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3)
第十三卷 (3)
1. 不能食
生生子曰: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後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滿而惡食也。治當補益以開豁之,丹溪導痰運脾之法皆是也。下元虛亦令人不思食。宋黃山谷《刀筆手柬》載云:有將菟絲子淘淨,炒乾,日服數匙,酒下,服之十日,飲食如湯沃雪。又有服補脾藥不效,用二神丸治之愈。
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用枳朮丸一服,慎勿多服。昔人有治久瘧後,食少汗多,先用補劑加黃連、枳實月餘,食反不進,汗亦不止,因悟謙甫之言,純用補劑,又令粥多於藥,氣虛甚者加附子一二分佐之。
白話文:
生生子曰:
不能吃飯的原因,是因為脾胃虛弱,或是病後脾胃之氣尚未恢復,或是痰滯於中焦,所以不想吃飯,並不是心下痞滿而厭惡食物。治療應該要補益脾胃,使其開豁,丹溪導痰運脾之法都很有效。下元虛弱也會讓人不想吃飯。
宋代黃山谷《刀筆手柬》記載:有人將菟絲子洗淨,炒乾,每天服食幾匙,用酒送服,服用十天后,飲食如湯沃雪般順暢。還有人服用補脾藥無效,用二神丸治療後痊癒。
羅謙甫說:脾胃虛弱,難以消化飲食的人,不能一概用攻伐之藥,應該用錢氏異功散補益脾胃,自然就能吃飯。或是因為飲食過度,傷脾而導致痞滿嘔逆,可以服用枳朮丸一劑,但不可多服。古人曾治療久瘧之後,食少汗多的病人,先用補劑加上黃連、枳實,服用一個多月後,食慾反而更差,汗也不止,於是明白羅謙甫的道理,改用純補劑,並讓病人多喝粥,少吃藥,氣虛嚴重的病人,加附子一二分佐之。
錢氏,異功散,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
人參,白朮,茯苓,粉草,橘紅,木香(各等分)
加薑棗,煎服。
二神丸,脾胃虛弱,全不思飲食,服補脾藥不效者。
破故紙(炒,四兩),肉果(生,二兩)
上末,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煮爛,去姜剝去棗核,研膏入藥末,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
白話文:
【錢氏異功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無法承受飲食的情況。
- 人參:補氣養陰的藥材。
- 白朮:健脾益氣的藥材。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的藥材。
- 粉草(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的藥材。
- 橘紅:化痰止咳、理氣和胃的藥材。
- 木香:行氣消食、和胃的藥材。
以上各味藥材等量分量,加薑棗一起煎煮服用。
【二神丸】,適合脾胃虛弱,完全不願進食的人,若服用補脾藥物無效時,可以考慮使用此方。
- 破故紙(炒):補腎固精的藥材,四兩。
- 肉果(生):溫腎壯陽、暖脾止瀉的藥材,二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並加入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後煮至爛熟),去掉薑片與棗核,研磨成膏狀,再將藥粉加入膏中混合,做成大小如桐子般的丸狀。每次服用約三十到四十粒,以鹽水送服。
2. 積聚門
《皇帝針經》百病始生得三云:積者,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脹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大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
成外傷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凝澀滲著而不去,而成積矣。《難經》云:肝之積名曰肥氣,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白話文:
百病的形成,主要源於三種原因:一是積聚,由於寒氣積聚在足部,導致腳踝冰冷,進而造成血脈凝滯,寒氣上行至腸胃,引起腹部脹滿,脹滿使得體內水液積聚難以散開,日積月累形成積聚。過度飲食、生活作息不規律或過度勞累,會損傷經脈,陽絡受損導致出血,陰絡受損則引起內出血,腸胃經脈受損則會造成腸道出血,寒氣與血液混合,凝結在一起,形成積聚。二是外傷於寒,內傷於憂慮憤怒,導致氣逆上行,六條經脈不通暢,溫氣無法運行,血液凝滯積聚,津液凝結滲透而不散,形成積聚。三是《難經》所說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肥氣通常在季夏戊巳日發作。這是因為肺病傳給肝臟,肝臟又應該傳給脾臟,但脾臟在季夏正當旺盛,不受邪氣侵襲,肝臟想要返回肺臟,但肺臟也不肯接受,因此滯留下來形成積聚,所以說肥氣在季夏戊巳日發作。
心之積名曰伏梁云云,脾之積名曰痞氣云云,肺之積名曰息賁云云,腎之積名曰奔豚云云,並見本方。
滑伯仁曰:越人之意,蓋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勢之所有者,演而成文爾。初不必論其感,亦不必論其還不還,與其必然否也。請以所勝傳不勝,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結為積觀之,則不以詞害意,而思過半矣。
白話文:
心臟積聚稱為伏梁,脾臟積聚稱為痞氣,肺臟積聚稱為息賁,腎臟積聚稱為奔豚,這些都可以在本方中找到。
滑伯仁說:越人的意思,大概是根據五行之道,推演事物發展的道理,而寫成這篇文章的。一開始不必去討論它們是如何造成的,也不必去討論它們是否會消退,以及它們是否必然發生。只要考慮到相生相剋的道理,以及王者不受邪氣侵襲,最終留下的結聚形成積聚的觀點,就不會被文字所迷惑,而可以理解一半以上的內容了。
3. 論婦人腸覃石瘕
「水脹篇」云: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寶鑑》曰: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出矣。今寒客於子門,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也。
此氣先病而血後病,故月事不來,則可宣導而下出者也。故《難經》云: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此之謂也。非大辛之藥不能已,可服見睍丹。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痞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石瘕"是由於寒冷的空氣在子宮門上停留導致月經無法正常排出,形成瘀血和積塊,並且會越來越大,就像懷孕一樣。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通過導引的方法來治療。 "腸覃"是指冷空氣在外層腸道與衛氣相互作用,使得血液無法得到營養並附著於內壁,產生惡臭氣體並且生長息肉。剛開始時像雞蛋大小,逐漸變大直到變成像是懷了孕的樣子。如果定期進行檢查,則可以發現它堅硬但移動性好,而且月經週期仍然規律。這就是它的症狀表現。
夫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道為事,乃肺之腑,腑主衛,衛為氣,氣得熱則泄,寒則凝。今寒客於大腸,故衛氣不營,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帖著,其延久不已,是名腸覃也。氣散則清,氣聚則濁,結為瘕聚,所以惡氣發起,息肉乃生,小漸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則如懷子狀也。此氣病而血未病,故月不斷以時下,本非妊娠,可以此為辨矣。
劉宗厚曰:按此謂石瘕為血壅不流,故月事不來;腸覃為氣聚而濁結成瘕,故血未病,月水不斷。而知此二積之異,然亦有諸積所致,或有病癰膿而似此二證者,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腸,也就是大腸,覃指的是延續。大腸負責傳輸食物殘渣,屬於肺的腑臟,腑臟主管衛氣,衛氣就是人體的抵抗力,氣溫暖則排泄順暢,寒冷則凝滯不流。現在寒氣入侵大腸,導致衛氣失調,無法正常運行,停留在某個地方,形成結塊,長期無法消除,就叫做腸覃。氣散則清淨,氣聚則濁亂,結塊形成腫瘤,所以會產生惡臭,長出息肉,逐漸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會鼓脹,肚子看起來像懷孕一樣。這是氣病,血還沒生病,所以月經依然正常,並非懷孕,可以以此來辨別。
劉宗厚說:根據這段文字,石瘕是血瘀不通導致的,所以月經不來;腸覃是氣積濁亂形成腫瘤,所以血沒病,月經正常。這兩種積聚的病因不同。但也要注意,其他積聚導致的病症,也有可能像這兩種病症,不可不察。
4. 積聚論
丹溪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一云痰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吞下。瓦壟子能消血塊,次消痰。石鹼一物,有痰積有塊可用,洗滌垢膩,又能消食積。
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凡婦人有塊多是血。
白話文:
丹溪說:痞塊在身體中間,是痰飲造成的;在右側,是食積(也有人說痰積);在左側,是血塊。氣本身無法形成塊狀,所以塊狀物必定是由有形之物所形成的,像是痰、食積、死血。
可以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等藥材製成丸藥,再用石鹼白朮湯送服。瓦壟子能消血塊,其次能化痰。石鹼這種藥材,無論是痰積或塊狀物,都可以使用,它可以洗滌污垢,又能消食積。
治療塊狀物,要以降火消食積為主,因為食積也會化成痰。也要行血化瘀,去除塊狀物後,還需要大補元氣。凡是積病,不可使用下瀉藥,這樣只會損傷元氣,疾病也不見得會好,應該用消積藥,讓積聚的東西融化,才能根除。凡是婦人有塊狀物,大多是血塊。
生生子曰:積聚一症,《難經》以某日得積及不受欲還之說,後人皆難遵信。此下諸書,雖亦各有發明,終未有能擴其蘊而可為萬世法者。近汪子良特揭而辨之,乃分表裡、邪正、臟腑、內外。曰積、曰聚,及著治驗數條,多有啟悟。與丹溪治案,可相表裡,深有功於《難經》者。而後人得以此取則焉,幸亦大矣。謹述於下:
汪子良曰:嘗讀《難經》積聚之說而疑之,雖有及於病情,而其說自相矛盾,有膠固而難通。予慮後學之誤於承用也,為之辨論,附以積聚常變之法,亦有自效於匡救之忠已乎。
「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又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連年不已,以季夏戊已日得之。
白話文:
生生子說:“關於‘積聚’這一病症,《難經》提出了在某天得到積和不受慾望影響的說法,但後來的人都很難遵循相信。下面這些書籍,雖然也有各自的發現,但是最終都沒有能夠拓展它的含義並成為千秋萬代的方法。最近汪子良特別揭示了它,並將其區分成表裏、邪正、臟腑、內外等四個方面,分別稱作“積”、“聚”,並且寫下了幾條治療經驗,對人們有很大的啓示作用。這和他的丹溪治病案例可以相互配合,對於《難經》來說是非常有益的。這樣以後的人就可以以此作為標準來參考,這是很大的幸運。”謹慎地記載如下: 汪子良說:“曾經閱讀過《難經》中的‘積聚’理論,感到疑惑不解,即使有些情況涉及到病情,但是它的說明自己互相矛盾,像被粘在一起一樣無法通過。我擔心後學會因為使用錯誤而受到傷害,因此進行辯論,附加了一些‘積聚’經常變化的方法,也是自我有效的方式之一吧。”
“第五十五難”說:“‘積’是陰氣,‘聚’是陽氣,所以陰氣下沈且隱藏,陽氣上浮且活動。氣聚集的地方叫做‘積’,氣聚集的地方叫做‘聚’。所以‘積’是由五臟產生的,‘聚’是由六腑形成的。‘積’是陰氣,開始發生時有一定的位置;‘聚’是陽氣,開始發生時沒有固定的根部,上下沒有停留的位置,疼痛的地方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另外,“第五十六難”說:“肝的堆積叫做‘肥氣’,出現在左肋骨下方,形狀如同一個倒置的杯子,有一個頭和腳,如果長期不好轉,就會導致咳嗽,多年不斷,通常是在夏季的戊己日獲得的。”
(何以言之?肺病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季夏戊巳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旺者不受邪。心腹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故知伏梁以庚辛日得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洒寒熱,喘嗽,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
白話文:
(這是怎麼回事呢?肺部疾病傳到脾部,脾部在夏季達到強盛時節,強盛的脾部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而肝部又想回到肺部,但肺部不接受,所以積聚成為腫塊,因此知道在夏季戊巳日會得此病。) 心部的腫塊稱為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如手臂,直到心下方,長久未愈,會讓人感到心煩,是在秋季庚辛日得到的。(這是怎麼回事呢?腎部疾病傳到心部,心部本應傳遞到肺部,但肺部在秋季達到強盛時節,強盛的肺部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心腹部又想回到腎部,但腎部不接受,所以積聚成為腫塊。所以知道伏梁是在庚辛日得到的。) 脾部的腫塊稱為痞氣,在胃部附近,覆蓋面積大如盆,長久未愈,會讓人四肢無力,發黃疸,飲食無法被身體吸收,是在冬季壬癸日得到的。(這是怎麼回事呢?肝部疾病傳到脾部,脾部本應傳遞到腎部,但腎部在冬季達到強盛時節,強盛的腎部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脾部又想回到肝部,但肝部不接受,所以積聚成為腫塊。所以知道痞氣是在冬季壬癸日得到的。) 肺部的腫塊稱為息賁,在右側肋骨下,覆蓋面積大如杯,長久未愈,會讓人有輕微的寒熱感,咳嗽,發肺癰,是在春季甲乙日得到的。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
夫謂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是以血氣分陰陽也。殊不知陰血陽氣也,皆能成積,但臟腑所主之不同耳。心肝多主於血,丹溪所謂在左屬血是也。脾肺多主氣,本文所謂肺積息賁者是也。息者氣之息也,是陽氣亦能成積。況又曰:氣之所積名曰積,與其積陰之說不相合矣。
白話文:
為什麼會說心病傳到肺,肺又傳到肝呢?因為肝在春天最旺盛,旺盛的器官不易受邪氣入侵,肺想要把病氣傳回心臟,但心臟不願意接受,所以病氣就留在肺部,形成積聚。因此,我們知道息賁這種病症,是在春天甲乙日發生的。
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症狀是發作於小腹,向上蔓延至心臟下方,有時上行,有時下行,持續時間很長,讓人喘不過氣,骨頭軟弱無力,氣虛乏力。這種病症是在夏天丙丁日發生的。
為什麼會說脾病傳到腎,腎又傳到心呢?因為心臟在夏天最旺盛,旺盛的器官不易受邪氣入侵,腎臟想要把病氣傳回脾臟,但脾臟不願意接受,所以病氣就留在腎臟,形成積聚。因此,我們知道奔豚這種病症,是在夏天丙丁日發生的。
我們通常認為積聚是由陰氣造成的,而陽氣是凝聚的。因此,血液和氣息分為陰陽兩部分。其實我們應該知道,陰血和陽氣都可以形成積聚,只是不同的臟腑主導不同而已。心臟和肝臟主要負責血液,正如丹溪所說,左側屬於血。脾臟和肺臟主要負責氣息,正如本文中所說,肺積息賁就是這個道理。息是氣息的意思,也就是說陽氣也能形成積聚。況且,古書中也說,氣積聚就稱為積聚,這與積聚是陰氣造成的說法並不一致。
又謂積者五臟之所生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殊不知有形質之物,積滯不行,則為之積,五臟六腑俱有之。如仲景所謂熱結膀胱,搏血,蓄積下焦,其人如狂,小腹滿硬,而小便自利,抵當湯主之。又東垣所謂食積腸胃,腹滿卒痛者,備急丸下之。是六腑之位,亦有其積,豈謂積於臟乎?至論肝積肥氣,夫肥氣者,言其皮裡膜外有塊,以致皮膚有肥滿之狀,所謂瘧母是也。此肝之外積,非肝之內積也。
又謂脾積痞氣,夫脾居於右脅,今積在於心膈之位,乃與本文積在本位之說不相合矣。又謂腎積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乃與聚證走動相類,與本文積屬陰沉伏之比不相合矣。且五臟之積,未言所因,治何所據。又謂肝積於季夏戊巳日得之之類,其說之失明者,自當知之。
白話文:
他又說積症是由五臟產生的,聚證則是由六腑形成的。但人們並不知道有物質的東西,如果積累不動就會成爲積症,五臟和六腑都有這種情況。例如張仲景所說的熱結膀胱、瘀血、積蓄於下焦的人像發瘋一樣,小腹部脹滿堅硬,但是尿液自然流暢,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另外李東垣所說的食物堆積腸胃導致腹部脹滿突然疼痛的情況,則用備急丸進行瀉藥處理。這說明六腑的位置也有積症,並不是只存在於內臟嗎?至於論及肝臟的脂肪氣,脂肪氣是指皮膚內部肌肉外部有腫塊,從而使得皮膚出現肥胖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瘧疾的母親了。這是肝臟外面的積症,而不是肝臟裏面的積症啊! 另外他提到脾胃的痞氣,脾胃位於右側脅部,現在積存在心臟隔部位,這就與原本積存位置的說法不符了。還有腎臟的賁豚病,在少腹部發作,向上到達心口處,形狀如同豬的樣子,有時上升下降沒有固定的時間,這種症狀類似於聚集的症狀移動,與原本積屬於陰性深藏潛伏的說法不符合。而且對於五臟的積症並沒有提及原因,治療方法依據什麼呢?他還提到了肝臟是在夏季的戊己日得到這樣的說法等等,這些錯誤明顯的地方,自己應該能夠明白吧。
愚謂積伏而有常處,其症靜也,因於血氣、痰食、水火之所成。聚者對散而言,散而無形,或集為有象,其症動也,因於氣虛不能運行之所致。作於腹中者屬內,作於皮膚四肢者屬外。如血積,左脅作痛,日輕夜甚,其脈沉澀者,所謂在左屬血,治用芎、歸、紅花、蘇木、麝香、肉桂、莪朮之類。又有火鬱,左脅而痛甚者,治用當歸龍薈丸之類。
又有裡熱蓄水,在於左脅而作痛者,如仲景所謂心下痞硬,痛引脅下,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又有食積,右脅而作痛者,所謂在右屬食,丹溪云:右脅一條降起作痛,色不紅者,此食積也。予嘗用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加青皮、草果、木香之類。又有食塊積於右脅而不痛者,宜治消導為主,如白朮、枳實、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之類。又有痰飲積於心膻作痛,才食熱辣湯則暫止,而脈沉滑,治用白螺丸之類。
白話文:
我認爲積病是由於血液、氣虛和食物等因素導致的症狀靜止,並且有一定的位置;聚集則是相對於分散來說的,症狀活躍並且沒有固定的形狀,可能是由氣體虛弱引起的。發生在腹部的是內部疾病,而在皮膚和四肢發生的則屬於外部疾病。例如,如果左側脅部疼痛嚴重,白天輕晚上重,脈搏深澀,則可能是因爲左邊的血液循環問題,可以使用川芎、當歸、紅花等藥物治療。如果有火鬱的情況出現,左側脅部疼痛更明顯的話,可以用當歸龍薈丸來治療。
還有內熱積累水分的問題,出現在左側脅部並引起疼痛,比如張仲景所說的“心中堵悶,疼痛延伸到肋骨下方,乾嘔無力出汗但不怕冷”,需要用十個棗子湯進行治療。另外一種情況是右側脅部因爲飲食堆積而導致疼痛,這種情況通常與右邊的食物有關。朱震亨說:“右側一條下降起來的地方感到疼痛,顏色不是紅色的就是飲食堆積。” 我曾經嘗試過補中益氣湯去掉陳皮加入青皮、草果、木香等等來進行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右側脅部出現了食品塊狀物但是並不疼
又有氣積胸中而為脹痛、喘急,脈沉者,治用紫蘇、杏仁之類。又有水積胸膈作痛,手不可近,身涼脈沉緊者,治用陷胸湯之類。又有濕鬱心膈而為痞滿者,治用大消痞丸之類。所謂五臟之積者如此。又有積於六腑之位者,余嘗治一人,膈下大痛,有塊不移,嘔吐不食,吐兼腹痛,此中焦吐也,從於積,用紫沉丸下之而愈。
又嘗治一人,腹中大痛不移,才得大便,其痛稍減,兩尺脈沉弦而澀,他醫作房後陰症治之,弗應。余曰:據其尺脈陰沉,當作陰症治之。據其大便去後而痛減者,此食積也,用備急丸下之而已。又嘗治一婦,產後將及一月,小腹之位有塊如雞卵作痛,日輕夜重,嘔吐,寒熱,此血積也,治用芎、歸、肉桂、莪朮、乳、沒、琥珀、麝香之類,一服而塊消,諸症悉退。
白話文:
有的人在胸部積氣導致脹痛、呼吸困難和脈搏下沈的情況,可以使用紫蘇或杏仁等藥物治療;有的人因爲積水在胸部造成疼痛,並且手腳不能靠近身體涼爽並且脈搏下沈緊縮,可以用陷胸湯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溼邪鬱結於心髒和胃部之間引起飽悶感,需要用大消痞丸進行治療;以上就是所謂的五臟積累病的症狀。還有人是因爲六個器官的位置出現堆積症狀,曾經有一個病人,他的腹部下方非常疼,有一塊硬物不動彈,嘔吐不吃東西,同時伴有腹痛,這是由於消化系統的問題引起的,因此用了紫沈丸後就痊癒了。還有一個病例是一個人的腹部非常疼而且不會移動,在排泄之後稍微減輕了一些痛苦,醫生診斷爲性生活後的病症但是沒有效果。我說根據這個人的尺脈陰沈應該按照性生活的病症來進行治療,但考慮到他在排泄之後疼痛有所緩解,這可能是食物堆積所造成的,所以給他吃了備急丸就好了。最後還有一個女性患者生產一個月以後,她的子宮位置上出現了像雞蛋大小的一塊硬物並伴隨著疼痛,白天輕晚上嚴重,同時還伴隨噁心發熱等症狀,這是因爲血液堆積的原因,所以我給她開了川芎、當歸、肉桂、莪術、乳沒、琥珀以及麝香等多種草藥,服用一次後她體內的腫塊消失了,所有的症狀也都消失不見了。
又《寶鑑》云:寒氣客於子門,則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見睍丸主之。又云:清濁之氣結聚腸外,成如懷妊,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名曰腸覃,晞露丸。又嘗治一婦人,經閉三月,臍下脹痛不移,他醫作血積治弗效。予曰:此氣虛不能上升而陷於下也,丹溪所謂陽病極於下者此也,治用人參陳皮而安。
又嘗治一人,臍左有塊不痛,或時降起,此亦食積也,治用白朮、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木香、神麯,糊丸服之;外於塊上灸之而消。又嘗治一人,小腹左邊有塊,堅痛不移,大便燥結,或因惱怒辛苦即作膈痛,嘔吐不食,諸醫罔效,已一年餘。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
- 寒氣積於子宮門會導致氣血堵塞和血液停滯,形成像石頭一樣的瘤塊,稱爲“石瘕”,可以使用“睍丸”治療。
- 清濁氣體在腸外結聚,形狀如同懷孕一樣,在觸摸時堅硬但可移動,並且月經按時來潮,這種病症被稱爲“腸覃”。可以通過服用“晞露丸”進行治療。
- 治療一位閉經三個月並伴有臍部脹痛不動的婦女,其他醫生將其診斷爲血瘀症並且無效。作者認爲這是由於氣虛導致無法向上升發而導致的症狀,類似於朱丹溪所說的陽病極於下的情況。治療方法包括用人參陳皮等藥物調理身體。
- 治療一個腹部左側有一個腫塊的人,這個腫塊有時會下降或者升起,被認爲是食物積累的結果。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白朮、三稜、莪術、砂仁、吳茱萸、木香、神曲等草藥製成糊狀丸劑口服,並在外敷膏藥的同時對腫塊部位進行艾灸療法。
- 治療一個人的小腹左邊有一塊堅固疼痛的腫瘤,伴隨著便祕症狀以及因爲情緒波動引起的胸悶嘔吐等症狀,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
余作痰火治,用順氣消痞丸(遠志肉、酒炒黃連、薑製厚朴各二兩,海藻、昆布、青皮、山楂肉、神麯、蒼朮、川歸、枳實各一兩,玄明粉六兩,同牛肉一斤,切碎煮熟,焙乾,同前諸藥為末,醋煮蒸餅糊為丸。每服二錢,空心湯下。未及一月而塊消痛止。)又治一人,右脅塊痛,用三補丸加梔子、蒼朮,服至半月而愈。
白話文:
我使用了清熱化痰的方法,製成了順氣消痞丸。配方包括:遠志肉、酒炒黃連、薑製厚朴各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所謂六腑之積者如此。其餘菜果、酒肉、寒冷等積,可類推焉。腑之積甚者倒倉法治之,此皆內積之症治者也。又有外積者,作於皮膚四肢之位也。如癰疽、瘰癧、瘧母之類,治各從其所宜。夫癰疽屬陽者,仙方活命飲之類;屬陰者,內托復煎湯類。瘰癧未消者,破結散之類;已破者,如神散之類。
瘧母,又名肥氣,宜降痰火之劑。余嘗治一人,瘧後左脅之下皮裡膜外有塊,大如掌許,用七胰散治之,(瓦楞子煨、天蓼花子各二兩,為末,豬胰七個,針亂刺孔,同玄明粉四兩煮熟,入前二末,搗爛,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酒下。為丸服亦可。)服之而效,此皆外積之症治者也。
白話文:
以上所述是關於六腑積聚的情況。其餘的食物和飲料引起的積食問題,可以類比處理。如果五臟積聚嚴重,則採用“倒倉法”治療。這些都是內積病症及其治療方法。另外還有外部積累的問題,出現在皮膚和四肢的位置上。例如癰腫、瘰癧、瘧疾等問題,應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屬於陽性的癰腫,可用仙方活命飲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屬於陰性則使用內託復煎湯之類的方法。對於尚未消除的瘰癧病患,可以用破結散之類的藥劑進行治療;已經破裂的情況下,則應該選擇如神散之類的藥品來進行治療。至於瘧疾導致的身體肥胖現象,應當服用能夠降低痰液和熱氣的藥物。曾經有一位患者在瘧疾病後左側脅部出現了一個手掌大小的塊狀物,在使用了七胰散之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該藥由瓦楞子、天蓼花子以及豬胰等多個成分組成,並且通過研磨烘焙等方式製成粉末或丸劑,每次服用兩錢並配合飲用溫水即可。這是對外部堆積症狀的一種有效療法。
且以聚病言之,夫內聚者腹中走痛也,由於氣虛不能運行故耳。余嘗治一人,腹中有塊作痛,或上或下,或有或無,此聚也。治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枳殼、木香之類而止,此內聚之症治者也。又有外聚者,亦由氣衰滯於四肢百節作痛,痛作隨腫,痛退隨消。經曰: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此也。治用補氣散邪之劑,如人參、黃耆、白朮為君,佐以羌活、五加皮、薏苡仁之類,此外聚之症治者也。由是觀之,積者,由於氣、血、痰、食、水、火之所成,而有臟腑外內之分也。聚者,由於氣虛不運之所致,而有表裡邪正之別也,則常變虛實之治得矣,《難經》之說云乎哉!
白話文:
而且就聚集病症而言,內部聚集是指腹部疼痛,這是因為氣不足無法流動所導致的。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人,他的腹部有一個硬塊並且會疼痛,時而在上面,時而在下面,有時候存在,有時候消失,這就是聚集。治療使用了人參、黃芪、白術、當歸、枳殼和木香等藥物來停止這種情況,這是對內部聚集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有一些外部聚集的情況,也是因氣力衰退在四肢各部位引起疼痛,疼痛一出現就會伴隨著腫脅,疼痛減輕就會逐漸消失。《易筋經》中提到:“首先感到疼痛然後才腫脹的人,那是氣受損害到身體。” 這是外部聚集疾病的一種治療方式。治療使用補充氣息分散邪氣的方法,例如人參、黃芪、白術作為主要成分,並輔助使用羌活、五加皮、薏米等藥物,這些都是對於外部聚集疾病的治療方法。由此可見,堆積是由氣、血液、痰液、食物、水分和熱量等因素形成的,具有臟器和外部之間的不同。聚集是由氣虛弱無法運動引起的,具有表面和深層以及邪惡與正確之間的區別,因此經常變化虛假真實的治療得到瞭解決,《難經》中的說明已經足夠清楚瞭。
湯氏,三稜散,治積氣肚痛。
砂仁,甘草(炒),益智仁(炒,去殼),三稜,莪朮,青皮(去穰,炒。各等分)
上末,白湯點下。
散聚湯,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檳榔,當歸(各三分),陳皮,杏仁(去皮尖,炒),桂(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泡),川芎,枳殼,厚朴,吳茱萸(湯洗。各一兩),大黃(看勢輕重用)
白話文:
湯氏的三稜散可以治療因積累氣體而引起的腹部疼痛。 配方中的成分包括:砂仁、甘草(炒過)、益智仁(炒過並去除外殼)、三稜、莪朮和青皮(去掉果肉後再炒過)。所有這些材料都應該按照相同比例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溫水或茶飲服用。 散聚湯則是針對長期堆積在身體內的氣體和結塊所造成的症狀,例如像腫瘤一樣的硬塊,隨著氣體的上升下降而在胸部和腹部引起劇烈的疼痛。此外還可能伴隨著腰部、肋骨下方以及小腹部位的脣脷感和排尿不順利的情況。 此方的主要成分有:半夏、檳榔、當歸、陳皮、杏仁(去掉表皮和尖端後炒過)、桂枝、茯苓、甘草(烤過)、附子(浸泡過)、川芎、枳殼、厚朴和吳茱萸(先用水清洗一下)。最後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酌量使用大黃。
每服四錢,水煎。大便利者去大黃。
大七氣湯,治同上。
京三稜,蓬朮,陳皮,益智,香附(各一兩半),肉桂,藿香,甘草,青皮,桔梗(各三兩)
每服五錢,水煎。
玄胡丸,內消癥瘕,氣結,蟲煩,心腹脹痛。
玄胡索,川歸,青皮,木香,雄黃(飛,另研),檳榔,廣朮(炮。各四兩),京三稜(炮,六兩)
上末,入雄黃拌勻,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不拘時。
白話文:
每服四錢,水煎。大便利者去大黃。
- 每次服用四錢的藥材,用水煮沸後服用。如果大便通暢,請去掉大黃。
大七氣湯,治同上。
- 大七氣湯,治療方式與上面相同。
京三稜,蓬朮,陳皮,益智,香附(各一兩半),肉桂,藿香,甘草,青皮,桔梗(各三兩)
- 京三稜、蓬朮、陳皮、益智、香附各取一兩半,肉桂、藿香、甘草、青皮、桔梗各取三兩。
每服五錢,水煎。
- 每次服用五錢的藥材,用水煮沸後服用。
玄胡丸,內消癥瘕,氣結,蟲煩,心腹脹痛。
- 玄胡丸,可以內消癥瘕、氣結、蟲煩,以及心腹脹痛。
玄胡索,川歸,青皮,木香,雄黃(飛,另研),檳榔,廣朮(炮。各四兩),京三稜(炮,六兩)
- 玄胡索、川歸、青皮、木香、雄黃(需飛粉,另外研磨)、檳榔、廣朮(需炒熟)、京三稜(需炒熟)各取四兩,京三稜取六兩。
上末,入雄黃拌勻,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不拘時。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雄黃混合均勻,做成大小如梧桐子般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使用薑湯送服,無時間限制。
木香三稜散,和胃進食,消化生冷物,心腹刺痛。
木香,神麯(炒。各一兩),京三稜(炮),甘草(炙。各二兩),廣朮(六兩),益智,橘紅(各四兩)
上末,每二錢,入鹽,沸湯點服。
五食丸,虛實積氣,蠱脹積塊,水氣,年深癥瘕。
大戟(去皮),甘遂(生。各半兩),牙皂(去皮子,生),芫花(醋浸一宿,炒黃),胡椒(各一兩),巴豆(去心膜,二十個,研,半兩)
白話文:
木香三稜散:調理脾胃、增進食慾、消化工資質較寒涼的食物,適用於胸腹部疼痛的情況。 配方成分:
- 木香、神曲(炒)各一兩;
- 京三稜(炮)、甘草(炙)各二兩;
- 廣朮六兩;
- 益智仁、橘紅(即陳皮)各四兩。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二錢左右,加入少許鹽後用熱開水沖泡飲用即可。
五食丸:適應症包括虛弱或有積聚之氣、蟲病引起的腫脅、硬結及水腫等情況。 配方成分:
- 大戟(去皮)、甘遂(生)各半兩;
- 牙皁(去除外皮與種子,生用);
- 芫花(浸泡在醋中一夜,再炒至金黃色);
- 胡椒一兩;
- 巴豆(去掉果肉和薄膜,取二十粒,研碎,半兩)。 以上材料混合在一起製成小丸狀,每天按需服用。請注意,在使用這些藥物之前,請務必諮詢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士的意見,並遵循他們的建議進行治療。
上末,入巴豆和勻,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氣實者十丸,夜臥,水一盅,用白米、白麵、黑豆、生菜、豬肉各少許,煎至半盅,去渣,用湯下藥。忌油膩黏滑物。
聖散子,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
硇砂,麥糵(各六兩),大黃(八兩),乾漆(燒過),萹蓄,茴香(炒),檳榔(各一兩),如婦人乾血氣,加穿山甲二兩,炮。
白話文:
將這些草藥混合在一起,加入一些巴豆攪拌均勻,然後做成像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粒或七八粒,如果身體強壯可以吃十粒左右。在晚上睡覺前,喝一杯溫開水,再加入少量的大米、麪粉、黑豆、生蔬菜和瘦肉一起煮到一半時,去掉渣滓,最後用水送服藥丸。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食用油脂多的食物以及粘稠食物。這種叫做「聖散子」的方劑適用於治療長期存在的硬結症狀以及女性因幹擾而引起的血液循環不暢等問題。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成分:硇砂、麥麩、大黃、乾漆、萹蓄、小茴香、檳榔等等。如果是因為女性幹擾而出現的血液循環不暢,則可以在這個配方中添加二兩的穿山甲炮製品。
上細末,每三錢溫酒調下,仰臥。此藥只在心頭,至天明大便如魚腸,小便赤,為驗。並無毒,神效。小兒用一錢,十五以上二錢,空心服之更效。
荊蓬煎丸,破痰癖,消癥塊,及冷熱積聚,順氣消食。
木香,檳榔,枳殼,青皮,茴香,三稜(各一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廣朮(二兩,醋浸,冬三日,夏一日。以去皮巴豆二十個,同炒黃色,去巴豆不用)
上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三稜丸,治五穀等積食。
陳倉米(一兩,巴豆五枚,去殼同炒焦色,去巴豆不用),陳皮,三稜(各一兩),砂仁(各二錢),麥芽,木香(各一錢)
白話文:
「上細末,每三錢溫酒調下,仰臥。此藥只在心頭,至天明大便如魚腸,小便赤,為驗。並無毒,神效。小兒用一錢,十五以上二錢,空心服之更效。」
這段描述的是一種藥方,其用法是取三錢藥末,加入溫熱的酒中調和,然後平躺服用。這種藥主要作用在心臟部位,到了第二天早晨,會有如魚腸般的排便,以及尿液變紅,作為療效的驗證。此藥無毒副作用,效果顯著。對於小孩,用量為一錢,年齡十五歲以上的則為二錢,最好在空腹時服用效果更佳。
「荊蓬煎丸,破痰癖,消癥塊,及冷熱積聚,順氣消食。」
這是一個名為「荊蓬煎丸」的藥方,可以破除痰癢、消除腫塊,以及冷熱積聚的病症,並且能夠調理氣血、消化食物。
「木香,檳榔,枳殼,青皮,茴香,三稜(各一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廣朮(二兩,醋浸,冬三日,夏一日。以去皮巴豆二十個,同炒黃色,去巴豆不用)」
這段描述了藥物的組成,包括木香、檳榔、枳殼、青皮、茴香、三稜等。這些藥物分別按照一兩的份量浸泡在酒中,冬季浸泡三日,夏季則只需一天。廣朮則需浸泡在醋中,冬季三日,夏季一天。在炒藥過程中加入二十個去皮的巴豆,直到顏色變黃,然後去掉巴豆。
「上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這段描述的是將上一步提到的藥物研磨成末,再加入糊狀物製成大小類似綠豆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水煮的薑湯送服。
「三稜丸,治五穀等積食。」
這是一個名為「三稜丸」的藥方,用於治療因五穀等食物積聚引起的消化不良。
「陳倉米(一兩,巴豆五枚,去殼同炒焦色,去巴豆不用),陳皮,三稜(各一兩),砂仁(各二錢),麥芽,木香(各一錢)」
最後一段描述了另一個藥方的組成,包括陳倉米、陳皮、三稜、砂仁、麥芽和木香等。這些藥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於治療因食物積聚導致的消化不良。
上末,醋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至二十丸,薑湯,食遠服。
麴櫱丸,治熱酒積,噫酸脅痛。
神麯,麥芽(各一兩),黃連(五錢,同巴豆五粒炒黃色,同用)
上末,沸湯和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遠薑湯送下。
一方,治冷酒積。平胃散加丁香、砂仁、麥芽、神麯、薑、棗、鹽煎服。
水積丸
甘遂一錢,為末,以豬槽頭肉一兩,細切,搗爛,和末作一丸,紙裹火煨令香熟,取出。臨臥嚼細,酒嚥下,取下病根。若治酒積,用棗湯吞下。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答案:
- 上述的文字是關於治療熱酒積和冷酒積的方法。
- 麴櫱丸:使用神麩、麥芽和黃連等材料製成藥丸,每次服用50丸,配合食物吃下。
- 治療冷酒積的一方則是在平胃散中加入丁香、砂仁、麥芽、神麩、姜、棗和鹽後煮來喝。
- 水積丸是一種可以去除疾病根源的藥物,由甘遂粉與豬槽頭肉混合而成,烤到香熟後在睡前慢慢咀嚼並配酒吞下去;如果要治療酒積,可以用棗湯吞下。
涎積炒粉丸,積聚涎塊結於心腹,乾嘔刺痛。
蚌粉(一兩),巴豆(七枚,去殼及膜)
上二味,同炒赤色,去巴豆,以醋丸,桐子大。丈夫臍腹痛,炒茴香酒下二十丸;婦人血氣,姜酒下;敗血衝心,童便和當歸酒服;常服薑湯下。
茶積丸,治茶積,飲食減少,面黃腹痛。
陳倉米(半升,巴豆七粒,去殼同炒赤色,去巴豆),青皮,陳皮(各二兩)
白話文:
炒粉丸:治療因痰液堆積而導致的心臟和腹部疼痛、口乾喉嚨疼。 用一兩的蚌粉和七個巴豆一起炒至紅褐色,然後去掉巴豆,再用醋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樹籽一樣。男性如果出現肚臍周圍疼痛,可以用炒過的小茴香泡酒服用二十顆藥丸;女性如果有月經不調或血瘀問題,可以喝點老薑泡酒來吃;如果是因為淤血影響到心臟,可以用小孩子的尿液混合當歸泡酒服用;平時也可以用老薑水送服。 茶積丸:治療因長期喝茶所造成的胃部疾病,如消化不良、面色發黃、腹痛等症狀。 使用半升的舊糧食米和七個巴豆一起炒至紅褐色,去除巴豆後加入二兩的青皮和橘皮製成藥丸。
上末,醋丸,如綠豆大。每二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又方,花椒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茶湯任下。
茶瘕散,治茶積。
黃芩,石膏,升麻(等分)
為末,每三錢,砂糖湯調下。
鱉甲桃仁煎丸,治諸積。
桃仁(泡,去皮尖,五兩,水研濾汁三升),三稜(煨),木香,檳榔,青皮(各一兩),鱉甲(醋炙黃,三兩)
上末,將桃仁汁慢火熬二升,再加醋一升,再熬如糊,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醋湯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白話文:
【上末,醋丸,如綠豆大。每二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這種藥方包括了一個大小如同綠豆的醋製丸劑,每次服用二十粒,應於餐後搭配淡薑湯服用。
【又方,花椒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茶湯任下。】
另一個藥方是使用花椒研磨成粉,與麵糊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粒,可以任意搭配茶湯下服。
【茶瘕散,治茶積。】
這是一個名為「茶瘕散」的方子,用來治療茶積病。
【黃芩,石膏,升麻(等分)】
此方包含了黃芩、石膏和升麻,比例相同,研磨成粉狀。
【每三錢,砂糖湯調下。】
每次取三錢,用砂糖湯調服。
【鱉甲桃仁煎丸,治諸積。】
這個名為「鱉甲桃仁煎丸」的方子,用來治療各種積滯病。
【桃仁(泡,去皮尖,五兩,水研濾汁三升),三稜(煨),木香,檳榔,青皮(各一兩),鱉甲(醋炙黃,三兩)。】
這個方子包括了浸泡去皮尖的五兩桃仁,研磨出三升的汁液;三稜、木香、檳榔和青皮各一兩;以及醋炙黃的三兩鱉甲。
【上末,將桃仁汁慢火熬二升,再加醋一升,再熬如糊,和藥丸,桐子大。】
所有的粉末研磨成末,加入熬煮至二升的桃仁汁,再加入一升的醋,繼續慢火熬煮至糊狀,與藥丸混合,使其成為桐子大小。
【每服七十丸,淡醋湯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每次服用七十丸,搭配淡醋湯下服,應在空腹時及飯前服用,每日兩次。
晞露丸,感寒氣凝結腸外,久為癥瘕疼痛,名腸覃。
廣朮,三稜(各一兩,酒浸,用巴豆三十粒,去殼,同朮、稜炒黃色,去巴豆不用),乾漆(炒),川烏(炮,各五錢),茴香(炒),青皮,雄黃(各三錢),穿山甲(炮,二錢),硼䃋(四錢,研),輕粉(一錢),麝香(五分)
上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阿魏丸,諸積聚癥瘕痞塊。
山楂,南星(皂角水浸),半夏(同上),麥芽,神麯,黃連(姜炒。各一兩),連翹(炒),阿魏(醋浸),瓜蔞,貝母(各五錢),石鹼,風化硝,蘿蔔子,胡黃連(各二錢半)
白話文:
曦露丸:治療感受寒冷氣候導致腸道外部凝聚不散,長期形成腫瘤和腹痛的情況,稱之為「腸覃」。 配方成分:
- 廣朮、三稜各一兩,先浸泡在酒裡,再加入巴豆三十粒一起與朮、稜炒至金黃色,然後去掉巴豆不要使用。
- 乾漆(炒)、川烏(炮)各五錢。
- 茴香(炒)、青皮、雄黃各三錢。
- 穿山甲(炮)二錢。
- 硼砂四錢,磨細後備用。
- 轉移因子(輕粉)一錢。
- 麝香五分。
製法:以上材料加薑汁調勻做成小丸,大小如梧桐籽一般,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個左右,空腹時用水送服即可。
阿魏丸:適用於各種因積食而引起的症狀,例如腹部硬塊或腫脅等病症。 配方成分:
- 山楂、南星(用皁角水浸泡過)、半夏(同樣方法處理)、麥芽、神曲、黃連(用生薑炒熟)。各一兩。
- 連翹(炒)、阿魏(用醋浸泡)、瓜萎、貝母。各五錢。
- 石鹼、風化石灰、蘿蔔種子、胡黃連。各二錢半。
製作方式:所有原料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後壓製成小丸,大小適宜即可。每天按需服用。
上末,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見睍丸,婦人石瘕,狀如懷子者。
大附子(炮),鬼箭羽,紫石英(各三錢),肉桂,玄胡索,澤瀉,木香(各二錢),血竭,水蛭(一錢,炒煙盡),檳榔(二錢半),桃仁(三十枚,炒),三稜(五錢),大黃(二錢,同三稜酒浸一宿,焙)
上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前鹽湯或酒下。
脾積膏,治諸積神效。
白話文:
【見睍丸】,用於治療婦女的石瘕病症,其症狀類似於懷孕一樣。
- 大附子(炮製),鬼箭羽,紫石英(各三錢),肉桂,玄胡索,澤瀉,木香(各二錢),血竭,水蛭(一錢,炒至煙盡),檳榔(二錢半),桃仁(三十枚,炒),三稜(五錢),大黃(二錢,與三稜一同用酒浸泡一晚,然後烘焙)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酒糊調和,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以薑湯送下。
【脾積膏】,對於各種積聚病有神效。
- 上述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以酒調和成膏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於飯前以鹽水或酒送服。
雞子(五枚),阿魏(五分),黃蠟(一兩)
鍋內一處煎,分作十服,溫湯空心服。諸物不忌。設腹痛是積化動,十日後當有血從大便中出,是其效也。
煎紅丸專治久積有蟲者。
雷丸,檳榔,三稜,莪朮(各醋煮),木香,蕪荑,黑醜,狗脊,大黃,使君子,鶴蝨,牙皂,錫灰,茵陳,黃丹(各等分)
為末,以茵陳煎湯為丸,梧子大,外以黃丹為衣。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用一錢,空心以酒下。(福建者,以冷茶吞。)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雞蛋五個、阿魏五分、黃蜂蜜一兩。 一起在鍋裡熬煮,分成十分服用,早晚空腹時喝,吃什麼都無妨。如果肚子疼就是積食消化不良,十天之後會看到血液從排泄物中排出,這就是藥效了。
「煎紅丸」專門治療長期累積和寄生蟲問題。 雷公藤、胡椒粉、青皮、草果(分別用醋烹調)、沈香、榆樹葉、黑豆渣、石菖蒲、大黃、千金子、細辛、皁角、鐵砂礦、艾蒿、硫磺(均等量)磨碎,然後用艾蒿水製成丸狀,大小如核桃般,外面再裹上硫磺。成人每次服用三錢,小孩則是一錢,早上空腹時配著酒服用即可。(如果是福建省的人,可以用冷茶吞下去。)
奇驗方,黑羊肝一副,入左顧牡蠣三錢,黃蠟一兩,水煮肝爛,食肝並湯,空心,食肝盡即效。但不厭其苦,須多服效。
敷方,蕎麥麵水調,圍硬處,內用皮硝蔥重重鋪三層,以火熨之,日三次。外服橘半枳朮丸加莪朮。
又方,以紅曲為糟,將生威靈仙同搗極爛敷之,外覺痞塊消即拭去,遲恐壞肌膚。
熨痞方,吳茱萸三升,研碎,酒煮熟,以布裹熨癥上,冷更炒,更番熨之,癥逐移走,熨之消乃止。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治療疾病的偏方和藥物:
- 奇驗方:使用黑色羊肝一副、左顧牡蠣三錢(約等於現今的大約6克)以及黃蠟一兩(約等於現今的大約30克),用水煮至羊肝變爛後食用羊肝及湯汁,在空腹時服用,只要能忍受其中的苦味,就需要多次服用才能見到效果。
- 敷方:使用蕎麥麵與水混合後塗在患部周圍,再用皮硝、蔥重疊覆蓋三層,然後用熱鐵板或火烤的方式進行燙療,每天做三次。此外還可以配合口服橘半枳朮丸加上莪朮來增強療效。
- 又方:使用紅曲作為發酵劑,將生威靈仙一起搗爛後敷在患部上,當感覺到痞塊消失時就可以擦拭掉,否則可能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 熨痞方:使用三升的吳茱萸研磨成粉末狀,加入酒煮沸後,用布包裹住放在患部上進行熨療,如果感到溫度降低就再次烘烤,反覆交替地進行熨療直到病症消除為止。
以上就是這些古文中的偏方和藥物的簡要介紹。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建議可能缺乏科學根據且可能存在風險,因此在實際應用前應先向專業醫生尋求意見。
二仙膏,貼痞氣及積塊。
明礬,雄黃
為末,先將二兩,水糊和成膏,貼患處,俟大便如膿下即愈。未愈,再以二兩和膏,貼之即效。
七胰散(汪子良論中七胰散有瓦楞子)
只用皮硝七錢,每一錢擦一胰,醃七日,鐵器上焙乾燥,為末。又水紅花子只用七錢,無瓦楞子。
羅太無,乾柿丸,取虛實積下膈甚妙。
硃砂(飛為衣),沒藥,牙皂(去皮弦子,為末),乾薑(炮),乾漆(炒煙盡),三稜(炮),輕粉,青礞石(煅。各一錢),巴豆(三十粒,去皮膜,醋煮十沸),水銀(一錢,鉛一錢,結成砂子)
白話文:
二仙膏:把明礬和雄黃磨成粉末,先拿二兩混合水糊做成膏狀,塗在病竈部位,等大便像膿液排出就痊癒了。如果還沒有好,再拿二兩混合成膏狀塗抹就會有效果。 七胰散:只需要使用七錢的皮硝,每一個胰臟都擦拭一遍,然後醃製七天,在鐵器上烘烤至乾燥後研磨成粉末。另外,用水紅花子也只需七錢,但不包括瓦楞子。 乾柿丸是由羅太無所製造,可以很好地治療虛弱或積食引起的胃腸道問題。 硃砂、沒藥、牙皁、乾薑、乾漆、三稜、輕粉、青礞石以及巴豆、水銀和鉛一起製成的一種藥物配方。
上末,和勻,飯丸,綠豆大。煎柿蒂湯冷下三丸或五丸,有孕婦人勿服。
神功助化散,男婦腹中痞塊,不拘氣血食積所成。
萹蓄,麥芽(各五錢),瞿麥穗,甘草(各五分),木香(一錢半),沉香,神麯(各二錢半),大黃(二兩)
上末,和勻,男以淡竹葉、甘草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婦以紅花、燈心、當歸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俱酒多於湯。)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其藥夜服,大小便見惡物為度。此方神妙,不可盡述。
白話文:
"神功助化散",對於男性和女性的腹部痞塊問題,無論是因氣血或是飲食積聚所導致的病症,皆可使用。所需材料包括:萹蓄、麥芽(各五錢)、瞿麥穗、甘草(各五分)、木香(一錢半)、沈香、神麯(各二錢半)、大黃(二兩)。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男性可以用淡竹葉和甘草等量煎湯,與無灰酒一起調和服用;女性則可用紅花、燈心、當歸等量煎湯,與無灰酒一起調和服用(酒的份量需多於湯)。忌食油膩、易生氣的食物以及房事一個月。此方效果神奇,無法一一詳述。
紅丸子,大人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脾連心胸及兩乳痛,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癥、氣塊,及小兒食積,骨瘦,面黃,腹脹,氣急,不嗜飲食,漸成脾虛,並宜服之。(方見傷食),。
二賢散,進食消積塊。
橘紅(一斤,淨),甘草(四兩),鹽(半兩)
用水三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日乾,為末,淡薑湯調下。有塊者加薑黃半兩,氣滯者加香附二兩,俱同前藥煮。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噤口痢加蓮肉二兩,去心,俱另人。
白話文:
紅丸子:成人脾氣積聚,導致胸部和膈肌感到滿意和困擾,臉色黃暗,腹部脹大,四肢乏力。如果酒精積聚導致沒有食慾,乾嘔不停,脾氣影響到心胸及兩側乳房會感到疼痛,婦女因脾血積聚引起各種血癥和氣塊,以及小孩因食物積聚導致骨瘦如柴、臉色黃暗、腹部脹大、呼吸急促、不喜飲食,久而久之造成脾氣虛弱,都適合服用此藥物。
二賢散:用於消化和消除積聚的食物塊。
材料:橘紅(一斤,清洗乾淨),甘草(四兩),鹽(半兩)。
做法:用水約三四碗,從早晨開始煮到夜晚,直到水變爛熟為止。當水乾時,再添加水,直至完全乾燥,然後研磨成粉末,用淡薑湯調和服用。如果有積聚的塊狀物質,可加入薑黃半兩;若脾氣滯塞,則加入香附二兩,與上述藥物一同煮沸。若氣虛,可加入沈香半兩;若出現噤口痢疾,則加入蓮肉二兩,去心,分別由他人操作。
小三稜煎,食瘕,酒癖,血癥,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飲食,積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酢吞酸。
京三稜,蓬朮(各四兩),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薑湯下。
豬腰子方,治腹中有塊。
豬腰子一雙,切薄片,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片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煨熟,去紙,擂盆內搗如泥,入黃連末和丸。每二十丸,烏梅甘草湯下。第二服二十五丸,三服三十丸,漸加至以痛為度。大便利,其塊自消,神效。
白話文:
【小三稜煎】,用於治療食瘕(消化不良)、酒癖(過量飲酒引起的病徵)、血癥(血液相關的疾病)、氣塊(腹部有氣團聚集的病症)、時發刺痛(不定時的劇烈疼痛)、沒有食慾、積食(消化不良導致的食物在體內積聚)、心腹堅脹(腹部硬結)、痰逆嘔噦(喉嚨有痰,引起嘔吐)和噫酢吞酸(胃酸反流至食道)等症狀。
京三稜、蓬術(各四兩),芫花(一兩,去梗葉)
以上成分一起放入甕器中,加入五升米醋,直到淹沒所有材料,密封容器,用炭火慢煮至乾燥,取出三稜和蓬術,將芫花用剩下的醋炒至微焦,再烤乾,研磨成粉末,用醋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五粒,以薑湯送下。
【豬腰子方】,用於治療腹部有塊(腹部有異物或腫塊)。
取豬腰子一對,切成薄片,加入木鱉子肉(一兩),將豬腰片與木鱉子肉相間包紮,外層用濕紙包裹,以火慢烤至熟,去除紙後,在盆內擊打成泥,加入黃連粉末調和成丸。每次服用二十粒,以烏梅甘草湯送下。第二次服用二十五粒,第三次服用三十粒,根據病情逐漸增加到以減輕疼痛為度。若出現大便通暢,則表明腫塊自行消失,此方效果神妙。
《元戎》,溫白丸,治心腹積聚久壅,痞塊大如杯碗;黃疸,嘔吐,滿悶,上氣腹脹,心下堅結,上搶心,傍及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噎膈;五種淋疾,九種心疼;積食不消成瘧,連年不瘥;及一切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眉發墮落;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下淋瀝,五邪失心,憂愁思慮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一切病有似懷孕,羸瘦,困弊,或歌,如鬼所使等症。
川烏(去皮臍,炮,二兩半),紫菀,菖蒲,柴胡,厚朴(制),吳茱萸,桔梗,皂莢(去弦子,炒),茯苓,乾薑(炮),人參,黃連,巴豆(去油,研炒),桂,蜀椒(去目,炒。各五錢)
白話文:
《元戎》中的「溫白丸」配方可以治療長期的心腹部腫瘤和阻滯,以及肝硬化引起的黃疸、嘔吐、胸悶、呼吸困難、腹部脳脷、胸部疼痛、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綜合徵、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排尿障礙、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症、更年期綜合徵、情緒抑鬱、失眠、疲勞等等病症。 配方成分包括:川烏 (去皮臍,炮製後使用 2 盎司半)、紫苑、菖蒲、柴胡、厚朴 (經過加工處理)、吳茱萸、桔梗、皂莢 (去除枝條和籽粒,烘烤過後使用)、茯苓、乾薑 (炮製後使用)、人參、黃連、巴豆 (去掉油脂,研磨並烘烤)、桂樹皮、蜀椒 (去掉眼睛,烘烤過後使用) 等材料。每種材料均需使用 0.4 安士左右。
上末,入巴豆令勻,蜜丸桐子大。每三丸,薑湯下,食後,臨臥服,加至五六丸止。
肝之積肥氣,溫白丸加柴胡、川芎治之;心之積伏梁,溫白丸加菖蒲、桃仁、黃連治之;脾之積痞氣,溫白丸加乾薑、吳茱萸治之;肺之積息賁,溫白丸加人參、紫菀治之;腎之積奔豚,溫白丸加丁香、茯苓、遠志治之。
肥氣丸,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脈弦而細。
青皮,當歸,蒼朮(各一兩半),蛇含石(煅,醋淬七次),蓬朮,三稜,鐵孕粉(各二兩,與三稜。蓬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白話文:
以上古文中提到的是中醫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
- 肝部積聚和氣滯可以用“溫白丸”加上柴胡、川芎來治療。
- 心臟部位的積聚和胸悶可以使用“溫白丸”,再加上菖蒲、桃仁、黃連進行治療。
- 脾胃不調引起的腹脹疼痛可以通過服用含有乾薑、吳茱萸成分的“溫白丸”來進行緩解。
- 咳嗽喘息等症狀可用人參、紫苑等藥物配合“溫白丸”一起食用。
- 對於腎臟方面的病症,“溫白丸”還可以加入丁香、茯苓、遠志等藥材一同服用。
此外還提到了一種名爲“肥氣丸”的中藥方劑,用於治療肝臟部位的腫塊,並且描述了該藥方的主要組成成分及其用量。
上末,醋煮,米糊丸,綠豆大。每四十丸,當歸酒送下。
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用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桃奴,樹上干桃子是也。(正月採,經冬不落者。)
肺喘久不愈為息賁,,五靈丸。
五靈脂(二兩半),木香(半兩),馬兜鈴(炒,一兩),葶藶
上末,棗肉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薑湯下,日三服。
《本事》云: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洒洒寒熱,喘嗽,發肺癰,,棗膏丸。
白話文:
以上文本的大致意思是:
- 將藥物粉末與醋一起煮,並加入米飯做成藥丸大小爲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40顆,用水當歸酒送下去治療疾病。
- 用於治療心臟周圍積聚不消的症狀,使用桃樹上的乾燥果實和溫熱的葡萄酒調製後空腹飲用。這種治療方法通常在一月份採集並經過冬季未掉落的果實進行製作。
- 長期患有哮喘的人可能會發展成爲息賁病,可以嘗試使用“五靈丸”來緩解症狀。“五靈丸”的成分包括五靈脂、木香以及馬兜鈴等草本植物。
- 使用五靈脂、木香、馬兜鈴等多種藥材製成粉末狀物質,然後將其混合在一起形成棗肉丸,每個約有梧桐種子般的大小。每天三次,每次服用20個,配合薑湯食用可有效改善病情。
- 肺部堆積物稱爲息賁,位於右側肋骨下方,形狀像杯子一樣,會導致身體發冷發熱、咳嗽等症狀,甚至引發肺炎。對於這種情況,“棗膏丸”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葶藶子,陳皮,桔梗(各等分)
上後二味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桐子大。每五七丸,米飲下。予嘗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當歸丸,治婦人月經不調,血積。
當歸,赤芍,川芎,熟地,京三稜,廣朮(各五分),神麯,百草霜(各二錢半)
上末,酒糊丸,桐子大,溫水下。
尚書媳婦馬氏,年三十二,腹中血塊作疼,經五六年,形已骨立,眾皆曰不可為,奈其未死,何家甚貧,而大小愍之。一日召杜至,告杜曰:但以濟物為懷則可,業已請召明公非所言也。遂以少物帛贈杜,杜不受,曰:但服其藥必獲安,無以是為疑。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葶藶子、陳皮、桔梗(各等份)以上三種材料磨成粉末,加入葶藶子一起研磨均勻,再用煮過的肥棗肉攪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五到七顆,搭配稀飯食用。我自己曾經患有痰飲症,長時間累積在肺部,吃東西之後必定會打噴嚏或呼吸困難,感覺到肺部非常緊張,服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
【當歸丸】治療女性月經不順、血液堆積
當歸、赤芍、川芎、熟地、京三稜、廣朮(各五分)、神曲、百草霜(各兩半) 以上所有材料磨成粉,加酒糊搓揉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一樣,用溫水送服。
尚書的妻子馬女士,今年三十二歲,腹部有血塊造成疼痛,已經持續了五六年,身形消瘦得只剩下骨架,大家都說她活不久了。但是因為她還沒有去世,而且她的家庭很窮困,所以大家都很同情他們一家人的遭遇。有一天,有人叫杜先生來看診,告訴他只要能幫助病人就夠了,不用多說什麼。於是那人拿出一些布料作為禮品送給杜先生,但是他不肯接受,只說「只要你們按照我的處方去吃藥,一定可以康復,不要因此感到疑惑」。
遂示方,用沒藥、牛膝、乾漆、當歸各半兩,硇砂、木香、水蛭炒、紅娘子炒、紅花、牡丹皮、硃砂各一分,海馬一個,斑蝥去翅足炒,十四個,為末,酒醋各半斤,熬為膏,每日天明用一皂子大,酒醋化下。一月病退,六十日漸安,果如其言。
黑神丸
神麯,茴香(各四兩),木香,川椒(炒香出汗),丁香(各半兩),檳榔(四個),乾漆(六兩,半生半熟,用薑湯煮半日令香)
白話文:
他給出了藥方,使用沒藥、牛膝、乾漆、當歸各三錢,硇砂、木香、水蛭炒、紅娘子炒、紅花、丹皮、硃砂各二分,一隻海馬,去掉翅膀和腳的斑蝥,將它們一起研磨成粉末。每天早上服用一個肥皂大小的劑量,用水或米醋溶解後飲用。一個月之後病情會有所緩解,兩個月後逐漸好轉,正如他說的一樣。 名稱:黑神丸
配方:
- 神曲、小茴香各十二兩;
- 木香、四川花椒(炒至香味散發出汗水),丁香各三錢;
- 檳榔四個;
- 乾漆十八兩,一半是生的,另一半是在薑湯裏煮半天使其變香。
上除椒漆外,五物皆半生半炒,為細末,用前生熟漆和丸,彈子大。又用茴香十二兩,鋪陰地蔭干,候外干,並茴香收器中,至干,去茴香,用治腎氣膀胱痃癖,及疝墜,五膈,血崩,產後諸血,漏下赤白,並一丸,分四服。死胎一丸,皆綿灰酒下。若難產,炒葵子四十粒,杵碎,酒煎下。
諸疾下過三服,痃氣十服,膈氣癥癖五服,血瘕三丸。一婦有塊如杯,每發痛不可忍,諸藥莫愈,投此丸三服,杯塊盡消,終身不復作矣。
沒藥散,治一切血氣,臍腹作痛,產後惡露,兒枕痛。
血竭,沒藥(並細研),桂心,當歸,蒲黃,紅花,木香,玄胡索,乾漆(炒),赤芍(各等分)
白話文:
以上除了花椒漆之外,其他五種草藥都要一半生的一半炒熟的,磨成粉末狀,再使用先前煮好的生熟漆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像彈珠一樣。另外再準備小豆蔻 12 錠,在陰暗的地方晾乾,等到外面完全幹燥之後,把小豆蔻放入容器裡保存,直到完全乾燥,去除小豆蔻,可以治療腎臟、膀胱以及腹部疼痛,還有各種胃病、出血症狀、流產或生產後的各種血液問題、長期流血或是白色分泌物等等,每次服用一小劑量即可。如果遇到胎盤黏連的情況,則要服用一大劑量,並且搭配棉花灰與酒一起吞服。 如果是分娩困難的話,就要先烤好 40 粒向日葵籽,搗碎後加入酒中蒸煮後食用。 所有疾病都需服用三次以上的藥方,對於腹部疼痛的患者來說,需要服用十次左右;對於胃部疾病的患者而言,需要服用五次左右;對於血液結塊的患者來說,需要服用三個劑量。有一位女性因為有一個杯子大的硬塊而經常感到劇烈疼痛,吃了很多藥也沒有改善,但是吃了這個藥方三次以後,那個杯子大的硬塊就消失了,而且從那時起再也沒有出現了。 「沒藥散」是一種能夠治療所有血液問題、肚臍周圍疼痛以及流產後的不良反應的藥方。 配方:血竭、沒藥 (均經過細緻研磨)、肉桂、當歸、蒲黃、紅花、木香、玄胡索、乾漆(炒)、赤芍 (各等份)
上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食前。血塊衝心痛甚者,以大順散三錢,酒調服,立止。
牡丹散,婦人久虛羸瘦,血塊走注,心腹疼痛。
牡丹皮,玄胡索,桂心,當歸(各一兩),牛膝,赤芍藥,莪朮(各三兩),京三稜(一兩半)
每服三錢,水酒各半盞,煎服。
芍藥湯,治產後諸積不可攻,宜養,去熱。
芍藥(一斤),黃芩,茯苓(各六兩)
上每服半兩,水煎,日三服。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載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刺灸,只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奇病論」王注云:氣逆息難,故名息積也。用息賁法治之亦可。)
白話文:
以上是一段古文中醫的文字,以下是其簡化版:
服用方法:
- 將粉末分成每次 2 錢,用熱酒調和飲用,在進餐之前。
- 如果有嚴重的心臟疼痛或血塊問題,可以使用“大順散” 3 錢,用酒調和服用,立即緩解症狀。
適用病症:
- 婦女長期身體虛弱、消瘦,伴有血塊移動引起的胸悶、腹部疼痛等症狀。
配方成分及用量:
- 牡丹皮、玄胡索、桂心、當歸 (各 1 盎司)
- 牛膝、赤芍藥、莪朮 (各 3 盎司)
- 京三稜 (1.5 盎司)
服用方式:
- 每次服用 3 盎司,用水和酒各一半杯煮沸後服用。
另一個方子——芍藥湯,治療生產後各種堆積物不易攻擊的情況,有助於清熱。
配方成分及用量:
- 芍藥 (1 磅),黃芩,茯苓 (各 8 盎司)
服用方式:
- 每次服用 0.5 盎司,加水煮沸,每天三次。
最後一段文字描述了一種疾病叫做 “息積”,它不會影響到食物消化,但不適合針灸治療,只能通過運動和吃藥來改善病情。需要注意的是,“奇病論”的作者提到這種疾病的特點是呼吸困難,因此可以用“息賁法”進行治療也是可行的。
磨積丸
胡椒(一百五十粒),木香(二錢半),全蠍(十枚,去毒)
上末,粟米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陳皮湯下。
化氣湯,治息積。
木香,砂仁,桂心(各二錢半),甘草(炙),茴香(炒),丁香皮,青皮,陳皮,乾薑,蓬朮(炮,各半兩),沉香,胡椒(各一錢)
上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下,婦人醋湯服。
肝之積,肥氣丸,治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㾬瘧,連年不已。
白話文:
【磨積丸】
材料:胡椒(一百五十粒),木香(二錢半),全蠍(十枚,去毒)。
做法: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再與粟米糊混合,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粒,用陳皮湯送服。
【化氣湯】,專治食積。
材料:木香,砂仁,桂心(各二錢半),甘草(炙),茴香(炒),丁香皮,青皮,陳皮,乾薑,蓬朮(炮,各半兩),沈香,胡椒(各一錢)。
做法: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姜蘇鹽湯調服。對於女性,則可用醋湯服用。
【肝之積,肥氣丸】,專治左脅下形狀如覆杯、有頭有腳的積聚病,長期未癒會導致咳嗽、反胃、寒熱交替等症狀,且若持續不愈,可能影響健康多年。
厚朴(半兩),黃連(七錢),柴胡(二兩),椒(四錢),巴霜(五分),川烏(炮,去皮臍,一錢二分),乾薑(五分),皂角(去皮弦子,煨,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廣朮(炮),昆布,人參(各二錢半),甘草(三錢)
上除茯苓、皂角、巴豆外,為極細末,再另研巴霜,旋入和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上後積藥,依此法服之。春夏秋冬另有加減法,在各條下。秋冬加厚朴一半,通前重一兩,減黃連一錢半。若治風癇,於一料中加人參、茯苓、菖蒲各三錢,黃連只依春用七錢,雖秋冬不減。淡醋湯,空心服下。
白話文:
藥方包含以下成分:
- 厚朴(半兩):具有調理胃氣、化滯消脹的效果。
- 黃連(七錢):清熱解毒,止瀉。
- 柴胡(二兩):疏肝解鬱,退熱。
- 椒(四錢):溫中散寒。
- 巴霜(五分):強烈的驅寒藥物。
- 川烏(炮,去皮臍,一錢二分):具有溫中散寒、驅風止痛的功效。
- 乾薑(五分):溫中散寒。
- 皁角(去皮弦子,煨,一錢半):清腸通便,利尿。
- 白茯苓(一錢半):健脾利水,安神。
- 廣朮(炮):補脾胃,運化水溼。
- 昆布:化痰散結。
- 人參(各二錢半):大補元氣,益智安神。
- 甘草(三錢):調和諸藥。
所有除了茯苓、皁角、巴霜之外的藥物,需研磨成極細末。然後單獨研磨巴霜,並隨後加入混合均勻。最後,將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桐籽。起始每次服用二粒,每天增加一粒,兩天後增加到二粒,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溏薄時,再次從兩粒開始增加服用,循環往復,當藥量減少一半時停止服用。
根據後續的積累的藥方,按照上述方法服用。春夏秋冬有各自的增減方法,詳細說明在每條條目下。在秋冬季節,將厚朴的份量增加一半,總重量達到一兩,減少黃連的份量到一錢半。如果治療風癇,則在每料藥物中添加人參、茯苓、菖蒲各三錢,黃連僅在春季使用七錢,無論秋冬都不減少。服用時請搭配淡醋湯,在空腹時服用。
加減肥氣丸,治同前,仲夏合此。
柴胡,厚朴(各半兩),黃連(一兩),川椒,甘草(各五分),肉桂,川烏(各二錢),巴霜(六錢),乾薑,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旋入巴霜,研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空心,淡醋湯下,大便利。秋冬去乾薑半錢,加厚朴一倍,減黃連一半。
心之積,伏梁丸,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心煩。
黃連(一兩半),人參,厚朴(去皮,薑製。各半兩),黃芩(三錢),肉桂,紅豆,茯神,丹參(各一錢),菖蒲,乾薑,巴霜,川烏(炮,去皮臍。各五分)
白話文:
這個配方叫做「加減肥氣丸」,是用來治療和之前相同的症狀,在仲夏時使用。 配方中的藥材包括:柴胡、厚朴、黃連、川椒、甘草、肉桂、川烏、巴霜、乾薑和人參。這些材料要磨成粉末,然後加入巴霜一起攪拌均勻,最後用蜂蜜做成像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服用的方法是一開始吃兩個丸子,每天增加一個,第二天增加兩個,直到排泄物變得稍微稀薄為止。在早上空腹的時候,可以用淡醋水送服,如果大便通暢了就停止服用。秋冬季節可以減少乾薑的一半份量,增加厚朴的用量到一倍,同時減少黃連的用量到一半。 另一個與心臟有關的病症叫作「伏梁丸」,它會出現在肚臍上方,形狀像手臂一樣粗壯,一直延伸到心口下方,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引起心煩意亂的情況。 治療這種病的方劑包含了黃連、人參與厚朴等多種藥材。其中,黃連用了比其他藥材更多的份量,而其他的藥材則有不同比例的使用。所有的藥材都要先處理過後才能使用,例如厚朴要去掉外皮並用薑汁浸泡。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藥材像是紅豆、茯神和丹參等等。所有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做出能夠有效治療伏梁丸的藥品。
上末,研巴霜,旋入和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溏,從二丸加服。食遠,淡黃連湯下。周而復始,即減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減黃連半兩,黃芩不用。
鱉甲湯,治伏梁積氣,心下如臂,痞痛不消,小便不利。
鱉甲(去裙,醋炙黃色),三稜,大腹皮,芍藥,當歸,柴胡,生地(各一兩),官桂,生薑(切片,焙乾。各三分)
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薑、木香半錢,同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白話文:
以上文本是古文中的一段關於中草藥配方的文字描述:
將粉末加入到巴霜中,並混合均勻。用煉製好的蜂蜜製成大小與梧桐籽相似的小丸。開始時每天服用兩顆,逐漸增加一顆直到出現腹瀉症狀爲止。每次飯後服用,搭配黃連湯一起食用。如果病情有所改善,則減少一半劑量並停止使用。在秋季和冬季,可以添加厚朴半兩,減掉黃連半兩,但不要使用黃芩。
“鱉甲湯”是一種治療積氣引起的疾病的方法,例如心臟周圍的疼痛以及無法消除的症狀等。這種疾病的特徵包括:胸部不適感如同手臂一樣,且難以緩解;排尿困難。
該方劑包含以下成分及其用量:
- 鱉甲(去除外衣, 用醋炒至黃色): 一份;
- 芍藥: 一份;
- 當歸: 一份;
- 柴胡: 一份;
- 生地 (新鮮生薑): 一份;
- 官桂: 一份;
- 大腹皮: 一份;
每個療程需服用三錢,用水煮沸,放入生薑和木香半錢,然後繼續燉煮至八分鐘即可飲用。建議早上溫熱服用。
脾之積,痞氣丸,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厚朴(制,半生半炒),黃連(八錢),吳茱萸,黃芩,白朮(各三錢),白茯苓(另為末),澤瀉(各一錢),巴豆霜(另研,四分),乾薑(炮),縮砂,茵陳(各一錢半),川烏(炮,去皮臍),川椒(炒。各五分),桂(四分),人參(一錢)
上末,旋入巴霜、茯苓和勻,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食遠,淡甘草湯下。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白話文:
脾臟積滯的問題,可以用痞氣丸治療。患者會感到胃部不適,腹部腫脹得如同盤子一樣,長時間不見改善,還會影響四肢的活動,出現黃疸,飲食也影響到肌肉和皮膚。
製作饒氣丸的材料包括:厚朴(半生半炒)、黃連(八錢)、吳茱萸、黃芩、白朮(各三錢)、白茯苓(另磨成粉)、澤瀉(各一錢)、巴豆霜(另研,四分)、乾薑(炮製過的)、縮砂、茵陳(各一錢半),川烏(炮製後去皮臍)、川椒(炒過,各五分)、桂(四分)、人參(一錢)。
將這些材料磨成粉,然後加入巴豆霜和白茯苓混合,接著用蜜糖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初次服用兩丸,之後每日增加一丸,逐漸加到大便略微稀薄為止。然後再從兩丸開始服用。飯後服用,可用淡甘草湯送服。這樣循環進行,積滯會減少大半,之後不再服用。
加減痞氣丸,孟秋合此。
黃芩(酒炒),益智,吳茱萸,歸尾,橘紅,附子(各三分),厚朴(一錢),黃連(酒炒),半夏,紅花(各五分),青皮,廣朮,神麯,茯苓,昆布,熟地,人參,炙甘草,巴霜,葛根(各二分),澤瀉
上末,蒸餅糊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下。
《宣明》,白朮丸,治息積脅下,氣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爾。
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桔梗(醋炒),陳皮,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配方和劑量:
- 加減痞氣丸:黃芩、益智、吳茱萸、歸尾、橘紅、附子(各三分之一)、厚朴(一錢)、黃連(用酒炒過)、半夏、紅花(各五分之一)、青皮、廣術、神曲、茯苓、昆布、熟地、人參、炙甘草、巴霜、葛根(各四分之一)。
- 澤瀉:澤瀉。
以上藥物研磨爲粉末後,加入適量的蒸餅糊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籽一般。初次服用兩顆,每天增加一顆,直到排泄物稍微變得稀薄爲止。之後再次從兩顆開始逐漸增加用量,並且使用淡甘草湯送服。
另一個方劑是白朮丸:
- 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半)、人參(兩份)、桔梗(用醋炒過後)、陳皮、甘草(每種一份)。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服。
加減息賁丸,仲夏合此。其積為病,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氣滯則短氣,血凝泣則寒熱相參,氣分寒,血分熱,治宜益元氣,泄陰火,破氣,消其堅也。
川烏,乾薑,桔梗,白豆蔻(各一錢),人參,桂枝(各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紫菀,厚朴,茯苓,川椒(炒,去汗),京三稜,天門冬(去心。各一錢半),青皮(七分),紅花(少許),巴豆霜(四分)
白話文:
把以上草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像油桐籽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個藥丸,用溫暖的米酒送服,一天三次。 在仲夏時節使用這個方劑。如果因為疾病而有癥瘕、寒熱交錯、呼吸困難、脈搏混亂、失眠、出血等症狀,並且氣血不暢導致短暫的呼吸困難和寒熱交替的情況,治療應該增強元氣,排出陰火,打破阻塞,消除硬塊。 配方中的成分包括:川烏、乾薑、桔梗、白豆蔻、人參、桂枝、陳皮、黃連、紫菀、厚朴、茯苓、川椒(炒過後去除水分)、京三稜、天門冬(去掉中心部分) 、青皮、紅花以及巴豆霜。其中每個成分的份量分別是:川烏、乾薑、桔梗、白豆蔻各一錢;人參、桂枝各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紫菀、厚朴、茯苓、川椒(炒過後去除水分)、京三稜、天門冬(去掉中心部分) 各一錢半;青皮七分;紅花少量;巴豆霜四分。
上末,蒸餅糊為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加至大便微溏,從二丸加服,食前薑湯下。忌酒、面、辛辣、生冷物。
腎之積,奔豚丸,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男子內結七疝,女從瘕聚帶下。
苦楝(酒者,三錢),黃連(炒,五錢),白茯苓,澤瀉,菖蒲(各二錢),川烏(炮),丁香(各五分),玄胡索(一錢半),全蠍,附子,獨活(各一錢),巴豆霜(四分),厚朴(薑製,七錢),肉桂(三分)
白話文:
以上文字是古文中的一段,以下是其簡化版:
將藥粉與蒸餅混合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籽。開始服用2顆,每天增加一顆,直到出現輕微腹瀉爲止,並從2顆起逐漸增加劑量,在飯前進食薑湯送服。禁忌飲酒、吃麪包、辣椒和生冷食物。 腎積病可以通過使用“奔豚丸”來治療,這種病症發於腹部下方並上升到心臟位置,形狀像豬仔一樣,發作時間不定。如果長期不愈,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骨骼虛弱以及氣短等症狀;男性可能會有內結性睪丸炎等疾病,女性則可能出現卵巢囊腫等問題。“苦楝”、“黃連”、“白茯苓”、“澤瀉”、“菖蒲”、“川烏”、“丁香”、“玄胡索”、“全蠍”、“附子”、“獨活”、“巴豆霜”、“厚朴”和“肉桂”的組合可以用於治療此症。
上末,旋入巴豆霜、茯苓和勻,蜜丸桐子大。服法如前,食遠,淡鹽湯下。秋冬加厚朴半兩。如積熱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牡蠣三錢,疝帶勿加。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其本也,余積皆然。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如服藥人氣短,加厚朴;如服藥人悶亂,減桂。
白話文:
以上就是對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簡要介紹了。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它們的意思。
上末:把所有的材料都研磨成粉末狀。旋入巴豆霜、茯苓和勻:加入巴豆霜和茯苓粉後攪拌均勻。蜜丸桐子大:用蜂蜜製成像油桐果實大小的丸子。服法如前: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食遠,淡鹽湯下:在進餐後一段時間內喝淡鹽水送服。秋冬加厚朴半兩:秋冬季節增加厚朴半兩。如積熱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牡蠣三錢,疝帶勿加:如果症狀嚴重且持續不斷,應先服用先前開出的處方,並在此基礎上添加牡蠣三錢(但不要添加到疝帶)。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如果病變部位有大量堆積物,必須等到大部分被消除掉才能停止使用該藥品,否則會導致死亡。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其本也,餘積皆然:如果腹部充滿堆積物或者只有一部分堆積物存在時,應該首先確定它是從哪個器官開始產生的,然後再服用相應的治療藥品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根除疾病根源,其他類似情況也是如此處理。如服藥人覺得身體發熱,可酌情增 加 黃 連 的 劑量; 如果 感 到 疲 勞 或者呼吸急促等症狀出現時,則 可 酌 情 增 加 厚 樸 的劑量; 如 果 出現 心慌意亂等症狀時則應減少肉桂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