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傷寒

吐者,治其上也,吐中有發散之意,可去胸中之實。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下者,攻其里也,而下法有五:痞滿在氣,燥實在血,四證具者,攻其宜峻也。但見滿燥實者,攻之稍緩;但見痞實者,攻之更緩;或行血畜,或逐水停,輕重緩怠,隨證靈通也。溫者,溫其中也,臟有寒邪,不溫則死。

夫氣為陽,氣虛則寒,故溫即是補,又名救里者,以陽虛可危,亟當救援也。清者,清其熱也,有熱無結,本非下證,若不清之,熱何由散?下後餘邪亦宜清也。補者,救其虛也,古人言之已詳,今人畏而不用,使傷寒犯虛者,坐而待斃,大可憾已。

如屢散而汗不解,陰氣不能達也,人知汗屬於陽,升陽可以解表,不知汗生於陰,補陰可以發汗也。又如內熱不解,屢清而火不退,陰不足也,人知寒涼可以去熱,不知壯水可以制火也。又如正虛邪熾,久而不痊,補正則邪自除,溫中則寒自散,此必見衰微之陰脈者也。《傷寒論》曰:陰證得陽脈者生,陽證得陰脈者死。

人皆奉其言,未知繹其義。夫正氣實者,多見陽脈;正氣虛者,多見陰脈。證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陳氏曰:凡察陰證,不論熱與不熱,惟憑脈用藥,至為穩當。不論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然則沉小者,人知為陰脈,不知浮大者,亦有陰脈也。

是知傷寒雖具萬變,虛實二字可以提綱。正勝則愈,邪勝則死。正氣實者,雖感大邪,其病亦輕;正氣虛者,雖感微邪,其病亦重。氣實而病者,攻之即愈,雖不服藥,經盡即安,何足慮也?所可慮者,惟挾虛耳!奈何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虛而攻之,無不死者。且曰傷寒無補法,謬之甚矣。

獨不觀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桂、附者,八十有奇。東垣、丹溪、節庵亦有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未嘗不補也,謂傷寒無補法可乎?夫實者,不藥而愈,虛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虛而補救者,握傷寒之要矣,何必求之多歧哉?

白話文:

嘔吐的治療,主要在處理身體的上半部,嘔吐這個動作本身就帶有發散的作用,可以清除胸中的阻塞。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在上部的病症,要用向上發散的方法來治療。」而針對下部的病症,則是要攻打體內的病邪,其中攻下的方法有五種:如果腹部脹滿的狀況是氣滯引起的,而身體乾燥是因為血液中有實熱,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時,就應該用藥性較強的方式攻下。如果只有脹滿和乾燥實熱的情況,攻下的藥力就要稍微緩和;如果只有脹滿和阻塞的情況,攻下的藥力更要緩慢。有時候可能是血瘀,有時候可能是水停留在體內,要根據不同的病症,靈活運用輕重緩慢的治療方法。

溫熱的治療,主要是溫暖身體的內部,如果臟腑有寒邪,不溫暖就會有生命危險。因為氣屬陽,氣虛就會產生寒冷,所以溫補實際上就是補陽氣,又叫做「救裡」,因為陽氣虛弱是很危險的,必須要趕快救治。清熱的治療,主要是清除體內的熱邪,如果只有熱而沒有阻塞,本來不屬於攻下的範圍,但如果不清除熱邪,熱邪又如何消散呢?而且即使攻下之後,殘留的熱邪也需要用清熱的方法來處理。補益的治療,主要是救治身體的虛弱,古人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但現在的人卻因為害怕而不敢使用,導致那些因為虛弱而罹患傷寒的人,只能坐著等死,這實在是很可惜。

如果多次用發散的方法卻無法解汗,那就是體內的陰氣無法到達體表。人們都知道汗屬於陽氣,所以認為升發陽氣就可以解表,卻不知道汗其實是陰氣產生的,所以應該用補陰的方法來發汗。又比如體內的熱無法消除,多次用清熱的方法卻無法退燒,那是因為體內的陰液不足。人們都知道用寒涼的藥物可以退熱,卻不知道用滋養陰液的方法也可以制約熱邪。又比如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久病不癒,應該用補正氣的方法來驅除邪氣,用溫暖身體內部的方法來驅散寒邪,這通常是出現在脈象呈現衰弱的陰脈的人身上。《傷寒論》說:「陰證出現陽脈的人可以存活,陽證出現陰脈的人會死亡。」

大家都奉為圭臬,卻不了解其中的含意。其實正氣強盛的人,多半會出現陽脈;正氣虛弱的人,多半會出現陰脈。所謂陽證,很多時候是假象;而陰脈,則是真的虛弱。陳氏說:「凡是診斷陰證,不論有沒有發熱,只要根據脈象來用藥,最為穩當。」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是大還是小,只要指下無力,重按下去完全沒有感覺,那就是伏陰的脈象。然而,脈象沉小,人們都知道是陰脈,卻不知道脈象浮大,也有可能是陰脈。

由此可知,傷寒雖然變化多端,但虛實這兩個字可以概括所有情況。正氣強盛就能痊癒,邪氣強盛就會死亡。正氣強盛的人,即使感染嚴重的邪氣,病情也會比較輕;正氣虛弱的人,即使感染輕微的邪氣,病情也會比較嚴重。氣血強盛而生病的人,用攻邪的方法就能痊癒,即使不吃藥,病情也會在一段時間後自然康復,根本不用擔心。真正值得擔心的是那些身體虛弱的人!無奈那些庸俗淺薄的人,不辨虛實,只要看到發熱,就馬上使用攻下的方法,虛弱的人被攻下,沒有不死去的。還說傷寒沒有補益的方法,實在是荒謬至極。

難道他們沒有看到張仲景設立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其中治療虛寒的就有一百多種;他寫了一百一十三個方子,其中使用人參、桂枝、附子的就有八十多個嗎?李東垣、朱丹溪、羅節庵也都有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劑,難道他們沒有用補益的方法嗎?說傷寒沒有補益的方法,怎麼可能呢?身體強盛的人,不吃藥也能自己痊癒;身體虛弱的人,不治療是絕對不會好的。能夠辨別虛弱並加以補救的人,就掌握了治療傷寒的要點,又何必捨本逐末,追求其他旁門左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