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五卷 (15)

回本書目錄

第五卷 (15)

1. 脹滿門(一名臌脹)

《脈訣舉要》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丹溪云:宜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必須近音樂,斷厚味,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有脈實堅,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補,用參朮為主。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以其葉辛能散其結也,須用薑汁製之。肥胖人初脹未久,以胃苓湯服。如面白人腹脹,是氣虛,宜參、朮、厚朴、陳皮。

如瘦人腹脹是熱,宜黃連、厚朴、香附、白芍。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宜抵當丸下死血。如因有食積而腹脹,有熱者,用木香檳榔丸;有寒者,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如因外寒束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麻黃、升麻、乾葛、桂枝。因大怒而腹脹者,宜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

實者按之堅,須下之,次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之。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俱虛。腹脹不寬滿者,食肉多,用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蒸餅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食肉多,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糊丸服。

白話文:

《脈訣舉要》說:脹滿的脈象如果呈現弦脈,代表是脾臟功能受到肝臟的影響;脈象洪數,是熱引起的脹滿;脈象遲弱,是陰寒引起的脹滿;脈象浮,代表是虛性的脹滿;脈象緊,代表是實性的脹滿;脈象浮的還可以治療,脈象虛的就危險了。

朱丹溪說:應該大補脾胃之氣,並去除體內濕氣。這是脾虛非常嚴重的表現,必須要多聽音樂放鬆心情,戒除濃膩的食物,用大量的人參、白朮,並搭配陳皮、茯苓、蒼朮之類的藥材。如果脈象堅實,而且體格壯盛的人,或許可以用攻下的方式來治療,等攻下後再用補藥來調理,以人參、白朮為主。凡是用補氣的藥方,一定要加入厚朴來寬胸理氣,因為厚朴的葉子性味辛辣,可以散開氣結,必須用薑汁來炮製。肥胖的人剛開始脹滿不久,可以用胃苓湯來服用。如果臉色蒼白的人腹脹,是氣虛的表現,應該用人參、白朮、厚朴、陳皮。

如果瘦的人腹脹是屬於熱的,應該用黃連、厚朴、香附、白芍。如果因為體內有瘀血而腹脹,應該用抵當丸來攻下瘀血。如果因為有食物積滯而腹脹,有熱的,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的,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如果因為外感寒邪,束縛了體內的熱而腹脹,用藿香、麻黃、升麻、葛根、桂枝。因為大怒而腹脹的,應該用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

實證的脹滿按壓下去會感覺堅硬,必須先用瀉下的方法,然後再用消積的方法,最後再用補益的方法。虛證的脹滿要用溫熱的方法、升提的方法、補益的方法。早上寬鬆晚上加重,是血虛;晚上寬鬆早上加重,是氣虛;整天都脹滿不適,是氣血都虛。腹脹而且沒有寬鬆的感覺,是因為吃太多肉,用黃連一兩,阿魏半兩,用醋浸泡後蒸餅做成藥丸,再搭配溫中丸、白朮湯服用。如果吃肉太多,三補丸的藥材中加入香附、半夏曲,用蒸餅糊做成藥丸服用。

2. 臌脹說

生生子曰:脹滿之疾,穀食不消,小便不利,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謂之臌脹,不察其致之者有由也。《內經》曰: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膀胱經也。《靈樞經》曰:下焦溢而為水。「靈蘭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歷考三書,可見小便之不利,由下焦原氣虛寒,以致濕氣壅遏於膚里膜外之間,不得發越,勢必腫滿。是腫滿之疾,起於下元虛寒也。若非溫補下元,則小便何能獨利?且夫人之胃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則熱氣薰蒸,甑炊歇熟。若徒有水而無火,則無氣上升,物何由熟?即此可以例觀矣。

故治脹滿者,先宜溫補下元,使火氣盛而濕氣蒸發,胃中溫暖,穀食易化,則滿可寬矣。夫清氣既升,則濁氣自降,濁氣降則為小便也,小便利,脹有不消乎?語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惟此氣流行,斯為云為雨也。今之醫者,一遇此疾,則曰《內經》有言,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土虛則濕停,濕停則滲透肌膚,遍身腫滿,不可不通利也。輟用利小便及補中之劑,如五苓散、胃苓湯,加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

法未為爽謬,不然顧服之愈多,而小便愈少,腫脹愈急,何故哉?不溫補下元,而徒以通利之藥施之也。果若此,豈惟不效,則下元益虛,真氣益弱,死期且至,安望其有瘳乎!余嘗究心靈素,參會易理,憬然有得於中,且施之病者,隨試輒效,故筆之於冊,以公我之同志。(補壯原湯於後。

【治氣脹之劑】

平肝飲子,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運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桂心,枳殼,赤芍,桔梗(炒。各一兩),人參,甘草(炙),檳榔,當歸(酒洗),川芎,陳皮(各五錢)

每服五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紫蘇飲子,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方在痞門。)

調中順氣丸,治怒氣傷肝,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

木香,白豆仁,青皮,橘紅,三稜(炮。各一兩),半夏(炮),大腹子(各二兩),砂仁,檳榔,沉香(各五錢)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皮湯下。

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及七情所傷。

陳皮,厚朴(各四分),川歸(五分),草豆蔻(麵煨,去皮),木香,蒼朮(米泔洗。各三分),青皮,益智仁,白茯苓,澤瀉,半夏(泡),乾生薑,吳茱萸,升麻,柴胡(各二分)

加姜,水煎服。

《直指》,橘皮湯,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米,半夏,橘紅(各二兩),甘草(七錢半)

每服一兩,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白話文:

臌脹說

脹滿的病症,是因為穀物食物消化不良,小便排泄不暢,腹部皮膚脹滿緊繃且光亮,內部空空如鼓。民間俗稱臌脹,卻不明白其發病原因。《內經》說:脹滿取穴於三陽經,三陽經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靈樞經》說:下焦充盈溢出而導致水腫。「靈蘭秘典」說: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機通暢才能排出津液。

綜觀以上三部醫書,可以看出小便不利,是由於下焦元氣虛寒,導致濕氣阻滯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無法正常排出,必然導致腹部腫脹。因此,腫脹的病症,源於下焦虛寒。如果不溫補下焦,小便又怎能通暢呢?人的胃就像釜甑一樣,釜底火旺,熱氣上升,就能把食物煮熟。如果只有水沒有火,則沒有熱氣上升,食物又怎能煮熟呢?以此可以類推。

所以治療脹滿,首先應該溫補下焦,使陽氣旺盛,濕氣得以蒸發,胃中溫暖,食物容易消化,脹滿就能減輕。陽氣上升,則陰氣下降,陰氣下降則排出小便。小便通暢了,脹滿自然也就消除了。就像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一樣,只有氣機運行通暢,才能形成雲和雨。現在有些醫生,一遇到這種病,就說《內經》上說:「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脾土虛弱則濕氣停滯,濕氣停滯則滲透肌膚,全身腫脹,必須利水通便。於是就使用利尿和健脾的藥物,例如五苓散、胃苓湯,再加一些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等藥物。

這種方法並不完全正確,否則為何服藥越多,小便越少,腫脹反而更嚴重呢?這是因為沒有溫補下焦,而只用利尿通便的藥物。如果這樣做,不僅無效,反而會使下焦更加虛弱,真氣更加衰竭,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怎麼能指望它痊癒呢?我曾經深入研究《靈樞》和《素問》,結合易理,有所領悟,並將其應用於治療病人,屢試屢效,所以把它記錄下來,與同道分享。(補壯原湯方劑於後)

【治療氣脹的藥方】

平肝飲子: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氣侵犯脾胃,導致心腹脹滿,頭暈嘔吐,脈象浮弦。

組成:防風、桂枝、枳殼、赤芍、炒桔梗(各一兩)、人參、炙甘草、檳榔、酒洗當歸、川芎、陳皮(各五錢)

用法:每服五六錢,加薑五片,水煎服。

紫蘇飲子:治療憂思過度,損傷脾胃,導致心腹膨脹,呼吸困難煩悶,腸鳴氣脹,排便困難,脈象虛弱緊澀。(方劑詳見痞門篇)

調中順氣丸:治療怒氣傷肝,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肋下虛滿,或時刺痛。

組成:木香、白豆蔻、青皮、橘紅、炮製三稜(各一兩)、炮製半夏、大腹子(各二兩)、砂仁、檳榔、沉香(各五錢)

用法: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服三五十丸,用陳皮湯送服。

木香順氣湯:治療濁氣上逆導致脹滿,以及七情所傷。

組成:陳皮、厚朴(各四分)、當歸(五分)、麵煨去皮草豆蔻、木香、米泔洗蒼朮(各三分)、青皮、益智仁、白茯苓、澤瀉、泡製半夏、乾生薑、吳茱萸、升麻、柴胡(各二分)

用法:加薑,水煎服。

《直指方》橘皮湯:治療七情所傷,中脘不適,腹脅脹滿。

組成:香附米、半夏、橘紅(各二兩)、甘草(七錢半)

用法:每服一兩,加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