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五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五卷 (14)

1. 脹滿門(一名臌脹)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言脾虛不能運化,此脹滿之所由生也。)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此清濁相干而為脹也,其中亦有寒熱之分。)

《靈樞》曰:脹者皆因厥氣在下,寒氣逆上,榮氣留止,真邪相攻,兩氣相搏,合而為脹。又曰:內虛不足,中寒濕,令人中滿。又曰:胃中寒,則脹滿。

《針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也。此皆以脹為寒也。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丹溪曰:七情內傷,六淫外浸,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受傷,轉輸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鬱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又名蠱者,若蠱侵食,有蠱之義。是以脹滿為熱也。

陽熱為邪,則身體有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

又有谷脹、水脹、氣脹、血脹,不可不別。

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食暮不能食者,是為谷脹。

脾土受傷,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肌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是為水脹。

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腫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脹。

煩躁漱水,迷忘驚狂,痛悶嘔惡,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尤多見之,是為血脹。

又有五臟六腑之脹。(出《靈樞·脹論篇》,全文在《醫旨緒餘》。)

《靈樞》曰:心脹,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虛滿而喘咳。肝脹,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腹滿引背中央然,腰髀痛。胃脹,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腹䐜脹。

小腸脹,引腰而痛。膀胱脹,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大概有虛實之辨,實者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之不陷,法當疏利。虛者,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之則濡,當以溫藥和之。

又有五積久而成脹滿者,有外感寒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而脹滿者。有痎瘧久而成脹滿者。治療之法,在體認詳明,按而治之可也。

久病羸乏,變為脹滿,喘息不得,及腫脹而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唇黑,缺盆平,臍突,背平,足心滿,此數者,皆為五臟損敗,不治之症也。

陳無擇曰:脹滿皆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

丹溪戒云:醫家不察虛實,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深矣,真氣傷矣。

白話文:

脹滿門(一名臌脹)

《內經》認為,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的病變,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才會導致脹滿。 濁氣上升也會造成腹脹,這是因為清濁之氣失衡所致,其中也分寒熱兩種。

《靈樞》則指出,脹滿是由於厥氣下陷、寒氣逆上,以及營氣停滯,正邪互相攻擊,導致氣機阻滯而形成。 另外,內虛不足、腹部寒冷潮濕,也會讓人感到腹部飽滿;胃寒也會引起脹滿。

《針經》說治療脹滿要取三陽經,其中寒水是脹滿的原因,總之,它認為脹滿是寒邪所致。

但《內經》也提到,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

朱丹溪則認為,七情內傷、外感六淫、飲食失節、房事過度導致虛弱,都會損傷脾土,影響氣血的運行,胃雖然進食,卻不能消化,導致陰陽失調,清濁混雜,氣機阻塞,濕邪鬱積化熱,熱又生濕,濕熱互生,最終形成脹滿,這也是《內經》所說的鼓脹,症狀是腹部堅實飽滿,但內部卻空虛無物,像鼓一樣,也像蠱蟲侵蝕一樣。因此,他認為脹滿是熱證。

陽熱邪氣會引起身體發熱、脹滿、口乾;陰寒邪氣則會導致嘔吐、食不下嚥、脹滿、腹瀉。

脹滿還分為谷脹、水脹、氣脹、血脹,不能混淆。

飲食失節,暴飲暴食,早吃晚不能吃,為谷脹;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分停積於腸胃,甚至溢出肌膚,伴隨有漉漉聲響,心悸氣短,為水脹;七情鬱結,氣機阻滯,氣機不能升降,身體腫大,四肢消瘦,為氣脹;煩躁不安,神志恍惚,嘔吐噁心,虛汗、厥逆,小便增多,大便黑色,女性多見,為血脹。

此外,還有五臟六腑各自的脹滿,詳細記載在《靈樞·脹論篇》及《醫旨緒餘》。 例如心脹表現為煩躁、心慌氣短、臥不安;肺脹則虛脹而咳嗽氣喘;肝脹是脅下脹滿疼痛並牽涉小腹;脾脹則易呃逆,四肢沉重乏力,臥不安;腎脹則腹脹牽引到背部正中,腰腿疼痛;胃脹則腹脹,胃脘疼痛,聞到焦臭味,影響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則腸鳴疼痛,尤其冬天容易因受寒而導致消化不良,小腹脹滿;小腸脹則牽引腰部疼痛;膀胱脹則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三焦脹則氣滿於皮膚,感覺輕微浮腫而不堅實;膽脹則脅下脹痛,口中苦,經常嘆氣。

總體來說,脹滿分虛實兩種。實證腹部持續脹滿,外堅內痛,按壓不陷,應當疏利通暢;虛證則脹滿時有時無,按壓時柔軟,需溫補調理。

另外,五種積聚久病也可導致脹滿,例如外感寒邪入裡化熱,導致胃實脹滿;瘧疾久病也可導致脹滿。治療方法需要仔細辨證施治。

久病體虛,轉變成脹滿,伴隨氣喘,腫脹,肌肉潰爛,足脛水腫,嘴唇發黑,鎖骨平坦,肚臍突出,背部平坦,足底腫脹,這些都是五臟衰竭,難以治癒的徵兆。

陳無擇認為,脹滿都是臟腑氣機失衡導致的。例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失調,就會導致胃脹,稱為「勝克」;怒氣犯肺,肺氣失常,就會導致大腸脹滿,稱為「乘克」。

朱丹溪告誡醫生,不要不辨虛實,急於求成。病人脹痛難忍,喜歡服用瀉下藥物求速效,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加重腫脹,加深病情,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