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六卷 (3)
第六卷 (3)
1. 停飲門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兩半)
每服五六錢,入生薑煎服。
《三因》,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米泔浸三宿,洗淨,曬乾炒,一兩五錢),陳皮(一兩),一方有砂仁(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打神麯糊為丸,薑湯下。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食鬱所致。
平胃散加炒神麯、麥芽、薑棗煎服。
治吞酸因傷冷物所致,治食後吐酸水同。
乾薑(炒,二兩),吳茱萸(炒,二兩)
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服。
治噫酢咽方
吳茱萸(半斤),生薑(三兩),人參(二兩),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次,食前服。
治吐酸清水方
蒼朮(陳壁土炒),白朮,茯苓,滑石,陳皮(各等分),水煎服。
《聖惠》方,乾薑丸,治酒癖,停飲,吐酸水。
乾薑,葛根,枳殼,橘紅,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曲(各一兩),吳茱萸,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米飲下。
三生丸,治中風痰涎,眩瞑,嘔吐酸水,頭疼噁心。
半夏(二兩),南星,白附子(各一兩)
上並生為末,滴水丸,梧子大,以生面裹為衣,陰乾,每服十九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治熱之劑】
丹溪方,一方加炒山梔仁三錢。
吳茱萸(去枝梗,炒乾),陳皮,黃芩(陳土炒。各五錢),黃連(陳土炒,一兩),蒼朮(七錢半),一方有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一錢半,白湯下。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吳茱萸(一錢),桃仁(二十四枚),陳皮(五錢),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參茱丸,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痢。
六一散(一料),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末,飯丸。
丹溪又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加青黛。
【解表之劑】
丹溪治一人,因外感涼氣與宿食相搏,心下酸戚,嘔清水,後有紅。
青皮,枳殼,紫蘇,木通,甘草(各三錢),黃芩,桔梗(各一錢半),人參(二錢),麻黃(五分)
加姜,水煎服。
【寬中攻下之劑】
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
木香,砂仁,檳榔,枳殼,厚朴,白豆仁,半夏,青皮,陳皮,甘草,大黃,朴硝
各等分,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熱服。
白話文:
停飲門
丁香(約37.5克),半夏、陳皮(各約187.5克),茯苓(約112.5克),甘草(約93.75克)。
每次服用約19至28克,加入生薑一同煎煮後服用。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曲術丸,可以治療因胃部積食導致的停飲,出現胃部酸痛、心口灼熱,以及口吐清水等症狀。
神麯(炒過,約112.5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三晚,洗淨曬乾後炒過,約56.25克),陳皮(約37.5克),有的配方會加入砂仁(約37.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攪拌神麯糊做成藥丸,再用薑湯送服。
加味平胃散,可以治療因吞酸和食滯導致的胃部不適。
在平胃散的基礎上,加入炒過的麥芽和神麯,再用生薑、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吃了寒涼食物導致的吞酸,對於飯後吐酸水的情況也有效。
乾薑(炒過,約75克),吳茱萸(炒過,約7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約5克,每天服用兩次。
治療打嗝時帶有酸味,以及喉嚨不適的方子。
吳茱萸(約250克),生薑(約112.5克),人參(約75克),紅棗(十二枚)。
用水約2800毫升,煮至約1000毫升,分三次在飯前服用。
治療吐酸水清水的方子。
蒼朮(用陳年牆壁土炒過)、白朮、茯苓、滑石、陳皮(各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聖惠方》中的乾薑丸,可以治療因嗜酒導致的停飲,以及吐酸水等症狀。
乾薑、葛根、枳殼、橘紅、前胡(各約19克),白朮、半夏曲(各約37.5克),吳茱萸、甘草(各約9.4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三生丸,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痰涎、頭暈目眩、嘔吐酸水、頭痛噁心等症狀。
半夏(約75克),南星、白附子(各約37.5克)。
將以上藥材都用生的磨成粉末,滴入水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外面裹上一層生麵粉,陰乾。每次服用十九至二十丸,用薑湯送服。
【治療熱證的藥方】
丹溪先生的方子,有的一個方子會加入炒過的山梔仁(約11克)。
吳茱萸(去除枝梗,炒乾)、陳皮、黃芩(用陳年土炒過,各約19克),黃連(用陳年土炒過,約37.5克),蒼朮(約28克),有的配方會加入桔梗和茯苓(各約37.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約5.6克,用白開水送服。
黃連清化丸
黃連(約37.5克),吳茱萸(約3.7克),桃仁(二十四枚),陳皮(約19克),半夏(約56.2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薑湯送服。
參茱丸,可以治療體內濕氣重且帶有氣滯的情況,對於濕熱嚴重者,可以用這個方子作為引導藥。這個方子向上可以治療吞酸,向下可以治療腹瀉。
六一散(一份),吳茱萸(約37.5克,經過炮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藥丸。
朱丹溪先生又說:打嗝時帶有酸味,吞酸,這是因為食滯有熱,火氣上衝。應該以黃芩為主藥,南星、半夏、陳皮作為輔助藥,如果有熱,可以加入青黛。
【解表藥方】
朱丹溪先生治療一個人,因外感寒氣與體內積食相互作用,導致心口酸痛,嘔吐清水,後來還出現了紅色分泌物。
青皮、枳殼、紫蘇、木通、甘草(各約11克),黃芩、桔梗(各約5.6克),人參(約7.5克),麻黃(約1.9克)。
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寬中攻下藥方】
透膈湯,可以治療脾胃不和,胃部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打嗝帶有酸味,脅肋脹痛,嘔吐痰涎,飲食難以下嚥等症狀。
木香、砂仁、檳榔、枳殼、厚朴、白豆蔻仁、半夏、青皮、陳皮、甘草、大黃、芒硝
各藥等量,每次服用約37.5克,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約200毫升,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