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7)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7)

1. 多臥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胃氣者,晝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寐,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目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則衛氣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大惑篇。)

海藏曰:膽實多睡,熱也。

生棗湯,治膽熱多睡。生酸棗仁,為末,茶薑汁調服。

又方,生酸棗仁一兩,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溫服。

醒睡湯

酸棗仁,沙參(各一錢半),麥冬(一錢),茯神,甘草(各五分)

姜一片,水煎服。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有的人很愛睡覺呢?岐伯回答說:這種人的腸胃比較大,皮膚濕潤,肌肉鬆軟無力。因為腸胃大,保護身體的衛氣在腸胃停留的時間較長;皮膚濕潤,肌肉鬆軟,會使衛氣運行速度變慢。要知道,胃氣在白天通常運行於體表的陽分,夜晚則運行於體內的陰分,所以當陽氣衰弱時就會進入睡眠,陰氣衰弱時就該醒了。因此,腸胃大的人,衛氣在腸胃停留的時間更長;皮膚濕潤,肌肉鬆軟,使得衛氣運行更慢。停留在陰分的時間久了,氣血不能精華,眼睛就會疲倦,所以就會很愛睡覺。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的腸胃較小,皮膚光滑且肌肉有彈性,那麼衛氣在陽分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他們比較不容易感到睏倦。黃帝接著問:如果一個人突然變得非常嗜睡,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這可能是邪氣停留在上焦,導致上焦閉塞不通。吃飯或喝熱湯後,衛氣在陰分停留太久,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會突然變得非常嗜睡。

海藏醫師表示:膽囊充實的人容易睡覺,這是因為身體過熱的緣故。

有一個治療膽熱多睡的藥方叫做「生棗湯」。將生的酸棗仁磨成粉末,用茶和薑汁調合服用。

另一個方子是,取一兩生酸棗仁,兩兩臘茶,用生薑汁塗抹並稍微烤焦,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七分煎至六分,溫熱服用。

還有一種「醒睡湯」:

酸棗仁、沙參(各一錢半),麥冬(一錢),茯神、甘草(各五分)

加上一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2. 煩躁門

仲景云:煩屬肺,躁屬腎,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大抵煩躁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爍而水虧也。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於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

成無己曰: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

陳無擇曰:內熱為煩,外熱為躁。又曰: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夕不寐,皆虛煩也。

婁英曰:先賢治煩躁齊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獨煩而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而煩者,為虛寒,躁不煩者,多屬寒,惟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或胸中煩,皆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井中,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生生子曰:仲景、成無己二公所論,煩躁皆為火熱,是祖《內經》。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乃傷寒家語,言其邪自外而入。至於煩躁皆為熱候,予謂躁有陰陽,煩有虛實。陶節庵曰: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又曰:煩漸生躁,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

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重。此亦傷寒家語也。雜症之煩躁,又各有虛實寒熱不同,須當分別而治。虛煩者,心中擾亂,精神不能任持,似脹不脹,悒悒悶悶,飲食不甘美,睡臥不安寧者是也。治以養心血,鎮火安神之劑,如安神丸之類。實煩者,或心火燔盛,或水飲痰涎,停於胸膈,壅悶不安者是也。

治以消痰逐飲散邪之劑,如梔子豆豉湯、蠲飲湯、五苓散之類。陽躁者,煩渴欲飲,憤激躁怒,二便不利。經云: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者是也。治如丹溪用妙香丸之類。陰躁者,渴不欲飲,極其躁擾,或上熱下寒,此為陰盛格陽,為陽氣虛憊,不能復人,皇皇欲坐井中者是也。治以理中湯、四逆湯之類。

大抵煩症多屬於虛。經曰:夏脈者心也,其不及,令人煩心。又云:肝腎脾虛,皆令人體重煩悗,跡是知煩多由於虛也。當尋傷寒法外之治,今錄治方於下,以備採用。

內外俱虛,身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不得安靜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黑焦乾者死。

《保命集》云: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活人書》云:但獨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病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煩渴,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陳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用有效。

陳皮湯

陳皮(一兩半),甘草(炙),竹茹(各五錢),人參(一錢半)

每服七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淡竹茹湯,心虛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產婦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二兩)

每服四錢,姜七片,棗二枚,淡竹茹一塊,水煎服。

東垣,硃砂安神丸,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硃砂納浮游而安神明。(方見怔忡門。)

仲景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豉湯主之。

丹溪治一一女子,年二十餘歲,在室素強健,六月間發煩悶,困憊不食,發時欲入井,六脈皆沉細而弱數,兩日後微渴,眾以為病暑,治不效。四五日加嘔而人瘦,手心極熱,喜在陰處,漸成伏脈,時妄語。予急制局方妙香丸,如桐子大,以井水下一丸,半日許大便,藥已出,病無退減。

遂以麝香水洗藥,以針穿三竅,次日以涼水送下,半日許大便下稠痰數升,是夜得睡。困頓伏枕,旬日而愈。因記《金匱》云:昔肥而今瘦者痰也,遂作此藥治之。

妙香丸,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藥也。

辰砂(飛,四兩),牛黃,龍腦,膩粉,麝(研。各一兩),巴豆(三百五十粒,去皮膜,炒熟,研),金箔(九十片)

上研勻,煉黃蠟六兩,入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要此藥速行,針刺一眼子,令水浸少時服,效更速。小兒百病,丸如綠豆大。

遠志湯,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後虛煩。

遠志(去心),黃耆,當歸,麥冬,石斛,酸棗仁(炒。各一錢二分),人參,茯神(各七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竹葉湯,傷寒大病後,及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冬,人參,茯苓,小麥,半夏(各一兩),甘草(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小草湯,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川歸,麥冬,石斛,酸棗仁(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地仙散,傷寒後,伏暑後,煩熱不安,及虛勞不安。

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竹茹麥冬湯,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下者。

淡竹葉、麥門冬等分。每八錢,水煎服。

酸棗仁湯,霍亂吐下後增劇,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或發寒熱,頭疼暈悶。

酸棗仁(一兩七錢半),人參,桂心(各二錢半),知母,茯苓(各三錢),石膏(五錢),甘草(二錢)

每七錢,薑、棗煎服。

人參竹茹湯,胃口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人參(五錢),半夏(一兩)

分兩帖,加姜七片,陳皮二錢半,竹茹一錢,水煎服。

竹茹石膏湯,大病後餘熱煩悶。

溫膽湯,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及驚悸。

五苓散,水停心下,作驚悸煩悶。

清心連子飲(方見癃閉門。)

梔子豆豉湯,治邪在上焦。

四逆湯,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