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五卷 (21)

回本書目錄

第五卷 (21)

1. 附雜方

敷藥,治腹脹如石,或陰囊腫大,先用熟水嚼甘草,後以藥敷肚上。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為末,醋調塗,或用白麵調藥敷肚上。

熨法,治腹脹如鼓,澀如木皮樣。

杜烏藥並葉,荊芥,蒼朮,菵草,山茵陳,二蠶沙,松毛,橘葉,椒目,烏頭,赤豆,樹葉,藠

各等分,作二次炒熟,以布袋盛熨之,冷又炒,熨三四十度,或復用煎水薰洗,或服神保丸,微溏泄其氣。

獨聖散,治脾胃不足,過食生冷,心腹痛脹。

鹽五合,以水一升,煎化頓服,自然吐,即定。

食麵多,腹中飽脹,以熱酒和生薑汁飲一二杯即消。

桂香丸,治大人小兒過食雜果,腹脹氣急。

肉桂(不見火,一兩),麝香(另研,一分)

為末,飯丸,綠豆大,小兒七丸,大人十五丸,白湯下,二三服神效。

西來方,治腹中積塊,作脹作痛,大小便不利。

硼砂(二錢),苦葶藶子,海金沙(各三錢),乳香(一錢半),沒藥,牙皂(各錢半),檳榔,陳皮,三稜(各二錢),莪朮(二錢半),木香(一錢)

共為末,每服五分,滾水調下。

白話文:

【附雜方】

  1. 有一種外敷藥物,能治療腹部腫脹堅硬像石頭,或是睪丸部位腫大。首先用溫水咀嚼甘草,然後將藥物敷在肚子上。

藥材包含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這些藥材的量都一樣。將它們磨成粉末,再用醋調和塗抹,或者使用白麵調和藥粉敷在肚子上。

  1. 有一種熱敷療法,能治療腹部腫脹像鼓,且皮膚感覺像是木頭一樣粗澀。

藥材有杜烏藥連同葉子、荊芥、蒼朮、菵草、山茵陳、二蠶沙、松毛、橘葉、椒目、烏頭、赤豆、樹葉、藠,這些藥材的量都一樣。將藥材分成兩次炒熟,再用布袋裝起來熱敷。等到藥材冷了再重新炒熱,重複熱敷三十到四十次,或者也可以用這些藥材煎水薰洗,或者服用神保丸,讓身體稍微有些拉肚子,就可以排出體內的氣。

  1. 有一種獨聖散,能治療脾胃功能不佳,吃了太多生冷食物,導致心臟和腹部疼痛脹滿。

取鹽一斤,用水一公升煮沸溶解,一次喝完,就會自然地嘔吐,症狀就能緩解。

如果吃太多麵食,覺得腹部很飽脹,可以喝些熱酒混合生薑汁,喝一到兩杯就能消脹。

  1. 有一種桂香丸,能治療大人小孩因為吃了太多各種水果,導致腹部脹氣緊繃。

藥材有肉桂(不要經過火烤,一兩)、麝香(單獨研磨,一分)。將藥材磨成粉末,再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小孩每次吃七顆,大人每次吃十五顆,用白開水吞服。吃兩三回就非常有效。

  1. 有一個來自西方的療方,能治療腹部有硬塊,導致腹部腫脹和疼痛,以及大小便不順。

藥材有硼砂(二錢)、苦葶藶子、海金沙(各三錢)、乳香(一錢半)、沒藥、牙皁(各錢半)、檳榔、陳皮、三稜(各二錢)、莪朮(二錢半)、木香(一錢)。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滾水調和服用。

2. 蟲蠱

生生子曰:按鼓症,《內經·靈樞·水脹篇》,只有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六者。又「脹論篇」載五臟六腑皆有脹,狀甚著。後代諸書論脹,鮮有發明。予在吳下時,有同志友吳生,諱震,號九宜者,博雅君子也。每與予討論多善。予一日偶談及鼓脹,乃詰予曰:鼓有蟲否乎?予卒不敢應,俯載久之,對曰:或有之。

當以疑刮對者,蓋以目未見而書無考也。按許學士《本事方》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只腹脹而四肢不甚腫者為蠱。注謂蠱即鼓脹也。由是參之,古人曾以蠱鼓同名矣。且蠱以三蟲為首,豈無旨哉。愚謂鼓脹,即今雲氣虛中滿是也。以其外堅中空,腹皮繃急,有似於鼓,故以鼓脹名也。

彼蠱症者,中實有物,積聚已久,濕熱生蟲,理或有之。吳生曰:子質何其敏也。予堂嫂病鼓三載,腹大如箕,時或脹痛,四肢瘦削,三吳名劑,歷嘗不瘳。吳俗死者多用火葬,燒至腹,忽響聲如炮,人皆駭然,乃見蟲從腹中炮出,高二三丈許,燒所之天為昏,俄而墜地,細視之皆蛔也。不下千數萬數,大者長尺余,蟲腹中復生小蟲,多者十五六條,或十數條,或五六條。

蟲在人腹中蕃息,若此,曷不令人脹哉!區區藥劑,豈易瘳哉?顧蠱以多蟲為首,於義始見。許之以蠱名鼓者,旨可徵矣。惜乎諸書未有言及,子既為後人立言,幸繹數方,以備後之治鼓疾者,知有此蠱字義也。予聞之,恍然如夢始覺,然猶未親其異也。歲萬曆癸巳,赴督漕理刑吳比部之召,而至淮陰,有王鄉宦者,其子年十六,新娶後腹脹大,按之有塊,形如稍瓜,四肢瘦削,發熱晝夜不退,已年半矣。族醫惟以退熱消脹之劑投之,其脹愈大,其熱愈熾,甚且喉中兩耳俱瘡。

余診視之,脈滑數,望其唇則紅,其腹則疼,又多食肥甘。余思諸凡腹疼者,唇色淡,不嗜飲食,今若此,得非蟲乎?投以阿魏積塊丸,服之果下蟲數十,大者二,一紅一黑,長尺余,蟲身紅線,自首貫尾,蟲腹中有蟲,大者數條,小者亦三四條。蟲下則熱漸減,脹漸消,三下而愈。

此余所親治者,益信前聞之不虛也。世之奇症書所未載者,大率類此。胡可以未聞未見者,而輕議之也。余因紀其聞見,贅其方於鼓症之末。

【治蟲蠱之劑】

八毒赤丸,治男婦染著神鬼,謂之鬼疰病,服之甚效。治蠱積蠱脹如神。

雄黃(另研),礬石,硃砂(另研),牡丹皮,附子(炮),藜蘆,巴豆(各一兩),蜈蚣(一條)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冷水送下,無時。昔有副使許可道,至雄州請醫看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氣血不均,邪氣傷正。本官說去邯鄲驛中,夜夢一婦人,著青衣不見面,用手於脅下打了一拳,遂一點痛,往來不止,寒熱,不食,乃鬼驚也。可服八毒赤丸。

白話文:

蟲蠱

生生子說:根據《內經·靈樞·水脹篇》記載,鼓脹症只包括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六種。而「脹論篇」則記載五臟六腑皆可脹滿,症狀十分明顯。後世醫書論述脹滿症,很少有新的發現。我以前在吳地時,有一位才學淵博的朋友吳震,字九宜,是個博學多才的君子,我們經常一起探討醫學問題。有一天,我們偶然談到鼓脹症,他便問我:鼓脹是不是有蟲呢?我當時不敢肯定回答,沉吟良久,才說:有可能有蟲。

之所以這樣猶豫不決地回答,是因為我從未親眼見過,而且醫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根據許學士《本事方》記載:腹部和四肢都腫脹的是水腫,只有腹部脹而四肢腫脹不厲害的則是蠱脹。注釋說蠱就是鼓脹。由此看來,古人曾把蠱和鼓脹視為同名異症。而且蠱以三蟲為首,這句話肯定是有道理的。我認為鼓脹就是現在說的氣虛中滿。因為鼓脹症患者腹部外堅內空,腹皮繃緊,形狀像鼓,所以稱為鼓脹。

至於蠱脹症,腹中確實有異物,積聚已久,濕熱導致蟲子滋生,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吳震說:你的見解真敏銳啊!我堂嫂患鼓脹三年了,腹部腫得像簸箕一樣大,時常脹痛,四肢消瘦,用了吳地許多名貴藥方,病情都沒有好轉。吳地風俗,死後大多火葬,燒到腹部時,突然發出像炮竹一樣的響聲,大家都嚇了一跳,發現有蟲子從腹中炸出來,飛到兩三丈高,把天空都燒得昏暗了,然後才掉落在地上。仔細一看,都是蛔蟲,數量不下幾萬,大的長達一尺多,蟲腹中還生出許多小蟲,多的有十五六條,少的也有五六條。

蟲子在人腹中如此繁殖,怎麼能不讓人肚子脹呢!區區藥物,怎麼容易治好呢?所以蠱以多蟲為首,這個說法就有了依據。許學士用「蠱」來稱呼鼓脹,其用意也就可以推測了。可惜的是,諸多醫書都沒有提及此事,你既然要為後人留下醫案,希望你能詳細記載一些方劑,以備後世治療鼓脹症的人,知道「蠱」這個詞的意義。我聽了之後,頓時恍然大悟,如同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沒有親眼見證過這種奇異的現象。萬曆癸巳年,我去淮陰,應吳比部之邀,協助督漕理刑,在那裡遇到一位王姓鄉紳,他十六歲的兒子新婚不久,腹部腫脹很大,按壓有硬塊,形狀像個小瓜,四肢消瘦,發熱晝夜不停,已經一年半了。家族醫生只用退熱消脹的藥方治療,結果脹得更厲害,熱也更盛,甚至喉嚨和耳朵都潰爛了。

我診治後,發現他脈象滑數,嘴唇紅潤,腹部疼痛,而且喜食肥甘厚味。我心想,一般腹部疼痛的病人,嘴唇顏色蒼白,不愛吃東西,而他卻這樣,難道不是蟲子作祟嗎?於是,我給他開了阿魏積塊丸,服藥後果然排出幾十條蟲子,大的有兩條,一條紅一條黑,長達一尺多,蟲身上有紅線從頭貫穿到尾,蟲腹中還有蟲子,大的幾條,小的也有三四條。蟲子排出後,發熱漸退,腫脹漸消,服藥三次後就痊癒了。

這是親自治療的病例,更加驗證了我以前聽說的確是真的。世間奇特的病例,醫書上沒有記載的,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怎麼能因為沒聽說過、沒見過,就輕易否定呢?我因此記錄下我的所見所聞,把這個方子記載在鼓脹症的篇末。

【治蟲蠱之劑】

八毒赤丸,治療男女染上神鬼之邪,稱為鬼疰病,服用效果很好,治療蠱脹效果如神。

雄黃(另研)、礬石、硃砂(另研)、牡丹皮、附子(炮)、藜蘆、巴豆(各一兩)、蜈蚣(一條)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如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或十丸,用冷水送服,沒有時間限制。以前有個副使許可道,到雄州求醫看病,脈象忽大忽小,忽短忽長,氣血不均,邪氣侵犯正氣。他本官說在邯鄲驛站,夜裡夢見一個穿青衣的婦人,看不見臉,用手在他脅下打了一拳,於是就感到一點疼痛,反反覆覆,寒熱交加,不吃東西,這是鬼驚。可以服用八毒赤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