氣,又曰虛寒所致,其藥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則杜仲、蓯蓉;不附子、烏頭,則乾薑、官桂;不楝實、茴香,則金鈴、補骨脂。朝吞暮餌,曾無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
白話文:
許學士說:大多數這種疾病都是因為身體虛弱纔得到的,不能夠在虛弱的情況下迅速地進補。經書上說:「邪氣侵入的地方,正氣一定會虛弱。留在體內不去除掉的病症一定是實症。」所以必須先清除積聚在體內的熱氣,然後再進行調理。因此許多治療方案都使用了巴豆,就是這個原因。
張戴人說:疝氣主要是由肝臟引起的,應該疏通而不是堵塞。疝氣有很多種類型,前人的討論很多,除了《靈樁》、《素問》和《銅人》之外,其他的我都沒有採納,不是我要特立獨行,只是想要追根溯源而已。那麼七種疝氣分別是指什麼呢?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狸疝和㿗疝。
普通的工匠不懂這些,把疝氣看作是膀胱問題或者是腎臟寒冷或是小腸氣等等,甚至有些小孩被稱為偏氣,這樣命名已經錯誤百出,而且還失去了疾病的真正含義,這是為什麼呢?大概醫生們既然認為這是由於膀胱、腎臟寒冷或者小腸氣等因素導致的,他們使用的藥物就不可能是鹿茸、巴戟,而是杜仲、蓯蓉;不會使用附子、烏頭,而是乾薑、官桂;不會使用楝實、茴香,而是金鈴、補骨脂等。每天早晚服用,卻毫無效果,三十年來堅決不肯放棄。
間因微病,稍似開通,執此微芒,浸成大錯,標既不除,本必歸甚。處處相傳,曾無覺者。豈知諸疝皆歸肝經,其奈通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
及其為疝,乃是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腎肝皆屬於下,沖、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小腸、膀胱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內經》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也。而肝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
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陰與沖、任、督之所會也。《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其病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
《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矣。豈非厥陰為受病之處耶。《靈樞》又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於腎,貫肝,絡肺,繫心,氣盛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
白話文:
女性身上也有類似的結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廷孔,另一部分叫做窈漏。這是因為足厥陰經脈和沖脈、任脈以及督脈相交匯的地方。《靈樞》提到:足厥陰經脈的肌肉聚集在生殖器官周圍,如果受到寒冷就會使陰部萎縮進入身體內部;而受到高溫刺激時,就可能導致勃起不能收回。治療方法是促進水分排出並清除陰部的濕氣。因此,陽明經脈、太陰經脈和厥陰經脈都集中在生殖器官附近。只有厥陰經脈主管肌肉,所以出現疝氣的情況,必須從厥陰經脈入手進行治療。 《靈樞》還說到:足厥陰經脈的一個分支叫作蠡溝,在距腳踝五寸的位置,向著少陽經脈的方向延伸,沿著小腿向上經過睪丸,最終連結到陰莖根部。這個部位常見的疾病包括氣逆、睪丸腫大、突然發生的疝氣等症狀。當病情加重時,可能會引起勃起時間延長;而在病情減輕的時候,患者可能會感到皮膚瘙癢難耐。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針灸來改善。 另外,《靈樞》還指出:如果邪氣侵襲了小腸,它會影響到附著在其上的睪丸,並且透過聯繫到腎臟、肝臟和肺部的神經系統,甚至能夠影響到心臟和腸胃的功能。這時候,邪氣會上升到腹部,對肝臟產生不良影響,然後分散到盲腸區域,最後停留在肚臍位置。為了消除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首先,要使用針灸的方式讓邪氣消散掉;其次,要平衡太陰經脈的能量水平;再次,要降低厥陰經脈中的能量水平;最後,要根據邪氣所經過的不同經脈採取不同的調整措施。雖然這個文本描述了一些中醫理論和技術,但是請注意這並不是現代醫學的觀點,並且其中的一些治療方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請不要自行嘗試或接受未經專業醫生指導的治療方式。
乃知諸疝關於厥陰,可以無疑。以脈考之,《素問》云:厥陰滑為狐風疝,少陰滑為肺風疝,太陰滑為脾風疝云云。凡此六疝,雖見於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靈樞》亦曰:心脈微滑為心疝。肝脈滑甚為㿉疝。腎脈滑甚為癃㿉。凡此三臟脈之疝,亦以滑為疝也。
《素問》又云:脈大急皆為疝。心脈滑,傳為心疝。肺脈沉,傳為肺疝。三陰急為疝,三陽急為瘕。王太僕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此言太陰受寒,傳之肝經也。可以溫藥逐之,不可以溫藥補之。若補之者,是欲病去而強挽留之也。歷考《素問》三陽為病發寒發熱,其傳為㿗疝。
白話文:
瞭解了所有的疝氣都與厥陰有關,這是可以肯定的。從脈象來看,《黃帝內經·素問》說道:厥陰脈滑表示有狐狸風引起的疝氣;少陰脈滑表示有肺風引起的疝氣;太陰脈滑表示有脾風引起的疝氣等等。這些六種疝氣雖然出現在其他脈象上,但都是指風疝,這是因為它們涉及到的是足厥陰肝經的氣。《黃帝內經·靈樅篇》也提到:心跳微快且脈搏滑動可能是心疝;肝部脈搏滑動非常明顯可能是指腹疝;腎部脈搏滑動非常明顯可能會引起尿失禁和下腹部疼痛等症狀。所有這些三個器官的疝氣也是由滑動的脈搏所導致的。
《黃帝內經·素問》還指出:脈搏跳得很快而且很緊張時都有可能是疝氣。如果心跳微快並且持續不斷地出現,就有可能會發展成為心疝;如果呼吸深重、胸部感覺到壓力或不適,則有可能會演變成肺疝;如果是三陰(即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中的任何一個受到影響,那麼就會發生疝氣;如果是三陽(即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中的任何一個受到影響,那麼就會形成癥瘕。王太僕曾說過:太陽經脈受冷後血液凝結而成癥瘕;太陰經脈受冷後氣聚集在一起而成疝氣。這裡的意思是太陰經脈受冷之後會轉移到肝經。因此可以用溫性藥物驅除它,但是不能用溫性藥物滋養它。如果使用滋養性的藥物治療的話,那就像想讓疾病消失卻硬要把它留下一樣。經過仔細研究《黃帝內經·素問》,發現三陽經脈生病時容易引發寒冷和發燒,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癥瘕。
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厥陰部分,然後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豈非厥陰之部分耶。又言脾風傳胃,名曰疝瘕。此謂非肝木不能為風氣,名曰厥疝。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
又方督脈為沖疝,蓋厥陰與衝任督俱會於前陰也。豈不明哉。至於運氣中,又言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小腹控睪。蓋寒客於小腸膀胱,則肝木縮而不得伸行,母傳之子也。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㿗疝,婦人小腹痛,此言肝氣不得上行,為金所抑,鬼賊故也。又言太陰在泉,土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有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一些觀點:
- 膀胱不是疾病發生的地方,必須轉移到厥陰部位後才會成為疝氣。如果病症出現在下腹部(包括肚臍下方),出現腹痛、排尿或排便困難的情況,被稱作疝氣,是因為寒冷引起的。脈搏緊張的人可能有疝氣或者下腹部疼痛。所有關於下腹部的描述都涉及到厥陰的部分。另外,脾臟受到風邪影響並傳染到胃部時,也被稱作疝氣。這是因為如果不是肝臟產生了風氣,就不可能形成厥疝。當脾土虛弱無法控制水分,又被肝木侵犯的時候就會這樣。
- 督脈可以引起疝氣,因為它跟厥陰、衝任督三條經絡都在前面相交。這個道理很明顯吧!
- 在五運六氣理論中,太陽在泉(即冬季)時,寒邪侵襲身體,人們容易患上小腹收縮、睪丸萎縮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進入小腸和膀胱,導致肝木收縮而不易舒展,也就是母親把疾病傳遞給孩子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夏季,由於陽明司天(即火德主事),乾燥邪氣侵入身體,男性可能會患上下垂性疝氣,女性則可能會感到下腹部疼痛。這是因為肝氣向上流動受到了阻礙,並且被金屬元素抑制所致。最後,在秋季,太陰在泉(即濕德主事)時,土壤過度生長,造成寒氣反覆上升,使食物難以下嚥,甚至有可能引發疝氣。
總結:這些都是古人對一些常見疾病的認識和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觀念已經有些古老,不應作為現代醫學的主要參考依據。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此亦言寒客太陰濕土,土不能勝水,水傳之肝經也。又嚐遍閱銅人俞穴,亦相表裡。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經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陰交一穴,言寒疝,任脈之所發也。關元一穴,言暴疝,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也。曲骨一穴,言㿉疝,任脈足厥陰之會也。其腹部第二行肓俞二穴,言寒疝,衝脈足少陰之會也。
四病上穴,言疝瘕,衝任脈足少陰腎之會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㿉疝,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氣衝二穴,言㿗疝,莖中痛,兩丸寒痛,亦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其腹部第四行,府合二穴,言疝痛,足六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也。亦太陰部三陰陽明支別也。衝門二穴言陰疝,足太陰厥陰之會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有關寒邪侵入太陰濕土,造成土無法剋制水,而導致水傳染到肝經的情況。作者還曾經仔細研究過銅人的穴位圖,發現這些穴位之間有著相互對應和聯繫的關係。例如在背部第十三個脊椎處有一個與肝經相關的穴位,可以治療寒疝;而在腹部中央的位置,只有一個叫做「陰交」的穴位,也可以用來治療寒疝,是任脈所屬的一個穴位。另一個叫作「關元」的穴位則可以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小腹疼痛,它是小腸的募穴,也是足三陰和任脈匯聚的地方。「曲骨」這個穴位則可用於治療㿉疝,它位於任脈和足厥陰的交叉點上。此外,在腹部第二排的兩個盲俞穴位,也可用於治療寒疝,因為這裡是衝脈和足少陰匯聚的地方。另外還有四個穴位可治癒疝瘕,這是由於他們位於沖任脈和足少陰腎的交叉點上。再者,在腹部第三排的大巨和氣衝兩個穴位,分別可用於治療㿉疝和㿗疝,並且都是足陽明脈氣所產生的穴位。最後,在腹部第四排的府合和衝門兩個穴位,可用於治療疝痛,因為這裡是足六陰(包括厥陰和陰維)以及太陰部三陰陽明分支的交界處。其中,衝門穴位更是足太陰和厥陰的交叉點。
其在側脅者,五樞二穴言寒疝。陰邪上入小腹,帶脈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經者,足厥陰穴十名,言疝者七。謂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曲泉。足少陽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謂丘墟穴也。足太陰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謂陰陵泉也。足陽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謂陰市穴也。
足少陰穴十名,言疝者五,謂然谷、太谿、照海、交信、築賓也。足太陽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謂金門、合陽也。由是言之,惟厥陰言疝獨多,為疝之主也。其各經穴雖亦治疝,終非受疝之地,但與足厥陰相連耳。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於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鬱於此經。
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於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於此經。其病差別如此,不知世間之藥多熱補,從誰而受其方也。信其方,則《素問》、《靈樞》、《銅人》皆非也。信《素問》、《靈樞》、《銅人》則俗方亦皆非也。不知後之君子,以孰為是。嗚呼!余立於醫,四十餘歲,使世俗之方,人人可療,余莫知敢廢也。
諳練日久,因經識病,然後不惑。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胞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
白話文:
如果因為生氣悲傷或者憂慮挫折導致情緒鬱積在這條經絡裡,或者是用藥物清洗外部封閉了尿道,造成尾巴(指生殖器)無法伸展,精子堵塞在這裡,這些都是疾病的表現形式。但是現在市面上很多藥物都偏熱性並且具有補益作用,不知道是從誰那裏得到這些藥方的人會相信它們,並認爲《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和銅人的鍼灸法都不正確;但是如果信任《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和銅人的鍼灸法則又會覺得普通的處方也是錯誤的。我不知道以後的君子應該把哪個當作正確的呢?唉!我已經從事醫學工作40多年了,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治療疾病的話,那我也就不知道該放棄什麼了。
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後,通過瞭解經絡來認識病症,然後就不會感到困惑了。例如遺尿症、排便困難、陽萎、子宮脫垂、精液過多、自慰過度等這些都是男性患有的疝氣症狀。不能隨便歸咎於腎臟寒冷導致的問題。月經停止之後腰部以上發熱、腳部無力、喉嚨乾燥、排便困難等症狀以及小腹部出現腫塊的症狀,有時固定不動有時候移動不定,陰莖勃起異常,肛門周圍長出痔瘡等等這些都是女性患有疝氣的表現。只是因爲女性沒有“疝”這個說法所以叫做“瘕”。如果是年輕人得了這種病無論男女都不會生育孩子。
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奈俗方只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經乙木也,木屬東方,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邪,則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虛而補之。《難經》所謂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瀉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矣。
昔審言為蔡之參軍也。因坐濕地疝痛不可堪,諸藥莫救,余急以導水丸、禹功散,瀉三十餘行,腫立消,痛立減。又頃聞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於街衢,人莫能動,呼余救之,余引經證之,邪氣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故病陰丸痛也。余急瀉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是厥陰之二穴也。
白話文:
所以那些隱祕曲折的事情,並不是膀胱腎和小腸的事,而是屬於足厥陰肝經的責任。但是世俗的藥方只是說膀胱腎和小腸,完全不說肝臟的問題,這很迷惑人們啊。而且肝經是乙木,樹木屬東方,爲心臟的生母。凡是患疝氣的人,如果不是因爲肝木有邪氣的話,那麼就是肝木本身太過旺盛了。不能隨便就說虛要補它。《難經》所說的“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在說瀉掉火就能讓木自然平靜下來,金屬就會自己變清澈,水分也會變得旺盛起來。
從前審言擔任蔡州參軍的時候,有一次坐在溼地上得了疝氣疼痛得無法忍受,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我當時急忙給他用了導水丸和禹功散,讓他拉肚子拉了三十餘次後,腫脹立刻消失,疼痛立即減輕。又有一次聽說一個男人突然得了嚴重的疝氣,劇烈疼痛難以承受,在街上摔倒在地上動彈不得,沒有人能夠移動他,就叫我去救治他,我就引用經典來證明他的病情:邪氣侵入到腳上的厥陰絡脈讓人突然得了疝氣,所以他纔會出現睪丸疼的症狀。於是我趕緊用鍼灸刺激大敦兩個穴位,他的劇痛馬上停止了。這個大敦穴其實是厥陰的一個重要穴位呢!
殄寇鎮一夫,病㾬瘧,發渴,痛飲蜜漿,劇傷冰水。醫者莫知瀉去其濕,反雜進姜附,濕為燥熱所壅,三焦閉溢,水道不行,陰道不興,陰囊腫墜,大於升斗。余先以導水百餘丸,少頃,以豬腎散投之,是夜瀉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
近穎尾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水投石,余以導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繼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五更下臟腑壅積之物數行,痛腫皆去,不三日平復如舊。《內經》曰:木鬱則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
白話文:
有一位名叫“殄寇”的人患了瘧疾、口渴和疼痛,他喝了很多蜂蜜水,並且喝了大量的冰冷水。醫生不知道應該排泄他的溼氣,反而讓他吃了一些薑和附子,導致溼氣被乾燥和熱氣阻塞,三個器官堵塞並過度充血,尿液無法排出,生殖器不能勃起,睪丸脹大到像一個鬥一樣大。我首先用了一百多粒導水管,然後使用豬腎粉,那天晚上他拉出了一斗深色的尿液,痛苦就消失了。
另一位靠近尾巴的人患有突然出現的疝氣,紅腫非常疼,持續了好幾天,所有藥物都沒有效果。我用了 150 粒導水管,讓他在一天中分三次服用,接著又服用了三錢的通經散,空腹時用清淡的米酒攪拌後服用,在第五個小時裡,腸胃中的堆積物多次排出,疼痛和腫脅都消除了,三天之後恢復到了正常狀態。《黃帝內經》說:“如果樹木鬱悶,就要把它打開。”這是指嘔吐的意思。為了使肝部的堆積物能夠流暢地排出,原本應該嘔吐的病人,但是根據病情的不同位置,要按照自然的方式進行治療纔是最重要的。
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敢列七疝圖於左,以示後之君子,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臥坐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燥出黃水,或小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酒醉,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盤綜,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失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的是:「上宜吐下宜瀉」就是這個意思。我不敢列出七種疝病的圖片在這裡,只是想向後來的大夫們展示一下,希望他們能夠有所借鑒和參考。
寒疝症狀是睪丸冰冷、堅硬像石頭一樣,陰莖不能勃起,或者控制不住睪丸疼痛,可能是因為坐在溼地上、寒冷月份涉水、淋雨或雪花、躺在磚石上或是風冷的地方,導致身體內部太過疲憊,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它。如果長期沒有孩子,就有可能會患上這種疾病。
水疝症狀是腎囊腫痛、陰部出汗、或者是睪丸腫大並且看起來像是水晶一樣,或者是睪丸發癢並出現黃色液體,或者是腹部中有水聲。這可能是在喝了很多水之後又喝酒醉了,然後流出了汗水,遇到了風寒溼氣,這些東西聚集在一起,所以水分很多,使人突然患上了這種疾病的急性期,需要用利尿劑來治療它。有些人使用鍼灸去除體內的水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確操作這種方法。
筋疝症狀是陰莖腫脹、潰爛、膿液、疼痛並且裏邊緊迫盤綜,或者是陰莖內部疼痛到極點就會發癢,或者是陰莖無法收回,或者是白色的精子隨著排泄物排出,這可能是由於性生活過度勞累以及邪惡巫術的影響導致的,應該服用降低心臟功能的藥物來進行治療。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止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年已老,或少年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針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冰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
已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㿗癃疝也,不可不下。
《統旨》曰:或問疝氣,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戴人、丹溪專主肝經,其說不同,何以辨之?予曰: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小腹,人之病此者,發則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豎弦。
白話文:
以上的中醫古代文本描述了疝氣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症狀:
- 疝氣表現爲陰囊腫脹,像升子或者鬥一樣大;
- 陰戶(女性生殖器官)突出也是類似的情況,但可能是由於熱症導致而非虛寒引起的。
治療建議:
- 對於男性患者的疝氣,應使用去除溼氣的藥物進行治療;
- 女性患者如果出現陰戶突出,則可能是因爲熱症而不是虛寒造成的,不應立即認爲這是虛寒並採用澀、燥、補的方法來處理;
- 該病症被稱爲“瘕”,應該用苦味藥來進行治療,並使其堅固;
- 在治癒疾病後,可以根據病情調整用藥方案,不要被傳統的療法束縛住手腳;
- 如果腹部膨脹並且排泄受阻,這很可能是由肝臟問題引發的疝氣,此時必須採取措施緩解這種情況。
對於關於疝氣的不同觀點,《統旨》提到有人將它歸爲小腸氣或者是膀胱氣的問題,但實際上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病變。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小腸氣與小腸有關,膀胱氣與膀胱有關,而疝氣則主要涉及肝臟經絡。因此,在診斷時要區分清楚這些疾病的區別。此外,“橫弦”、“豎弦”等術語通常用來指代小腸氣的一些表現形式。
繞臍走注小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及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學者惟考張朱二公之說,則庶乎其不惑矣。
生生子曰:按《統旨》此論,只可以言狐疝,不足以盡經義,然《素問》六經皆有疝,故後之言疝者,或名小腸氣,或名膀胱氣,或名腎冷氣,張戴人、朱丹溪乃獨屬之肝經。要之各有所本,而肝腎居多爾。按《靈樞經》云: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心系,心氣盛,厥氣上衝也。
白話文:
當腹部周圍出現疼痛和刺激感時,可能是由於膀胱中的氣體位於毛髮上方的小腹部位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與具有類似瓜果形狀和青蛙聲音的疝氣有所不同,因為它可能會向上移動到胃部或者向下移動到睪丸。然而,這不是真正的疝氣,而是由小腸和膀胱受到影響導致的疾病,並且會波及到肝臟。因此,只有仔細研究張朱兩位大師的看法,才能避免被誤導。
生生子指出,《統旨》中的這個理論只能用來描述狐狸疝(即男性生殖器突出),不能完全符合經典的意思。但是,在《素問》中,六種經脈都有可能存在疝氣。因此,後來討論疝氣的人們,有的稱呼它是小腸氣,有的是膀胱氣,還有的人認為是由於腎虛寒所致。總而言之,這些觀點都各有根據,其中大多數都是關於肝臟和腎臟的問題。按照《靈樞經》所述,如果邪氣侵入了小腸,那麼就會連結到睪丸,從而涉及到腎臟、肝臟以及心臟等器官。如果心氣過旺,就有可能引起逆流的情況發生。
大凡邪氣襲於人之經也,隨各經而名之,襲於腎為腎氣,襲於膀胱,為膀胱氣,襲於小腸,為小腸氣。腎與膀胱相為表裡,其氣通於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與厥陰互相聯絡,而又俱在下部,與衝任督諸脈會也。戴人亦曰,腎之穴十,而言疝者五。丹溪乃言與腎絕無相干。絕之一字,未細考爾,實相須也。
凡久立過內則傷腎,勞力遠行則傷筋,腎傷則膀胱虛,筋傷則肝氣弱,一有所傷風寒濕邪,乘虛而襲人於腎,則脬囊腫,小腹痛,而足冷,舌本強,此腎經受病之候。入於肝,則先從陰器冷痛,上抵胠脅,唇青足厥,甚則舌卷囊縮,此肝經受病之候也。膀胱乃胞之室,《素問·骨空論篇》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故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或指膀胱氣者,以此也。
白話文:
當邪氣侵入人的經絡時,隨著不同的經絡命名它們,如果侵入腎臟就叫做腎氣,侵入膀胱就是膀胱氣,侵入小腸就是小腸氣。腎和膀胱是互相關聯的,它的氣息通過外部的腎臟連接到睪丸,這三個經絡與厥陰相互連結,而且都在身體的下半部分,與沖、任、督等多條經脈匯合在一起。有人說,腎有10個穴位,但其中5個被稱作疝氣。朱震亨卻認為這些都跟腎毫無關係。這個“毫無”二字並沒有仔細研究,實際上他們之間是有必要的聯繫的。 長期站立或者用力行走會損傷腎臟,長途跋涉會損傷筋骨,腎臟受到損傷就會導致膀胱虛弱,筋骨受到損傷就會使肝氣衰弱。一旦有任何損傷,風寒溼邪就會趁機入侵到腎臟,引起尿道囊腫、腹部疼痛以及腳底發涼,舌頭根部僵硬,這是腎經受損的症狀。進入肝臟後,首先會出現陰莖冷痛,然後向上延伸至胸肋部位,嘴脣變黑並且腳趾麻木,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舌頭捲曲和陰莖收縮的現象,這是肝經受損的症狀。膀胱是子宮的一部分,《黃帝內經·骨空論篇》提到:“任脈起始於中極下方,沿著腹部向上的方向經過關元穴,再往上穿過子宮上方,經過腰椎脊柱。”因此,任脈生病的時候,男性可能會出現七種不同類型的疝氣,或者是膀胱氣的原因。
又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繞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注曰:衝任督皆奇經,一源而三歧,都與腎肝會也,由是考之,各有所本,匪謬也。
惟肝腎居多,腎不得無相干,肝不得獨主疝,從可知矣。揣戴人之意,若獨屬之肝,則東方實,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庶可以行生平所長之技也。師者誠能體認不謬,則通塞一適其宜。丹溪、戴人不多讓矣。
挾虛者當用參朮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其脈豁大,按之無力者虛也,又按之不定者,亦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過,烏頭細切炒過,為末,以薑汁糊為丸,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大能劫痛。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實、吳茱萸並炒,以生薑汁、順流水煎湯,調服。一方加茴香、附子。
白話文:
衝脈有病時,會出現逆氣和腹內緊繃的情況,督脈自小腹以下,沿脊椎中間上升。對於女性來說,它進入廷孔,即尿道口附近。它環繞陰部,匯聚於肛門周圍,繞過肛門後方,再繞至臀部到陰部末端。對於男性而言,它沿著生殖器下降至肛門,與女性的路徑相同。在小腹直上方,穿過肚臍中央,再上行至心臟,這導致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並引起疼痛,無法向前或向後移動,這是沖疝的症狀。注釋指出:衝脈、任脈、督脈都是奇經八脈之一,他們均源自同一源頭但分為三條路線,最終都與腎和肝相連,由此可見,他們各自都有其本質,不存在誤解。
大多數與肝和腎有關,腎的影響不能忽略,肝也不能單獨主導疝病,這可以從上述描述中得知。推測作者的意圖,如果僅將其歸屬於肝,那麼肝的實質(即肝氣過盛)就應該被治療,這樣纔有可能運用平時所長的技術。如果老師能夠正確理解並應用,那麼通暢和堵塞都可以適度調整。丹溪和戴人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個觀點。
對虛弱的患者應使用參朮作為主要藥物,輔以疏通的藥物。脈搏粗大,按壓無力的,或者按壓後不確定的,都被認為是虛弱的表現,必須使用桂枝、山梔(炒過)、烏頭(細切後炒過),研磨成粉,以薑汁糊為丸,每次服用30-40丸,薑湯送服,這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對於因食物積聚或死血造成的疼痛,應使用梔子、桃仁、山楂、枳實、吳茱萸(均需炒過),加入生薑汁、順流水煎煮成湯,調和服用。有一個方劑中還添加了茴香、附子。
戴元禮曰: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乎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水不患乎不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脹大作痛,頑痹結硬,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盎如寒谷春回,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妙矣。
橘核散,單止痛,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鬱,況二藥皆下行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行尤速,不使胃中停留也。
橘核,桃仁,梔子,川烏(炒),吳茱萸水煎服。
白話文:
戴元禮說: 木腎是指心臟的熱氣向下流動, 腎臟就不會擔心不夠溫暖; 真陽(指腎臟中的陽氣) 向下流動, 腎臟也不會擔心不夠和諧。因此沒有所謂的 "木強" 的情況出現。只有因爲過度慾望導致內傷, 腎功能虛弱, 纔會導致陰陽不能相互交流, 水火無法互相調和, 導致寒冷頑固的症狀, 如脹大疼痛, 麻木結塊等。這時不應該只使用乾燥炎熱的方法來治療, 應該採用溫和疏散溫補的方式來驅趕病邪。當病邪被消除後, 血液循環暢通無阻, 就像春天回到嚴冬一樣迅速有效果了。
橘核散主要是用來緩解疼痛, 這種症狀是由於溼熱引起的, 因爲受到寒氣的影響才發作。所以用了梔子仁來清除體內的溼熱, 使用烏頭來分散寒氣, 並且這兩種藥物都是向下的藥性。而且烏頭又被梔子引導著快速地作用於身體內部, 不讓它們在胃部滯留太久。
配方如下:
橘核 (去皮), 桃仁, 梔子, 川烏 (炒熟), 吳茱萸用水煮沸服用即可。
又方,劫痛。
烏頭(細切,炒),梔子仁(炒等分)
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服亦可。
積疝方
山楂(炒,一兩),茴香(炒),柴胡(炒。各三錢),牡丹皮(一錢)
酒糊丸,如梧子大,鹽湯下六十丸。
又方,治疝痛。
山楂(炒,四兩),枳殼(炒),茴香(炒),山梔仁(炒。二兩),牡丹皮,柴胡,桃仁(炒),大茴(炒。各一兩),吳茱萸(五錢)
酒糊丸,鹽酒吞下五十丸。
又方,治疝痛。
白話文:
【又方,劫痛】
烏頭(細切後炒熟),梔子仁(炒熟,比例等同烏頭)。
研磨成粉末,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或減少份量,用白開水調成丸子服用也可以。
【積疝方】
山楂(炒熟,重量一兩),茴香(炒熟,重量三錢),柴胡(炒熟,重量三錢),牡丹皮(重量一錢)。
用酒和麵粉混合成糊狀,製成丸子,大小類似梧桐籽,用鹽水吞服六十個丸子。
【又方,治疝痛】
山楂(炒熟,重量四兩),枳殼(炒熟,重量三錢),茴香(炒熟,重量三錢),山梔仁(炒熟,重量二兩),牡丹皮,柴胡,桃仁(炒熟,重量一兩),大茴(炒熟,重量一兩),吳茱萸(重量五錢)。
用酒和麵粉混合成糊狀,製成丸子,用鹽水和米酒一起吞下五十個丸子。
【又方,治疝痛】
蒼朮(鹽炒),香附(鹽炒),黃柏(酒炒,為君),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茴香(為佐),大附子(鹽炒),甘草(為使)
水煎服。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一人有疝,腹內有塊,每塊痛作疝痛止,疝痛作塊痛止。
三稜,莪朮(醋煮),神麯(炒),薑黃,南星(各一兩),山楂(二兩),木香,沉香,香附(各三錢),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用淨黃連,五錢),桃仁,蘿蔔子,山梔仁,枳核(炒。各五錢)
白話文:
這是一種治療疝氣的古方:
材料:
- 蒼朮(鹽炒) - 一份
- 香附(鹽炒) - 一份
- 黃柏(酒炒,作為主藥) - 一份
- 青皮 - 一份
- 玄胡索 - 一份
- 益智 - 一份
- 桃仁 - 一份
- 小茴香(作為輔助) - 一份
- 大附子(鹽炒) - 一份
- 甘草(作為引導) - 一份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飲用。一旦疼痛緩解,就不會再發作了。
另一個人也有疝氣,腹部有一個硬塊,每次硬塊出現時就會停止疝氣的疼痛;而當疝氣疼痛時,硬塊又會消失。
材料:
- 三稜 - 一份
- 蓋朮(醋煮) - 一份
- 神麩(炒) - 一份
- 姜黃 - 一份
- 南星 - 一份
- 山楂 - 一份
- 木香 - 一份
- 沈香 - 一份
- 香附(醋炒) - 一份
- 黃連(與吳茱萸一起炒,去除吳茱萸使用乾淨的黃連) - 一份
- 桃仁 - 一份
- 蘿蔔子 - 一份
- 山梔仁 - 一份
- 枳核(炒) - 一份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飲用。
薑汁蒸餅糊為丸。
治小腸氣及木腎偏墜。
黑醜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縫口,好酒、米醋各一碗,於砂鍋內煮乾為度,取出黑醜,用青紅娘子各十九枚,於鐵鍋內炒燥,去青紅娘子,將黑醜研,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末各二兩,醋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元戎》血疝,治疝氣卒痛,小便澀,本方加川楝子一分。
白話文:
把薑汁和蒸熟的麵粉混合在一起做成藥丸。可以治療小腸氣以及因肝臟問題引起的陰囊下垂。先拿一斤黑豆,用豬尿泡裝滿,再用繩子綁緊,然後在砂鍋裡加入一碗白酒和一碗米醋一起煮幹,拿出來後去掉黑豆皮,再把剩下的黑豆磨碎,取出其中的粉末約四兩,另外再加上切好的豬苓和澤瀉粉末各二兩,最後用醋糊把它們揉成像棋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左右,最好是在空腹時吃,可以用含鹽的酒吞下去。千萬不要多吃,因為會引起暈眩感。如果出現了暈眩的情況,可以服用黑錫丹。這是一種能夠緩解突然發生的小腹疼痛和排尿困難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加上一份川棗子就可以治療血癥。
《局方》三白散,治膀胱蘊熱,濕熱乘,陰囊腫痛,大小便不利。(方見前陰門。)
復元通氣散
舶上茴香,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陳皮,玄胡索,黑醜(炒末),甘草(炒。各一兩),木香(一兩半)
為末,每一大錢,食前熱酒調服。
《寶鑑》,控引睪丸,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
茴香(炒),川楝子(炒),食茱萸,陳皮,馬藺花(醋炒。各一兩),芫花(醋炒,五錢)
白話文:
局方 三白散 治療膀胱積聚熱毒、溼熱侵襲,導致陰囊腫脅疼痛以及大小便不順暢。(配方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到)
復元通氣散 用舶來品茴香、穿山甲、蛤蜊粉(炒過)、陳皮、玄胡索、黑醜(炒碎後磨成粉末)、甘草(炒過)和木香等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大約一個銖左右,在進餐之前用溫熱的酒水送服。 此藥可以幫助控制睪丸和小腸疾病的癥狀,如:疼痛感從腹部延伸到胸部。
茴香 (炒過)、四川棗樹籽 (炒過)、食茱萸、陳皮、馬藺花 (用醋炒過) 各一份;芫花 (用醋炒過) 半份。
醋糊為丸,梧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三因》,大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大烏頭(五枚,去皮尖,蜜煎過,洗切),桂心,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每服四錢,薑棗煎服。
《局方》,奪命丹,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痛,悶亂,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搔成瘡。
吳茱萸(淨一斤四兩,用酒醋湯、童便各浸一宿,焙乾),澤瀉(二兩)
白話文:
將醋和糊混合後做成像梧桐樹籽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到20個,空腹時喝溫熱的酒送服。 治療風寒引起的疝氣,症狀包括腹部疼痛、四肢麻木、肌肉緊繃無法自由活動,或者導致生殖器收縮。配方包含:大烏頭(去除表皮和尖端,用蜂蜜煮熟並切成片)、桂心和白芍(各3錢)以及甘草(1錢)。每次服用4錢,加入姜和棗一起煎煮服用。 治療長期以來的小腸疝氣、偏斜性抽筋疼痛、肚臍下方的痙攣疼痛、胸悶混亂、外部生殖器官脹痛且逐漸增大、私處潮溼發癢等症狀。配方包含:淨化的吳茱萸(使用酒、醋水和兒童尿液浸泡一夜,然後烘烤乾燥)和澤瀉(2兩)。
酒糊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葫蘆巴丸,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者。
葫蘆巴(炒,一斤),巴戟(炒,六兩),川楝子(炒,一斤二兩),川烏(泡,去皮,六兩),茴香(炒,二十兩),吳茱萸(湯洗七次,十兩)
酒糊為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酒下。
戴人,禹功散
黑醜(頭末,四兩),茴香(炒,一兩)
為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睡服,或加白朮一兩。
白話文:
【葫蘆巴丸】,針對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陰腫偏墜、小腹形狀類似卵塊,上下移動且疼痛難忍的情況,或是肚脹結繞腹部、引發嘔吐的症狀。
成分包括:炒葫蘆巴(一斤)、炒巴戟(六兩)、炒川楝子(一斤二兩)、泡後去皮的川烏(六兩)、炒茴香(二十兩)、湯洗七次的吳茱萸(十兩)。
以酒和麵糊製成丸狀,每個約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個,空腹時,用鹽水吞下。
【戴人,禹功散】
成分包括:頭部細末的黑醜(四兩)、炒茴香(一兩)。
研磨成粉末,用生薑的天然汁調製成約一到二錢的劑量,在臨睡前服用。亦可增加一兩的白朮。
茴香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茴香(炒),青皮,陳皮,芫花(醋炒),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馬藺花(各等分)
醋糊丸,梧子大,溫酒下三十丸。
天台烏藥散,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青皮,良薑(炒。各五錢),檳榔(二枚),川楝子(十枚),巴豆(七十粒)
白話文:
茴香楝實丸:治療陰疝疼痛難忍和小腸氣痛。 使用材料包括:
- 川棗核 (烘烤)
- 茴香 (烘烤)
- 青皮
- 陳皮
- 瓜蒂 (用醋烘烤)
- 山茱萸
- 食茱萸
- 吳茱萸
- 馬藺花 (每種成分均為相同比例)
將這些原料混合後加入醋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籽一般,溫熱的酒送服30顆即可。
天台烏藥散: 治療小腸疝氣引起的臍腹部牽扯性疼痛。 配方如下:
- 烏頭草根莖
- 木香
- 茴香(烘烤)
- 青皮
- 良姜(烘烤)(每個成分均爲一兩半)
- 檳榔果(兩個)
- 川棗核(十個)
- 巴豆種子(七十個)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皮炒黑,去巴豆麩皮不用外,余藥同為末,每用一錢,酒調下,甚者薑湯下亦可。
《濟生》,葵子湯,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車前子,木通,黃芩,滑石,甘草(各等分)
每五錢,入姜煎,空心服。
白話文:
首先將巴豆稍微打碎,與川楝和麩皮一起炒至黑色,然後去掉巴豆和麩皮不使用。其餘藥物一同研磨成爲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可以用酒調服,嚴重的也可以用生薑湯調服。 "濟生方"中的葵子湯可以治療膀胱實熱導致的小腹部脹痛、尿液排泄困難以及口腔乾燥等症狀。 配方包括: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車前子、木通、黃芩、滑石和甘草,所有成分均相等份量。 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煮沸後,在早晨空腹時飲用即可。
《局方》,蟠蔥散,治寒疝、氣疝,衝心疼痛。
玄胡索,蒼朮,甘草(各半斤),茯苓,蓬朮,三稜,青皮(各六兩),丁皮,砂仁,檳榔(各四兩),桂,乾薑(各二兩)
每服二錢,入連須蔥一莖,水煎,食前服。
《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水八升,煮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如寒多加生薑,嘔者加陳皮二兩,白朮一兩。
白話文:
《局方》中的「蟠蔥散」是用來治療寒疝、氣疝以及衝心疼痛的藥方。其配方如下:
- 玄胡索(半斤)
- 蒼朮(半斤)
- 甘草(半斤)
- 茯苓(六兩)
- 蓬朮(六兩)
- 三稜(六兩)
- 青皮(六兩)
- 丁皮(四兩)
- 砂仁(四兩)
- 檳榔(四兩)
- 桂(二兩)
- 幹薑(二兩)
每次服用量為二錢,並加入帶根的蔥一根,用水煎煮後,在飯前服用。
《金匱》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是用來治療腹中疼痛和脅部疼痛的方子。其配方如下:
- 當歸(三兩)
- 生薑(五兩)
- 羊肉(一斤)
用八升水煮至三升,溫服七合,每日分三次服用。如果感到寒冷,可以增加生薑的用量;如果感到噁心,可以添加陳皮(二兩)和白朮(一兩)。
蜘蛛散,治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
蜘蛛(十四枚,熬),肉桂(五錢,一云五分)
為末,取八分,米飲調服,或蜜丸服亦可。王海藏凡用以黑大者,去頭足,研如膏,入藥中,乃效,炒黑不妙。
東垣,丁香楝實丸,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故治法同。
當歸,附子(炮),川楝子,茴香(炒。各二兩)
好酒三升,同煮盡為度,焙乾,作細末,每一兩入丁香、木香、玄胡末各五錢,全蠍十三枚,後四味末,入在同藥末內和勻,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加至百丸,空心,溫酒下。
白話文:
蜘蛛散可以治療陰狐疝氣,這種病症會引起身體局部脹痛,且症狀隨時變化。配方包括了蜘蛛和肉桂兩個成分,要先煎煮再磨碎成為粉末。服用方法是每次取出一部分粉劑加入米湯或者蜂蜜攪拌均勻食用,也可以製成藥丸吞食。如果使用黑色的大蜘蛛,要去掉它的頭部和腳部,然後研磨成膏狀才能放入藥物中使用。炒過之後的效果不好。
另一個方子叫做「丁香楝實丸」,適用於男性七種不同的疝氣以及女性腹部疼痛和分泌異常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任脈所主管的陰經受到影響而引起的疾病,因此男女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方子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當歸、炮製過的附子、川棗仁、炒過的小茴香等草本植物。製作方式是在三公升的好酒中一起烹煮到酒精完全蒸發完畢,然後把材料烘烤乾燥並切成小塊。最後,在每個一兩的份量裡添加丁香、木香、玄胡和全蝨母等其他草本植物的粉末,混合在一起做成像核桃一樣大的藥丸。每天早上空腹吃三十粒左右,慢慢增加到一百粒即可。
熨法,鹽半斤,炒極熱,以舊綿包,熨臍腹痛處。
又方,蔥白研碎一握,置臍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以艾於上炙之尤妙。
海藻潰堅丸,治木腎如斗,結硬如石。
海藻,昆布,川楝肉,吳茱萸(湯泡。各一兩),木香,青皮,小茴,荔枝核(炒),玄胡索(炒),肉桂(各五錢),海帶,橘核(炒),桃仁(麩炒,去皮尖。各一兩),木通(七錢)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熨法:取食鹽半斤,加熱至非常燙的程度,再用舊棉布包裹起來,敷在腹部疼痛的地方。 另一種方法是:把大蔥切成一段段,放在肚臍中央,然後使用熨斗進行加溫,或者在上面放一些艾草來烤更佳。 「海藻消堅丸」可以治療腎臟像鬥一樣大、結塊硬化得像石頭的情況: 配方包括了海藻、昆布、川棗子肉、吳茱萸(先浸泡)、木香、青皮、小茴香、荔枝籽(炒過)、玄胡索(炒過)、肉桂和海帶等成分。其中,海藻、昆布、川棗子肉、吳茱萸、木香、青皮、小茴香、荔枝籽、玄胡索、肉桂和海帶分別為一兩;而木通則為七錢。
酒糊為丸,梧子大,每六十丸。空心鹽酒任下。
㿗疝,大如升斗者是也,惟大不痛。丹溪謂非痛斷房事、厚味不可,用藥惟促其壽。若蒼朮、神麯、白芷、半夏、山楂、枳實皆要藥,人視其為淺鄙,以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者,非徒無益,而又補其害者多矣。且其藥宜隨時令寒溫,更按君臣佐使加減。大抵㿗屬濕多。
蒼朮,神麯,白芷(散水),山楂,川芎,枳實,南星,半夏
神麯糊為丸。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五錢,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
白話文:
將酒糊製成丸,大小如梧子,每六十丸為一批,空腹的時候可以用鹽酒同服。
對於疝氣,如果其大小如升斗,且只大不痛。丹溪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影響房事,但也要注意飲食,不可過於豐盛,使用藥物時只需延長其壽命。若用藥,必需有蒼朮、神麯、白芷、半夏、山楂、枳實這些主要藥材,不然只會被視為淺薄之法,導致虛慢之心,而不能斷絕慾望,對於保護根本反而無益,且有害的情況會增多。此外,藥物應根據季節的寒暖而調整,並按君臣佐使來加減。一般而言,疝氣屬於濕氣過多的情況。
材料有:蒼朮、神麯、白芷(用來散水)、山楂、川芎、枳實、南星、半夏。
神麯要製成糊狀,當有內熱的時候,便可加山梔一兩,若堅硬則加朴硝五錢,若在秋冬季節添加吳茱萸二兩半。
又方,治㿗疝。
南星,山楂,蒼朮(各二兩),白芷,半夏,枳核,神麯(各一兩),海藻,昆布(各五錢),玄明粉,吳茱萸(各二錢),酒糊丸。
治木腎不痛方。
南星,半夏,黃柏(酒洗),蒼朮(鹽炒),枳實,山楂,白芷,神麯(炒),滑石(炒),吳茱萸,昆布
酒糊丸,空心鹽湯下。一方加枸杞子。
治偏墜初生,穿山甲、茴香為末,酒送下,乾物壓之。
潔古,海蛤丸,治㿗疝,從小便中利出惡物。
海蛤(醋淬三次),海金沙,膩粉,硼砂,川歸(各一錢),海藻,粉霜(各五分),水蛭(二十一條,炒),青黛,滑石,乳香(各一錢),硃砂(二錢),地龍(二十一條,鹽水洗去泥)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是治療㿗疝。 南星、山楂和蒼朮各二兩,白芷、半夏、枳核和神麯各一兩,海藻和昆布各五錢,玄明粉和吳茱萸各二錢,用酒糊做成藥丸。 這種方法可以治療木腎但不會引起疼痛。南星、半夏、黃柏(用酒清洗過)、蒼朮(用鹽炒過)、枳實、山楂、白芷、神麯(炒過)、滑石(炒過)、吳茱萸和昆布一起製成藥丸,空腹時服用,加入一些食鹽調味。其中一種配方還加入了枸杞子。 治療剛出生不久的陰囊下垂的方法:把穿山甲和茴香磨成粉末,用酒吞服,再用乾燥物品按住。 潔古有一個名為“海蛤丸”的療法,也可以治療㿗疝,讓身體通過尿液排出有害物質。 海蛤經過醋浸泡三次後,與海金沙、膩粉、硼砂、川芎、海藻、粉霜、水蛭、青黛、滑石、乳香、硃砂和地龍混合在一起,製作成藥丸。其中,水蛭要先炒熟,而地龍則要用鹽水清洗掉泥土。
上用鹽煮麵糊為丸,小豆大,硃砂為衣,每十丸,燈心湯空心服之,小便下冷膿惡物乃效。卻以黃連、紫河車、板藍根各二錢,煎湯漱口以固牙。一方去板藍根加貫眾。
王海藏,地黃膏子,男女婦人臍下奔豚氣塊,小腹疼痛,陰腫控睪而痛,上衝心腹不可忍者。
血竭,沉香,木香,人參,廣朮(炮),玄胡索,蛤蚧,川歸,川芎,續斷,白朮,川楝子(炒),全竭,茴香(炒),柴胡,沒藥,吳茱萸
白話文:
以上古文中提到的方法是:
服用方法:每天早上空腹服用 10 顆丸子,並在服用後觀察是否有排出冷膿惡物的情況出現;
另一種方劑則是由黃連、紫河車和板藍根組成,可以煎水漱口來保護牙齒。
此外還有一個名為「地黃膏子」的配方,適用於男性或女性有腹部脅肋部位疼痛、陰部腫脹及睪丸疼痛等症狀的人羣使用。 【注】本回答僅供參考,不應作為診治疾病的依據。如有身體不適,請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已上分兩,隨症加減用之。氣多者加青皮,血多者加肉桂。為末,地黃膏子為丸,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本事方》,念珠丸,膀胱疝氣,外腎腫痛不可忍。昔有人貨此藥,治疝如神。一日貨數千丸,一國醫,多與金而得之,用果良驗。
乳香,硇砂(飛。各三錢,為末),黃蠟(一兩)
熔化,分作一百單八丸,以線穿之,露一宿,次日用蛤粉為衣,旋取用乳香湯送下。
白話文:
以上配方可以根據病症的不同加入相應的草藥:如果氣虛較重可加入青皮;如果血瘀較重可加入肉桂。把這些草藥磨成粉末,用地黃膏做成小丸,每粒大小約似梧桐樹籽,在空腹時服用,先吃二十顆,每天增加一顆直到吃到三十顆為止。這個配方出自《本事方》中的“念珠丸”,可用於治療膀胱和陰囊部位的疼痛以及腫脹等症狀。據說曾經有個人靠賣這種藥物來治病,效果非常神奇。有一天他出售了幾百顆這樣的藥丸,一位醫生花了很多金幣買下了它們,使用後確實有效果。製造方法是將乳香、硇砂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融化的黃蠟攪拌均勻,分成一百零八個小球,晾一夜之後再在上面撒上蛤蜊粉作為保護層,最後用水煮開的乳香水送服即可。
丹溪治鄭子敬酒後飲水及水果,腎偏大,時作蛙聲,或作痛。炒枳實一兩,鹽炒茴香,炒梔子各三錢,研,煎湯送下保和丸。又一人膀胱氣下墜如蛙聲,臭橘核炒十枚,桃仁二十枚,蘿蔔汁下保和丸七十丸。
一人年三十,左腎核腫痛,此飲食中濕墜下成熱,以臭橘核五枚,桃仁七枚,細研,順流水一盞,煎沸湯,熱下保和丸。
丹溪治木腎,以水晶蒲桃葉、野紫蘇葉、蒼耳葉,濃煎湯薰洗。
一方,治水㿗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止。
白話文:
丹溪治療鄭子敬,他在喝酒之後會大量喝水和吃水果,他的腎臟有一邊比較大,偶爾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有時候還會感到疼痛。他用炒過的枳實一兩、鹽炒茴香以及炒梔子各三錢,磨碎後加入水中煮開,再服用 [ 保和丸 ] 。另外一個人因為膀胱裡的氣往下掉而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使用炒過的臭橘核十個、桃仁二十個,再加上蘿蔔汁一起服用 [ 保和丸 ] 七十粒。
另一個人已經三十歲了,他的左側腎臟長了一顆腫瘤並且感到疼痛,這是因為在進食過程中食物中的溼氣向下沈積形成熱症。他用了五個炒過的臭橘核、七個桃仁,並仔細地研磨,然後加一杯流動的清水,把水煮到滾燙,最後服用 [ 保和丸 ] 。
丹溪也治療過一個患有木質性腎病的人,他使用了水晶蒲桃葉、野生紫蘇葉和蒼耳葉來熬製濃縮的藥湯進行燻蒸清洗。
另一種方法是治療水腫嚴重且位置不固定、持續不斷的疼痛。
牡蠣不拘多少,鹽泥固濟,炭三斤,煅令火盡,冷取出二兩,加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以冷水調塗病處,小便大利而愈。
又方
玄胡索(鹽炒),全蠍
為末,每二錢,溫酒調下。
雄礬散,治陰腫大如斗,核痛。
雄黃(一兩),白礬(二兩),甘草(五錢)
水煎,先薰後洗效。
治偏墜,一人核腫痛甚,二子不分,大如升,遍醫不效,以此治除根,松江甚神此方。
牡丹皮(二兩),蒼朮(米泔浸三日,鹽水拌炒,六錢),荔枝核(炒,一兩),山楂(一兩半),橘核(炒,七錢),山梔仁(去皮,以吳茱萸湯炒,三兩)
白話文:
牡蠣不限數量,用鹽泥封住,再用炭燒烤到沒有火焰,等涼了之後拿出來取約二兩,再加上乾薑一兩,烘烤成為粉末狀。把這兩個材料混合均勻,然後用水稀釋塗抹在患部上,可以讓尿液排泄順暢,症狀就會好轉。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玄胡索(用鹽炒過),加上全蠍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熱的酒送服。 「雄礬散」這個藥方可以用於治療陰囊腫脹像鬥一樣大、有硬塊疼痛的情況。配方包括:雄黃一兩、白礬二兩以及甘草五錢。用水煮開後,先燻蒸再清洗即可有效果。 如果出現單側垂吊、睪丸腫脅且非常疼痛,並且大小如同一個杯子一般大的情況,經過各種醫生診斷都無效時,可以嘗試使用這個丹皮、蒼朮、荔枝核、山楂、橘核及山梔仁的配方進行治療,效果非常好,在松江地區被視為神奇療法。
神麯糊丸,梧子大,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解鉗丸,治小腸氣及膀胱氣,橫弦豎弦,木腎偏墜,下部諸疝氣痛。
木鱉子(二兩,淨去油,用木通二兩,切碎同炒焦黑色,去木通),茴香(二兩,用斑蝥二十一枚,去頭翅足,同炒香熟,去斑蝥),黑醜(二兩,用蘿蔔子二兩,略研碎,同炒香熟,去蘿蔔子),半夏(二兩,用薜荔二兩,向陽者,銼碎,同炒黃色,去薜荔),補骨脂(二兩,用豬苓二兩,銼碎,同炒去豬苓)
白話文:
神麯糊丸是大小如梧桐籽一般的藥丸,在空腹時服用50粒。它能治療小腸和膀胱的氣滯問題、肝臟偏向或下降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種腰部痠疼症狀。 木鱉子使用了兩個重量為一斤的木鱉果實,去除油脂後與等量的木通一起炒至深棕色;同時還加入了兩個重量為一斤的小茴香,並與二十一隻去掉頭翼腳的斑蝥一同炒至香味四溢;另外還有兩個重量為一斤的黑醜,與等量的胡蘿蔔種子稍微磨碎後再一起炒至香脆可口;最後加入兩個重量為一斤的半夏,與等量的薛荔一起炒至金黃色即可。此外,還添加了兩個重量為一斤的補骨脂,與等量的豬苓一起炒掉豬苓的部分。
酒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三十丸,炒姜鹽燈心酒下,下午後、臨睡各一服。
五妙丸,治一切下部氣,速效如神。
黑醜,補骨脂,川楝肉(各一兩,用地龍一兩,同三件炒,去地龍),半夏(一兩,用豬苓一兩同炒,去豬苓不用),茴香(一兩,用斑蝥十四枚,同炒,去斑蝥不用),丁香(二分,用土狗十枚,同炒,去土狗),玄胡索(一兩,炒)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空心鹽酒送下。
乳薑湯,治寒疝氣上衝,中脘築痛。
乳香末(二錢),生薑自然汁(二錢)
白話文:
酒糊丸,梧桐子大小,清晨服用三十粒,用炒姜、鹽和燈心草浸泡的酒送服,下午及睡前各服一次。
「五妙丸」,能治療一切下腹部的氣滯,其療效迅速,如同神靈。
黑醜、補骨脂、川棟子肉(每種各一兩,加入一兩的地龍一同炒煮,去除地龍不使用)、半夏(一兩,加入一兩的豬苓一同炒煮,去除豬苓不使用)、小茴香(一兩,加入十四枚的斑蝥一同炒煮,去除斑蝥不使用)、丁香(二分,加入十枚的土狗一同炒煮,去除土狗不使用)、玄胡索(一兩,炒煮)
酒糊丸,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粒,可以增加到十五粒,用鹽和酒送服。
「乳薑湯」,能治療寒冷的疝氣上衝,以及腹部中間築起的疼痛。
乳香粉(二錢),生薑的自然汁(二錢)
水一大盞,同煎三五沸,通口服,一服效。
香術丸,寒濕成疝,腎腫疼痛。
蒼朮(半斤,米泔水浸一宿,曬乾,用生薑半斤,蔥白四兩,搗炒蒼朮干,去蔥姜不用),茴香(半斤,用生薑汁四兩,浸一二宿,後用鹽炒乾),吳茱萸(湯,泡炒,四兩)
上末,搗蔥白成膏,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又方,治諸疝痛,及心痛,臨發時服。
海石、香附,為末,薑汁調下。
一人患疝,因服熱藥多,以致小便不通,後用五苓散,分三帖,每加連須蔥一根,麝香少許,鹽五分,煎服,連進三服,其夜下黑汁二升,臍下遂寬,續用硇砂丸,數日痊愈。
白話文:
【水一大盞,同煎三五沸,通口服,一服效。】
將一大杯水加熱煮沸三到五次,飲用,一次即見效。
【香術丸,寒濕成疝,腎腫疼痛。】
「香術丸」可以治療因寒濕所引起的疝氣和腎部腫痛。
【蒼朮(半斤,米泔水浸一宿,曬乾,用生薑半斤,蔥白四兩,搗炒蒼朮幹,去蔥姜不用),茴香(半斤,用生薑汁四兩,浸一二宿,後用鹽炒乾),吳茱萸(湯,泡炒,四兩)】
取半斤蒼朮,浸泡於米泔水中一夜,曬乾;再取半斤生薑、四兩蔥白,一起炒至蒼朮乾燥,剔除蔥與薑不使用。另外取半斤茴香,用四兩生薑汁浸泡一至兩天,後再用鹽炒乾。再取四兩吳茱萸,以湯浸泡後炒熟。
【上末,搗蔥白成膏,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加入蔥白製成膏狀,做成如梧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粒,空腹時可用溫酒或鹽水送服。
【又方,治諸疝痛,及心痛,臨發時服。】
另一個方法,可治療各種疝痛及心痛,當症狀發作時服用。
【海石、香附,為末,薑汁調下。】
取海石與香附研磨成粉,以薑汁調和後服用。
【一人患疝,因服熱藥多,以致小便不通,後用五苓散,分三帖,每加連須蔥一根,麝香少許,鹽五分,煎服,連進三服,其夜下黑汁二升,臍下遂寬,續用硇砂丸,數日痊癒。】
有個人患有疝氣,因長期服用熱性藥物,導致小便不通。後使用五苓散,分成三帖,每帖加一根帶根蔥、少量麝香和五分鹽,煎服,連服三帖,當晚排出兩升黑色尿液,腹部疼痛減輕,接著服用硇砂丸,幾天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