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1)

1. 癲狂癇門

(此三證大旨已於《醫旨緒餘》中詳言之矣,當參看。)

生生子曰:《靈樞》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後人以癲癇為一門者,跡此也。)又曰: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後人言風癇者,跡此也。)

白話文:

生生病的人說:「在《靈樺》這本書裡有提到:癲癇症和痙攣症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痛苦而產生的病症,在男性腳底的是陽經,女性腳底的是陰經。另外,《靈樁》還提到了突然間發生的癱軟、抽搐和昏迷等症狀,讓身體無法支撐住自己的重量,可以使用天柱穴來治療。」

2. 明癲症

書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素問·厥論篇》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長刺節論篇」曰:病之初也,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又「通評虛實論篇」曰: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脈搏大滑,久自已,小堅急,死不治。虛可治,實則死。

《靈樞·癲狂篇》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則極已而煩心。啼呼喘悸。先反僵,因而脊痛。又有骨癲、筋癲、脈癲。嘔多沃沫,氣下泄者,不治。又曰: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據此言,疾發如狂者,死不治,可見癲狂非一病也。)

白話文:

古書中說:“過度歡喜會導致癲症(即精神失常),過度憤怒會導致狂症。”《難經》認爲:“陰氣過盛的人容易得癲癇,陽氣過盛的人容易得狂症。”

《黃帝內經·厥論篇》記載道:“如果傷及了胃和脾臟等消化系統,則會出現瘋狂的症狀,表現爲想逃跑或大聲喊叫,腹部脹滿無法躺臥,面部發紅發熱,並且出現幻視和胡言亂語等症狀。”在“長刺節論篇”中有這樣的描述:“疾病初起時一年發作一次,如果不治療則每月發作一次,再嚴重的話就會一個月發作四到五次,這就是所謂的瘋病。”另外,在“通評虛實論篇”中也有類似的論述:“癲病與狂病都是由於長期違反自然規律所導致的結果。脈象跳動快而且浮表,時間久了會自行緩解,但如果脈象變得細硬緊縮,那麼就很難治癒甚至死亡。如果是因虛弱而導致的病症可以進行治療,但若是因爲邪氣太強所致則是難以救治的。”

在《靈樞·癲狂篇》中提到:“癲病剛發生的時候患者首先感到心情不好,頭部沈重疼痛,眼睛看東西模糊並且眼珠充血變紅,病情加重後還會煩躁不安並伴有呼吸困難以及心跳加速等症狀。有的病人還會有頸部僵直的情況,進而引發背部疼痛。此外還有骨骼型癲病、肌肉型癲病以及血管型癲病等等類型。嘔吐物中含有大量泡沫狀液體或者氣體從肛門排出的情況下是不能夠被治癒的。同時該書還指出‘患有類似精神病症狀的癲病患者往往預後不良’”。

《素問·奇病論篇》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啟玄子注曰:癲謂上巔,即頭首也。)

《綱目》曰:以其病在頭巔,故曰巔疾。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或內消其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是知癲癇之癲,與厥成癲疾,眩冒癲疾之癲,一疾也。

王注誤分癲為二疾,獨孫真人始能一之。今特冠此氣亂頭癲等經文於癲癇篇首,使人知疾有所歸,而治有所據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一個人出生後就有癲癇的症狀,這是什麼疾病呢?從哪裏得到這種疾病的呢?岐伯回答說:“這個病症叫做胎病,是因爲母親懷孕時受到了驚嚇,氣往上走但不能往下走,導致精神和氣血都聚集在一起,所以孩子會患上癲癇。” 《綱目》解釋說因爲癲癇病發作主要是在頭部頂端,因此被稱爲巔疾。治療的方法包括通過嘔吐排出痰液、鎮壓下降痰液或者消除體內的痰邪來讓氣息順暢;也可以根據風寒溼熱的不同情況使用輕劑發散上焦,或者是針刺頭中的脈絡引導氣體流動,都可以使得頭頂上的經脈暢通無阻,並且打開毛孔避免出現頭暈眼花的情況。我們知道癲癇症的“癲”與厥成癲疾以及眩冒癲疾的“癲”,都是同一種疾病。 王氏錯誤地將癲癇分爲兩種不同的疾病,只有孫真人能夠將其統一起來。現在特別把這篇關於氣亂頭顛的文章放在癲癇篇章之前,讓人們知道疾病的原因並找到治療方法。

《玉機微義》曰:按內經:言癲而不言癇,古方以癲癇或並言,或言風癇,或言風癲,或言癲狂,所指不一,蓋癇病歸於五臟,癲病屬之於心。故今以風癇另立一門,而癲狂合為一門也。

生生子曰:按此以風癇另立一門,明其不與癲狂相類,則是之矣。而云癲狂合為一門,今終集考之,並無癲狂門目,豈未之補歟。

孫兆治相國寺僧充,忽患癲疾半年,名醫皆不效,召孫療之。孫曰:但有咸物盡與食之,但待云渴,可來取藥,今夜睡著,明日便愈也。至夜僧果渴,孫乃與酒一角,調節一服與之,有頃,再索酒,與之半角,其僧遂睡兩晝夜乃覺,人事如故。僧謝之,問其治法。曰:眾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乃《靈苑方》中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按照《黃帝內經》,只提到癲症而沒有提癇症,古人對於癲癇或者一起稱呼,或者叫做風癇、風癡或是癲狂,所指的是不同的病症,因為癇病是由五臟引起的,癲病屬於心臟疾病。所以現在把風癇單獨列為一個科目,而把癲狂合併成為另一個科目。

生生子說:按照這樣的做法,把風癇單獨列為一個科目,說明它和癲狂不同,這是對的。但是又說到癲狂合併成為一個科目,現在我們最終收集了資料進行考察,並沒有發現「癲狂」這個科目的標題,難道還沒有被填寫嗎?

孫兆治療了一位在相國寺當和尚的人,他突然得了癲癇症已經有一年時間,許多醫生都無法治好他的病情,於是請孫兆前去診治。孫兆說:只要是有鹹味的食物就全部讓他吃掉,等到他口渴的時候就可以拿藥給他服用,今晚等他睡著後,明天就會好轉。到了晚上,那位和尚果然感到口渴,孫兆就給他喝一杯酒,配製一些草藥讓他在睡前服用;過了一會兒,他又要求喝酒,孫兆就給他喝了半杯酒,那和尚就一直睡了兩個白天才醒過來,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和尚感謝孫兆,詢問他是如何治病的方法。孫兆回答說:大多數人都能夠安定精神,卻不能夠讓人進入睡眠狀態,這就是《靈苑方》中的硃砂、酸棗仁以及乳香散,只是人們不知道怎麼使用罷了。

辰砂散,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醫藥無驗。

辰砂(光時有牆壁者,一兩),酸棗仁(微炒,半兩),乳香(半兩)

各為末,上量患人能飲酒幾何,先令恣飲,但勿令吐,至靜室中,以前藥都作一帖,溫酒調下,作一盞調之,令頓飲。如飲酒素少者,但隨量取醉,服藥訖,便安置床枕令臥。病淺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二三日。令家人伺之,鼻息勻調,但勿喚覺,亦不可驚觸使覺,須待其自醒,則神魄定矣。

白話文:

這個古方是用來治療風痰引起的各種癲癇症狀,包括胡言亂語、行為異常、精神混亂、情緒波動大等。配方中的材料包括辰砂、酸棗仁和乳香,都是磨碎後混合在一起,然後根據患者能夠喝多少酒而決定使用多少藥物。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讓患者盡情喝酒,直到他昏睡過去,再把藥粉與溫酒一起服用。如果患者的病情較輕,可能只需要半天到一天就能恢復正常;但如果病情嚴重,可能需要兩三天才能康復。在此期間,家屬要密切觀察他的呼吸是否平穩,不要叫醒或刺激他,等到他自己清醒過來就可以了。

萬一驚寤,不可復治。正肅吳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經云: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此悲哀傷魂而狂,當用溫藥補魂之陽。仲景方以地黃湯、《本事》驚氣丸之類,即是也。

經云: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此喜樂傷魄而狂,當用涼藥,補魄之陰。辰砂、鬱金、白礬之類是也。

《濟世方》治失心。

鬱金(七兩,須四川蟬肚者乃真),明礬(三兩)

白話文:

如果被嚇醒,就不能再治療了。正肅吳公年輕時有心理疾病,服用這種藥物一劑後,五天才清醒過來,然後就痊癒了。 古籍說:悲傷和哀痛過度會損傷靈魂,靈魂受損就會變得瘋狂且精神渙散,這樣的人就不正常了。因此,如果是因為悲傷導致的精神錯亂,應該使用溫熱的草藥來滋養靈魂中的陽氣。例如張仲景所開出的地黃湯或《本事》裡的驚氣丸等就是這樣的藥物。

古籍又說:快樂到極點也會損傷靈魂,靈魂受損就會變得瘋狂,而且對人的意識消失。因此,如果是因為太過興奮導致的精神錯亂,應該使用清涼的草藥來滋養靈魂中的陰氣。像辰砂、鬱金和白礬等都是這方面的草藥。

《濟世方》可以治療失去理智的情況:

所需材料:

  • 鬱金 (7 兩)
  • 明礬 (3 兩)

以上配方為正確版本,請勿更改。

為末,薄糊為丸,桐子大,每六十丸,湯水任下。昔有婦人癲狂數年不愈,後遇至人授此方,初服覺心胸中有物脫去,神氣灑然,再服頓蘇。至人云:此病憂驚得之,痰裹心竅。此藥能去郁痰。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粉末,用少量的水混和成丸狀,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60顆,可以用溫開水或熱茶送服。以前有一個女人患有癲癇症多年都沒有好轉,後來遇到一位高人傳授這個方法,她開始服用時感覺心中好像有些東西被排出了,精神煥發;再次服用就立刻恢復健康了。那位高人說:這種病症是因為擔心、害怕而引起的,痰液包裹住了心臟的功能。這味藥能夠去除鬱積在身體裡的痰液。

3. 明狂症

《靈樞·癲狂》篇曰:狂之始生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得之憂飢。及狂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善罵詈,日夜不休。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目妄見,耳妄聞,善呼,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林億公曰:狂為痰火盛實,癲為心血不足,狂病宜大吐下。

生生子曰:據此言,心血不足者,乃醫治攻克太過,以致中氣餒弱,而神志不定,非癲病一起初便有此不足症也。

丹溪曰: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逆心竅,當去痰寧心。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大概是熱。又曰: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白話文:

《靈樞·癲狂》篇提到:狂病的初期會先感到悲傷,接著會出現樂觀忘形、苦惱憤怒、經常害怕的情緒,這些都是因為憂慮飢餓引起的。當狂病發作時,患者會減少睡眠,不覺得餓,認為自己很高貴、聰明、尊貴,並且容易對人罵罵咧咧,日夜不停。

狂病患者的語言令人驚訝,常大笑,喜歡唱歌和音樂,行動無休止。這可能是由於極度恐懼所導致。眼睛看到虛幻的事物,耳朵聽到虛假的聲音,總是呼叫,大量飲食,相信自己能看到鬼神,常笑但表現得不自然。這是因為他們經歷了巨大的喜悅。

林億公認為,狂病是因為痰火旺盛,癲病則是心血不足。狂病的治療方式應為大量吐瀉。

「生生子」則指出,根據上述論述,心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是醫生過度治療,導致身體氣血虛弱,精神不穩定,而不是一開始就存在這種不足的狀態。

丹溪認為,神志不清,狂言妄動,長時間無法痊癒,可能是心經積熱,應該清心除熱;如果心竅有痰逆,則需去除痰液安撫心臟。大多情況下,狂病是由於心胸間有痰結所致,治療應該鎮定心神,解開痰結。此外,如果是由於邪氣入侵所導致的狂病,可能與熱有關。丹溪也說,狂病的治療方式是大規模的吐瀉,以清除病源。

《素問》云:陽厥強怒,飲以鐵落。(狂怒出於肝,肝屬木,鐵落金也。以金制木之意。予曾用數次果效。考《本草》能治鬼打注,安心神,治驚邪,主癲癇,鎮心熱狂走,除胸膈中熱氣、痰涎。)

「病能篇」帝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曰:何以知之?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曰:治之奈何?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白話文:

《素問》說:如果有人因為過度憤怒而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可以讓他喝一些鐵落(一種藥材)。這是因為狂怒是由肝臟引起的,肝臟屬於五行中的木行,而鐵落在五行中則屬於金行。這是一種利用金來抑制木的意思。我自己曾經使用過幾次,效果確實不錯。根據《本草綱目》,鐵落能夠治療被鬼附身、安定心神、消除驚嚇和焦慮不安等症狀,還可以治療癲癇、平息心火、去除胸部悶熱感以及清除口中有異味。

黃帝問道:“有些人會出現精神病或情緒失控的情況,這種病症是如何產生的呢?”歧伯回答說:“這些疾病都是由陽氣所導致的。”黃帝又問:“為什麼陽氣會讓人變得瘋狂呢?”歧伯答覆說:“當人體內的陽氣突然受到損傷時,就會造成無法控制的情緒波動,從而引發易怒的情況,這個疾病的名稱叫做‘陽厥’。”

“如何進行治療呢?”歧伯回應道,“只要減少他的食物攝取量就可以了。因為吃進去的食物在陰性環境中成長,在陽性的環境中發展壯大,所以減少他吃東西就能夠改善病情了。另外,也可以讓患者服用生鐵落作為飲品。生鐵落具有降氣的作用,對緩解病情非常有效。”

夫狂之為病少臥,少臥則衛獨行陽不行陰,故陽盛陰虛,令昏其神。得睡則衛得入於陰,而陰得衛填則不虛,陽無衛助不盛,故陰陽均平而愈矣。

王海藏治許氏病陽厥狂怒,罵詈親疏,或哭,或歌,六脈舉按無力,身表如水石,發則叫呼,聲高。《內經》云:奪其食即已,因不與之食,乃以大承氣湯下之,得臟腑積穢數升,狂稍寧,數日復發,下如此五七次,得大便數斗,疾瘥,身溫脈生良愈,此《內經》奪食法也。

《保命》,素問

當歸,大黃(各一兩),芒硝(七錢),甘草(五錢)

白話文:

狂病的症狀是少睡眠,少睡眠會使得衛氣單純運行在陽面而陰面無法運行,導致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使神智混亂。當能正常睡眠時,衛氣就能進入陰面,陰面得到衛氣的充實就不會虛弱,陽氣沒有衛氣的輔助就不會過盛,所以當陽氣和陰氣達到平衡狀態時,病情就會好轉。

王海藏治療許氏的陽厥狂怒病,表現為罵人、咒罵親友,或者哭泣、唱歌,脈象摸起來無力,身體像被水石包裹一樣,發作時大喊大叫,聲音高亢。《內經》提到,這種情況應該「奪其食」,也就是停止給食物,接著使用大承氣湯來幫助排便,排出數升的積聚在腸胃中的廢物後,狂躁的情況稍有緩解,但幾天後又再次發作,這樣反覆進行五到七次,排出大量糞便後,病情痊癒,身體溫暖、脈搏恢復正常,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奪食法」。

《保命》,《素問》

當歸,大黃(各一兩),芒硝(七錢),甘草(五錢)

上每二兩,水一大碗,姜五斤,棗十枚,煎至一半,溫服。若陽狂奔走罵詈,不知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薑棗者,胃屬土,此引入胃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以大利為度,微緩以瓜蔞散入防風末、藜蘆末吐之,其病立安。後用調心散、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調之安。

白話文:

以上配方中的藥物各取二兩,加入一大碗水中煮沸,再放入五斤生薑和十個棗子一起熬煮到水量剩一半時,趁溫服用。如果病情嚴重,出現精神失常、胡言亂語、不識親人的情況,這表示身體裡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可以使用大黃和芒硝來清除胃部的熱邪,同時配合當歸來滋養血液並增強陰氣;再加上甘草來緩和全身的症狀,最後加上生薑和棗子是因為胃屬於土行,這樣能引導這些藥材進入胃部發揮作用。古籍中有提到「輕微病症要反治,重癥則順著它治療」的道理,這裡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直到病人排便次數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稍微減慢療程,改用瓜蔞散加入防風粉末和藜蘆粉末讓患者嘔吐,如此一來疾病就能立刻得到舒緩。之後可以用調心散、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等進行調理,使病情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