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六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六卷 (4)

1. 痰飲門

(膠固稠黏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飲也。)

痰飲為病,所感不同。有因氣脈鬱塞而得之者;有因脾胃虛弱,不能運行水穀而得之者;有因痛飲飽食,停滯胃中而得之者;有因風寒暑濕之氣,入脾相搏而成之者;有因七情失節,臟氣不行,鬱而成之者。所感不同,病變甚多。或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眩暈嘈煩,悸忪愪祐,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皆痰飲之所致也。飲有六:曰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留飲,伏飲。

懸飲者,飲水流於脅,咳嗽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留飲者,其人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肋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疾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

東垣謂痰飲皆濕熱相乘。如濕在心經為熱痰,結而為膠,其色紅。濕在肝經為風痰,其色青如沫。濕在脾經為濕痰,濕久為熱,其色黃。濕在肺經為氣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濕在腎經為寒痰,其色如唾。

王隱君云: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熱鬱之甚或至帶血,血敗則黑,口吐白血者不治。白血者桃花色也。

子和云:入肺則多嗽,入大腸則為泄,入腎則為湧水,水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胕腫,在中則為痞膈痰逆。

人之停飲留於胃脘,皆由胃氣虛弱,飲水、飲酒不能轉化,結為痰飲。行疾而漉漉有聲者,自有癖囊在胃內,飲水則滲入停蓄於其間,其狀若胞囊,不可速去,然亦不能為速害。若見變證百端,在上焦須以瓜蒂散吐之,在胃脘宜十棗湯下,然後以溫藥溫胃氣,丁香、茯苓、半夏以蕩散水飲,仍宜丁香半夏湯以拔其根。

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症,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成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

或心下如停冰雪,心氣冷痛;或脊上每日一條如線之冷起;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之交紐。又或如煙火上衝,頭目烘熱;或風毒腳氣;或嘔冷涎、綠水、黑、黑汁,甚為癆瘵、肺癰、腸毒。種種不一,皆痰飲之所為也。

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自潤下從小便中出矣。又有病人原有痰積,其氣因痰而結滯者,則又必先逐去痰結,滯氣自行,豈可執一。

王隱君云: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藥有效。

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夫人之病痰火者,十居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太甚,則病轉居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

白話文:

痰飲門

痰飲的成因各有不同。有的因氣血運行受阻;有的因脾胃虛弱,無法運化水谷精微;有的因飲酒過量、暴飲暴食,導致食物停滯於胃中;有的因風寒暑濕等外邪侵犯脾臟而形成;有的因七情失調,臟腑氣機紊亂而導致。不同的成因會導致多種病變,例如:呼吸困難、咳嗽、嘔吐、腹瀉、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心悸、寒熱疼痛、腹部腫脹、肌肉拘攣、小便不利、胸悶氣滯、肢體麻木抽搐等,這些都可能是痰飲造成的。飲證分為六種: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留飲、伏飲。

懸飲是指水液停留在脅肋部位,咳嗽時會引起疼痛。溢飲是指水液停留在四肢,不能正常排汗,身體沉重疼痛。支飲是指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無法平卧,身體腫脹。痰飲是指原本體壯的人日漸消瘦,腸鳴音漉漉作響。留飲是指背部發冷,猶如冰手,可能伴有呼吸困難、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肋下疼痛並放射至鎖骨,咳嗽時症狀加重。伏飲是指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嘔吐,發作時有寒熱交替,腰背疼痛,眼睛疾患,患者常感惡寒、身體顫抖。

李東垣認為痰飲都是濕熱交困所致。濕邪在心經則為熱痰,凝結成膠狀,顏色紅潤;濕邪在肝經則為風痰,顏色青綠如泡沫;濕邪在脾經則為濕痰,久濕化熱,顏色黃濁;濕邪在肺經則為氣痰,顏色潔白,咳出時像米粒;濕邪在腎經則為寒痰,顏色像唾液。

王隱君說:痰液清白者屬寒證,黃濁者屬熱證;熱邪鬱結嚴重時,痰中可能帶血,血瘀腐敗則顏色發黑;吐出白色血液(桃花色)者預後不良。

張子和說:痰飲入肺則咳嗽,入大腸則腹瀉,入腎則小便量多,在上焦則面部浮腫,在下焦則肢體腫脹,在中焦則胸悶氣滯,嘔逆。

食物及水液停滯於胃脘,都是因為胃氣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而形成痰飲。行走時腸鳴音漉漉作響,是因為胃內有痰飲積聚,如同囊袋,水液滲入其中停滯,類似於囊腫,不易迅速消除,但也不至於立即危及生命。如果出現各種變證,在上焦應使用瓜蒂散等藥物催吐,在胃脘部則應使用十棗湯等藥物瀉下,然後再用溫和的藥物溫補胃氣,如丁香、茯苓、半夏等,以化解水飲,並可使用丁香半夏湯以根治。

熱痰常伴有煩躁發熱,風痰常導致癱瘓等奇證,寒痰常導致骨節痹痛,濕痰常導致倦怠乏力,驚痰常導致心痛癲癇,飲痰常導致脅肋疼痛、手臂疼痛,食積痰常導致痞塊腫脹。

有的病人覺得胸膈部像停滯著冰雪一樣,心氣寒冷疼痛;有的病人脊背每天出現一條線狀的冷痛;有的病人渾身感覺有蟲子爬行;有的病人胸腹部感覺有兩股氣機交結;有的病人感覺像煙火上衝,頭目發熱;有的病人出現風毒腳氣;有的病人嘔吐出冷涎、綠色或黑色的液體,甚至發展成肺癆、肺癰、腸道疾病等等。種種不同的症狀,都是痰飲造成的。

嚴氏說:人體的氣機運行應該順暢,順暢則津液運行通達,就不會有痰飲的疾病,津液會順利從小便排出。有些病人本來就有痰飲積聚,氣機因痰飲而阻塞,就必須先祛除痰飲,然後氣機才能自行疏通,不能執著於某一方面。

王隱君說:津液凝結成痰後,不能滋潤三焦,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燥、面容憔悴、頭髮枯焦等症狀;婦女還會因此導致月經不通。如果能祛除瘀滯的痰飲,治療就會有效。

脾土在五行中屬土,也主濕化。所以水谷精微的運化失常,就會停聚而形成痰飲。大多數人的疾病都與痰火有關,老年人不宜過於急躁地清除體內火邪,虛弱的人不宜徹底清除體內痰飲。如果治療過度,反而會加重病情,危及生命,應以固本培元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