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4)

1. 痓門(附:勞風)

生生子曰:《內經》云: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痓,古云痙,勁切之謂也。仲景諸公傷寒書,皆以為太陽風濕所致,亦有兼陽明經者。仲景謂汗下過多,及瘡家發汗過度皆成痓。此指外感之邪,原系傷寒家法也。陳無擇、張子和諸公云,亦有風火痰熱之內因者。謂此病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以所襲。

丹溪謂此癇為虛,此皆指內傷之症也。觀剛柔二字則亦當有虛實之別。大抵剛者多從外感,柔者多從內傷。故治斯疾者,但明知從外感而來,則用傷寒家法,若從雜症而來,則用陳無擇、丹溪、劉宗厚、張子和諸家之法。庶表裡詳盡,始無遺此失彼之患矣。

白話文:

生生病變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肺轉移到腎臟」,造成肌肉僵硬的情況(即古人稱作「痙」)。這種病症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並被認為是由於感冒或溼氣引起的。此外,也有其他原因如風、火、痰等引起的情緒不穩定也可能導致這種疾病。如果病人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血液流失,使到神經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

根據朱震亨的看法,這種病情通常與身體虛弱有關。然而,在治療時仍需區分出病因是否來自外部感染或是內部損傷。如果是由於外部因素引致的,可以使用傳統的中醫方法進行治療;若是由於其他綜合性病症造成的,則可參考朱震亨、陳無擇等人提出的療法。這樣才能全面地考慮到病人的狀況,避免漏掉任何可能對健康產生影響的因素。

《內經》云:諸痓項強,皆屬於濕。(王注太陽傷濕。)又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王注陽內鬱而陰行於外。)劉宗厚云:按《內經》言痓,肺、腎、太陽、督脈與夫六氣皆能為之。大抵皆主於濕。

仲景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成無己曰:痓者痙也,強也。《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變痓。太陽病,發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者,則太陽中風,重感於寒,為痓病也。以表實感寒,故曰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成無己曰: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其不惡寒者,為陽明病,今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非陽明證,則是太陽中風,重感於濕,為柔痓也。表虛感濕,故曰柔痓。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痙攣和頸部強直的症狀都屬於溼邪所致。”(王注太陽傷溼。)還說:“所有突然出現的僵硬症狀,都是風邪所導致的。”(王注陽氣鬱結在體內,陰氣在外運行。)

劉宗厚說:按照《內經》,說到痙攣,肺臟、腎臟、太陽穴、督脈以及六種氣候因素都能引起它。總的來說,主要與溼有關。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怕冷的人,叫做剛痙症。” 成無已解釋道:痙就是抽搐的意思,也就是肌肉緊張。《千金方》記載:太陽中風後再次受到寒冷潮溼的影響就會變成痙攣病症。太陽病表現爲發熱但沒有出汗爲實證,則不應該感到害怕寒冷,現在卻相反地感到害怕寒冷,那麼這就是太陽中風後再受寒引起的痙攣疾病了。因爲有實證感受到了寒冷,所以稱爲“剛痙”。

太陽病,發熱並出汗且不怕冷的人被稱爲軟痙症。成無已解釋道:太陽病表現爲發熱並且出汗則說明身體虛弱,並應該會感覺害怕寒冷,但是這個人並不覺得害怕寒冷,那是因爲他患上了陽明病。如果發熱出汗卻不擔心感冒的話,那就不是陽明病而是太陽中風再感染上溼氣而導致的軟痙症。由於體虛感受到了溼氣,因此被稱作“軟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成無己曰:太陽主表,太陽病發熱為表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細,既不愈,則太陽中風,重感於濕,而為痓也。《金匱要略》曰: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細,此為痓,栝蔞桂枝主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成無己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則亡陽。《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微不能養筋,則筋脈緊急而成痓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成無己曰:太陽中風為純中風也,太陽中寒為純傷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乃變為痓也。身熱足寒者,寒濕傷下也。時頭熱面赤,目脈赤,風傷於上也。頭搖,風主動也。獨頭搖者,頭為諸陽之會,風傷陽也。若純傷風者,身亦為動搖,手足為之搐搦,此皆內挾寒濕,故頭搖也。

白話文:

太陽病是指外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如果患者出現高燒和脈搏深沈且細弱的情況,就叫做痙癎症。根據成無己的看法,太陽病通常影響皮膚表面,因此應該有輕鬆的脈搏。然而,現在患者的脈搏卻相反地變得深沈且細弱,這表示他們沒有康復,而是因為受到溼氣的影響,導致病情加重並發展成為痙癎症。治療這種疾病的藥物包括栝萎和桂枝。

如果太陽病患者出汗過多,也可能引發痙攣。成無己認為,太陽病患者出汗過多可能會使身體失去陽氣。《黃帝內經》指出,人體中的陽氣可以滋養精神和肌肉組織。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對肌肉組織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出現抽搐或痙攣的症狀。

如果一個人身上感到燥熱但腳部寒冷,脖子僵硬,容易怕冷,偶爾頭部發熱,臉色紅潤,眼睛充血,並且經常晃動頭部,突然咬牙切齒,背部彎曲,這些都是痙攣病症的特徵。

成無己進一步說明,太陽病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風邪引起,另一種是由寒邪引起。只有同時感染了風邪和溼邪的人才有可能患上痙攣症。如果一個病人身上感覺到燥熱但是腳部寒冷,那麼就是因為他的下半身受到了溼邪的侵襲。如果他常常感到頭部發熱,臉色紅潤,眼睛充血,那就是因為他的上半身受到了風邪的侵害。此外,如果一個病人總是晃動頭部,那可能意味著他已經被風邪所困擾。只有那些同時遭受風邪和溼邪攻擊的人纔會表現出這樣的症狀。

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時而緩。若風寒相搏,則口噤而不時開,此皆加之風濕,故卒口噤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下貫臀以下至足。風寒客於經中,則筋脈拘急,故頸項強急而背反張也。

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劉宗厚曰:按此謂汗下而致痓,則不專於風寒濕之外傳矣,是又因壞證而成也。發汗下之太過,皆亡津液損血之所由也。

劉宗厚曰:按痓症屬風寒濕所傷,有汗者脈必浮緩,無汗者脈必浮緊,若其脈沉細者,濕所傷也。堅直上下行,皆緊之象也。發汗已,其脈如蛇,亡津液而無胃氣之象也。

白話文:

嘴巴閉合困難的人,通常是因為寒冷導致肌肉收縮。突然間嘴巴無法打開的人,並不是一直這樣,偶爾會有所改善。如果風和冷空氣一起侵襲身體,就會造成嘴巴不能隨時打開的情況,這都是由於風、溼等因素造成的,所以纔出現這種情況。足太陽膀胱經開始於眼睛內部眼角的位置,向上延伸到前額,再經過頭頂,分支從頭頂進入大腦,然後再次出來分叉向下延展到後頸部,沿著肩膀向背部走行,直到腰部下方,最後穿過臀部往下走到腳底。當風和冷空氣停留在經絡中,就會使肌腱和肌肉變得僵硬,因此脖子和背部會感到痠痛和緊繃。

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疾病,使用瀉法治療可能會引起抽搐,而且如果繼續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那麼病情就可能更加嚴重。

患有皮膚疾病的病人即使身上很疼也不能進行出汗療法,因為一旦出汗,他們就有可能發生抽搐。

劉宗厚說:按照這個理論來說,如果因為出汗或服用藥物而引發了抽搐,那就不再是單純地受到風、寒、溼等外在因素影響了,而是因為病情已經惡化所致。如果出汗或者服藥太多,都容易流失人體中的水分和血液,進而出現各種病症。

劉宗厚說:根據抽搐症狀的特點,可以推斷出這是受到了風、寒、溼等因素的影響。如果有汗水的話,脈搏通常比較平緩;沒有汗水的話,脈搏通常較為快速。但如果脈搏深沈且細微,那就是被溼氣所傷害了。脈搏呈現垂直方向運動,就是緊張狀態下的表現。如果已經出汗之後,脈搏像蛇一樣遊動,那可能是因為失去了體液和胃氣的徵兆。

子和云:呂君玉妻,年三十,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諸醫皆作驚風、暗風、風癇治之。以南星、雄黃、烏附用之不效。戴人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曲直搖動,風之用也。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因湧風痰二三升,次以寒劑下十餘行,又以排針刺百會穴出血一杯愈。

劉宗厚曰:按風搐,本與痓症不同,而痓症屬濕,土極必兼風木動搖之化,風搐屬木,木極必見金燥緊斂之形。要之亦可同論。故取此條以證痓病不專風寒濕之外至,亦風火熱之內作者也。

《三因方》云:夫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痓,以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痓。寒泣血,無汗而惡寒,曰剛痓。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於斯疾者,概可見矣。診其脈皆沉伏弦緊,但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二證各異,不可不別。

白話文:

子和說:呂君玉的妻子,年齡是三十歲,得了風抽搐的疾病,眼睛暈眩,像拉滿了弓一樣僵硬彎曲,好幾天都不吃東西,所有的醫生都把它當做驚風、暗風、風癲來治療。用了南星、雄黃、烏頭等藥物沒有效果。戴人(即朱震亨)說:“各種風症引起的晃動和眼花,都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肝臟主管生長和死亡,也是身體活動的主要器官。陽氣旺盛就會抑制肺部的功能,肺功能下降就無法平衡肝臟,導致肝臟發炎而出現病症。因此先引出兩到三杯風痰,然後再服用冷性藥物讓病人排出十多個糞便,最後在百會穴位上放血一杯就能痊癒。”

劉宗厚說:按照風搐和痙癥的不同,其中痙癥屬於溼症,溼度太重時也會出現風木顫抖的情況;風搐屬於木症,木質太重時會表現出金燥收縮的特徵。總而言之,這兩個病症可以一起討論。所以我引用這個例子來證明痙癥不只是由於外部的風寒溼等因素造成的,還可能是內部產生的風火熱等原因所致。

《三因方》裡提到:人的筋骨各自跟著經絡結在一起,如果血液和精氣不足,被外界的風寒溼熱侵入就會引起痙癥。風能分散氣息,所以即使出汗也不怕寒冷,這種情況叫做“柔痙”。寒涼使血液凝固,不出汗而且害怕寒冷,這種情況叫“剛痙”。追根溯源,大多是由於失血太多,筋骨得不到滋養,才使得邪氣得以侵犯它們。所以受凍或流汗過多的人以及患有瘡痍或者生產之後的人都容易患上這樣的疾病。通過把脈可以看出,這些人都有深陷且堅韌的脈象,只是有的時候陽氣較弱而陰氣較旺,這樣的話肌肉纏繞時間越久就越難恢復正常;有的時候陰氣較弱而陽氣較旺,這樣的話反而會造成反彈性的僵硬。這兩種疾病的症狀各有不同,必須區分清楚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

丹溪曰:痓切不可作風治,兼用風藥。大率與癇相似,比癇為甚,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有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一男子,二十餘歲,患痘瘡,靨謝後,忽患口噤不開,四肢強直不能屈,時或繞臍腹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則汗止,時作時休。其脈弦緊而急,如真弦狀。

向知此子極勤苦,意其因勞倦傷血,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又因痘瘡,其血愈虛,當用辛溫養血,辛涼散風,遂以當歸、芍藥為君,川芎、青皮、鉤藤為臣,白朮、陳皮、甘草為佐,桂枝、木香、黃連為使,更加紅花少許,服二十帖而安。

白話文:

丹溪說:痙病絕對不可以當做風病來治療,也不能使用風藥。這種病症和癲癇很像,但更嚴重一些,主要是因為虛弱,應該配合補益的方法進行治療。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氣虛且伴有火邪和痰液,可以使用人參、竹瀝等藥物。有一個年約二十餘歲的男性患者,患有天花疾病,在病情好轉之後突然出現了嘴巴閉合不開、四肢僵硬無法彎曲的情況,偶爾會感到腹部疼痛並且出汗。疼痛停止後汗水也跟著消失,症狀反覆發作。他的脈象呈現出弦緊且快速的狀態,就像真的弦一樣。

我知道這位年輕人非常努力工作,猜想他可能是由於過度疲憊導致血液受損,再加上住在山上容易受到風寒侵襲,趁機感染病毒,而且他又得了天花,使得血液更加虛弱,因此需要用辛辣溫熱的食物滋養血液,同時利用辛辣清涼的藥材驅除風邪。所以我選擇了當歸、芍藥作為主方,川芎、青皮、鉤藤作為輔助,白朮、陳皮、甘草作為配伍,再加入桂枝、木香、黃連以及少量的紅花,服用二十劑後就康復了。

王海藏云:發汗太過,多因致痓。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痓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痓也。若一目或左右邪視,並一手足搐搦者,少陽痓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在表無汗,宜汗之;有汗,宜止之。

陽明痓屬裡,宜下之。少陽痓半表半表,宜和之。所謂各隨其經也。

劉宗厚曰:謹按傷寒痓病,《活人》以太陽中風,又感寒濕而致,則專於外邪所傷。然仲景亦有汗下過多之戒,則又出於壞證所成矣。蓋外邪所傷者,通宜解散。仲景言剛柔,《活人》分陰陽,《難知》論經絡等,諸方詳矣。至於治壞證,補虛救失之法,諸方則亡也。又《千金》謂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痓,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痓。

白話文:

王海藏說:出汗太多,會導致抽筋。身體發燒腳冷、頸部僵硬怕冷、頭部發熱面部浮腫、眼睛紅脅迫、頭顱晃動、嘴巴緊閉、背部反弓的情況,是太陽經引起的痙攣。如果頭部低下、向下看、四肢被拉扯、肘部和膝關節相互靠在一起,就是陽明經引起的痙攣。如果一隻眼或者左或右斜眼看,並且一隻手或一條腿抽搐,那就是少陽經引起的痙攣。用汗水治療它,停止它的活動,調和它,把它放下去,根據不同的經脈進行處理,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皮膚沒有汗液,應該使用汗水來治療;如果有汗液,就應該停止治療。 陽明經引起痙攣屬於內部問題,應該進行排泄治療。 少陽經引發痙攣爲內外兼備的問題,應採用調和方法處理。這就是所謂的根據各自的經絡來處理。 劉宗厚說:謹慎地按照傷寒症引起的痙攣疾病, 《活人書》認爲太陽風邪加上寒冷潮溼導致的情況,則專門針對外部邪惡傷害。然而張仲景也有過度出汗和過度排便的告誡,那麼這又是由於壞證形成的了。 外部邪惡傷害的人通常適合解毒劑。 張仲景談論剛性和柔性,《活人書》區分陰陽,《難知》討論經絡等問題,各種處方詳細說明瞭。至於治療壞證的方法,補虛輓救失誤的辦法,這些處方則沒有了。另外,《千金要方》稱溫熱病進入腎臟也會出現痙攣症狀,小兒患病發熱嚴重也可能出現痙攣情況。

若此治法,俱未見之也。況此二者之外,又有血氣本虛之人,如產後汗出多而變痓者,或因七情怒氣而發痓者,或因濕熱內盛,痰涎壅遏經絡而作痓者,治各不同也。大抵傷寒有外邪之可解,宜用風藥發散風寒,又風藥亦能勝濕耳。至於邪熱入腎,亦非風藥之所能療也。其內證作痓,本無外邪,前人豈可仍用風藥處治,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濕,隨證而用,不可不察也。

海藏云:若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者,少陽風痓。宜,柴胡防風湯,。

柴胡,防風(各一兩),人參,黃芩(各錢),半夏(制,六錢),生薑,甘草(各六錢半),棗(三枚)

白話文:

如果按照這種治療方法,都沒有看到效果。而且除了這兩個情況以外,還有原本就血氣不足的人,例如生產後出汗很多變成痙攣的情況,或者是因為情緒激動或者憤怒而出現痙攣的情況,或者是因為溼熱過重、痰液阻塞了經絡而出現痙攣的情況,這些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大概來說,傷寒病是有外部邪氣可以解除的,可以用祛風藥來發散風寒,但是祛風藥也不能治療邪熱進入腎臟的情況。如果是內部病症引起的痙攣,並沒有外部邪氣,那麼古人怎麼能夠繼續使用祛風藥進行治療呢?只有補血降火、調理脾胃和肝臟、清除痰液去除溼氣等方法才能根據病情進行治療,這是不能忽視的事情。 海貍說: 如果在流汗後仍然無法緩解症狀,時而安靜時而暴躁,眼睛直視前方,嘴巴緊閉,出現冷熱交替的症狀,脈搏呈弦狀的話,那就是少陽風溼痙攣症。應該服用【柴胡防風湯】來進行治療。 【柴胡】和【防風】各取一兩,人參、黃芩各取錢數,半夏經過處理後取出六錢,生薑、甘草各取六錢半,紅棗三個。

每服一兩,水煎服。

若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防風當歸散,主之。

防風,當歸,川芎,地黃

每服一兩,水煎服。

神術湯,治剛痓,解利無汗。

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薑、蔥,水煎服。

白朮湯,加桂心、黃耆,治柔痓,解利有汗。

白朮(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一日二服,漸漸汗止為解。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煮後飲用。 如果發汗過多導致發熱、頭部搖晃、突然閉嘴、背部反張的情況出現,則是太陽和陽明兩個經絡同時出現問題。應該使用祛風養血的方法治療,可以採用“防風溼歸散”來處理問題。 配方:防風、當歸、川芎、生地黃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煮後飲用。 神術湯用於治療剛痙症,並且能夠緩解沒有出汗的症狀。 配方:蒼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加入生薑和蔥一起用熱水沖泡後飲用。 白朮湯加上肉桂和黃芪可用於治療柔和痙攣症狀,並能緩解已經出汗的症狀。 配方:白朮(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三片生薑,然後用熱水沖泡後飲用,每天兩次,逐漸停止出汗爲治癒的標準。

仲景,葛根湯,太陽無汗而小便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者。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每服五錢,煎服,取微汗。

若發熱無汗、惡寒,名曰剛痓。宜,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麻黃,桂枝(各一兩),芍藥(三兩),甘草(五錢),獨活,防風(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白話文:

張仲景所說的「葛根湯」是治療太陽經脈受邪引起的症狀,包括沒有出汗且尿量減少,氣往上沖到胸口,嘴巴緊閉不能說話,有快要抽筋的情況。「葛根」用四兩、「麻黃」和「生薑」各用三兩、「桂枝」、「芍藥」和「甘草」各用二兩、「大棗」用十二個。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煮後飲用,直到微微出汗水為止。

如果出現高燒不出汗、怕冷等症狀,就叫做「剛痙」。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麻黃加獨活防風湯」來治療。「麻黃」和「桂枝」各用一兩、「芍藥」用三兩、「甘草」用五錢、「獨活」和「防風」各用一兩。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煮後溫暖地喝下去。

瓜蔞桂枝湯,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痓。

瓜蔞根,甘草,芍藥(各二兩),桂枝,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取微汗,汗不出啜粥發之。

海藏治發汗、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柔痓。宜,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防風,川芎(各一兩),大棗(六枚)

每服一兩,水煎服。

凡剛柔二痓,皆可與小續命湯,但要識加減法。若柔痓自汗者,去麻黃,夏間及病有熱者,減桂枝一半。冬及初春去黃芩。

白話文:

瓜蔞桂枝湯:太陽病的症狀都具備了,身體僵硬無力,但是脈搏反而變得緩慢而深沈,這是屬於軟痙攣的情況。

瓜蔞根、甘草和芍藥各兩份,桂枝和生薑各三分,紅棗十二顆。

將藥材放入水中煮沸後加入適量清水,再用慢火熬至剩下三分之一時即可服用;每次喝一小碗,一天內分成三次飲用,並且在出汗之前可以先吃點稀飯來幫助發汗。

海藏治療發熱或自然流汗卻不感到寒冷的人,這種症狀被稱爲軟痙攣。適合使用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桂枝、芍藥、生薑各一份半,甘草、防風、川芎各一份,紅棗六個

每次服用一份,用水燉煮後服用。

無論是剛性還是柔性兩種類型的痙攣都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只是要注意如何進行增減藥物的方法。如果出現的是軟性的痙攣並且伴有自發性出汗的話,則要去掉麻黃;夏天或者病情帶有熱症的時候則減少桂枝的一半劑量。冬天以及早春季節去掉黃芩。

《千金》,續命湯,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療之。

人參,桂心,川歸,獨活,黃芩,甘草(炙),乾薑(炮。各七錢半),石膏(一兩半),杏仁(四十枚)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二服。無汗者加麻黃。

若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者,少陽風痓,宜柴胡防風湯。

白話文:

突然中風導致身體的一側不能動彈、手腳僵硬無法彎曲和伸展,並且全身感到寒冷;或者出現智力下降或是癡呆的情況;或者是身體一直保持僵硬狀態並且說不出話來;或者是時而清醒時而不清醒,說話混亂難以理解;或者是像拉滿弓箭一樣背部肌肉緊張;或者是想要吃東西但是又不想進食;以及排泄物排出困難等病症都可以治療。

人參、肉桂皮、當歸、獨活、黃連、甘草(烤過)、乾薑(炒過後使用)、石膏、苦杏仁 (每種藥材都用到 24 克左右)

將以上材料放入水中加入約 8 杯水量熬製至剩下大約 3 杯量後分成三次溫熱服用,每天兩次。如果無出汗現象可以再添加一些麻黃。

如果是發汗之後症狀沒有緩解,而且情緒不穩定,眼睛直視前方,嘴巴緊閉,忽冷忽熱,脈搏跳動異常等症狀,則可能是少陽經絡受邪引起的痙攣病狀,此時應該採用柴胡防風湯進行治療。

柴胡,防風(各一兩),人參,黃芩(各五錢),半夏(六錢),生薑,甘草(各六錢半),棗(三枚)

每服一兩,水煎。

倉公,當歸湯,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痓證。

川歸,防風(各七錢半),獨活(一兩半),附子(一枚),細辛(五錢),麻黃(一兩三錢)

酒五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納之,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活人》,八物白朮散,陰痓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話文:

  1. 柴胡、防風(各一兩)、人參、黃芩(各五錢)、半夏(六錢)、生薑、甘草(各六錢半)、棗(三枚)。

每次服用一兩份量,加水煎煮。

  1. 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痓證。使用倉公的當歸湯。

適用於風邪引起的口不能開、角弓反張和抽搐症狀。配方包括川歸、防風(各七錢半)、獨活(一兩半)、附子(一枚)、細辛(五錢)、麻黃(一兩三錢)。以酒五升煮至三升,分一次服用。如果患者仍無法張口,可將藥液灌入口中,一次服用即能恢復意識,二次服用則有微汗,三次服用則會大量出汗。

  1. 《活人》的八物白朮散,適用於陰痓病,表現為一二日內出現面腫、手足冰冷、筋脈緊繃、無汗等症狀,擔心陰氣內傷。

麻黃,白朮,茯苓,五味子,羌活(各五錢),桂心,附子(各三分),良薑(一分)

每五錢,姜五片,水煎服。

附子散,陰痓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桂心,川芎(各三錢),附子(炮),白朮(各一兩),獨活(五錢)

每三錢,棗一枚,水煎服。

桂心白朮湯,陰痓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話文:

  1. 麻黃、白朮、茯苓、五味子、羌活(各五錢),桂心、附子(各三分),良薑(一分)。

每次取五錢藥材,加上五片薑片,用熱水煎煮後飲用。

  1. 附子散,用於治療陰痓症狀,如手腳發冷、抽筋,不停出汗,頭頸僵硬,頭部震顫,嘴巴緊閉。

  2. 桂心、川芎(各三錢),附子(炮製過)、白朮(各一兩),獨活(五錢)。

每次取三錢藥材,加上一枚棗果,用熱水煎煮後飲用。

  1. 桂心白朮湯,用於治療陰痓症狀,如手腳發冷、抽筋,不停出汗。

白朮,防風,甘草,桂心,川芎,附子

每立錢,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丹溪治虛婦,因怒,手足強直,十指如束,右手脈弦虛,左手脈弦大而強稍堅。此風木攻脾土,宜速瀉肝氣,助肺金補脾土之陰。

黃連(二錢),南星,白朮,人參,黃芩,天麻,川芎,木通,陳皮,青皮(各五錢),甘草(一分)

水煎,入薑汁辣服。

《肘後方》中風體強直不得屈伸,反覆,刮枳樹皮,細切一升,以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溫服半升,酒盡再作。(即枳實樹皮,去風濕效。)

白話文:

  1. 白朮、防風、甘草、桂心、川芎、附子。 每立錢(約20公克),加上五片薑和兩個大棗,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2. 丹溪治療虛弱的婦女,因為生氣,導致四肢僵硬,手指如束在一起,右手脈象呈弦虛,左手脈象則呈弦大且強硬稍堅。這是因為風木之氣攻擊了脾土,應迅速瀉肝氣,並用肺金來補脾土之陰。

  3. 黃連(二錢,約6公克)、南星、白朮、人參、黃芩、天麻、川芎、木通、陳皮、青皮(各五錢,約15公克)、甘草(一分,約3公克)。 將這些藥物用水煎煮,加入薑汁調味後,熱服。

  4. 《肘後方》中提到,如果發生中風,身體強直不能屈伸,反覆不定,可以刮取枳樹皮,細切至一升(約200公克),用兩升酒浸泡過夜。每天溫熱服用半升,當酒用完時再做一次。這樣可以去除風濕的效果。

《千金方》治口噤,手足不隨,而身體強直。伏龍肝五升,以水七升,攪勻,取汁飲之。

白話文:

《千金方》治療口緊、手腳無法隨意活動,以及身體僵硬的情況,使用的方法是:準備五升的伏龍肝,加入七升的水,充分攪拌後,取得汁液讓患者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