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3)

1. 顫振門

生生子曰:顫振者非寒禁鼓慄,乃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法則清上補下。

新寨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稅,官杖六十,得驚氣成風搐已三年矣。病大發則手足顫掉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口目張睒,唇舌嚼爛,抖擻之狀,如線引傀儡,每發市人皆聚觀。夜臥發熱,衣被盡蹇,遍身燥癢,中熱而反外寒,久欲自盡,手不能繩,傾產求醫,至破其家而病益堅。叟之子邑巾舊小吏也,以父母病訊戴人。

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暑時不過一湧再湧,奪則愈矣。今已秋寒,可三之,如未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聖散汗之,繼服湧劑,則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七行,其疾小愈,待五日再一湧出痰三四升,如雞黃成塊狀,如湯熱。要以手顫不能自探,妻與代探,咽嗌腫傷,昏憒如醉,約一二時許,稍稍省。

又下數行,立覺足輕顫減,熱亦不作,足亦能步,手能中櫛,自持匙箸,未至三湧,病去如濯,病後但覺極寒。戴人曰:當以食補之,久則自退,蓋大疾之去,衛氣未復,故宜以散風導氣之藥,切不可以熱劑溫之,恐反成他病也。

生生子曰:據戴人此治,非真知其為痰火盛實者,莫敢如此療也。木之有餘,由金之衰弱,病既久,恐亦有始同終異者。況吐汗下之後,謂絕不必補養,得乎?病之輕者,或可用補金平木、清痰調氣之法,在人自斟酌之。

摧肝丸,鎮火平肝,消痰定顫。

膽星,鉤藤,黃連(酒炒),滑石(飛),鐵華粉(各一兩),青黛(三錢),殭蠶(炒,五錢),天麻(酒洗,二兩),辰砂(飛,五錢),大甘草(二錢)

上末,以竹瀝一碗,薑汁少許打糊丸,綠豆大,食後及夜,茶下一錢五分。忌雞羊。

《本事》,鉤藤散,治肝厥頭搖眩運,能清頭目。

鉤藤,陳皮,半夏,麥冬,茯苓(各七分),人參,甘菊(勿誤用野菊花),防風(各五分),石膏(一錢),甘草(三分)

姜二片,水煎服。

參朮湯,氣虛顫掉。

人參,白朮,黃耆(各二錢),茯苓,甘草,陳皮(各一錢),甚者加附子。水煎服。

《統旨》秘方,補心丸,心虛手振。

當歸,生地(各一兩半),川芎,甘草,人參(各一兩),柏子仁,酸棗仁(各三兩),遠志(去心,二兩半),辰砂(飛),膽星(各五錢),金箔(二十斤),麝香(一錢),琥珀(三錢),石菖蒲(六錢),茯神(去皮心,七錢)

為末,𩚫餅糊九,綠豆大,辰砂為衣,每七八十丸,津唾嚥下,或薑湯下。

《統旨》秘方,定心丸,老人戰動風氣所致,及血虛而振。

天麻(蒸熟),秦艽(去蘆),全蠍(去頭尾),細辛(各一兩),熟地,生地,川歸,川芎,芍藥(各二兩),防風,荊芥(各七錢),白朮,黃耆(各兩半),威靈仙(酒洗,五錢)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或酒送下。

白話文:

[顫振症]

生生子說:顫振症並非因為寒冷導致身體戰慄,而是由於肝火旺盛,腎臟陰氣不足,下部虛弱而上部實滿,實指的是痰火,虛指的是腎虧,治療原則是清熱於上,滋補於下。

新寨馬叟,年紀五十九歲,因秋季稅款不足,受官方杖刑六十次,受驚嚇而成風搐,已經三年了。每次病情嚴重時,手腳會顫抖到無法拿取物品,進食時需讓人餵食,口眼張開不停眨動,脣舌咬爛,顫抖的模樣如同被線牽引的木偶,每次發作都會引起眾人的圍觀。夜晚睡覺時會發熱,衣服被褥都被汗水浸濕,全身乾燥瘙癢,內心燥熱但外表卻感到寒冷,多次想要自盡,但手無力繫繩,耗盡家產尋找醫生,直至家道中落,病情卻更加嚴重。馬叟的兒子曾是地方小吏,向戴人詢問父母的病情。

戴人說:這種疾病很容易治療,如果在酷暑時節,只需使用一兩次催吐療法,病情就會好轉。現在已是秋涼,可以增加到三次,如果還未見效,可以嘗試針刺腧穴,一定可以治癒。首先使用通聖散讓患者出汗,接著服用催吐藥,就能吐出一兩升的痰,到了晚上又排泄了五六次,病情稍微有所緩解,等待五天再次催吐,吐出三四升的痰,像雞蛋黃一樣凝固成塊狀,如同熱湯一般。因為手顫抖無法自己探查,由妻子幫忙探查,咽喉腫痛,昏沉如醉,大約一兩個小時後,逐漸清醒。

接著再排泄幾次,立刻感覺到腳部輕鬆,顫抖減輕,熱感也消失了,腳也能走路,手能梳理頭髮,自己能拿勺子筷子,未到三次催吐,病情就如洗滌般消失,病後只感覺極度寒冷。戴人說:應該用食物來滋補,時間長了自然會恢復,這是因為大病初癒,體內的衛氣尚未完全恢復,因此應當使用散風導氣的藥物,千萬不可用熱性藥物溫補,否則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

生生子說:根據戴人這種治療方式,如果不是真正瞭解痰火旺盛的實際情況,不敢這樣治療。肝氣過剩是由肺氣衰弱引起的,病情長期存在,恐怕也會有開始相同但結局不同的情況。況且在催吐、出汗、排泄之後,認為絕對不需要補養,這合理嗎?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或許可以用補肺平肝、清痰調氣的方法,具體要視個體情況而定。

"摧肝丸",用於鎮定肝火,消除痰火,平定顫動。

膽星、鉤藤、黃連(酒炒)、滑石(飛)、鐵華粉(各一兩)、青黛(三錢)、殭蠶(炒,五錢)、天麻(酒洗,二兩)、辰砂(飛,五錢)、大甘草(二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加入一碗竹瀝和少量薑汁,攪拌成丸,大小如綠豆,飯後及夜間,用茶送服一錢五分。忌雞肉和羊肉。

《本事》中記載的鉤藤散,用於治療肝厥、頭部搖晃、眩暈等症,能清頭目。

鉤藤、陳皮、半夏、麥冬、茯苓(各七分)、人參、甘菊(勿誤用野菊花)、防風(各五分)、石膏(一錢)、甘草(三分)。

加入兩片薑,用水煎煮服用。

"參朮湯",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顫動。

人參、白朮、黃耆(各二錢)、茯苓、甘草、陳皮(各一錢)。病情嚴重者可加附子。用水煎煮服用。

《統旨》中的祕方"補心丸",用於治療心虛引起的手震。

當歸、生地(各一兩半)、川芎、甘草、人參(各一兩)、柏子仁、酸棗仁(各三兩)、遠志(去心,二兩半)、辰砂(飛)、膽星(各五錢)、金箔(二十斤)、麝香(一錢)、琥珀(三錢)、石菖蒲(六錢)、茯神(去皮心,七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麵糊做成九粒丸子,大小如綠豆,辰砂作為丸衣,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粒,用口水吞下,或用薑湯送服。

《統旨》中的祕方"定心丸",用於治療老年人因風氣引起的顫動,以及血虛引起的手震。

天麻(蒸熟)、秦艽(去蘆)、全蠍(去頭尾)、細辛(各一兩)、熟地、生地、川芎、芍藥(各二兩)、防風、荊芥(各七錢)、白朮、黃耆(各兩半)、威靈仙(酒洗,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酒糊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粒,飯前服用,用白湯或酒送服。

2. 瘛瘲門

生生子曰:瘛,縮也;瘲,伸也。伸縮不止,手如拽鋸搐之類也。汗多不止為虛,無汗能食為實。

《內經》曰:心脈急甚者為瘛瘲。此心經虛寒,治宜補心牛黃散之類。

又曰: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此心火寒熱也,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

又曰:肝脈小急,亦癇瘛筋攣。此肝虛也,宜續斷丸主之。若肝脈盛,宜救脾,加減建中湯。《內經》謂脾脈急甚,亦為瘛瘲。此脾虛肝乘之而瘛也,故宜實土瀉木之劑,建中湯是也。

劉河間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主動而不寧,風火相乘,是以瞀瘛生矣。治心祛風滌熱之劑,折其火熱,瞀瘛立愈。若妄加灼艾,或飲以發表之劑,則死不旋踵矣。

東垣,人參益氣湯,熱傷元氣,四肢困倦,手指麻木,時時瘛瘲。

黃耆(二錢),甘草(炙),升麻(各五分),柴胡(六分),五味子(三十粒),甘草(生,五分),人參(一錢二分),白芍(七分),水煎服。

獨活湯風虛昏憒,不自知覺,手足瘛瘲,或為熱,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川歸,細辛,茯神,遠志,半夏,桂心,白薇,菖蒲,川芎(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每一兩,姜五片,煎,溫服。

胃風飲,虛風症,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手足瘛瘲,目肉蠕瞤,胃中有風,面腫。

白芷(一錢二分),升麻(二錢),葛根,蒼朮,蔓荊子,川歸身(各一錢),甘草,柴胡,藁本,羌活,草豆仁,黃柏,麻黃(不去節。各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千金》,薯蕷丸,腎氣虛弱,風氣百疾,頭眩,驚悸,瘛瘲。

薯蕷(廿八分),當歸(十分),桂心(七分),神麯(炒),熟地黃,人參(各十分),川芎,芍藥,白朮,麥冬,杏仁(各六分),甘草(二十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鹿角膠(七分),乾薑,白蘞(各三分),防風,黃芩(各六分),大豆,黃卷(七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末,和棗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空心,酒服一丸,日三服。

續斷丸,肝勞虛寒,脅痛脹滿,眼昏不食,攣縮瘛瘲。

續斷(酒浸),川芎,川歸,半夏(薑製),橘紅,乾薑(炮。各一兩),桂心,甘草(炙。各五錢)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百丸,白湯下。

牛黃散,心虛風,筋脈攣搐,神昏語澀。

牛黃,冰片,硃砂,麝香(各一錢),蟬蛻,烏蛇肉(各一兩),全蠍(炒),殭蠶(炒),桑螵蛸,羚羊角,天麻,阿膠,防風,甘菊,桂心,細辛,蔓荊子,側子(去皮),獨活,犀角(各五錢),麻黃(七錢半)

上為末,和勻,再研,每服一錢,豆淋酒下。

續命煮散,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或時搐溺,或渴,或自汗。

防風,獨活,當歸,人參,細辛,葛根,熟地黃,芍藥,川芎,甘草,遠志,荊芥,半夏(各五錢),官桂(七錢半)

每一兩,姜三片,煎。汗多者,加牡蠣一錢半。

獨活散,治風熱化痰。

細辛,石膏,甘草(炙。各五錢),獨活,防風,藁本,旋覆花,川芎,蔓荊子(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抽搐病症篇]

生生子說道:「瘛」指的是收縮,「瘲」則指伸展。病發時,手部會不停伸縮,就像拉鋸一樣。如果患者出汗很多,這通常代表體質虛弱;反之,若不出汗但能夠進食,則表明體質較實。

根據《內經》記載,心臟脈搏過快可能引發抽搐。這顯示心臟可能有虛寒問題,治療應使用補心牛黃散之類的藥物。

同樣地,《內經》指出,心臟脈搏過強且大,可能會導致癲癇、抽搐和肌肉緊張。這可能是心臟有寒熱問題,治療應使用清心火、涼驚丸等藥物。

《內經》亦提到,肝臟脈搏過小且急,也可能導致癲癇、抽搐和肌肉緊張。這表示肝臟可能有虛弱問題,宜服用續斷丸等藥物。如果肝臟脈搏過強,則應考慮護脾,可加入健脾建中湯。《內經》認為,脾臟脈搏過急,也可能導致抽搐。這顯示脾臟虛弱,被肝臟影響而導致抽搐,因此,應使用建中湯等補脾、瀉肝的藥物。

劉河間指出,所有因熱度過高而導致的昏迷、抽搐,都與火相關。熱度過高,加上風邪侵襲,影響經絡,風邪會令身體活動不安,風火相互作用,便會產生昏迷、抽搐。治療應使用清心、袪風、清熱的藥物,降低火熱程度,昏迷、抽搐便可迅速痊癒。若亂用灸法,或服用發汗藥,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死亡。

東垣提出,服用人參益氣湯,對熱度傷害元氣,四肢疲倦,手指麻木,偶爾抽搐的患者有效。

黃耆(二錢),甘草(炙),升麻(五分),柴胡(六分),五味子(三十粒),甘草(生,五分),人參(一錢二分),白芍(七分)。用水煎服。

獨活湯適用於風虛導致的意識模糊,無法自我感知,手足抽搐,或發熱,血虛無法承受發汗藥,以及中風後自汗的患者。

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川歸,細辛,茯神,遠志,半夏,桂心,白薇,菖蒲,川芎(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每次使用一兩,加入五片薑,煎後溫服。

胃風飲適用於虛風症狀,包括食慾正常,麻木,牙關緊閉,手足抽搐,眼睛肌肉跳動,胃中有風,面部浮腫的患者。

白芷(一錢二分),升麻(二錢),葛根,蒼朮,蔓荊子,川歸身(各一錢),甘草,柴胡,藁本,羌活,草豆仁,黃柏,麻黃(不去節)(各五分)。加入三片薑,兩枚棗,用水煎後溫服。

《千金》記載,薯蕷丸可用於腎氣虛弱,風氣各種疾病,頭暈,驚恐,抽搐。

薯蕷(廿八分),當歸(十分),桂心(七分),神麯(炒),熟地黃,人參(各十分),川芎,芍藥,白朮,麥冬,杏仁(各六分),甘草(二十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鹿角膠(七分),乾薑,白蘞(各三分),防風,黃芩(各六分),大豆,黃卷(七分),大棗(百枚,做成膏)。將上述材料研磨,混合棗膏和煉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空腹時,用酒吞服一丸,每日三次。

續斷丸適用於肝勞虛寒,脅痛脹滿,視力模糊,食慾不振,肌肉緊張,抽搐。

續斷(酒浸),川芎,川歸,半夏(薑製),橘紅,乾薑(炮)(各一兩),桂心,甘草(炙)(各五錢)。將這些材料研磨,加入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開水送服。

牛黃散適用於心虛風,筋脈抽搐,神智混亂,語言不清。

牛黃,冰片,硃砂,麝香(各一錢),蟬蛻,烏蛇肉(各一兩),全蠍(炒),殭蠶(炒),桑螵蛸,羚羊角,天麻,阿膠,防風,甘菊,桂心,細辛,蔓荊子,側子(去皮),獨活,犀角(各五錢),麻黃(七錢半)。將這些材料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一錢,用豆淋酒送服。

續命煮散適用於風氣滯留,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偶爾尿失禁,口渴,或自汗。

防風,獨活,當歸,人參,細辛,葛根,熟地黃,芍藥,川芎,甘草,遠志,荊芥,半夏(各五錢),官桂(七錢半)。每次使用一兩,加入三片薑,煎後服用。如果汗多,可增加牡蠣一錢半。

獨活散適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痰多。

細辛,石膏,甘草(炙)(各五錢),獨活,防風,藁本,旋覆花,川芎,蔓荊子(各一兩)。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片薑,用水煎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