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5)
第十二卷 (5)
1. 著痹治劑(麻木同。)
經謂:濕氣勝者為著痹。河間曰:著者,留著其處而不去,或四肢麻木拘攣也。經又曰: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淫淫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靈樞》曰:衛氣不行則為麻木。
丹溪曰:麻是氣虛,朮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感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並作者,古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後補也。當以類而推治。
白話文:
經書提到:濕氣過重會導致「著痹」,意思是濕氣停留於某個部位,無法散去,常伴有四肢麻木、拘縮的情況。經書還指出,如果病情長期存在,深入體內,使得營養和衛氣的循環變得緩慢,經絡的運作時常不暢,因此會感到疼痛不顯著,皮膚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因而會出現不敏感的情況。這裡所說的「不敏感」,可能遍及全身或四肢,感覺像是被輕微捆綁住,沒有知覺,如同纏繞的繩索剛剛鬆開的狀態,古代醫學中稱為「麻、木」。《靈樞》認為,衛氣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麻、木」現象。
丹溪認為,「麻」是由於氣虛所致,「木」則與濕、痰、死血有關,因此「麻」、「木」可以看作是不敏感現象的兩種不同表現。不過,也有氣血雙虛的情況,其中可能只有「麻」的表現。此外,也可能因為虛弱而感染了濕邪,導致「麻、木」並存。另外,因虛弱而感染風寒濕三邪,也會導致全身抽搐、麻木等症狀,這種情況在古代醫學中稱為「周痹」。治療上應先用發汗的方法,再進行補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對應的治療。
丹溪云:十指麻木,乃胃中有濕痰死血,宜大棗加蒼朮、白朮、桃仁、紅花、附子。
【脈法】
脈沉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後得之,麻在下體也。脈浮而緩者屬濕,為麻痹。脈緊而緩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東垣,神效黃耆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後臂,或腳腿麻木不仁,並皆治之。又治兩目緊急縮小,羞明畏日,隱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昏花,手不得近。或目少睛光,或目熱如火,服五六貼神效。
白話文:
丹溪認為十指麻木是胃裡有濕痰和死血引起的,可以用大棗、蒼朮、白朮、桃仁、紅花、附子來治療。
根據脈象來看,脈沉而濡屬於氣虛,在關脈之前摸到,麻木在上半身;在關脈之後摸到,麻木在下半身。脈浮而緩屬於濕,導致麻痺。脈緊而緩屬於寒,導致痛痹。脈澀而芤屬於死血,導致木僵,感覺不到痛癢。
東垣的《神效黃耆湯》可以治療全身麻木不仁,無論是左邊、右邊、半身麻木,或是面部、頭部、手臂、腿部麻木不仁,都可以用這個方子。它還可以治療兩眼緊縮、畏光、視力模糊、眼睛疼痛、視力減弱、眼球發熱等症状。服用五到六帖就能看到效果。
黃耆,蔓荊子(各二兩),人參,甘草(炙),白芍藥(各一兩),陳皮(五錢)
每服五六錢。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如有大熱症,加黃柏三錢,酒炒四次;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加黃柏,再加黃耆一兩;如眼縮小,去芍藥,忌酒、醋、濕面、蔥、韭、蒜、大料等物,及淡滲生冷硬物;麻木重甚者,加芍藥(一兩)、木通(一兩)。
白話文:
- 黃耆:適量
- 蔓荊子:適量
- 人參:適量
- 甘草(炙):適量
- 白芍藥:適量
- 陳皮:適量
每次服用約五六錢。
若出現小便淋灕不順的情況,可加入澤瀉五分。
若有高熱症狀,可加入黃柏三錢,並經過四次的酒炒。
若感到麻木無知覺,即使有熱症狀,也避免加入黃柏,再增加一兩的黃耆。
若眼睛收縮變小,應去除白芍藥,避免攝取酒、醋、濕面、蔥、韭、蒜、大料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淡滲生冷硬的食物。
若麻木感非常嚴重,則需添加一兩的白芍藥和一兩的木通。
請注意,這些內容僅供參考,實際使用前請諮詢專業醫師或中醫師,以獲得個別化的治療建議。
芍藥補氣湯,治皮膚間有麻木,此肺氣不行也。
黃耆,橘紅,甘草(炙。各一兩),白芍藥(一兩半),澤瀉(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如肌肉麻,必待瀉營氣而愈。如濕熱相合,四肢沉痛,當瀉濕熱。(此潔古立效神方。)
東垣治杜彥逵患左手右腿麻木,大指次指亦嘗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諸醫不效。脈之曰:麻者氣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填塞經絡,四肢俱虛,故生麻木不仁。與一藥決三日效。
遂制人參益氣湯,服二日,便覺手心熱,手指中間如氣滿脹,至三日後,又覺兩手指中間皮肉如不敢觸者,似癢痛、滿脹之意,知其氣已遍至,乃於兩手指甲傍,各以三稜針一刺之,微見血如黍黏許,則痹自息矣。又為處第二、第三方,服之全安。
白話文:
芍藥補氣湯與人參益氣湯 治麻木
芍藥補氣湯,用於治療皮膚間出現麻木的症狀,這是因為肺氣運行不暢所致。
方劑組成:黃耆、橘紅、甘草(炙)、白芍藥、澤瀉。各取一兩,白芍藥取一兩半,澤瀉取五錢。
用法:每服一兩,水煎服用。
功效:若肌肉麻木,需待藥物瀉去營氣方能痊癒。若濕熱交雜,導致四肢沉重疼痛,則需瀉去濕熱。(此方為古方,效果顯著)
東垣先生曾治療杜彥逵的左手右手麻木,大拇指食指也常麻木至手腕,已持續三年多,眾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東垣先生診脈後說道:麻木是氣虛的表現,真氣不足,不能流通,阻塞經絡,四肢都虛弱,所以才會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只需一劑藥方,三日便可見效。
於是,東垣先生開了 人參益氣湯,患者服藥兩天後,便感覺手心發熱,手指間像是氣體充盈飽脹。第三天後,又感覺兩手指間的皮膚和肌肉像是不能觸碰一樣,感覺癢痛、脹滿,這說明藥氣已經運行到手指。於是,東垣先生用三稜針在患者兩手指甲邊各刺一針,微見血如黍米大小,麻木症狀便自行消失。之後又用此方法治療其他患者,也均獲得痊癒。
人參益氣湯,治五六月間兩手麻木,四肢倦怠惰嗜臥,乃濕熱傷元氣也。
黃耆(八錢),人參,甘草(生。各五錢),芍藥,升麻(各三錢),柴胡(二錢半),五味子(一百二十粒),甘草(炙,二錢)
每六七錢水煎,空心服,服後令少睡,於麻痹處按摩,屈伸少時。午飯前一服,日二。
第二次藥,煎服如前:
黃耆(八錢),紅花(五分),陳皮(一錢),澤瀉(一錢)
第三次服藥:
黃耆(六錢),黃柏(一錢三分),橘紅(三錢),白芍藥(五錢),升麻,澤瀉(各二錢),黃芩(八錢),五味子(百粒),甘草(炙,一分,生四分)
白話文:
人參益氣湯,治療夏季手麻疲乏
此方用於治療五、六月間出現兩手麻木、四肢倦怠嗜睡的症狀,屬於濕熱傷元氣導致。
第一劑藥方:
- 黃耆:八錢
- 人參:五錢
- 甘草(生):五錢
- 芍藥:三錢
- 升麻:三錢
- 柴胡:二錢半
- 五味子:一百二十粒
- 甘草(炙):二錢
將藥方用六七錢水煎服,空腹服用,服藥後稍作休息,並按摩麻痺處,輕輕屈伸四肢片刻。午飯前再服用一劑,每日服用兩劑。
第二劑藥方:
- 黃耆:八錢
- 紅花:五分
- 陳皮:一錢
- 澤瀉:一錢
煎服方法同第一劑。
第三劑藥方:
- 黃耆:六錢
- 黃柏:一錢三分
- 橘紅:三錢
- 白芍藥:五錢
- 升麻:二錢
- 澤瀉:二錢
- 黃芩:八錢
- 五味子:百粒
- 甘草(炙):一分,生四分
煎服方法同第一劑。
分四帖,煎服如前。(秋涼去五味子,冬月去黃芩效。)
除濕補氣湯,治左腿麻木沉重。
黃耆(八錢),甘草梢(六錢),升麻梢,柴胡,當歸,澤瀉(各二錢),五味子(百二十粒),紅花(二錢半),青皮(四錢),陳皮(一錢)
分四服,水煎,熱服。
治趙節使,年七旬,病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啞不鳴,身重如山。診得左脈洪大有力,是邪客於經絡,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予曰:君之病皆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周身,終而復始。蓋手之三陽,從手至表,上行至頭。
白話文:
這帖藥分四帖,按照之前的煎藥方法煎服。秋天涼了之後去掉五味子,冬天則去掉黃芩。這帖藥叫「除濕補氣湯」,可以治療左腿麻木沉重。藥方如下:黃耆八錢,甘草梢六錢,升麻梢、柴胡、當歸各二錢,澤瀉二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紅花二錢半,青皮四錢,陳皮一錢。分四服,水煎,趁熱服用。這帖藥是治療趙節使的,他七十歲,病症是身體發熱麻木,大腿膝蓋無力,吃飯時出汗,莫名其妙地喜笑,容易飢餓,痰涎不暢,舌頭僵硬難以說話,聲音嘶啞,身體沉重如山。診斷結果是左脈洪大有力,說明邪氣侵犯了經絡,兩臂外側有幾個瘢痕。於是詢問他原因,他說這是因為燃香引起的。我說:你的病症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人體的十二經脈灌溉全身,循環往復。手的三陽經從手部開始,向外延伸,向上行至頭部。
加之以火邪並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毒行散於周身而熱麻。經云: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沉重無力。飲食入胃,剽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穀善飢,肺金衰則聲啞不鳴。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焦枯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加以火毒,熱傷於經絡而為此病明矣。乃制清陽補氣湯服之,不旬日而愈。
清陽補氣湯
蒼朮(四錢),藁本,知母(酒浸),當歸,甘草(生。各二錢),柴胡,黃柏(酒浸),黃耆(各三錢),升麻(六錢),陳皮(二錢半),五味子(一錢半)
白話文:
外加火邪,與陽氣交合,病情非常嚴重。因此邪熱毒氣散佈全身,引起發熱麻木。古籍記載: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氣虛弱,胃氣虛弱則廉泉穴開張,所以口水流出。熱傷元氣,導致身體沉重無力。食物進入胃中,陽氣失常,所以多汗。心火旺盛則胡言亂語,喜笑無常。脾胃有熱則食慾旺盛,總是感到飢餓。肺金虛弱則聲音嘶啞,無法發聲。張仲景說:脈象微弱,切不可灸。
焦枯傷筋,血難以恢復。病人平時飲食過於油膩,再加上火毒入侵,熱邪傷及經絡,導致此病。因此,我開了清陽補氣湯,服用不到十天就痊癒了。
清陽補氣湯:蒼朮四錢,藁本,知母(酒浸),當歸,甘草(生,各二錢),柴胡,黃柏(酒浸),黃耆(各三錢),升麻六錢,陳皮二錢半,五味子一錢半。
每七錢,水煎,空心服。
治李正夫人病,診得六脈中俱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症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夜甚,覺而目開則麻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病不作,懼其麻木,不敢閤眼,故不得眠。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時煩躁,短促而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閤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
《內經》曰: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病閉目而靜重。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雖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則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如繩縛系之人,釋之覺麻木作而不敢動,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不須治風,當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
白話文:
每一兩七錢,用水煎煮後,空腹服用。
治療李正夫人的病症,診斷出六脈中皆有弦洪緩的合併現象,按壓時感覺無力。弦脈在上代表風熱,往下進入陰部,陽氣不能正常運行,其症狀表現為閉眼時全身癱軟麻木,白天減少,夜晚加重,醒來後眼睛開闔則麻木感逐漸消退,時間長了則停止,經常開著眼睛,這種病不會發作,她害怕麻木感,不敢閉眼,因此無法入睡。全身感到沈重,時常有咳嗽,覺得胸部常常有痰而不順暢,時常焦慮不安,呼吸急促而喘息,皮膚肥厚,飲食和大小便都正常,但最痛苦的是怕麻木,不敢閉眼。觀察她的面色脈象,病狀與體徵相應且不逆轉。
《內經》說:陽氣過盛時會閉眼並動得輕盈,陰病時閉眼則靜態感加重,這是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的表現。而且麻木感通常被認為是風邪所致,即使是三尺高的小孩也會這麼認為。但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並非如此,例如久坐後起身也會有麻木感,假設有人被繩索捆綁,放開後會感到麻木,但時間久了自然會好。以此作為參考,這並不是風邪導致的,而是氣血流通不暢所致。無需治風,應該補充肺中的氣,那麼麻木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知其經絡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為麻木也,當兼去陰火則愈矣。時痰嗽者,秋涼在外,濕在上作也,當實其皮毛,以溫劑。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躁作,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去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
補氣升陽和中湯
黃耆(五錢),人參,白芍(各三錢),甘草(炙),佛耳草(各四錢),陳皮,白朮,歸身(各二錢),甘草(生,去腎熱),黃柏(酒浸,除濕瀉火),白茯苓(除濕導火),澤瀉(同上),升麻(行陽明經),柴胡,草豆蔻(益陽退寒。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經絡的陰火侵犯陽分,導致火氣在內部活動,就會出現麻木的症状,應當同時去除陰火才能痊癒。如果出現痰咳,可能是秋涼之氣從外侵入,濕氣在上焦作祟,應該滋養皮毛,服用溫性的藥物。身體沉重脈搏緩慢,可能是濕氣潛伏在體內所致,有時會感到躁動不安,應當升陽助氣、益血,並微微瀉去陰火。去除濕氣,疏通經脈,調和陰陽,就不再是五臟六腑本身存在的邪氣了。可以用補氣升陽和中湯治療。
補氣升陽和中湯:
黃耆五錢,人參、白芍各三錢,甘草(炙)四錢,佛耳草四錢,陳皮、白朮、歸身各二錢,甘草(生,去腎熱)、黃柏(酒浸,除濕瀉火)、白茯苓(除濕導火)、澤瀉(同上)、升麻(行陽明經)、柴胡、草豆蔻(益陽退寒)各一錢。
每服三五錢,水煎,稍熱服,八帖愈。
溫經除濕湯,李夫人,冬寒霜時病作,四肢無力,乃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是濁氣不降欲滿也。閤眼麻木者,陽道不行也。開眼不麻木者,目開助陽道,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旋眩運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伸越而作也。
羌活(七分),獨活,當歸,麻黃(去節),黃柏(各三分),白芍(三錢),柴胡,黃連,黃耆,草豆蔻,神麯,木香(各二分),陳皮,蒼朮(各二錢),人參,甘草(炙),白朮,豬苓,澤瀉(各一錢),升麻(五分)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至五錢,用水煎煮,稍稍放涼後服用,八帖即可痊癒。李夫人在冬寒霜降時發病,四肢無力,出現痿厥,是濕熱停留在下焦的表現。醋心,說明濁氣不下降,欲向上滿溢。閤眼麻木,說明陽氣運行不暢。開眼不麻木,是因為眼睛睜開有助於陽氣運行,所以陰寒之氣稍稍退卻。頭旋眩運,是因為風氣下陷於血分,無法伸展而導致。方中羌活(七分)、獨活、當歸、麻黃(去節)、黃柏(各三分)、白芍(三錢)、柴胡、黃連、黃耆、草豆蔻、神麴、木香(各二分)、陳皮、蒼朮(各二錢)、人參、甘草(炙)、白朮、豬苓、澤瀉(各一錢)、升麻(五分)。
分二服,水煎,熱服。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
濕氣風症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獨活,甘草(炙。各五分),藁本,陳皮,黃柏,川芎(各三分),蒼朮,黃耆(各一錢),豬苓,澤瀉(各二分),茯苓(二錢),黃連(一分),升麻(一分)
每服五六錢,水煎,熱服。量虛實用,如不盡症候,依加減法用之。
《濟世》,茯苓湯,治停飲、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兩份,用清水煎煮,趁熱服用。這是治療四肢沉重、疼痛無力的一味良藥。
若濕氣風症久久不退,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持續不斷,可以使用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
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獨活、甘草(炙,各五分),藁本、陳皮、黃柏、川芎各三分,蒼朮、黃耆各一錢,豬苓、澤瀉各二分,茯苓二錢,黃連一分,升麻一分。
每次服用五六錢,用清水煎煮,趁熱服用。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用量,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根據症狀加減藥材。
《濟世》中記載,茯苓湯可以治療停飲、支飲、手足麻痺、嗜睡、頭昏目眩等症狀。
赤茯苓,半夏,陳皮(各一兩),枳實(炒),桔梗,甘草(炙。各半兩)
每服五六錢,姜三片,水煎。
《宣明》,茯苓川芎湯,治著痹。濕地水氣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濡者。著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木,拘攣浮腫。
赤茯苓,防風,川芎,麻黃,芍藥,桑白皮,甘草(炙),官桂,當歸(各五分)
棗三枚,水煎服。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五痹湯,風寒濕之氣,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頑不仁。
白話文:
赤茯苓、半夏、陳皮各一兩,枳實(炒)、桔梗、甘草(炙)各半兩,每服五六錢,加姜三片,水煎服用。
茯苓川芎湯用赤茯苓、防風、川芎、麻黃、芍藥、桑白皮、甘草(炙)、官桂、當歸各五分,棗三枚,水煎服。若要出汗,可用粥投藥。
五痹湯則用於風寒濕之氣留滯肌體,導致手足無力、麻木不仁的情況。
片子薑黃(一兩),羌活,白朮,防己(各二兩),甘草(炙,五錢)
每五六錢,姜三片,水煎服。
續斷丸(《本事方》),治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痹。
川續斷,當歸,萆薢,天麻,防風,大附子(各一兩),川芎(七錢半),乳香,沒藥(各五分)
煉蜜為丸,梧子大。每四十丸,溫酒米飲任下。
白話文:
取薑黃一兩、羌活、白朮、防己各二兩、甘草(炙)五錢,每劑五六錢,加姜三片,水煎服。此方名為續斷丸,出自《本事方》,主治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痺。另取川續斷、當歸、萆薢、天麻、防風、大附子各一兩,川芎七錢半,乳香、沒藥各五分,煉蜜為丸,梧子大小,每服四十丸,溫酒或米飲送服。
又,增減續斷丸,治寒濕之氣痹滯,關節麻木疼痛。
人參,防風,鹿角膠,白朮(炒。各七兩),黃耆,續斷,苡仁,山芋,牡丹皮,麥門冬,地黃,桂心,山茱萸,白茯苓,石斛(各二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酒下。
三痹湯,治血氣澀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疾。
川續斷,杜仲(薑汁炒),防風,桂心,人參,當歸,白茯苓,白芍藥,甘草,黃耆,牛膝,細辛(各一兩),川獨活,川芎,秦艽,生地(各五錢)
白話文:
增減續斷丸用於治療寒濕之氣導致的關節麻木疼痛,其組成包括人參、防風、鹿角膠、白朮(炒)、黃耆、續斷、苡仁、山芋、牡丹皮、麥門冬、地黃、桂心、山茱萸、白茯苓、石斛等,做成蜜丸,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三痹湯用於治療血氣瘀滯導致的手足拘攣、風痹等疾病,其組成包括川續斷、杜仲(薑汁炒)、防風、桂心、人參、當歸、白茯苓、白芍藥、甘草、黃耆、牛膝、細辛、川獨活、川芎、秦艽、生地等。
每服六七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濟生》,黃耆酒,治風濕癢痛,筋脈攣急,身體頑麻。
黃耆,當歸,白朮,虎骨,萆薢,雲母粉,木香,防風,官桂,天麻,石斛,茵芋葉,仙靈脾,川續斷,白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用絹袋盛,以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飲之,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宣明》,防風天麻散,治風麻痹,走注肢節疼痛,中風偏枯,或暴瘖難語,內外風熱壅塞。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材六七錢,加入三片薑和一枚紅棗,用清水煎煮。
黃耆酒方,出自《濟生》,主治風濕瘙癢疼痛、筋脈攣縮、身體麻木。
配方:黃耆、當歸、白朮、虎骨、萆薢、雲母粉、木香、防風、官桂、天麻、石斛、茵芋葉、仙靈脾、川續斷、白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將所有藥材用絹袋盛裝,浸泡在一斗好酒中,春夏秋冬浸泡時間分別為五、三、七、十天。每次服用一盞,溫熱飲用,保持酒氣不斷效果最佳。
防風天麻散方,出自《宣明》,主治風痺、肢節疼痛、中風偏癱、失語、內外風熱壅塞。
天麻,甘草,羌活,防風,白芷,川芎,歸尾,草烏頭,白附子,荊芥穗(各五錢),滑石(二兩)
上末,熱酒化蜜少許,調半錢,加至一錢,覺藥力運行,微麻為度。煉蜜丸,彈子大。熱酒化下半丸或一丸,細嚼白湯下。
《衍義》方,治風冷氣血閉,手足體疼痛、冷麻。
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乳香(五錢)
上末,水丸,彈子大。每一丸,生薑酒磨服。
白話文:
天麻、甘草、羌活、防風、白芷、川芎、歸尾、草烏頭、白附子、荊芥穗各五錢,滑石二兩,研成細末,用熱酒調入少許蜂蜜,每次服用半錢至一錢,感覺藥力運行,微微麻痺即可。製成蜜丸,如彈子大小。用熱酒化開半丸或一丸,細嚼後用白湯送服。此方主治風寒濕邪入侵,氣血閉阻,導致手足身體疼痛、麻木發冷。另外,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川烏頭一兩半(炮製去皮),乳香五錢,研成細末,製成水丸,如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酒磨碎服用。
河間,前胡散,治榮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𤸷重,名曰肉苛。
前胡,白芷,細辛,官桂,白朮,川芎(各三兩),附子(炮),吳茱萸,當歸,川椒(去子並閉口者,生用。各二兩)
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豬脂膏五斤,入藥煎,候白芷黃紫色,濾其渣,成膏,病在處摩之。凡癥瘕、瘡痍皆治,並去諸風瘡癢痛,傷折墜損,凡摩內皆可用之。
吳茱萸散
白話文:
河間所著《前胡散》,用於治療氣虛衛實、肌肉麻木不仁、身體沉重,俗稱“肉苛”的病症。
藥方如下:
前胡、白芷、細辛、官桂、白朮、川芎各三兩,附子(炮製)、吳茱萸、當歸、川椒(去子及閉口者,生用)各二兩。
將藥物與三升茶酒拌勻,放置一晚,再以煉好的豬脂膏五斤入藥煎煮,煮至白芷呈黃紫色時,濾去藥渣,即可得藥膏。患處塗抹藥膏,可用於治療各種癥瘕、瘡痍,也能消除各種風瘡瘙癢疼痛,以及跌打損傷,內服外用皆可。
此方亦稱「吳茱萸散」。
吳茱萸,肉豆蔻(麵裹煨),乾薑,甘草(炙),神麯(炒),砂仁(各一兩),白朮,厚朴(薑製),陳皮(各二錢)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腎瀝湯
麥門冬,五味子,犀角(各一錢半),杜仲,桔梗,赤芍藥,木通(各一錢),桑螵蛸(一個)
水二盅,入羊腎少許,煎至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吳茱萸、肉豆蔻(表面覆蓋麵粉後加熱處理)、乾薑、甘草(用火烤熟)、神麯(炒熟)、砂仁(各取一兩)、白朮、厚朴(用薑汁浸泡)、陳皮(各取二錢)。
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二錢,空腹時用米湯調服。
腎瀝湯
麥門冬、五味子、犀角(各取一錢半)、杜仲、桔梗、赤芍藥、木通(各取一錢)、桑螵蛸(一個)
取二盅水,加入少量羊腎,煮至剩下八分量,飯前服用。
加味五痹湯,治五臟痹症。
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川芎(各一錢,肝、心、腎痹倍之),五味子(十五粒),細辛(七分),白朮(一錢,脾痹倍之),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食遠服。肝痹加酸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白話文:
加味五痹湯,用於治療五臟痹症。方劑包含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川芎(各一錢,肝、心、腎痹症加倍)、五味子(十五粒)、細辛(七分)、白朮(一錢,脾痹症加倍)、甘草(五分)。另加薑一片,水煎,飯後服用。針對不同臟腑痹症,還需加入特定藥材:肝痹加酸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活絡丹,治手足攣拳,筋脈不舒,皆風邪濕毒留滯經絡,渾身走注疼痛。
南星,川芎,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各二兩)
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清涼潤燥湯,治風熱血燥麻木。
當歸,生地(各一錢半),黃連,黃芩,芍藥,川芎(各一錢),天麻,防風,羌活,荊芥(各八分),細辛(六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麻甚者加川烏,炮過,三分,以行經絡。
止麻清痰飲,治口舌麻木,延及口角頭面者。
白話文:
「活絡丹」治手腳緊握成拳,筋脈不舒展,皆因風寒濕毒停留在經絡,導致全身疼痛。方劑包含南星、川芎、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各二兩,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清涼潤燥湯」治風熱血燥導致的麻木。方劑包含當歸、生地各一錢半,黃連、黃芩、芍藥、川芎各一錢,天麻、防風、羌活、荊芥各八分,細辛六分,甘草五分,水煎服。麻木嚴重者,可加炮製過的川烏三分,以疏通經絡。
「止麻清痰飲」治口舌麻木,並延及口角頭面者。
黃連(一錢二分),貝母,瓜蔞仁,黃芩,茯苓,桔梗,枳殼,橘紅,南星(用白礬、皂角、生薑同煮透。各一錢),天麻,甘草,細辛(各五分),血虛加當歸一錢。
水煎,入薑汁一匙,竹瀝三四匙,食遠服。
經驗,三妙丸,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如火熱。
蒼朮(六兩),黃柏(四兩,酒炒),川牛膝(酒浸,二兩)
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白話文:
黃連、貝母、瓜蔞仁、黃芩、茯苓、桔梗、枳殼、橘紅、南星(用白礬、皂角、生薑同煮透,各一錢)、天麻、甘草、細辛(各五分),血虛者加當歸一錢,加水煎煮,加入薑汁一匙、竹瀝三四匙,飯後服用。
經驗表明,三妙丸可以治療濕熱下注,雙腿麻木如火熱。
蒼朮六兩,黃柏四兩(酒炒),川牛膝二兩(酒浸),製成麵糊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淡鹽湯送服。
仲景治血痹,桂枝五物湯,血痹陰陽俱微,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耆,桂枝,芍藥(各二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木香丸,腸痹腹㽲痛,時發飧泄,氣不消化,小便秘澀。
木香,白朮,官桂,蕪荑,良薑,訶子皮(各一兩),附子(炮),厚朴,肉蔻(各二兩),乾薑(三分),甘草(五錢半)
為末,曲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薑湯吞下。
白話文:
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治療血痹症狀,使用桂枝五物湯。此方適用於血脈流通不暢,陰陽兩虛的情況,臨牀表現為身體某部位麻木,類似風濕病的症狀。方劑成分包括黃耆、桂枝、芍藥(各二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用六升水煎煮至剩二升,分次溫服,每日三次。
另外一種名為「木香丸」的藥方,針對腸痹導致的腹痛、時常腹瀉、消化不良以及小便不通暢等症狀。該藥方包含木香、白朮、官桂、蕪荑、良薑、訶子皮(各一兩)、附子(炮)、厚朴、肉蔻(各二兩)、乾薑(三分)、甘草(五錢半)。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與曲面糊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粒,空腹時以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