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新著四言脈訣

四言脈訣,從來久矣。茲者補其缺略,正其差訛,仍舊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復加註釋,字字精確,文極簡便,義極詳明。使讀者既無繁多之苦,亦無遺漏之憾也。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五臟六腑以及奇經,各有經脈,氣血流行,周而復始,循環無端,百骸之間,莫不貫通,而總會之處,則在寸口。夫寸口左右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何以各經之脈皆於此取乎?肺如華蓋,居於至高,而諸臟腑皆處其下,各經之氣,無不上熏於肺,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脈之大會也。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凡診脈者,令病人仰手,醫者覆手診之。掌後有高骨隆起,是即關部也。先將中指定取關部,方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之上也。病人長則下指宜疏,病人短則下指宜密。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從魚際至高骨,卻有一寸,因名曰寸;從尺澤至高骨,有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間,因名曰關,關前寸為陽,關後尺為陰。寸候上焦,關候中焦,尺候下焦。經曰: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先後者,謂先候寸部,次候關部,又次候尺部也。推者推其理,尋者尋其象,各察其得何脈也。

胞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

此遵《內經》脈法,分配臟腑於兩手也。《內經》診法乃胞絡配心,胸中配肺;大腸列於右尺,小腸附於膀胱。三焦不應列於右尺,詳見脈法心參。胞絡與心脈,皆在左手寸上;膽脈與肝脈,皆在左手關上;膀胱及腎脈,皆在左手尺上。胸中與肺脈,皆在右手寸上;胃脈與脾脈,皆在右手關上;大腸與腎脈,皆在右手尺上。

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人之脈,右大為順。男尺恆虛,女足恆盛。

左為陽,故男子宜左脈大也;右為陰,故女子宜右脈大也。寸為陽,尺為陰,故男子尺虛,象離中虛也;女人尺盛,象坎中滿也。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關前一分者,寸、關、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故左為人迎,辨外因之風,以左關乃肝膽脈,肝為風臟,故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右為氣口,辨內因之食,以右關乃脾胃脈,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倉廩之官,故曰氣口緊盛傷於食。勿以外因兼求六氣,勿以內因兼求七情也。

或以前一分為寸上,豈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風,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

神門若腎,兩在關後,人無二脈,必死不救。

《難經》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夫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稿,根本將自生。蓋兩尺屬腎水,水為天乙之元,人之元神在焉。故為根本之脈,而稱神門也。若無此二脈,則根本敗絕,決無生理。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者,輕下指皮毛之間,探其腑脈也,表也。中者,略重於下指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沉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臟脈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

左右者,即左右手也。凡此七法,名為七診。別有七診,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也。

又有九侯,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方合於經。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夫每候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乃偽訣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足相火,與心同斷。

此言五臟各有平脈也。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時令,亦有平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

此言四時各有平脈也。然即上文五臟之脈,大同小異也。春者,東方肝木也,木始發榮,有干無枝,則近於勁,故曰弦,即弓弦也。夏者,南方心火也,萬物暢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鉤即洪之別名,亦即上文之大也。秋者,西方肺金也,草木黃落,有枝無葉,則類於毛,即上文之浮澀也。

冬者,北方腎水也,極寒之時,水凝如石,故名為石。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在中而兼五行也。和緩之義,詳見下文。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必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傷,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穀之海,資生之本也,故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脈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也。不拘四時,一切百病,皆以胃脈為本。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又曰:診脈有道,虛靜為寶。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凝神於指下也。調息者,醫家調勻自己之氣息;細審者,言精細審察,不可忽略也。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三至太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然何以五至亦曰無疴乎?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歷家三歲一閨,五歲再閏也。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

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至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蓋性急脈亦急也。若一息而脈僅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至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

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沉脈法地,候里之病,即內因也。外因者,天之六氣,風風淫未疾,寒陰淫寒疾、暑明淫暑疾、濕雨淫濕疾,燥晦淫燥疾、火陽淫水疾是也;內因者,人之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傷腎,驚傷心也。

浮表沉里,遲寒數熱;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寒,沉遲冷結。

此以浮、沉、遲、數四脈,提諸脈之綱也。脈象雖多,總不外此四脈。浮主表證,沉主裡證,遲為寒,數為熱。浮而且數,表有熱也;沉而且數,里有熱也。浮而且遲,寒在表也;沉而且遲,寒在裡也。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極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更有革脈,芤弦合看。

此係浮脈提綱,而取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之兼乎浮者,統匯於下也。

浮脈法天,清輕在上,故輕手即見,與肉分相應,如木之漂於水面也。

洪脈者,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浮而有力,來盛去衰,即大脈也,即鉤脈也。

虛脈者,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

散脈者,亦浮而無力,但按之如無,比於虛脈則更甚矣,若楊花飄散之象。

芤脈者,芤草中空,狀如蔥管,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獨中候豁然難見,正如以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中取正在空處,沉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也。無中者,非中候絕無,但比之浮沉則無力也。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舊說以前後為兩邊,與芤蔥之義不合。

濡脈者,浮而小且軟也。

微脈者,浮而極小極軟,比於濡脈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可為微脈傳神。

革脈者,浮而且弦且芤,浮多沉少,外急內虛,狀如皮革。仲景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革脈牢脈,皆大而弦,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候而見也。舊以牢、革為一脈者,非。

沉脈法地,如投水石。沉極為伏,推筋著骨。有力為牢,大而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細直而軟,如蛛絲然。

此以沉脈提綱,而取伏、牢、實、弱、細五脈之兼乎沉者,統匯於下也。沉脈法地,重濁在下,故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伏脈者,沉之極也,伏於下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然後可見也。牢脈者,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長也。實脈者,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弱脈者,沉而極細軟也。細脈者,沉細而直且軟也。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緩脈和勻,春柳相似。遲細為澀,往來極滯;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亦來緩,止數不乖。

此以遲脈提綱,而取緩、澀、結、代四脈之兼乎遲者,統匯於下。遲脈者,往來遲慢,為不及之象。緩脈者,一息四至,往來和勻,春風微吹柳梢,此確喻也,即胃氣脈也。澀脈者,遲滯不利,狀如輕刀刮竹,舊稱一止復來者,非也。結脈者,遲而時有一止也。代脈者,遲而中止,不能自還,且止有定數,如四時之有禪代,不愆其期也,故名曰代。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往來流利,滑脈可識。有力為緊,切繩極似。數時一止,其名為促。數如豆粒,動脈無惑。

此以數脈提綱,而取滑、緊、促、動四脈之兼乎數者,統匯於下也。數脈者,往來急數,為太過多象。滑脈者,滑而不滯,如珠走盤也。緊脈者,緊急有力,左右彈手;切繩者,喻其緊,亦喻左右彈也。促脈者,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動脈者,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粒。

舊云:上下無頭尾,則上不至寸為陽絕,下不至尺為陰絕,是死絕之脈,非動脈也。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寸尺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別有三脈,短長與弦。不及本位,短脈可原。過於本位,長脈綿綿;長而端直,狀類弓弦。

此短、長與弦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短者,短縮之象。長者,相引之象。弦者,勁而端直之象。

按:戴同父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前所載者皆脈之形象,然有所主之病,有相兼之脈,更須細加考訂。

此以下至女胎三月句,凡十有三節,各明某脈主某病,而相兼之脈盡在其中矣。

浮脈主表,腑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浮遲表冷,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六腑屬陽,其應在表,故浮主腑病也。浮而有力,則知風邪所幹,邪氣盛則實,有餘之象也。浮而無力,則知陰血虧損,正氣奪則虛,不足之象也。脈浮主表,脈遲主冷,浮遲兼見,則為表冷也。脈浮主風,脈數主熱,浮數兼見,則為風熱也。緊脈為寒,浮緊兼見,則為風寒也。緩脈主濕,浮緩兼見,則為風濕也。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暑傷氣,氣虛則脈虛,故浮虛為傷暑也。失血之脈必芤,如吐血下血之類,芤脈自兼浮,非浮脈兼芤也。洪主火,洪而兼浮,知為虛火。微為氣血俱虛,故主勞極,此亦微脈自兼浮也。血屬陰,其應在下,濡脈按之而軟,故為陰虛。散者,散亡之義,虛極所致,劇即極也。弦者,風木之象,浮亦為風,故為痰飲,乃風痰也。

滑主痰證,滑本陽脈,而又兼浮,則炎上之象,故為熱痰也。

沉脈主裡,為寒為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

五臟屬陰,其應在裡,故沉主裡病也。沉者,陰象也;積者,臟病也,故為寒積。沉而有力,有餘之象,必有形之物凝滯於內;沉而無力,不足之象,乃無形之氣鬱結於中。沉遲皆偏於陰,所以虛寒;沉里數熱,故熱伏於裡也。緊主諸痛,亦主於寒,得之沉分,非冷痛乎?濕家得緩,沉位居里,當水畜矣。

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陽虧,沉細虛濕,沉弦飲痛,沉猾食滯。沉伏吐利,陰毒積聚。

仲景曰:寒則堅牢,有牢固之義,故云痼冷。牢脈自在沉分,非兼見也,實脈為陽熱之極也,實則三候皆強,不獨在沉分也。按之無力為弱脈,故曰陽虧。細為不足,亦主濕侵,故曰虛濕。弦本主飲,亦主諸痛。滑雖主痰,若在脾部而沉分見之,為食滯也。寸伏則吐,尺伏則利,在陰證傷寒,則為陰毒積聚耳。

遲脈主臟,陰冷相干,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臟,乃陰冷相干也。遲而有力,則因寒而凝滯,是以為痛。遲而無力,中空顯然,故當虛寒。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實熱,無力虛瘡。

六腑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腑。吐者,陽氣亢逆。狂者,熱邪傳裡也。數而有力,實熱可知;數而無力,虛瘡可斷。

滑司痰飲,右關主食,尺為畜血,寸必吐逆。

滑為痰脈,右關沉滑,知有食停。兩尺見之,畜血可察。兩寸見之,吐逆難免矣。

澀脈少血,亦主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可測。

尺中見澀,血少精傷也;關中見之,脾虛不能勝濕也。血液枯竭,上為反胃,下為結腸也。兩寸見澀,則為自汗,蓋汗乃心主液,而肺主皮毛也。

弦脈主飲,木侮脾經,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木旺者,脈必弦。木旺必來侮土,土虛不能制濕,而痰飲之證生焉。陽弦者,寸也,寸主上焦,故當頭痛;陰弦者,尺也,尺主下焦,故當腹痛。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細則氣衰,大則病進。

長乃肝之平脈,故曰氣治。經曰: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循長竿為病。短雖肺之平脈,若非右寸及秋令見之,即為病矣。脈以和平為貴,細者,不及而氣衰;大者,太過而病進也。

浮長風癇,沉短痞塞,洪為陰傷,緊主寒痛。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血傷,緩滑濕痰。

浮風長火,風火相搏,則肝病而癇生。沉陰短虛,虛寒相合,則氣滯而痞生。洪即大脈,火之亢也;陽亢者,陰必傷。緊為寒脈,浮分則表為寒束而痛,沉分則里為寒滯而痛。緩為虛而大為風,緩大並至,故曰風虛。緩者,濕氣停滯;細者,虛氣不行而痹生焉。澀見即為血傷,挾緩則轉傷也。滑見即為濕痰,挾緩則愈濕矣。

澀小陰虛,弱小陽竭。陽微惡寒,陰微發熱。陽動汗出,為痛為驚;陰動則熱,崩中失血。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人漏血。

澀自主血虛,兼小而愈虛矣。弱脈自制小,此非兼脈,但弱脈見則陽氣虛竭矣。微者,大虛之脈,故在陽分見則氣虛而惡寒,在陰分見則血虛而發熱。寸動名陽,汗出者心肺之證,驚氣入心;氣滯則痛,亦心肺也。尺動名陰,熱者,腎水不足;崩中失血,皆腎經失閉蟄封藏之本也。

仲景論革脈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陰盛則結,疝瘕積鬱。代則氣衰,或泄膿血,傷寒霍亂,跌打悶絕,瘡疽痛甚,女胎三月。

數而有止為促,豈非陽盛乎?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遲而有止為結,豈非陰盛乎?疝瘕積鬱,皆陰氣凝滯也。至於代脈,真氣衰敗而後見也。泄膿血者,見之必死。惟傷寒心悸,或霍亂昏煩,或跌打損傷,或瘡疽痛極,或懷胎三月,此五者見之,弗作死脈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即凶。

此以下至其死可測句,凡二十七節,詳分某病見某脈吉,某病見某脈凶也。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

中風者多虛脈,以浮遲為順,若反堅急,決無生理。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此節皆言傷寒之順逆也。雖受寒邪,傳裡必熱,故曰熱病。病既屬熱,脈以浮洪為吉,若沉微澀小,是證與脈反,故凶。汗後邪解,便當脈靜身涼;若躁而熱,所謂汗後不為汗衰,不可治矣。陽證而見沉、澀、細、弱、微、遲之陰脈,則脈與證反,命必危殆。陰證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脈,雖若反證,在他證忌之,獨傷寒為邪氣將解之象,病雖危困,無害於命也。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死證可察。

勞倦傷脾,故脾脈虛弱為順也。若汗出而脈反躁疾,則逆矣,安得不死?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則絕。

瘧者,風暑之邪,客於風木之府,木來乘土,脾失轉輸,不能運水穀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飲。弦應風木,又主痰飲,無痰不成瘧,故曰瘧脈自弦。數熱遲寒,自然之理,獨見代散二脈,則命必絕矣。

泄瀉下利,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瀉利則虛,宜見沉、小、滑、弱之虛脈;若反見實、大、浮、數之脈,則身必發熱而成惡疾矣。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嘔吐反胃,脾虛有痰也。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若弦、數、緊、澀,則血液枯竭,遂致糞如羊屎,必死不治矣。

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嗟。

霍亂之脈,洪大為佳;若見代脈,因一時清濁混亂,故脈不接續,非死脈也。微細而舌卷囊縮者,不可治耳。

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兼見濡者,病將退也。若沉伏與緊則相反,而病深矣,不死何待?

喘息抬肩,浮脈是順;沉澀肢寒,均為逆證。

喘息無非風與痰耳,脈以浮滑為順;若反沉澀而四肢寒者,必死不治。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熱證而得洪數,乃正應也;若見微弱,脈證相反,根本脫絕,藥餌不可施矣。

骨蒸發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骨蒸者,腎水不足,壯火潛上,虛數二脈,其正象也。若見澀小之脈,所謂發熱脈靜,不可救藥耳。

癆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虛證宜見虛脈,若兩手脈弦,謂之雙弦。弦乃肝脈,右關見之,是肝木乘脾,故曰土敗。火熱太過,脈必極數,甚而七至,癆證之脈,六至以上,便不可治。

失血諸證,脈必現芤,緩小可喜,數大堪憂。

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爾也;緩小亦為虛脈,順而可喜。若數且大,謂之邪勝,故可憂也。

畜血在中,牢大欲宜,沉澀而微,速愈者希。

畜血有形實證,牢大之脈,脈證相宜;倘沉澀而微,是挾虛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其速愈耶?

三消之脈,數大者生,細微短澀,應手堪驚。

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三消皆燥熱太過,惟見數大之脈為吉耳;細微短澀,死不可救。

小便淋閉,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澀小知亡。

鼻頭色黃,必患小便難,六脈實大者,但用分理之劑必愈;若逢澀小,為精血敗壞,死亡將及矣。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為吉,沉急凶殃。

癲狂二證,皆以浮洪為吉,取其病尚淺也;若沉而急,病已入骨,雖有扁倉,莫之能療矣!

癇宜虛緩,沉小急實,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癇本虛痰,脈見虛緩,自應然也。若沉小急實,或虛而弦急者,肝之真臟脈見矣,安望其更生耶?

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

九種心腹之痛,皆宜遲細,易於施療。如浮而大,是為中虛,不能收捷得之效也。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肝主筋,疝則筋急,故屬肝病也。肝脈弦急,是其常也;疝系陰寒之咎,牢主裡寒之脈,亦其常也。如且弱且急,必有性命之憂。

黃疸濕熱,洪數偏宜,不妨浮大,微澀難醫。

濕蒸熱壅,黃疸生焉,洪數也,浮大也,皆所宜也。一見微澀,虛衰已甚,必食少瀉多,無藥可療矣。

脹滿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沉微,岐黃無術。

脹滿屬有餘之證,宜見有餘之脈,浮、大、洪、實是矣。沉細而微,謂之證實而脈虛,雖岐黃神聖,莫可回生矣。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積也、聚也,皆實證也,實脈強盛,是所當然。沉細為虛之診,真氣敗絕,不可為已。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維何?邪氣已深。

中惡者,不正之氣也,緊細主吉,浮大則凶也。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

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脈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數忽遲,無一定之脈形也。

癰疽未潰,脈宜洪大;及其已潰,洪大始戒。

未潰屬實,洪大為正脈也;若潰後則虛矣,亦見洪大,毋乃不可乎!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浮大相逢,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可必,細沉無根,其死可測。

肺癰而寸口數實,知膿已成矣。肺葉焦痿,火乘金也,是以數而無力。肺癰幾作,則肺氣虛損;白者,西方本色,所謂一臟虛則一臟之本色見也。短澀者,秋金之素體,若逢浮大,是謂火來乘金,克我者為賊邪,血氣敗壞之診也。腸癰,實也;沉細,虛也;證實脈虛,死期將至矣。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此一節,女科胎前之脈也。陰搏陽別者,寸為陽,尺為陰,言尺陰之脈,搏指而動,與寸陽之脈迥然分別,此有子之診也。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心臟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也。動者,往來流利之動,非厥厥如豆之動也。疾即數也,滑而且數,按之不散,三月之胎也。滑脈不見,而但疾不散,五月之胎也。

左為陽,故左疾為男胎;右為陰,故右疾為女胎。女胎腹形如箕之圓也,男胎腹形狀如釜之上小而下大也。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其凶可明。

此一節,產中之脈也。散而離經,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必至也。產後氣血兩虛,見小緩之虛脈為吉。若見實大弦牢,凶可知矣。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奇經者,無表裡配偶之經也。八脈者,陽維也,陰維也,陽蹻也,陰蹻也,沖也,督也,任也,帶也。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是以有逆氣裡急之那,疝氣攻心,正逆急也。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邪干腎也。此以下凡五節,皆奇經脈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腰背強痛,風癇為憂。

直上直下,則弦長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家。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

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也。丸丸,動貌。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男疝女瘕,即所謂苦少腹繞臍下,引陰中切痛也。

寸左右彈,陽蹻可決;尺左右彈,陰蹻可別,關左右彈,帶脈之訣。

左右彈,緊脈之相也。陽蹻主陽絡,故應於寸;陰蹻主陰絡,故應於尺;帶脈如束帶之狀,在人腰間,故應於關。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胞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癲靜而屬陰故也。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幹證候。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病人覆手診之,方可見耳。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

經常之脈,主病之脈,皆明於前矣,而死絕之脈,亦不可不察也。分別於後。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經曰: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倨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但鉤無胃,故曰心死。轉豆者,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臟脈也。又曰:心絕,一日死。

肝絕之脈,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又曰:脈來急溢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絕,八日死。

脾絕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還如杯覆。

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若流水,若杯履,皆脾絕也。經曰:脾絕,四日死。

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死。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皆狀其但毛而無胃氣也。又曰:肺絕,三日死。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經曰:脈來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又曰:腎絕,四日死。舊訣云: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正謂此也。

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湧泉,莫可換留。

舊訣云: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忽一躍。經云:渾渾革至如湧泉,綿綿其去如弦絕。皆死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