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傷寒十六證

傷寒者,寒傷營血,脈浮而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傷風者,風傷衛氣,脈浮而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傷寒見風者,既傷於寒,復感風邪,惡寒不躁,其脈浮緩。傷風見寒者,既傷於風,復感寒邪,惡風煩躁,其脈浮緊。以上四證,皆冬月即病者。溫病者,冬受寒邪,來春乃發,發熱頭疼,不惡寒而渴,脈浮數。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嘿嘿欲眠,語言難出,四肢不收,尺寸俱浮。溫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溫時行之氣。溫毒者,冬受寒邪,春令早熱,復感其邪。以上五證,皆冬傷於寒,而病發於春,皆有溫之名也。熱病者,冬傷於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

傷暑者,暑熱為邪,自汗煩渴,身熱脈虛。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風濕者,既受濕氣,復感風邪,肢體重痛,額汗脈浮。痙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面赤目赤,口噤頭搖,角弓反張。若先受風邪,復感於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邪,復感於濕,惡風有汗為柔痙。

白話文:

傷寒的病症,是由寒冷侵襲了血液和營養,脈搏浮現且緊繃,伴有頭痛、發燒,沒有汗並且畏寒。傷風的情況,是風邪侵害了身體的防禦系統,脈搏浮現但緩慢,同樣會有頭痛和發燒,但會有出汗且畏風的症狀。傷寒遇上風邪,即在寒邪影響下又受到風邪的幹擾,病人會感到畏寒但不焦躁,脈象呈現浮緩。傷風後再遇到寒邪,即在風邪影響下又受到寒邪的幹擾,病人會感到畏風且煩躁,脈象則會呈現浮緊。以上四種情況,通常在冬天就會出現病徵。

溫病的特徵,是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春天才發病,主要症狀包括發燒、頭痛,不會畏寒反而會口渴,脈象浮動且頻率快。

溫瘧、風溫、溫疫和溫毒,都是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春天因不同的外在環境因素(如再次感受寒邪、春風、春日的溫暖或春季的特殊病氣)而發病。這些病症都有「溫」的稱號。

熱病的病症,是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夏天才發病,主要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發熱、畏寒,脈象洪大且旺盛。

傷暑的病症,是由暑熱引起的,會有自汗、煩渴、身體發熱和脈象虛弱的症狀。傷濕的病症,是由濕邪引起的,會感到身體沉重且疼痛,有自汗,但身體不會太熱,雙腿冰冷,四肢沉重,胸腹有飽脹感。

風濕的病症,是在濕氣的影響下,又受到風邪的幹擾,會感到肢體沉重疼痛,額頭冒汗,脈象浮動。痙的病症,會有身體發熱、腳冷、頭頸僵硬、臉紅眼紅、嘴巴緊閉、頭部搖晃、背部肌肉緊繃的症狀。如果先受到風邪影響,再受到寒邪,沒有汗且畏寒,就是所謂的剛痙;如果先受到風邪影響,再受到濕邪,畏風且有汗,就是所謂的柔痙。

2. 類傷寒五證

一曰痰,中脘停痰,憎寒發熱,自汗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一曰食積,胃中停食,發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一曰虛煩,氣血俱虛,煩躁發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不浮緊,與傷寒異耳。一曰腳氣,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痛,便閉嘔逆,但腳痛,或腫滿,或枯細,與傷寒異耳。一曰內癰,脈浮數,當發熱而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蓄積有膿也。

胸中痛而咳,脈數,咽乾不渴,濁唾腥臭,肺癰也。小腹重,按之痛,便數如淋,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腹皮腫急,滑脈而數,腸癰也。胃脘痛,手不可近,胃脈細,人迎盛者,胃脘癰也。以人迎盛而誤認傷寒,禁其飲食必死。

白話文:

第一種是痰病,因為中脘部位有痰滯留,會出現畏寒、發燒、自汗、胸部脹滿等症狀,但是不會頭痛,脖子也不會僵硬,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二種是食積,因為胃中有食物殘留,會發燒、頭痛,但是身體其他部位不會痛,而且氣口脈象會顯得緊盛,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三種是虛煩,由於氣血兩虛,會感到煩躁和發燒,但是身體不會痛,頭部也不會痛,不會畏寒,脈象也不會浮緊,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四種是腳氣,因為腳部受到寒濕侵襲,會頭痛、身體發熱、四肢關節疼痛,排便困難、嘔吐,但是會腳痛,或是腳部腫脹,或是腳部肌肉萎縮,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五種是內癰,脈象浮數,會發燒且畏寒,如果身體某個地方疼痛,但是飲食正常,可能就是體內有膿包。

如果胸痛並且咳嗽,脈象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痰液混濁且有腥臭味,可能是肺部有癰。

如果下腹部沉重,按壓會痛,頻繁排尿像淋病一樣,出汗且畏寒,身體皮膚粗糙,腹部皮膚腫脹緊繃,脈象滑數,可能是腸道有癰。

如果胃部疼痛,連碰觸都無法忍受,胃部脈象細弱,而人迎脈盛,可能是胃部有癰。如果因為人迎脈盛而誤以為是傷寒,禁止進食的話可能會死亡。

3. 表證

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身痛,腰脊強,目痛、鼻乾、不眠,胸脅痛,耳聾,寒熱,嘔,脈浮而大,或緊或緩。有汗,脈浮緩無力,表虛也,無汗,脈浮緊,表實也。

白話文:

[表症]

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怕風,頭部疼痛、身體各處痠痛,腰背僵硬,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胸部及側腹部疼痛,聽力下降,忽冷忽熱,噁心嘔吐,脈搏浮動且大,或者緊繃,或者弛緩。

如果有出汗,脈搏浮動但緩慢無力,這代表體表防禦功能較弱。如果不出汗,脈搏浮動且緊繃,則代表體表防禦功能較強。

4. 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掌心腋下汗出,腹中硬滿,大便不通,腹痛、腹鳴、自利,小便如常,譫語潮熱,咽乾口渴,舌乾煩滿,囊縮而厥,唇青舌卷,脈沉細,或沉實。腹鳴、自利、不渴,唇青舌卷,無熱惡寒,下利清穀,身痛,脈沉微,裡虛也。腹中硬,大便閉,譫語潮熱,腹痛,不惡寒,反惡熱,譫語,掌心脅下有汗,咽燥腹滿,裡實也。表裡俱見,屬半表半裡,表裡俱無,不可汗下,小柴胡湯隨證加減。

白話文:

[內部病證]

不感覺冷,反而覺得熱,手掌心和腋下出汗,腹部感覺堅硬且飽滿,大便排不出,有腹痛、腸鳴、自發性腹瀉,但小便正常,會說胡話並伴有周期性的高燒,咽喉乾燥口渴,舌頭乾燥且感到煩躁,生殖器收縮且四肢冰冷,嘴脣呈青色且舌頭捲縮,脈搏深沉細微,或者深沉有力。如果出現腸鳴、自發性腹瀉、不口渴,嘴脣青色且舌頭捲縮,沒有發燒反而畏寒,下痢且排出清稀的大便,全身疼痛,脈搏深沉微弱,這是內部虛弱的症狀。

腹部堅硬,大便閉塞,說胡話且伴有周期性高燒,腹痛,不畏寒反而畏熱,說胡話,手掌心和肋下有汗,咽喉乾燥且腹部飽滿,這是內部實證的症狀。

如果同時出現外部和內部的病證,屬於半外半內的病證,若外部和內部病證都不存在,就不能進行發汗或瀉下治療,需使用小柴胡湯,根據具體病證做藥物增減調整。

5. 陰證

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水漿不入,二便不禁,面如刀割,色青黑,或喜向壁臥,目閉不欲見人,鼻氣自冷,唇口不紅,或白、或青、或紫,手足冷,指甲青紫,小便白,或淡黃,大便不實,手按重無大熱,若陰重者,冷透手也。

陰毒者,腎本虛寒,或傷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吐下後變成陰毒,頭痛,腹中絞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手背有冷汗,恍惚,身痛如被杖,虛汗不止,鄭聲,嘔逆,六脈沉微,或尺衰寸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

陰證似陽者,煩躁面赤,身熱、咽痛,煩渴,脈浮微,手足冷,大便泄,小便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熱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此陰盛於內,真陽失守也。

白話文:

[陰證]

身體保持安靜,呼吸短淺,常覺氣不足,視力模糊不清,感覺鼻子無法順利呼吸,食不下嚥,無法正常進食流質食物,大小便失去控制,臉部皮膚感覺如被刀割般疼痛,面色呈現青黑色,有時喜歡面向牆壁躺著,不想睜開眼睛看人,鼻息冰涼,嘴脣與口周邊失去紅潤色彩,可能出現白色、青色或紫色,四肢冰冷,指甲呈現青紫色,小便顏色清澈或淡黃色,大便不成形,用手按壓腹部並無顯著高溫,如果病情加重,冷感甚至能透過手感受到。

所謂的陰毒,起因於腎臟原本就虛弱且寒冷,或是食用過冷的食物,或是受到寒冷的侵襲,或是治療後未妥善調理導致陰毒生成,會出現頭痛,腹部劇烈疼痛,眼睛疼痛,全身疲倦乏力但卻不發燒,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常有冷汗,精神恍惚,全身疼痛如受杖打,虛汗不斷,說話聲音虛弱,嘔吐,脈搏微弱,或尺脈衰弱而寸脈強勁,若在病發第五天內治療還有機會,超過六七天則難以救治。

屬於陰證但表現類似陽證的情況,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面色潮紅,身體發熱,咽喉疼痛,頻繁渴求飲水,脈象浮動微弱,四肢冰冷,大便稀瀉,小便清澈,精神昏沈嗜睡,也有部分病人雖體溫升高卻想穿著衣物,並無口渴感,指甲變黑,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致使真正的陽氣無法維持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