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五卷 (24)

回本書目錄

第五卷 (24)

1. 痞氣門

郁者則流滯不通,食難消化,宜撫芎、香附、蒼朮、枳實以開之。熱則煩渴溺赤,用黃連、黃芩、葛根、升麻以發之。便結者即而利之。痰則胸中窒塞,用半夏、瓜蔞、枳實、黃連以豁之。欲吐者,因而越之。飲食後,因冒風,不消而痞,宜吳茱萸、砂仁、草豆蔻、藿香,溫以化之。

脾胃弱而轉運不調為痞,宜四君子湯等甘以補之。飲食過傷,則腹飽噯氣而致痞塞者,又當以青皮、枳實、厚朴、山楂、曲糵以消導之。至於痰挾血成窠囊而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若脈右關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此肝木克脾土,鬱結涎閉於臟腑,氣不舒則痞,木香順氣湯。如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監製。

或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補中益氣湯加陳皮。凡此,痞滿不可執,全在活法,詳脈證虛實而治之也。

劉河間曰:三陰三陽之標本,治各不同,有用寒藥而為熱痞,大黃黃連之類也。有用寒熱藥者,陰與陽不和而痞,大黃黃連加附子之類也。有用辛熱藥多而寒藥少者,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之類。瀉心湯者,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之痞也。通而論之,其藥陽多而陰少。

蓋病發於陰而得之,有大黃黃連瀉心湯。獨為陰,心下痞而脈疾一證,桂枝後用,從太陽浮弱所變。余皆陰陽雜用。

《直格》云:傷寒里之陰分已受寒邪,是病發於陰也。或熱微而下證未全,誤下之早則裡熱除去,表熱乘虛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藥耳。後或加附子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然結滯也,非攻寒耳。

劉宗厚曰:河間論瀉心湯,分陰陽寒熱多少,而用藥可謂詳切矣。而此論則專主於熱,二者似乎不同,要之各有所當,蓋《直格》是言其受病之本,河間是論其用藥之標,若以為痞有陰寒之症耶,則仲景瀉心五方,何皆用黃芩黃連之藥。若以為痞無陰陽之異耶,何瀉心湯又有兼用附子乾薑半夏生薑之類者也。一言其本,一言其標而已。

【治熱之劑】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或寸沉關浮,而有熱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銼,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

(劉宗厚云:此少陰經藥也,出陽明例。成無己云:大黃黃連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又按伊尹《湯液論》大黃黃連黃芩湯,共三味,今監本無黃芩,脫落之也。又《保命集》無黃芩,加甘草一兩。)

【散寒瀉熱之劑】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脈沉遲也。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別取汁)

白話文:

痞氣門

病因與症狀

當氣機鬱結不暢時,會導致氣血運行停滯不通,食物難以消化,這時候適合使用川芎、香附、蒼朮、枳實等藥材來疏通氣機。如果體內有熱,就會出現煩躁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應該用黃連、黃芩、葛根、升麻等藥材來清熱。如果出現大便乾燥,則需要使用通便的藥物。如果體內有痰,會感到胸悶窒塞,這時候可以用半夏、瓜蔞、枳實、黃連等藥材來化痰。如果想吐,則可以順勢讓它吐出來。

如果在飲食後,因為受風而導致消化不良,形成痞塞的感覺,可以用吳茱萸、砂仁、草豆蔻、藿香等溫性的藥材來幫助消化。

如果因為脾胃虛弱,導致運化失調而形成痞塞,應該用四君子湯等甘溫補益的藥方來調理。如果因為飲食過量而導致腹脹、打嗝、痞塞,應該用青皮、枳實、厚朴、山楂、神麴等藥材來消食導滯。如果是痰和血瘀結成團塊而導致痞塞,可以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藥材來活血化瘀。

如果把脈時,右關脈出現弦脈且脈象遲緩,通常代表心下有硬結,這是肝木剋脾土所導致,氣機鬱結,痰涎阻滯在臟腑,氣機不舒暢就會形成痞塞。可以用木香順氣湯來疏理氣機。如果大便次數多導致陰液虧損而出現痞塞,應該用四物湯,再加人參、茯苓、白朮、升麻、柴胡等藥材來補氣養陰,並少量搭配陳皮、枳殼來調和藥性。

有些人在大病初癒後,元氣尚未恢復而出現痞塞,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陳皮來補益元氣。總之,治療痞塞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關鍵在於靈活運用,詳細診察脈象和症狀的虛實情況,再對症下藥。

劉河間的觀點

劉河間認為,治療三陰三陽的病症,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不能一概而論。有時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導致熱痞,例如大黃、黃連之類的藥材。有時要寒熱並用,這是因為陰陽失調導致痞塞,例如使用大黃、黃連再加附子。有時要多用辛熱藥物而少用寒涼藥物,這是因為陰盛陽虛導致痞塞,例如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這裡的瀉心湯,並不是瀉心火的熱,而是瀉心下的痞塞。總體而言,這些藥方大多陽藥多而陰藥少。

大部分的痞塞都是從陰分開始發病的,所以需要用到大黃黃連瀉心湯。但如果是單純的陰虛,導致心下痞塞,而且脈搏急促,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這通常是從太陽經的浮弱證變化而來。其他的痞塞情況則需要陰陽藥物配合使用。

《直格》的觀點

《直格》認為,傷寒病如果體內陰分已經受到寒邪侵襲,是屬於陰分發病。如果體內熱象不明顯,下焦症狀不全,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裡熱被清除,表熱趁虛而入,就會形成痞塞。因此,張仲景在治療痞塞時,多用大黃、黃連、黃芩等寒涼藥物。後來有時會加入附子、乾薑等藥材,是為了用辛熱藥來幫助寒涼藥發揮作用,疏散痞塞的鬱結,並不是為了攻散寒邪。

劉宗厚的觀點

劉宗厚認為,劉河間的瀉心湯理論,將陰陽寒熱的各種情況分析得非常詳細,而《直格》則專門強調熱邪,兩者好像不同,但其實各有側重。《直格》側重於說明病因,劉河間側重於說明用藥,如果認為痞塞都有陰寒症狀,那麼張仲景的五種瀉心湯為何都用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如果認為痞塞沒有陰陽之分,那為何瀉心湯又會兼用附子、乾薑、半夏、生薑等藥物?所以一個說的是病本,一個說的是治標而已。

【治療熱邪的藥方】

張仲景的大黃黃連瀉心湯,可以用來治療心下痞塞,按壓時感覺柔軟,脈象浮在關部,或是寸脈沉而關脈浮,並且伴有熱象。

藥方組成:

  • 大黃(二兩)
  • 黃連(一兩)

用法:將藥材切碎,用剛燒開的熱水浸泡,稍後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

(劉宗厚認為,這個藥方屬於少陰經的藥,但是出自治療陽明經病症的例子。成無己認為,大黃、黃連是用來瀉心下的虛熱,用開水沖泡服用,是為了取其輕清之氣,來疏泄虛熱。根據伊尹的《湯液論》,大黃黃連黃芩湯本應有三味藥,現在的版本少了黃芩,可能是遺漏了。《保命集》中也沒有黃芩,而是加了甘草一兩。)

【疏散寒邪兼瀉熱邪的藥方】

張仲景的附子瀉心湯,可以用來治療心下痞塞,同時又怕冷,出汗,脈象沉遲的情況。

藥方組成:

  • 大黃(二兩)
  • 黃連(一兩)
  • 黃芩(一兩)
  • 附子(一枚,炮製後去除外皮和尖端,另取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