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六卷 (2)
第六卷 (2)
1. 停飲門
許學士云:余苦有二疾,一下血,二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作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左邊,半夜以後,稍困之,必飲酒二三盞,仍向左邊側睡。壯盛時殊不覺病,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體有汗,漐漐常潤,左邊痛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驗,間或中間,止得月餘復作。
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不行,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出,稍寬,數日復作。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科臼,則疾當去矣。
於是悉屏諸藥,止服蒼朮三月而除。自此後,不復發嘔,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故名其方曰神術丸。
其蒼朮一斤,去皮切、末,用之,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以麻汁成稀膏和入,搜臼杵熟,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白湯吞五七十丸,一日服二三次,忌桃李雀鴿。初服時,膈間必微燥,且以蒼朮制之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自不燥也。
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宜運動,亦調息之法。
《脈經》云:胃脈虛,主胃中冷,苦吞酸頭痛。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喉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關脈沉,心下有冷氣,痞滿吐酸。據此,亦有胃冷吞酸者。
張子和治張風村一田叟。嘔酸水十餘年,乃留飲證也。醫皆以燥劑治之,不效,更以艾火燔針刺之,中脘臍胻瘡未嘗合。予以苦劑越之,出其涎如膠者二三升,談笑而愈。
噫腐噯酸,或每晨吐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蜇,皆飲食傷胃所致。平胃散加神麯、麥芽、茯苓、半夏。
口吐清水,乃胃中濕熱所為。宜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純用涼藥。亦有黑寒而然者,理中湯主之。食鬱有痰,二陳加南星、黃芩、香附之類。治酸必用吳茱萸者,乃順其性而折之。
戴元禮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轉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則易酸也。
【治寒酸溫胃之劑】
東垣,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湯下。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白話文:
停飲門
許學士說:我患有兩種疾病,一是下血,二是膈中停飲。下血有時會停止,但停飲卻沒有間歇。起因是年輕時,夜晚伏案寫作,身體總是偏向左側,所以飲食多積聚在左側。半夜以後,稍微感到疲倦,必定要喝二三杯酒,然後仍然左側臥睡。年輕力壯時,全然感覺不到生病,但過了三五年後,感覺酒總是從左側往下流,聲音漉漉作響,脅肋疼痛,食慾減退,十多天必定嘔吐幾升酸水,夏天只有右側身體出汗,濕漉漉的,左側疼痛的地方卻非常乾燥。我遍訪名醫,也服用過海上的偏方,效果甚微,間或好轉,也僅僅一個多月就復發了。
補益類藥物,像天雄、附子、礬石;瀉下類藥物,像牽牛、甘遂、大戟,我都服用過了。我推測,這已經形成了像水坑一樣的病灶,水滿了才會流,不滿就不流,必定積滿了才會嘔吐出來。清澈的可以排出,濁滯的則仍然停留在裡面,因為下面沒有路可以排出。因此積聚五七天,必定嘔吐出來,稍微好轉,幾日後又復發。脾土喜燥惡濕,而水則性濕,不如用燥濕之品調理脾胃,填補病灶,則疾病當可痊癒。
於是,我全部停止服用其他藥物,只服用蒼朮三個月,病就痊癒了。從此以後,不再嘔吐,胸膈舒暢,飲食如常,夏天汗流全身而身體涼爽,飲水也從中間往下走。以前飲水滯留在肝臟,眼睛也經常昏花,後來即使在燈下也能寫細小的字,這都是蒼朮的功效,所以我把這個方子命名為神術丸。
方劑:蒼朮一斤,去皮切碎研末;白芝麻半兩,加水兩盞,研磨過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磨成泥,用芝麻汁和成稀膏,混合蒼朮末,研磨搗勻至熟,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日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五七十丸,一日服用二三次,忌食桃、李、雀、鴿。初服時,膈間可能會略感乾燥,如果覺得蒼朮燥烈,再服用一次山梔子散,久服則自然不會乾燥了。
我服用半年後,只用燥烈味辛的藥物,削去藥皮不浸泡,藥效很好,也自然不乾燥了。山梔散:用山梔子一味,曬乾研末,用沸水沖服。所以知道久坐不能伏在一邊,應該經常活動,也要注意調息的方法。
《脈經》說:胃脈虛弱,主要表現為胃中寒冷,常感吞酸、頭痛。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喉嚨酸痛,嘔吐酸水,宜服用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關脈沉弱,心下有冷氣,腹部痞滿,嘔吐酸水。根據此,也有胃寒吞酸的症狀。
張子和治療張風村一位老農,嘔吐酸水十多年,是留飲證。醫生都用燥熱的藥物治療,無效,又用艾火灸法和針刺治療,中脘、臍周的瘡口始終不能癒合。我用苦寒的藥物瀉之,排出像膠一樣的涎液二三升,談笑間痊癒。
噯氣腐臭,或每晨嘔吐幾口酸水,或膈間經常感覺像酸的東西蜇一樣,都是飲食傷胃造成的。可用平胃散加神麴、麥芽、茯苓、半夏。
口吐清水,是胃中濕熱引起的。宜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單用寒涼藥物。也有因陰寒所致,可用理中湯治療。食積化痰,可用二陳湯加南星、黃芩、香附等。治療嘔吐酸水一定要用吳茱萸的,是順著它的藥性來治病。
戴元禮說:濕熱停滞在胃口上,飲食進入胃後,被濕熱阻礙,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所以會產生酸。就像穀物和肉放在器皿裡容易變酸一樣。
【治寒酸溫胃的藥方】
李東垣的藿香安胃散,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食物未經消化。
方劑: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
上藥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湯送服。
加減二陳湯,治療痰飲引起的嘔吐、頭暈、心悸等症狀,或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