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回本書目錄

1. 第十四卷

2. 癲狂癇門

(此三證大旨已於《醫旨緒餘》中詳言之矣,當參看。)

生生子曰:《靈樞》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後人以癲癇為一門者,跡此也。)又曰: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後人言風癇者,跡此也。)

白話文:

在《醫旨緒餘》這本書中,已經詳細地講解了癲狂癇這三種病症的主要內容,應該參閱該書以獲取更多信息。

生生子說:根據《靈樞》這本古籍記載,對於癲癇、抽搐等症狀,患者往往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痛苦感受,而這些病徵與身體的兩蹻穴(特定穴位)相關,對於男性來說,是與陽性相關,對女性則是與陰性相關。(後世的人們將癲癇單獨歸為一類疾病,就是從這裡找到依據的。)《靈樞》還提到,突然的抽搐、眩暈,使患者無法正常站立行走,可以針灸治療天柱穴。(後世人們所稱的風癇,也是從這裡找到依據的。)

3. 明癲症

書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素問·厥論篇》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長刺節論篇」曰:病之初也,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又「通評虛實論篇」曰: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脈搏大滑,久自已,小堅急,死不治。虛可治,實則死。

《靈樞·癲狂篇》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則極已而煩心。啼呼喘悸。先反僵,因而脊痛。又有骨癲、筋癲、脈癲。嘔多沃沫,氣下泄者,不治。又曰: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據此言,疾發如狂者,死不治,可見癲狂非一病也。)

《素問·奇病論篇》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啟玄子注曰:癲謂上巔,即頭首也。)

《綱目》曰:以其病在頭巔,故曰巔疾。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或內消其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是知癲癇之癲,與厥成癲疾,眩冒癲疾之癲,一疾也。

王注誤分癲為二疾,獨孫真人始能一之。今特冠此氣亂頭癲等經文於癲癇篇首,使人知疾有所歸,而治有所據也。

《玉機微義》曰:按內經:言癲而不言癇,古方以癲癇或並言,或言風癇,或言風癲,或言癲狂,所指不一,蓋癇病歸於五臟,癲病屬之於心。故今以風癇另立一門,而癲狂合為一門也。

生生子曰:按此以風癇另立一門,明其不與癲狂相類,則是之矣。而云癲狂合為一門,今終集考之,並無癲狂門目,豈未之補歟。

孫兆治相國寺僧充,忽患癲疾半年,名醫皆不效,召孫療之。孫曰:但有咸物盡與食之,但待云渴,可來取藥,今夜睡著,明日便愈也。至夜僧果渴,孫乃與酒一角,調節一服與之,有頃,再索酒,與之半角,其僧遂睡兩晝夜乃覺,人事如故。僧謝之,問其治法。曰:眾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乃《靈苑方》中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

辰砂散,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醫藥無驗。

辰砂(光時有牆壁者,一兩),酸棗仁(微炒,半兩),乳香(半兩)

各為末,上量患人能飲酒幾何,先令恣飲,但勿令吐,至靜室中,以前藥都作一帖,溫酒調下,作一盞調之,令頓飲。如飲酒素少者,但隨量取醉,服藥訖,便安置床枕令臥。病淺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二三日。令家人伺之,鼻息勻調,但勿喚覺,亦不可驚觸使覺,須待其自醒,則神魄定矣。

萬一驚寤,不可復治。正肅吳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經云: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此悲哀傷魂而狂,當用溫藥補魂之陽。仲景方以地黃湯、《本事》驚氣丸之類,即是也。

經云: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此喜樂傷魄而狂,當用涼藥,補魄之陰。辰砂、鬱金、白礬之類是也。

《濟世方》治失心。

鬱金(七兩,須四川蟬肚者乃真),明礬(三兩)

為末,薄糊為丸,桐子大,每六十丸,湯水任下。昔有婦人癲狂數年不愈,後遇至人授此方,初服覺心胸中有物脫去,神氣灑然,再服頓蘇。至人云:此病憂驚得之,痰裹心竅。此藥能去郁痰。

白話文:

標題: [解釋癲症]

內容: 書上說,過度歡喜會導致癲症,過度憤怒則會導致狂症。《難經》提到,嚴重的陰性體質導致癲症,嚴重的陽性體質導致狂症。

《素問·厥論篇》說,陽明經的厥逆,會出現癲疾的症狀,患者會想要奔跑和呼喊,腹部脹滿無法平躺,面色赤紅且熱,出現幻覺和胡言亂語。“長刺節論篇”說,疾病初發時一年發作一次,如果不治療,一個月發作一次,如果仍不治療,一個月內可能發作四到五次,這被稱爲癲病。另外,“通評虛實論篇”說,癲疾和厥逆的狂症,是由長期的逆境所引發的。如果脈象大而滑,時間久了自然會好轉,但如果脈象小而堅實急促,則表示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虛證可以治療,實證則無藥可救。

《靈樞·癲狂篇》說,癲疾開始時,患者會感到不快樂,頭痛,眼睛紅腫,嚴重時會感到心煩。哭泣、喘息、驚恐。先是全身僵硬,然後背痛。此外還有骨癲、筋癲、脈癲。如果嘔吐伴有大量泡沫,氣下泄,這是無法治療的。還說,像瘋子一樣發作的癲疾患者,無法治療。(由此可以看出,癲和狂並非同一種疾病。)

《素問·奇病論篇》說,人生下來就有癲疾,這叫什麼病?是如何形成的?岐伯回答:這種病名爲胎病,在母體內的時候,母親受到巨大驚嚇,氣血上衝不下,精氣聚集在一起,因此孩子出生後會患上癲疾。(啓玄子註釋說:癲是指頭部,也就是頭首。)

《綱目》說,因爲病竈位於頭部頂端,所以稱爲巔疾。治療時,可以通過催吐痰液並升高氣機,或者鎮靜痰液並抑制氣機,或者內部消除痰邪,使氣機順暢,或者根據風寒暑溼的法則,使用輕劑發散上焦,或者鍼灸頭部脈絡引導氣機,都可以使頭部脈道暢通,孔竅開放,避免出現眩暈。由此可見,癲癇中的癲,與厥逆造成的癲疾,以及眩冒的癲疾,其實是一種疾病。

王注錯誤地將癲分爲兩種疾病,只有孫真人能夠將其統一。現在特別將這些關於氣亂和頭頂癲的經文放在癲癇篇的開頭,讓人知道疾病的歸類,以便於治療。

《玉機微義》說,按照《內經》的說法,只提到了癲而沒有提到癇,古方有時將癲和癇並提,有時提風癇,有時提風癲,有時提癲狂,所指的並不一致,大概是因爲癇病屬於五臟,而癲病屬於心。因此,現在將風癇單獨列爲一門,而將癲狂合併爲一門。

生生子說,按照這個分類將風癇單獨列爲一門,明確指出它與癲狂不同,這是正確的。但是,將癲狂合併爲一門,現在綜合考慮,卻沒有看到有專門的癲狂章節,難道是沒有補充嗎?

孫兆治療相國寺僧充,他突然患上癲疾半年,名醫都無法治癒,於是請孫兆來治療。孫兆說:只要給他吃鹹的食物,等到他說口渴,再來拿藥,今晚就可以睡覺,明天就會好。到了晚上,僧人果然口渴,孫兆給了他一杯酒,調製了一劑藥給他服用,不久,他又要求喝酒,孫兆給了他半杯,僧人就這樣睡了兩天兩夜才醒來,一切都恢復正常。僧人感謝他,並詢問治療方法。孫兆說:大家都懂得安撫神志,但無法讓神志混亂的人入睡,這就是《靈苑方》中的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人們通常不會使用它。

辰砂散,治療各種由風痰引起的癲癇、狂言妄語、精神恍惚、思維混亂、時而唱歌時而哭泣、飲食失常、發病時倒地、口吐白沫、眼珠上翻、魂魄失控、藥物無效。

辰砂(光時有牆壁者,一兩),酸棗仁(微炒,半兩),乳香(半兩)

研磨成粉末,根據患者能喝多少酒,先讓他盡情飲酒,但不要讓他嘔吐,在安靜的房間裏,將所有藥材做成一劑,用溫酒調和服用,做成一碗,讓他一次性喝完。如果平時喝酒很少,只需喝到醉爲止,服藥後,安排他躺在牀上休息。病情輕微的,半天到一天;病情嚴重的,兩三天。家人要觀察他的呼吸是否均勻,但不要喚醒他,也不要驚嚇他,必須等到他自己醒來,神志纔會穩定。

萬一被驚醒,就無法再次治療。正肅吳公年輕時有心病,服用了一劑藥,五天後才醒來,病情痊癒。

經書說:內心悲傷過度會傷及魂魄,魂魄受傷會導致瘋狂和意識不清,意識不清則無法正常生活,這是悲傷傷魂而引起的精神錯亂,應當使用溫補藥物來補充魂魄的陽氣。仲景的處方,如地黃湯、《本事》中的驚氣丸之類,就是這樣的。

經書說:過度歡喜會傷害魄,魄受傷則會導致瘋狂,瘋狂的人意識不清。這是歡喜過度傷魄而導致的精神錯亂,應當使用清涼藥物來補充魄的陰氣。辰砂、鬱金、白礬之類的就是這樣的。

《濟世方》治療失心。

鬱金(七兩,必須是四川蟬肚的纔是真的),明礬(三兩)

研磨成末,加入少量糊狀物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六十顆,用湯水送下。曾經有一個婦女患有癲狂數年未愈,後來遇到一位高手傳授此方,初次服用時感覺到心中有東西脫落,精神爽朗,再次服用立刻恢復。高手說:這種病是因爲憂鬱和驚嚇引起的,痰液包裹住心臟。這種藥物可以去除鬱痰。

4. 明狂症

《靈樞·癲狂》篇曰:狂之始生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得之憂飢。及狂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善罵詈,日夜不休。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目妄見,耳妄聞,善呼,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林億公曰:狂為痰火盛實,癲為心血不足,狂病宜大吐下。

生生子曰:據此言,心血不足者,乃醫治攻克太過,以致中氣餒弱,而神志不定,非癲病一起初便有此不足症也。

丹溪曰: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逆心竅,當去痰寧心。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大概是熱。又曰: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素問》云:陽厥強怒,飲以鐵落。(狂怒出於肝,肝屬木,鐵落金也。以金制木之意。予曾用數次果效。考《本草》能治鬼打注,安心神,治驚邪,主癲癇,鎮心熱狂走,除胸膈中熱氣、痰涎。)

「病能篇」帝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曰:何以知之?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曰:治之奈何?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夫狂之為病少臥,少臥則衛獨行陽不行陰,故陽盛陰虛,令昏其神。得睡則衛得入於陰,而陰得衛填則不虛,陽無衛助不盛,故陰陽均平而愈矣。

王海藏治許氏病陽厥狂怒,罵詈親疏,或哭,或歌,六脈舉按無力,身表如水石,發則叫呼,聲高。《內經》云:奪其食即已,因不與之食,乃以大承氣湯下之,得臟腑積穢數升,狂稍寧,數日復發,下如此五七次,得大便數斗,疾瘥,身溫脈生良愈,此《內經》奪食法也。

《保命》,當歸承氣湯

當歸,大黃(各一兩),芒硝(七錢),甘草(五錢)

上每二兩,水一大碗,姜五斤,棗十枚,煎至一半,溫服。若陽狂奔走罵詈,不知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薑棗者,胃屬土,此引入胃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以大利為度,微緩以瓜蔞散入防風末、藜蘆末吐之,其病立安。後用調心散、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調之安。

白話文:

[明狂症]

《靈樞·癲狂》篇提到:狂症的開始,通常是源自於內心的悲傷,患者會容易忘事、易怒、恐懼,這種病症常常是因為憂慮和飢餓所引發。當狂症發作時,患者睡眠減少,食慾減退,自視甚高,認為自己非常聰明且尊貴,態度傲慢,並且喜歡咒罵他人,日夜不停。他們可能會胡言亂語,驚慌失措,無緣無故地大笑,喜歡唱歌,行為異常,無法停止。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極大的恐懼所致,患者會出現幻覺,聽見不存在的聲音,食慾大增,認為自己能看到鬼神,或者即使內心非常快樂,但外表卻沒有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由於極大的喜悅所導致。

林億公說:狂症是由於痰火旺盛,癲症是由於心血不足,治療狂症應使用劇烈的吐瀉方法。

生生子指出:根據這段描述,心血不足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治療過程中使用了過度的攻伐方法,導致中氣虛弱,精神狀態不穩定,並不是說癲病一開始就會有這種心血不足的症狀。

丹溪表示:如果神智無法安定,出現胡言亂語,經年累月未見好轉,如果是心經蓄熱,應該要清心去熱。如果是痰液阻塞心臟,應該要去痰安神。大多數情況是因為痰液在心胸間結聚,治療應該鎮定心神,開導痰結。當然也有因為受到邪氣影響而導致這種疾病的,通常這種情況是由於熱毒所致。他還提到,對於狂症,使用劇烈的吐瀉方法可以有效治療。

《素問》提到:對於陽厥和強烈憤怒的情況,可以使用鐵落來飲用。(狂怒是由於肝臟問題,肝屬木,鐵落是金屬,使用金屬來抑制木的意思。我曾經多次使用這個方法,效果確實不錯。根據《本草》記載,鐵落可以治療鬼打牆,安撫心神,治療驚嚇,主要用於癲癇,鎮定心熱狂躁,清除胸膈間的熱氣和痰液。)

在"病能篇"中,黃帝問道:有病人表現出狂怒的症狀,這種疾病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回答:這種病是由於陽氣過剩所引起的。黃帝又問:為什麼陽氣過剩會讓人發狂呢?岐伯解釋:當陽氣突然受挫,無法順利排解,就容易產生憤怒情緒,這種病症被稱為陽厥。黃帝問:如何判斷這種情況呢?岐伯回答:陽明經絡經常處於活動狀態,而巨陽和少陽經絡則相對靜止,當這些靜止的經絡突然變得活躍,而且活動程度非常激烈,這就是陽厥的特徵。黃帝再問:那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只要控制病人的飲食,病情就能得到改善。食物進入人體後,會在陰性部位消化吸收,然後在陽性部位產生能量,所以只要限制病人的飲食,病情就能得到控制。可以讓病人服用由生鐵落製成的飲料,生鐵落能夠迅速降低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狂症的患者通常睡眠減少,當睡眠減少時,衛氣會獨自行走在陽性部位,無法進入陰性部位,因此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導致精神混亂。如果患者能夠獲得充足的睡眠,衛氣就能夠進入陰性部位,陰氣得到補充,不會再出現虛弱的情況,陽氣沒有衛氣的支持,也就無法過剩,這樣陰陽就能達到平衡,病情也能得到改善。

王海藏曾經治療過一個名叫許氏的病人,他患有陽厥狂怒的症狀,會對親朋好友進行辱罵,時而哭泣,時而歌唱,六脈都顯得無力,身體表面像水石一樣冰冷,發作時會大聲尖叫,聲音非常高亢。根據《內經》的描述,只要控制病人的飲食,病情就能得到改善,於是王海藏不再讓他進食,並且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成功排出了大量積存的臟腑污物,病情稍微得到緩解,但幾天後再次發作,經過五六次的治療,共排出了數斗的大便,病情終於得到了根治,身體恢復了溫暖,脈搏恢復正常,這是《內經》中控制飲食的療法治癒的典範。

《保命》書中提到了當歸承氣湯:

藥材包括:當歸、大黃(各一兩)、芒硝(七錢)、甘草(五錢)。

將上述藥材放入一碗水中,加入五斤生薑和十枚棗子,煎煮至一半,溫熱後服用。如果患者表現出狂奔、辱罵、不分親疏的症狀,這表明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大黃和芒硝可以去除胃部的實熱,當歸可以補血滋陰,甘草可以緩和中焦,加入薑和棗子的原因是,胃屬於土性,這樣可以將藥材帶入胃部。經典中提到的"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就是指這種情況。治療時以大量排泄為目標,然後緩慢地使用瓜蔞散,加入防風末和藜蘆末進行催吐,病情可以立即得到改善。之後再使用調心散、洗心散、涼膈散和解毒湯等進行調理,病情就能得到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