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8)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五卷 (8)

1. 陰腫陰痛陰吹

婦人陰腫,腎痛。枳實半斤,切碎,炒熱,布包熨之,冷即易。

交接勞復,陰卵痛。(是勞復,陰陽易。)

(仲景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其方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以發入膏中煎至發盡,分再服。病自從小便中出,能治諸疸症,殊效。)

雄黃散,陰腫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者。

雄黃(一兩),礬(二兩),甘草(生,半兩)

以水五升,煎洗。

荊芥散,治腎腫。

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

蘿蔔、蔥同煎湯洗。

男子陰腫大如升,睪痛甚,搗馬鞭草塗之。

《和劑》,三白散,治小兒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一兩),桑白皮,木通,白朮,橘紅(各五錢)

為末,薑湯調二錢。

白話文:

[陰部腫脹、疼痛及異常感]

婦女如果出現陰部腫脹及腎部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切碎後的枳實半斤,炒熱後用布包裹起來敷在患處,一旦布料變冷就更換新的。

性生活過度或勞累後導致的睪丸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勞復或陰陽失調。

張仲景指出,當胃氣下瀉,會產生陰部異常的氣體排放,這是由於腸胃內氣體過多所致,可用膏發煎來治療。具體方法是取豬油半斤,加入像雞蛋般大的亂髮三塊,將髮絲放入豬油中煎煮至髮絲完全消失,分兩次服用,病狀會隨小便排出,此法對黃疸等疾病有特殊療效。

雄黃散,用於治療嚴重到他人無法處理的陰部腫脹如鬥且劇烈疼痛的病症。

所需材料為雄黃一兩,礬石二兩,生甘草半兩,用水五升煎煮後清洗患處。

荊芥散,專門治療腎臟腫脹。

所需材料為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與蘿蔔、蔥一同煎煮成湯後清洗患處。

對於男性陰部腫脹如升,睪丸劇痛的情況,可將馬鞭草搗碎後塗抹在患處。

《和劑》中的三白散,適用於小兒因膀胱積熱、風濕侵襲導致的陰囊腫脹,以及大小便不順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白牽牛一兩,桑白皮、木通、白朮、橘紅各五錢,研磨成粉末後,用薑湯調和兩錢服用。

2. 㿗風

(俗名腎臟風)

㿗風之症,起於下部虛熱,或行路體倦,及夏月久坐冷地,為風濕所襲,乃發為疾。其症囊濕皮厚,生水泡瘡疥作癢。古方用蛇床子一味,煎湯淋洗,癢甚者,以薑汁入香油數滴,攪勻,塗上自愈。

沐浴長春散,治下元陰濕久冷,陰囊夜癢,抓之則喜,手住則痛,成瘡流水,為患甚苦。及治婦人下部陰濕,子胞久冷,並效。

牡蠣,蛇床子,破故紙,紫梢花,官桂,薄荷葉

各等分,每用一兩半,入蔥白數莖,水煎一小鍋,先薰後洗,再用津調散搽之,全安。

津調散,治妒精瘡,膿汁淋漓,臭爛。

黃連,款冬花(等分),麝香(少許)

為末,先洗過,或以地骨皮、蛇床子煎湯洗,帛拭乾,津調敷。忌生冷生湯洗。一方無麝。

又方,治外腎及兩腿風濕瘡。

全蠍,檳榔,蛇床子,硫黃(各一錢)

為末,麻油調,入手心擦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擦藥兩腿上。

白話文:

【腎風】

腎風這種病症,源於下體的虛熱,或是行走疲倦後,以及夏季長時間坐在冷地上,遭受風溼侵襲而發病。症狀表現爲皮膚溼潤且厚,出現水皰瘡疥並瘙癢。古方只用蛇牀子一味藥材,煎湯淋洗患處,若癢得厲害,可用薑汁加入少許香油調勻塗抹,自然痊癒。

"長春沐浴散",用於治療下體陰溼久冷,夜間陰囊瘙癢,抓撓則舒,手停則痛,形成瘡口流水,痛苦不堪。同時也可治療女性下體陰溼,子宮久冷等問題,皆有效果。

藥材包括牡蠣,蛇牀子,破故紙,紫梢花,官桂,薄荷葉,各等份,每次使用一兩半,加入幾根蔥白,用水煎一小鍋,先薰蒸後清洗,再用津調散塗抹,即可治癒。

"津調散",用於治療精瘡,膿汁淋漓,惡臭爛瘡。

藥材爲黃連,款冬花(等份),麝香(少許)。研磨成粉末,先清洗患處,或用地骨皮、蛇牀子煎湯清洗,用布擦乾,再用津調散敷在患處。忌生冷和生湯洗。另一方無麝香。

另一方,用於治療外腎及雙腿風溼瘡。

藥材有全蠍,檳榔,蛇牀子,硫磺(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用手心擦熱,吸三口,然後用手抱住患處片刻,再將藥粉擦在雙腿上。

3. 疝氣門

《內經·四時刺逆從篇》曰:厥陰脈滑則病狐風疝,少陰脈滑則病肺風疝,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又「骨空篇」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大奇論篇」曰:腎脈大急沉為腎疝,肝脈大急沉為肝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

三陰急為脾疝。三陰脾脈也。

《脈經》曰: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生生子曰:《內經》以六經脈滑為風疝。又以大急沉為五臟疝。按此六經五臟皆有疝也。而以風字加之於六經之疝者何也?意者無乃以風字作氣字者看耶!或以巽為風,則木之氣,肝之所主也。又成疝之地乃肝部也。夫滑脈主痰飲食積,是言各經之痰飲食積,流傳於肝之部地,乃成疝也。

因肝主風,故以風字加之也。又夫急者緊急之謂也,緊主病為寒,沉亦為寒為氣,大亦為氣,是亦言五臟寒氣流於下部,發為疝也。蓋寒喜傷下,腎肝俱在下,而肝之絡,環繞陰器,故以疝屬肝也。據任脈起於胞門,循腹裡,與衝脈厥陰會,故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其病極為難治。

而諸書所言亦不一,惟張戴人一主於肝,搜輯甚博。且曰:非《靈》、《素》、《銅人》之論,法皆不取。要之欲窮其原耳。故其歷舉經義、俞穴及七疝症圖,殊為詳悉。但用治諸方,多是渠生平所長之三法。人或病其峻,抑不知有是病用是藥,醫而不善用此,是無術也。則未免有過時失機之悔。

顧其癪積滯根固,淵藪偏僻,非峻劑曷能以達。第不可孟浪亂投,法所當用,又何畏縮。在設施者消息經權,務求其當可也。劉守真言,此症亦有熱者。丹溪亦主於肝,且又言有濕熱死血及痰積,因寒鬱而發,間亦有虛者。此亦深鑑前人純擬於寒,而一以剛燥為劑也。今以諸賢大意述列於後,以便參治。

劉守真曰:㿗疝,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小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厥陰肝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經言五臟皆主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

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病寒雖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六氣為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也。欲知何氣為其病者,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又經言: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小腹冤熱而痛,出白蠱。

注言小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鑠肌肉,如蠱之食,故名白蠱也。然經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症弘之。

丹溪曰:疝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疝痛之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自《素問》以下,皆以為寒。蓋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予屢踢冰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也。因而思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收鬱而作痛。

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或曰:此症多客厥陰一經,濕熱之積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性速急,火性暴,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愚見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速。

後因此方隨形症加減,無有不應,又須分濕熱多寡而治之,但腫多為濕㿗是也。卻有水氣而腫,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朮為君,而佐以疏導。診其脈沉緊而豁大者是也。若不以補劑而行決裂之法,禍不旋踵。

許學士曰: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必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張戴人曰:疝本肝經,宜通勿塞。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論,余皆不取,非余好異也,但要窮其原耳。七疝者何?寒、水、筋、血、氣、狐、㿗是也。

俗工不識,目為膀胱,又為腎冷,又或為小腸氣,小兒曰偏氣,立名既謬,並喪其實,何哉?蓋醫者既斷為膀胱、腎冷、小腸氣,又曰虛寒所致,其藥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則杜仲、蓯蓉;不附子、烏頭,則乾薑、官桂;不楝實、茴香,則金鈴、補骨脂。朝吞暮餌,曾無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

間因微病,稍似開通,執此微芒,浸成大錯,標既不除,本必歸甚。處處相傳,曾無覺者。豈知諸疝皆歸肝經,其奈通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

及其為疝,乃是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腎肝皆屬於下,沖、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小腸、膀胱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內經》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也。而肝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

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陰與沖、任、督之所會也。《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其病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

《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矣。豈非厥陰為受病之處耶。《靈樞》又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於腎,貫肝,絡肺,繫心,氣盛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

乃知諸疝關於厥陰,可以無疑。以脈考之,《素問》云:厥陰滑為狐風疝,少陰滑為肺風疝,太陰滑為脾風疝云云。凡此六疝,雖見於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靈樞》亦曰:心脈微滑為心疝。肝脈滑甚為㿉疝。腎脈滑甚為癃㿉。凡此三臟脈之疝,亦以滑為疝也。

《素問》又云:脈大急皆為疝。心脈滑,傳為心疝。肺脈沉,傳為肺疝。三陰急為疝,三陽急為瘕。王太僕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此言太陰受寒,傳之肝經也。可以溫藥逐之,不可以溫藥補之。若補之者,是欲病去而強挽留之也。歷考《素問》三陽為病發寒發熱,其傳為㿗疝。

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厥陰部分,然後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豈非厥陰之部分耶。又言脾風傳胃,名曰疝瘕。此謂非肝木不能為風氣,名曰厥疝。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

又方督脈為沖疝,蓋厥陰與衝任督俱會於前陰也。豈不明哉。至於運氣中,又言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小腹控睪。蓋寒客於小腸膀胱,則肝木縮而不得伸行,母傳之子也。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㿗疝,婦人小腹痛,此言肝氣不得上行,為金所抑,鬼賊故也。又言太陰在泉,土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此亦言寒客太陰濕土,土不能勝水,水傳之肝經也。又嚐遍閱銅人俞穴,亦相表裡。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經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陰交一穴,言寒疝,任脈之所發也。關元一穴,言暴疝,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也。曲骨一穴,言㿉疝,任脈足厥陰之會也。其腹部第二行肓俞二穴,言寒疝,衝脈足少陰之會也。

四病上穴,言疝瘕,衝任脈足少陰腎之會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㿉疝,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氣衝二穴,言㿗疝,莖中痛,兩丸寒痛,亦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其腹部第四行,府合二穴,言疝痛,足六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也。亦太陰部三陰陽明支別也。衝門二穴言陰疝,足太陰厥陰之會也。

其在側脅者,五樞二穴言寒疝。陰邪上入小腹,帶脈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經者,足厥陰穴十名,言疝者七。謂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曲泉。足少陽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謂丘墟穴也。足太陰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謂陰陵泉也。足陽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謂陰市穴也。

足少陰穴十名,言疝者五,謂然谷、太谿、照海、交信、築賓也。足太陽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謂金門、合陽也。由是言之,惟厥陰言疝獨多,為疝之主也。其各經穴雖亦治疝,終非受疝之地,但與足厥陰相連耳。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於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鬱於此經。

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於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於此經。其病差別如此,不知世間之藥多熱補,從誰而受其方也。信其方,則《素問》、《靈樞》、《銅人》皆非也。信《素問》、《靈樞》、《銅人》則俗方亦皆非也。不知後之君子,以孰為是。嗚呼!余立於醫,四十餘歲,使世俗之方,人人可療,余莫知敢廢也。

諳練日久,因經識病,然後不惑。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胞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

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奈俗方只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經乙木也,木屬東方,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邪,則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虛而補之。《難經》所謂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瀉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矣。

昔審言為蔡之參軍也。因坐濕地疝痛不可堪,諸藥莫救,余急以導水丸、禹功散,瀉三十餘行,腫立消,痛立減。又頃聞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於街衢,人莫能動,呼余救之,余引經證之,邪氣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故病陰丸痛也。余急瀉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是厥陰之二穴也。

殄寇鎮一夫,病㾬瘧,發渴,痛飲蜜漿,劇傷冰水。醫者莫知瀉去其濕,反雜進姜附,濕為燥熱所壅,三焦閉溢,水道不行,陰道不興,陰囊腫墜,大於升斗。余先以導水百餘丸,少頃,以豬腎散投之,是夜瀉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

近穎尾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水投石,余以導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繼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五更下臟腑壅積之物數行,痛腫皆去,不三日平復如舊。《內經》曰:木鬱則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

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敢列七疝圖於左,以示後之君子,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臥坐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燥出黃水,或小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酒醉,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盤綜,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失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止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年已老,或少年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針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冰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

已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㿗癃疝也,不可不下。

《統旨》曰:或問疝氣,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戴人、丹溪專主肝經,其說不同,何以辨之?予曰: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小腹,人之病此者,發則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豎弦。

繞臍走注小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及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學者惟考張朱二公之說,則庶乎其不惑矣。

生生子曰:按《統旨》此論,只可以言狐疝,不足以盡經義,然《素問》六經皆有疝,故後之言疝者,或名小腸氣,或名膀胱氣,或名腎冷氣,張戴人、朱丹溪乃獨屬之肝經。要之各有所本,而肝腎居多爾。按《靈樞經》云: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心系,心氣盛,厥氣上衝也。

大凡邪氣襲於人之經也,隨各經而名之,襲於腎為腎氣,襲於膀胱,為膀胱氣,襲於小腸,為小腸氣。腎與膀胱相為表裡,其氣通於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與厥陰互相聯絡,而又俱在下部,與衝任督諸脈會也。戴人亦曰,腎之穴十,而言疝者五。丹溪乃言與腎絕無相干。絕之一字,未細考爾,實相須也。

凡久立過內則傷腎,勞力遠行則傷筋,腎傷則膀胱虛,筋傷則肝氣弱,一有所傷風寒濕邪,乘虛而襲人於腎,則脬囊腫,小腹痛,而足冷,舌本強,此腎經受病之候。入於肝,則先從陰器冷痛,上抵胠脅,唇青足厥,甚則舌卷囊縮,此肝經受病之候也。膀胱乃胞之室,《素問·骨空論篇》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故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或指膀胱氣者,以此也。

又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繞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注曰:衝任督皆奇經,一源而三歧,都與腎肝會也,由是考之,各有所本,匪謬也。

惟肝腎居多,腎不得無相干,肝不得獨主疝,從可知矣。揣戴人之意,若獨屬之肝,則東方實,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庶可以行生平所長之技也。師者誠能體認不謬,則通塞一適其宜。丹溪、戴人不多讓矣。

挾虛者當用參朮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其脈豁大,按之無力者虛也,又按之不定者,亦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過,烏頭細切炒過,為末,以薑汁糊為丸,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大能劫痛。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實、吳茱萸並炒,以生薑汁、順流水煎湯,調服。一方加茴香、附子。

戴元禮曰: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乎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水不患乎不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脹大作痛,頑痹結硬,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盎如寒谷春回,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妙矣。

橘核散,單止痛,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鬱,況二藥皆下行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行尤速,不使胃中停留也。

橘核,桃仁,梔子,川烏(炒),吳茱萸水煎服。

又方,劫痛。

烏頭(細切,炒),梔子仁(炒等分)

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服亦可。

積疝方

山楂(炒,一兩),茴香(炒),柴胡(炒。各三錢),牡丹皮(一錢)

酒糊丸,如梧子大,鹽湯下六十丸。

又方,治疝痛。

山楂(炒,四兩),枳殼(炒),茴香(炒),山梔仁(炒。二兩),牡丹皮,柴胡,桃仁(炒),大茴(炒。各一兩),吳茱萸(五錢)

酒糊丸,鹽酒吞下五十丸。

又方,治疝痛。

蒼朮(鹽炒),香附(鹽炒),黃柏(酒炒,為君),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茴香(為佐),大附子(鹽炒),甘草(為使)

水煎服。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一人有疝,腹內有塊,每塊痛作疝痛止,疝痛作塊痛止。

三稜,莪朮(醋煮),神麯(炒),薑黃,南星(各一兩),山楂(二兩),木香,沉香,香附(各三錢),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用淨黃連,五錢),桃仁,蘿蔔子,山梔仁,枳核(炒。各五錢)

薑汁蒸餅糊為丸。

治小腸氣及木腎偏墜。

黑醜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縫口,好酒、米醋各一碗,於砂鍋內煮乾為度,取出黑醜,用青紅娘子各十九枚,於鐵鍋內炒燥,去青紅娘子,將黑醜研,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末各二兩,醋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疝氣卒痛,小便澀,本方加川楝子一分。

《局方》三白散,治膀胱蘊熱,濕熱乘,陰囊腫痛,大小便不利。(方見前陰門。)

復元通氣散

舶上茴香,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陳皮,玄胡索,黑醜(炒末),甘草(炒。各一兩),木香(一兩半)

為末,每一大錢,食前熱酒調服。

《寶鑑》,控引睪丸,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

茴香(炒),川楝子(炒),食茱萸,陳皮,馬藺花(醋炒。各一兩),芫花(醋炒,五錢)

醋糊為丸,梧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三因》,大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大烏頭(五枚,去皮尖,蜜煎過,洗切),桂心,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每服四錢,薑棗煎服。

《局方》,奪命丹,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痛,悶亂,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搔成瘡。

吳茱萸(淨一斤四兩,用酒醋湯、童便各浸一宿,焙乾),澤瀉(二兩)

酒糊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葫蘆巴丸,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者。

葫蘆巴(炒,一斤),巴戟(炒,六兩),川楝子(炒,一斤二兩),川烏(泡,去皮,六兩),茴香(炒,二十兩),吳茱萸(湯洗七次,十兩)

酒糊為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酒下。

戴人,禹功散

黑醜(頭末,四兩),茴香(炒,一兩)

為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睡服,或加白朮一兩。

茴香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茴香(炒),青皮,陳皮,芫花(醋炒),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馬藺花(各等分)

醋糊丸,梧子大,溫酒下三十丸。

天台烏藥散,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青皮,良薑(炒。各五錢),檳榔(二枚),川楝子(十枚),巴豆(七十粒)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皮炒黑,去巴豆麩皮不用外,余藥同為末,每用一錢,酒調下,甚者薑湯下亦可。

《濟生》,葵子湯,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車前子,木通,黃芩,滑石,甘草(各等分)

每五錢,入姜煎,空心服。

《局方》,蟠蔥散,治寒疝、氣疝,衝心疼痛。

玄胡索,蒼朮,甘草(各半斤),茯苓,蓬朮,三稜,青皮(各六兩),丁皮,砂仁,檳榔(各四兩),桂,乾薑(各二兩)

每服二錢,入連須蔥一莖,水煎,食前服。

《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水八升,煮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如寒多加生薑,嘔者加陳皮二兩,白朮一兩。

蜘蛛散,治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

蜘蛛(十四枚,熬),肉桂(五錢,一云五分)

為末,取八分,米飲調服,或蜜丸服亦可。王海藏凡用以黑大者,去頭足,研如膏,入藥中,乃效,炒黑不妙。

東垣,丁香楝實丸,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故治法同。

當歸,附子(炮),川楝子,茴香(炒。各二兩)

好酒三升,同煮盡為度,焙乾,作細末,每一兩入丁香、木香、玄胡末各五錢,全蠍十三枚,後四味末,入在同藥末內和勻,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加至百丸,空心,溫酒下。

熨法,鹽半斤,炒極熱,以舊綿包,熨臍腹痛處。

又方,蔥白研碎一握,置臍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以艾於上炙之尤妙。

海藻潰堅丸,治木腎如斗,結硬如石。

海藻,昆布,川楝肉,吳茱萸(湯泡。各一兩),木香,青皮,小茴,荔枝核(炒),玄胡索(炒),肉桂(各五錢),海帶,橘核(炒),桃仁(麩炒,去皮尖。各一兩),木通(七錢)

酒糊為丸,梧子大,每六十丸。空心鹽酒任下。

㿗疝,大如升斗者是也,惟大不痛。丹溪謂非痛斷房事、厚味不可,用藥惟促其壽。若蒼朮、神麯、白芷、半夏、山楂、枳實皆要藥,人視其為淺鄙,以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者,非徒無益,而又補其害者多矣。且其藥宜隨時令寒溫,更按君臣佐使加減。大抵㿗屬濕多。

蒼朮,神麯,白芷(散水),山楂,川芎,枳實,南星,半夏

神麯糊為丸。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五錢,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

又方,治㿗疝。

南星,山楂,蒼朮(各二兩),白芷,半夏,枳核,神麯(各一兩),海藻,昆布(各五錢),玄明粉,吳茱萸(各二錢),酒糊丸。

治木腎不痛方。

南星,半夏,黃柏(酒洗),蒼朮(鹽炒),枳實,山楂,白芷,神麯(炒),滑石(炒),吳茱萸,昆布

酒糊丸,空心鹽湯下。一方加枸杞子。

治偏墜初生,穿山甲、茴香為末,酒送下,乾物壓之。

潔古,海蛤丸,治㿗疝,從小便中利出惡物。

海蛤(醋淬三次),海金沙,膩粉,硼砂,川歸(各一錢),海藻,粉霜(各五分),水蛭(二十一條,炒),青黛,滑石,乳香(各一錢),硃砂(二錢),地龍(二十一條,鹽水洗去泥)

上用鹽煮麵糊為丸,小豆大,硃砂為衣,每十丸,燈心湯空心服之,小便下冷膿惡物乃效。卻以黃連、紫河車、板藍根各二錢,煎湯漱口以固牙。一方去板藍根加貫眾。

王海藏,地黃膏子,男女婦人臍下奔豚氣塊,小腹疼痛,陰腫控睪而痛,上衝心腹不可忍者。

血竭,沉香,木香,人參,廣朮(炮),玄胡索,蛤蚧,川歸,川芎,續斷,白朮,川楝子(炒),全竭,茴香(炒),柴胡,沒藥,吳茱萸

已上分兩,隨症加減用之。氣多者加青皮,血多者加肉桂。為末,地黃膏子為丸,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本事方》,念珠丸,膀胱疝氣,外腎腫痛不可忍。昔有人貨此藥,治疝如神。一日貨數千丸,一國醫,多與金而得之,用果良驗。

乳香,硇砂(飛。各三錢,為末),黃蠟(一兩)

熔化,分作一百單八丸,以線穿之,露一宿,次日用蛤粉為衣,旋取用乳香湯送下。

丹溪治鄭子敬酒後飲水及水果,腎偏大,時作蛙聲,或作痛。炒枳實一兩,鹽炒茴香,炒梔子各三錢,研,煎湯送下保和丸。又一人膀胱氣下墜如蛙聲,臭橘核炒十枚,桃仁二十枚,蘿蔔汁下保和丸七十丸。

一人年三十,左腎核腫痛,此飲食中濕墜下成熱,以臭橘核五枚,桃仁七枚,細研,順流水一盞,煎沸湯,熱下保和丸。

丹溪治木腎,以水晶蒲桃葉、野紫蘇葉、蒼耳葉,濃煎湯薰洗。

一方,治水㿗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止。

牡蠣不拘多少,鹽泥固濟,炭三斤,煅令火盡,冷取出二兩,加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以冷水調塗病處,小便大利而愈。

又方

玄胡索(鹽炒),全蠍

為末,每二錢,溫酒調下。

雄礬散,治陰腫大如斗,核痛。

雄黃(一兩),白礬(二兩),甘草(五錢)

水煎,先薰後洗效。

治偏墜,一人核腫痛甚,二子不分,大如升,遍醫不效,以此治除根,松江甚神此方。

牡丹皮(二兩),蒼朮(米泔浸三日,鹽水拌炒,六錢),荔枝核(炒,一兩),山楂(一兩半),橘核(炒,七錢),山梔仁(去皮,以吳茱萸湯炒,三兩)

神麯糊丸,梧子大,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解鉗丸,治小腸氣及膀胱氣,橫弦豎弦,木腎偏墜,下部諸疝氣痛。

木鱉子(二兩,淨去油,用木通二兩,切碎同炒焦黑色,去木通),茴香(二兩,用斑蝥二十一枚,去頭翅足,同炒香熟,去斑蝥),黑醜(二兩,用蘿蔔子二兩,略研碎,同炒香熟,去蘿蔔子),半夏(二兩,用薜荔二兩,向陽者,銼碎,同炒黃色,去薜荔),補骨脂(二兩,用豬苓二兩,銼碎,同炒去豬苓)

酒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三十丸,炒姜鹽燈心酒下,下午後、臨睡各一服。

五妙丸,治一切下部氣,速效如神。

黑醜,補骨脂,川楝肉(各一兩,用地龍一兩,同三件炒,去地龍),半夏(一兩,用豬苓一兩同炒,去豬苓不用),茴香(一兩,用斑蝥十四枚,同炒,去斑蝥不用),丁香(二分,用土狗十枚,同炒,去土狗),玄胡索(一兩,炒)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空心鹽酒送下。

乳薑湯,治寒疝氣上衝,中脘築痛。

乳香末(二錢),生薑自然汁(二錢)

水一大盞,同煎三五沸,通口服,一服效。

香術丸,寒濕成疝,腎腫疼痛。

蒼朮(半斤,米泔水浸一宿,曬乾,用生薑半斤,蔥白四兩,搗炒蒼朮干,去蔥姜不用),茴香(半斤,用生薑汁四兩,浸一二宿,後用鹽炒乾),吳茱萸(湯,泡炒,四兩)

上末,搗蔥白成膏,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又方,治諸疝痛,及心痛,臨發時服。

海石、香附,為末,薑汁調下。

一人患疝,因服熱藥多,以致小便不通,後用五苓散,分三帖,每加連須蔥一根,麝香少許,鹽五分,煎服,連進三服,其夜下黑汁二升,臍下遂寬,續用硇砂丸,數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