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26)
第五卷 (26)
1. 痞氣門
木香,白豆仁,青皮(炒),京三稜(炮),半夏,橘紅,檳榔,砂仁,沉香(各五錢),大腹皮(一兩)
為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陳皮湯送下。
《東垣》,木香消痞丸,治因憂思氣結,中脘腹皮厚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木香,紅花,乾薑(各五錢),柴胡(四錢),橘紅(三錢),當歸尾(二錢),半夏,甘草(炙。各一兩)
為末,蒸餅糊丸,綠豆大,白湯送下七八十丸。
七氣湯,治憂思鬱結,心腹悶。(方見氣門。)
【兼治濕熱之劑】
東垣,黃連消痞丸,治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
黃連,黃芩,澤瀉(各一兩),枳實(炒),半夏(各七錢),乾薑(二錢),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三錢),薑黃(一錢),豬苓
上為末,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白湯下。
蘇橘飲,治氣壅發虛浮腫,甚效。
陳紫蘇(十四葉),全陳皮(二片),砂仁(六枚),甘草(六寸),生薑(十片),棗(五個)
上水煎服。
紫蘇飲子,治憂思傷脾,心腹膨脹,喘促胸滿,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蘇子(一兩),木通,半夏,厚朴,木香,草果,陳皮,枳實,人參,白朮,粉草,大腹皮(各五錢)
每有五錢,薑棗煎服。
陳橘皮散,治腹內諸痞脹。
橘紅,紫蘇,大腹皮(各一兩),漢防己(五錢),木香(五錢),檳榔,木通,赤茯苓(各三分)
每服五錢,加姜煎服。
雜治:
東垣,木香消痞湯,治因憂氣鬱結中脘,腹皮急,微疼,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亦不化,常覺痞悶。
柴胡,木香(各七分),半夏,生薑,枳實(各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五分),歸尾(二錢),草豆蔻(一錢),紅花(少許)
水煎,食前熱服。忌酒面等物。
王海藏云:少陰下痢,面赤,心下痞,瀉心湯加減例,易老單用黃連瀉心湯,用錢氏法,後隨證加減。
煩者加山梔,躁者加香豉,嘔加半夏,滿加枳實、厚朴,腹疼加芍藥,脈遲加附子,下焦寒加乾薑,大便硬加大黃。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熱不僭,後加黃連同用。
【內傷之劑】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去穰,麩炒黃色,一兩),白朮(二兩)
為末,以荷葉裹燒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
橘紅枳朮丸,治老而元氣虛弱,飲食不消,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前方加橘紅一兩。
古庵,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即前方再加姜炒黃連一兩。
【平補之劑】
平補枳朮丸,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白朮(三兩),白芍(酒炒,一兩半),陳皮,枳實(去穰,炒),黃連(薑汁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白話文:
痞氣門
基本方
- 木香、白豆蔻、炒青皮、炮製過的京三稜、半夏、橘紅、檳榔、砂仁、沉香(各5錢),大腹皮(1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到60丸,飯後用陳皮湯送服。
- 《東垣》木香消痞丸:治療因憂愁思慮導致氣結,胃部中間腹皮感到厚重微痛,心下痞滿,沒有食慾。
木香、紅花、乾薑(各5錢),柴胡(4錢),橘紅(3錢),當歸尾(2錢),半夏、炙甘草(各1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糊做成丸子,像綠豆大小。用白開水送服70到80丸。
- 七氣湯:治療因憂愁思慮導致鬱結,心腹悶脹。(藥方在氣門篇。)
兼治濕熱之劑
- 《東垣》黃連消痞丸:治療心下痞滿,阻塞不通,煩躁發熱,呼吸急促不寧。
黃連、黃芩、澤瀉(各1兩),炒枳實、半夏(各7錢),乾薑(2錢),白朮、茯苓、炙甘草(各3錢),薑黃(1錢),豬苓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到70丸,飯前用白開水送服。
- 蘇橘飲:治療氣滯導致虛浮腫脹,效果顯著。
陳紫蘇葉(14片),全陳皮(2片),砂仁(6枚),甘草(6寸),生薑(10片),棗(5個)
用水煎煮後服用。
- 紫蘇飲子:治療因憂愁思慮傷脾,導致心腹膨脹,呼吸急促胸悶,腸鳴氣走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象虛弱、緊張而澀。
蘇子(1兩),木通、半夏、厚朴、木香、草果、陳皮、枳實、人參、白朮、甘草粉、大腹皮(各5錢)
每次取5錢,加入生薑、大棗煎煮後服用。
- 陳橘皮散:治療腹內各種痞脹。
橘紅、紫蘇、大腹皮(各1兩),漢防己(5錢),木香(5錢),檳榔、木通、赤茯苓(各3分)
每次服用5錢,加生薑煎煮後服用。
雜治
- 《東垣》木香消痞湯:治療因憂愁氣鬱結導致胃脘不適,腹皮緊張,輕微疼痛,心下痞滿,沒有食慾,即使吃東西也難以消化,經常感到痞悶。
柴胡、木香(各7分),半夏、生薑、枳實(各1錢),陳皮(8分),炙甘草(5分),當歸尾(2錢),草豆蔻(1錢),紅花(少許)
用水煎煮,飯前趁熱服用。忌飲酒和吃麵食等物。
- 王海藏說:少陰下利,面色發紅,心下痞塞,可以參考瀉心湯的加減用法。李東垣曾單獨使用黃連瀉心湯,用錢氏的用法,之後根據病情加減藥物。
煩躁者加山梔子,躁動不安者加香豉,嘔吐者加半夏,腹脹者加枳實、厚朴,腹痛者加芍藥,脈象遲緩者加附子,下焦寒冷者加乾薑,大便乾硬者加大黃。如果使用薑和附子,要先煎煮至熟透,使其藥性溫熱而不至於過強,然後再加入黃連一同使用。
內傷之劑
- 枳朮丸:治療痞滿,幫助消化,強健脾胃。
枳實(去籽,用麩皮炒至黃色,1兩),白朮(2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燒飯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到70丸。
-
橘紅枳朮丸:治療老年人因元氣虛弱、消化不良、臟腑功能失調、心下痞悶。在前方的基礎上加入橘紅1兩。
-
古庵,橘連枳朮丸:補益脾胃,調和胃氣,瀉火消痰。在前方的基礎上再加入用生薑炒過的黃連1兩。
平補之劑
- 平補枳朮丸:調和中氣,補益氣血,消除痞滿,清熱。
白朮(3兩),酒炒白芍(1兩半),陳皮、炒枳實(去籽)、薑汁炒黃連(各1兩),人參、木香(各5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