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四卷 (18)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18)

1. 噎膈

又曰:人參治翻胃之良。

用人參二兩,拍破,每服一兩,水一盅半,煎四分,熱服。兼以人參汁煮粥吃愈。有人患翻胃,諸方不瘥,只服人參而愈。若卒嘔吐逆,凡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為丸服良。

劉宗厚曰:按古治翻胃諸方,悉是香燥大熱之藥,皆不足為法。今姑採一二方以備用耳。至於丹溪所言,補血益陰潤燥和胃調中等藥,雖無其方,自宜隨證設施。觀其立論,則思過半矣。

治噎禁方

皂角黃(三分,每春夏雨後,樹上生,如菌樣),蘆根(浮露水上者,三錢),橘紅(七分),烏藥(一錢),桔梗(二錢),枳實(八分)

水二盅,煎一盅,先服一酒杯,漸漸加之。渣再煎。

生生子曰:噎膈之病,氣鬱居多,然亦有陰血不足者。少壯之人,日以酒色是耽,胃中之火沸騰,則上焦肺金先受邪矣。金主降令者也,火凌於肺,津液成濁,況又下竭腎水,將何攝伏其火以下行耶?經曰:大便者,腎之所主。陰血既虧,則大便燥結,結則下焦閉而氣反上衝。

經曰:幽門不通,上衝吸門。又曰:肺出氣,腎納氣,虛則失司乃職,是有陽而無陰,有升而無降也。故守真、子和、丹溪,皆以火熱而言,戒用剛燥,其意深矣。然用藥必假滋陰潤燥為主。陰血生則大便潤,潤則下焦開,開則氣降,腎司職而病尋愈矣。噫!用藥之法,固為詳悉。

然人不能鐵石其心,痛斷酒色,則雖日飲瓊漿,亦莫能以致其生也。予特附於篇末,俾病者自加珍重。孰非愈病之藥石耶?

白話文:

噎膈

有人說,人參是治療翻胃(指吃了就吐)的好藥。

方法是:用二兩人參,拍裂,每次用一兩,加一盅半水,煎煮至剩下四分,熱服。也可以用人參汁煮粥吃,效果更好。曾有人患翻胃,各種方法都沒治好,只服用人參就好了。如果突然嘔吐,連喝粥或水都吐出來,身體虛弱,把人參做成藥丸服用效果不錯。

劉宗厚說:我看古代治療翻胃的藥方,大多是辛香燥熱的藥物,這些都不值得效法。我這裡姑且選用一兩個方子備用。至於朱丹溪所說的,用補血、滋陰、潤燥、和胃、調中等藥物,雖然沒有具體藥方,但應該根據病情來靈活運用。他提出的理論,已經考慮到大部分問題了。

以下是一個治療噎膈(指吞嚥困難)的藥方:

皂角黃(三分,春夏雨後樹上長的像菌一樣的東西),蘆根(選取浮在露水上的,三錢),橘紅(七分),烏藥(一錢),桔梗(二錢),枳實(八分)。

加兩盅水,煎至剩一盅,先喝一小杯,慢慢增加用量。藥渣還可以再煎一次服用。

生生子說:噎膈這種病,大多是氣鬱造成的,但也有些是陰血不足引起的。年輕人每天沉迷酒色,導致胃火旺盛,首先會影響上焦的肺。肺的功能是向下肅降,如果肺被火氣侵犯,津液就會變濁。如果還消耗下焦腎水,又怎能抑制火氣使之向下運行呢?《黃帝內經》說:「大便由腎主管」,如果陰血虧虛,就會導致大便乾燥,大便乾燥就會導致下焦堵塞,氣機反而會向上衝。

《黃帝內經》說:「幽門(胃的出口)不通暢,氣就會向上衝擊食道入口。」又說:「肺負責呼氣,腎負責納氣。如果肺腎虛弱,就會失去正常功能,表現為有陽氣而無陰氣,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所以張守真、劉完素、朱丹溪等醫家都認為噎膈是火熱引起的,告誡人們不要使用過於剛猛燥烈的藥物,他們的用意非常深遠。用藥必須以滋陰潤燥為主,陰血充足,大便就會通暢;大便通暢,下焦的氣機就能疏通;氣機向下運行,腎的功能恢復,疾病自然就好轉了。唉!用藥的方法,確實要考慮得很周詳。

但是,如果人們不能下定決心,戒除酒色,即使每天吃山珍海味,也不能保證健康長壽。我特別把這段話放在篇末,希望患者自己要格外珍惜自己的身體。這些告誡難道不是治病的良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