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7)
第十四卷 (7)
1. 多臥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胃氣者,晝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寐,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目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則衛氣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大惑篇。)
海藏曰:膽實多睡,熱也。
生棗湯,治膽熱多睡。生酸棗仁,為末,茶薑汁調服。
白話文:
黃帝說:“爲什麼有人睡眠過多呢?”歧伯回答道:“這是因爲這個人的腸胃較大且皮膚溼氣重,並且肌肉之間的間隙沒有完全閉合。腸胃大的話衛氣就會在體內停留較長時間,皮膚溼潤的話肌肉間的間隙就不會關閉得那麼緊密,這樣衛氣運行的速度也會變慢。因爲脾胃是白天活動於陽經、夜晚活動於陰經的地方,所以當陽氣耗盡時人們會入睡,陰氣耗盡時則醒來。因此如果腸胃較大,則衛氣會在體內停留更長的時間; 如果皮膚潮溼並且肌肉間有空隙, 則衛氣移動緩慢。停留在體內的時間越長,氣體就不夠純淨,眼睛就容易模糊不清,從而導致過度睡覺。”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腸胃較小,皮膚光滑並鬆弛,而且肌肉之間已經閉合並緊貼在一起,那麼衛氣就可以在人體內停留較長一段時間,所以這個人不會經常處於昏沈狀態。” 黃帝問: “這並不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突然出現大量臥牀的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歧伯答到:"這是由於邪氣留在了上部臟器裏,使得它們無法正常工作。即使吃了食物或喝了湯水後,衛氣也無法順利地從身體內部排出,而是滯留在陰性部位不動,這就是爲什麼會突然發生大量的臥牀休息的原因。“ 海藏評論說:"膽囊實證會導致嗜睡症的發生,這是一種熱病症狀。" 生棗湯可以治療膽熱引起的嗜睡症。將新鮮的紅棗去核研磨成粉末狀,用茶葉和薑汁調勻服用即可。
又方,生酸棗仁一兩,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溫服。
醒睡湯
酸棗仁,沙參(各一錢半),麥冬(一錢),茯神,甘草(各五分)
姜一片,水煎服。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是:用新鮮的酸棗仁一兩、臘茶二兩,用薑汁塗在上面烤至稍微變焦,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七分煮開後再煮到六分時,溫和地喝下。 這是「醒睡湯」配方: 使用酸棗仁、沙參各一錢半、麥冬一錢、茯神、甘草各五分。加入一片薑片,用水煮沸後飲用。
2. 煩躁門
仲景云:煩屬肺,躁屬腎,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大抵煩躁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爍而水虧也。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於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
成無己曰: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
陳無擇曰:內熱為煩,外熱為躁。又曰: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夕不寐,皆虛煩也。
婁英曰:先賢治煩躁齊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獨煩而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而煩者,為虛寒,躁不煩者,多屬寒,惟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或胸中煩,皆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井中,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煩(指心情焦慮)屬於肺臟,躁(指情緒激動、易怒)屬於腎臟,火進入到肺部就會引起煩惱,進入到腎臟就引發躁動。”大致來說,煩躁都是由心火引起的疾病。火氣旺盛會使金(肺)被燒傷和水(腎)不足。只有火氣存在,所以肺和腎結合在一起形成煩躁症狀。另外,脾胃經脈連接在心臟上,心經從胃中開始,兩種經脈相互碰撞,產生溼熱導致煩躁。煩是指心神不定、想嘔吐的情況;躁是指情緒激動、容易暴怒的情況。綜合來看,煩躁是由於熱氣過盛所造成的。分開來看,煩代表的是較輕微的熱氣,躁代表的是嚴重的熱氣。內部受熱的人表現出煩躁,外部受熱的人表現出躁動。虛弱且感到煩躁的人不會感覺到身體發熱,而是出現頭暈眼花、喉嚨乾燥等情況,晚上睡不好覺也是因為虛弱所致。治療煩躁的方法有很多,有的與熱有關,有的與冷有關。單純只是感到煩躁的人大多數都與熱有關。如果同時伴有心跳加速和煩躁感,那就是虛寒所致。只感到躁動但沒有煩躁感的人大多是因寒冷所致。如果是火邪所致,就是熱性的病症。煩指的是心中的煩悶或者胸部的煩悶,這都是由於內部受到熱氣影響所造成。躁指的是全身上下包括四肢都在不停地抖動,或者是不想穿衣服,甚至想要坐在井裡,這些都是由於外部受到熱氣影響所造成。內部受熱的情況通常是由於身體本身就有熱度,因此大多數屬於熱性症狀。外部受熱的情況多數是因爲沒有根源的火氣,因此屬於寒性疾病。
生生子曰:仲景、成無己二公所論,煩躁皆為火熱,是祖《內經》。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乃傷寒家語,言其邪自外而入。至於煩躁皆為熱候,予謂躁有陰陽,煩有虛實。陶節庵曰: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又曰:煩漸生躁,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
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重。此亦傷寒家語也。雜症之煩躁,又各有虛實寒熱不同,須當分別而治。虛煩者,心中擾亂,精神不能任持,似脹不脹,悒悒悶悶,飲食不甘美,睡臥不安寧者是也。治以養心血,鎮火安神之劑,如安神丸之類。實煩者,或心火燔盛,或水飲痰涎,停於胸膈,壅悶不安者是也。
白話文:
生生子說:張仲景和成無己兩位大師討論到煩躁都是因為火熱,這是根據《黃帝內經》來的。所有的發燒疾病都屬於感冒的一種,這是在講述感冒疾病的特點,即病毒從外部進入人體。然而對於煩躁來說,它們都是熱癥的表現,但我認為燥動有陰性和陽性之分,煩躁也有虛假與真實的不同。陶節庵曾說過:“如果先是感到煩躁然後纔出現心跳加速的情況就是實際情況;如果是先出現心跳加速再感到煩躁那就是虛弱。”他又說道:“煩躁逐漸產生時,會有不同的陰性和陽性的虛假與真實差異。心臟受熱就會引起煩躁,陽性虛假陰性真實。”
腎臟受到熱就會導致煩躁,陰性真實陽性虛假。煩是一種輕微的症狀,躁則爲嚴重的症狀。這也是在講訴感冒病症的特點。雜症中的煩惱與焦慮又有不同的虛實冷熱情況,必須分別治療。虛弱的人會感覺心裏混亂,無法保持平靜的狀態,心情低落且悶悶不樂,食慾不佳,睡眠質量不好等現象出現。治療方法是以養血鎮靜降火安神爲主,例如使用“安神丸”之類的藥物來緩解病情。實際的情況則是由於心臟燃燒過度或者體內積聚了過多的水分、痰液,在胸部和喉嚨處堵塞而導致不適感產生。
治以消痰逐飲散邪之劑,如梔子豆豉湯、蠲飲湯、五苓散之類。陽躁者,煩渴欲飲,憤激躁怒,二便不利。經云: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者是也。治如丹溪用妙香丸之類。陰躁者,渴不欲飲,極其躁擾,或上熱下寒,此為陰盛格陽,為陽氣虛憊,不能復人,皇皇欲坐井中者是也。治以理中湯、四逆湯之類。
大抵煩症多屬於虛。經曰:夏脈者心也,其不及,令人煩心。又云:肝腎脾虛,皆令人體重煩悗,跡是知煩多由於虛也。當尋傷寒法外之治,今錄治方於下,以備採用。
白話文:
治療應該使用消除痰水和驅除病邪的藥物,例如梔子豆豉湯、蠲飲湯、五苓散等。如果患者表現出陽躁症狀,包括煩渴想喝水、情緒激動易怒以及大小便不通暢,這說明疾病與火有關。可以參考朱丹溪的方法,使用妙香丸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是陰躁症狀,即口渴但不想喝水,並且非常焦慮不安,或者出現上熱下冷的情況,這是因為陰太過而排斥陽氣,導致陽氣衰弱無法恢復正常狀態。這種情況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等藥物進行治療。 總而言之,煩癥大多是由於身體虛弱所引起的。古籍中有說到夏天的心臟功能不足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另外還提到肝、腎、脾虛弱也會使人體重增加並產生煩惱感。因此我們要從傷寒病的角度來考慮治療方法,下面列出了一些可用的處方,供您參考使用。
內外俱虛,身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不得安靜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黑焦乾者死。
《保命集》云: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活人書》云:但獨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病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煩渴,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陳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用有效。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內部和外部都虛弱,身體寒冷且出汗,稍微感到噁心並且煩躁不安,四肢冰冷,不能平靜下來的話,他會死亡。
如果某人在患病七到八天後,他的脈搏變得微弱細長,尿液排泄不良,再加上突然出現口腔乾燥的情況,脈搏跳動緩慢,舌苔變黑並乾裂,那麼他也可能會死亡。
根據《保命集》,如果你在起牀或躺下的時候感到不安,睡眠質量不好,這就被稱為「煩」。可以使用梔子豉湯或者竹葉石膏湯來治療這種症狀。
《活人書》指出,只要有一個部位特別熱,那就是因為虛弱所引起的煩躁。各種因虛弱導致的煩躁和感冒有些類似,但是不會怕冷,身上也不會有疼痛感,所以我們知道它不是感冒。因此不可以進行發汗療程。頭部沒有疼痛,脈搏也不是很強烈,所以我們也知道它不是胃腸道疾病,也不能進行灌腸等治療方法。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不管是從內部還是外部都不能攻擊他們,否則一定會引起更嚴重的煩躁和口渴。應該服用竹葉湯。如果有嘔吐現象,可以先喝一杯陳皮湯,如果不見好轉,就再次飲用。孫真人的說法是這個方法多次使用都有效應。
陳皮湯
陳皮(一兩半),甘草(炙),竹茹(各五錢),人參(一錢半)
每服七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淡竹茹湯,心虛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產婦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二兩)
白話文:
陳皮湯:
將陳皮、炙甘草和竹茹分別取適量,人參取少量。每次服用時,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顆,並用水煮沸後飲用。 淡竹茹湯:
對於心臟虛弱導致的心慌氣短、頭痛等症狀以及孕婦因心臟病引起的驚恐不安等不適症狀,可以使用淡竹茹湯進行治療。麥門冬去除心部,小麥也需準備一定量;同時還需要炙甘草、人參和茯苓各取適當份量,半夏則需要用熱水清洗後再用。
每服四錢,姜七片,棗二枚,淡竹茹一塊,水煎服。
東垣,硃砂安神丸,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硃砂納浮游而安神明。(方見怔忡門。)
仲景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豉湯主之。
丹溪治一一女子,年二十餘歲,在室素強健,六月間發煩悶,困憊不食,發時欲入井,六脈皆沉細而弱數,兩日後微渴,眾以為病暑,治不效。四五日加嘔而人瘦,手心極熱,喜在陰處,漸成伏脈,時妄語。予急制局方妙香丸,如桐子大,以井水下一丸,半日許大便,藥已出,病無退減。
白話文:
每次服用4錢,加入7片生薑、2個紅棗、一塊淡竹茹和適量清水煮沸後飲用。 東垣認爲硃砂可以安定神經,並且對於心亂煩熱、驚悸等症狀有效果。如果出現精神錯亂、頭暈噁心以及胸部氣悶發熱的症狀,則可能是由於血液中的潛藏熱量導致身體不適。此時應該採用權衡的方法來鎮定陰虛火旺的情況並滋養上焦的元氣。使用甘草能夠通過其甜溫性質進行補益作用;當歸和生地黃則是滋養生殖器官的重要藥物之一;黃連則有助於消除心臟煩躁感及溼熱症狀。根據張仲景的觀點,在腹瀉之後仍然感到煩惱時,可以通過檢查腹部是否柔軟來判斷病情屬於哪種類型——如果是虛弱型的話就應該喝梔子豆湯治療。 根據丹溪的說法,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出現了頭痛、疲勞食慾減退等病症並且想要跳進井裏自殺。她的脈搏非常細小而且快速無力,兩天後開始口乾舌燥但大家誤以爲是夏季疾病所致因此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幾天以後她開始嘔吐體重減輕手掌發燙喜歡待在黑暗的地方逐漸形成了慢性疾病的跡象有時還會胡言亂語。於是醫生立即製作了妙香丸這種藥劑大小與梧桐樹種子相似然後讓她用水吞下去過了一段時間排泄物排出但是病情並沒有好轉減少多少。
遂以麝香水洗藥,以針穿三竅,次日以涼水送下,半日許大便下稠痰數升,是夜得睡。困頓伏枕,旬日而愈。因記《金匱》云:昔肥而今瘦者痰也,遂作此藥治之。
妙香丸,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藥也。
辰砂(飛,四兩),牛黃,龍腦,膩粉,麝(研。各一兩),巴豆(三百五十粒,去皮膜,炒熟,研),金箔(九十片)
上研勻,煉黃蠟六兩,入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要此藥速行,針刺一眼子,令水浸少時服,效更速。小兒百病,丸如綠豆大。
白話文:
於是用麝香水清洗藥物,用針在三個孔洞裡穿過,第二天用水吞下去,半天左右就會有黏糊糊的大便排出幾公升,當晚就能入睡了。疲倦地躺在枕頭上,十天就痊癒了。因為記得《金匱》說:“以前肥胖現在變瘦的人就是痰。”所以製作了這個藥來治療它。 妙香丸,丹溪說:疏通解決脾胃問題,控制肝火的藥品。 辰砂(經過加工,四兩),牛黃,龍腦,膩粉,麝香(磨碎。各一兩),巴豆(三百五十年份,去掉外殼和薄膜,炒至熟透,磨碎),金箔(九十分之一) 以上材料混合均勻後,加入六兩黃蜂蠟和三分之一的好蜂蜜一起加熱攪拌均勻,做成丸狀,每一兩可以做出三十個丸子。如果想要讓這味藥快速起作用,在一個眼子的地方用針刺一下,然後浸泡在水中服用,效果會更快。小孩各種疾病,把藥丸弄到像綠豆大小即可。
遠志湯,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後虛煩。
遠志(去心),黃耆,當歸,麥冬,石斛,酸棗仁(炒。各一錢二分),人參,茯神(各七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竹葉湯,傷寒大病後,及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冬,人參,茯苓,小麥,半夏(各一兩),甘草(五錢)
白話文:
遠志湯:用來治療心虛煩熱、夜間睡覺不安穩以及疾病過後身體虛弱和煩躁的情況。 配方包括:
- 遠志(去除中心部分):一份十二克
- 黃耆:一份十二克
- 當歸:一份十二克
- 麥冬:一份十二克
- 石斛:一份十二克
- 酸棗仁(烘烤):一份十二克
- 人參:一份七克
- 茯神:一份七克
- 甘草:一份五克
用水煮沸服用。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竹葉和知母。
竹葉湯:用於治療感冒或霍亂等疾病的恢復期,或者在嘔吐和腹瀉之後出現的心虛煩惱和內部發燒無法解決的情況。 配方包括:
- 竹葉:一份十六克
- 麥冬:一份十六克
- 人參:一份十六克
- 茯苓:一份十六克
- 小麥:一份十六克
- 半夏:一份十六克
- 甘草:一份八克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小草湯,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川歸,麥冬,石斛,酸棗仁(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地仙散,傷寒後,伏暑後,煩熱不安,及虛勞不安。
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竹茹麥冬湯,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下者。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藥方的簡要解說:
- 小草湯:用於治療因疲倦和思考過多而導致的精神衰弱、遺精、尿道炎以及情緒焦慮等症狀。配方包括小草、黃芪、當歸、麥門冬、石斛、酸棗仁、人參和甘草,每次服用6錢,加入5片生薑煮沸飲用。
- 地仙散:適用於感冒或發燒後出現的身體燥熱和精神不安的情況,也適合作為慢性疾病的輔助療法使用。成分有地骨皮、防風和甘草,每次服用6錢,加5片生薑煮沸飲用。
- 竹茹麥冬湯:適合在重病恢復期時使用,可以改善全身虛弱、口乾舌燥、心情煩躁等症狀。此處提到的「竹茹」是指竹葉,其他成分還有麥門冬和其他一些中草藥,每次服用6錢,加5片生薑煮沸飲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這些中草藥方之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進行諮詢,確保安全有效。此外,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能替代正式診斷和治療。
竹葉、麥門冬等分。每八錢,水煎服。
酸棗仁湯,霍亂吐下後增劇,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或發寒熱,頭疼暈悶。
酸棗仁(一兩七錢半),人參,桂心(各二錢半),知母,茯苓(各三錢),石膏(五錢),甘草(二錢)
每七錢,薑、棗煎服。
人參竹茹湯,胃口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人參(五錢),半夏(一兩)
分兩帖,加姜七片,陳皮二錢半,竹茹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竹葉麥門冬湯】,每劑使用竹葉和麥門冬等量,每份取8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酸棗仁湯】,適合於霍亂吐瀉後病情加重,或者虛弱勞累,心中有氣上沖,無法安睡,或者出現發冷發熱、頭痛昏沈的情況。
- 酸棗仁(1兩7錢半)
- 人參(2錢半)
- 桂心(2錢半)
- 知母(3錢)
- 茯苓(3錢)
- 石膏(5錢)
- 甘草(2錢)
每劑使用7錢,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人參竹茹湯】,適合於胃部有熱,導致嘔吐、咳嗽逆氣,感到虛弱焦躁不安的情況。
- 人參(5錢)
- 半夏(1兩)
分成兩帖,每帖加生薑7片,陳皮2錢半,竹茹1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茹石膏湯,大病後餘熱煩悶。
溫膽湯,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及驚悸。
五苓散,水停心下,作驚悸煩悶。
清心連子飲(方見癃閉門。)
梔子豆豉湯,治邪在上焦。
四逆湯,理中湯。
白話文:
-
竹茹石膏湯,用於大病後仍有餘熱引起的心煩和悶熱症狀。
-
溫膽湯,適用於大病後出現虛弱導致的失眠,以及驚悸不安的情況。
-
五苓散,針對心下積聚水分引起的驚悸和煩躁。
-
清心連子飲(詳細方劑見於癃閉門),用於清心降火、潤燥利尿的治療。
-
梔子豆豉湯,用於治療上焦邪氣引起的病症。
-
四逆湯,理中湯,這兩種湯劑都適用於調理脾胃,對於胃寒、虛弱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