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不失人情論
病家既不識醫,則倐趙倐錢;醫家莫肯任怨,則惟苓惟梗。或延醫眾多,互為觀望;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誠然得矣;坐失機宜,誰之咎乎?此由知醫不真,任醫不專也。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詳,尚多難盡。聖人以不失人情為戒,欲令學者思之慎之,匆為陋習所中耳。雖然必期不失,未免遷就,但遷就既礙於病情,不遷就又礙於人情;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而復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難之矣!
白話文:
病人不了解醫理,所以一下子找張醫師,一下子又找李醫師;醫生不願意承擔責任,就只開茯苓、桔梗這類沒有強烈效果的藥。有時病人會請很多醫生來看,大家互相觀望;有時因為利益關係,大家又互相迴避嫌疑。這樣只求避免被責怪,當然是沒錯,但卻因此錯失治療的時機,這責任又該由誰來承擔呢?這都是因為病人不真正了解醫學,也不專心信任醫生的緣故。
像這種情況,又有哪個不是人之常情呢?而人情的複雜,實在很難說得完全。聖人教導我們要不失去人情,是希望學習醫術的人能仔細思考並謹慎處理,不要被這些陋習所影響。雖然說一定要不失去人情,難免會有遷就的情況,但遷就又會妨礙病情,不遷就又會損害人情;有些病情絕對不能遷就,但又有些情況是不得不遷就人情的,這該如何是好呢?所以說這件事實在是很困難啊!
2. 疑似之症須辨論
天下皆輕談醫,醫者輒以長自許。一旦臨疑似之症,若處雲霧,不辨東西,幾微之間,瞬眼生殺矣。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雖在庸淺,當不大謬。至如至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陰症似乎陽,清之必斃;陽症似乎陰,溫之轉傷。
當斯時也,非察於天地陰陽之故,氣運經脈之微,鮮不誤者。蓋積聚在中,實也。甚則嘿嘿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運昏花,或泄瀉不實,皆大實有羸狀也。正如食而過飽,反倦怠嗜臥也。脾胃損傷,虛也。甚則脹滿而食不得入,氣不得舒,便不得利,皆至虛者有盛候也。
正如飢而過時,反不思食也。脾腎虛寒,真陰症也。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目紅赤,口舌裂破,手揚足擲,語言錯妄,有似乎陽也。正如嚴冬慘肅,而水澤腹堅,堅為陽剛之象也。邪熱未解,真陽症也。陽盛之極,往往發厥,厥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有似乎陰也。正如盛夏炎灼,而林木流津,津為陰柔之象也。
諸凡疑似之症,不可更僕數。一偶三反,是有望乎智者。大抵症之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候。彼假症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真病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
使諸疑似之症,瀕於死而復生之,何莫非仁人君子之遺澤耶!
白話文:
【對於疑似病症必須進行辨識】
現在的人們都輕易地談論醫學,行醫者也常自我吹噓其技藝高超。但當遇到難以確定的病症時,就彷彿身處雲霧之中,無法分辨東南西北,稍有不慎,可能在瞬息間就會導致病情惡化或康復。虛弱的身體應補充營養,實證的身體應排毒,寒冷的身體應保暖,過熱的身體應降溫,這些即使是淺薄的醫術,也不會太離譜。然而,有些實證的病人卻表現出虛弱的樣子,如果誤補,反而會加重病情;有些虛弱的病人卻表現出實證的徵兆,如果誤瀉,就會造成冤屈。陰性病症看似陽性,如果誤用清涼藥物,病人可能會死亡;陽性病症看似陰性,如果誤用溫暖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深入瞭解天地陰陽的原理,以及氣運和經脈的細微變化,很少不會誤診的。像是體內有積聚的情況,這就是實證。病情嚴重時,病人可能不想說話,不想動彈,或者頭暈目眩,或者腹瀉不止,這些都是嚴重實證表現出虛弱的樣子。就像吃得太飽,反而會感到疲倦想睡覺一樣。脾胃受損,這是虛證。病情嚴重時,病人可能腹部脹滿,食物進不去,氣息不暢,排便困難,這些都是極度虛弱表現出實證的徵兆。
就像飢餓過了時間,反而不想吃東西一樣。脾腎虛寒,這是真正的陰性病症。陰性極度旺盛時,往往會排斥陽性,表現出面部紅赤,口舌裂開,手腳揮舞,言語失常,看起來像陽性病症。就像寒冬嚴酷,但水塘中央卻結冰最堅固,堅固是陽性的象徵。邪熱未消,這是真正的陽性病症。陽性極度旺盛時,往往會產生厥症,厥症表現為口鼻無氣,手腳冰冷,看起來像陰性病症。就像酷暑炎熱,但樹木卻流出液體,液體是陰性的象徵。
各種疑似病症,多得數不勝數。一次診斷需要三次反覆確認,希望能得到智者的幫助。總的來說,單靠症狀來判斷病情往往不準確,應該結合脈象來分析;脈象也有不準確的時候,應該結合深入診斷來判斷。那些偽裝的病症,通常表現在外表,所以輕診脈象也會得到偽裝的結果;真實的病情,通常隱藏在內部,所以深入診斷脈象才能分辨出來。脈象分辨清楚後,還不能完全相信。還需要進一步瞭解患者體質的強弱,病情的新舊,是否有醫生誤診,然後再決定是否使用湯劑或丸藥,這樣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治療效果。
如果能把所有疑似病症的患者從死亡邊緣拯救回來,這豈不是仁人君子留下的恩澤嗎?
3. 用藥須知《內經》之法論
用藥之難,非順用之難,逆用之難也;非逆用之難,逆用而與病情恰當之難也。今之醫師,知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熱者熱之無遺,寒者寒之無遺而已矣。獨不聞諸經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則又何以說也?蓋塞因塞用者,若脾虛作脹,治以參朮,脾得補而脹自消也。
通因通用者,若傷寒夾熱下利,或中有燥屎,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滯下不休,用芍藥湯通之而愈也。寒因熱用者,藥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熱;熱因寒用者,藥本熱也,而反佐之以寒。俾無拒格之患,所謂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者,如寒病宜投熱藥,熱病宜投寒藥,僅使中病而已,勿過用焉,過用則反為藥傷矣。
如前諸法,非通達者,烏足以語此?故曰: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順逆進退,存乎其時;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此長桑、盧扁能斡旋造化之偏,而噓其枯萎;仲景、東垣諸君子之方,所向神奇,為世司命,豈偶然也者?彼庸夫俗子,心不存救濟之思,目不閱軒岐之典,規尺寸之利以自肥,因而傷殘於世比比也。嗟乎!安得讀萬卷夾靈奇者,與之商醫事哉!
白話文:
使用藥物的困難,不在於順應病情使用藥物的困難,而在於逆向使用藥物的困難;更進一步地說,不在於逆向使用藥物的困難,而在於逆向使用藥物卻能精準地配合病情的困難。現在的醫生,知道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用疏通的藥物治療阻塞,用止滯的藥物治療通暢;對於熱症就用熱性藥物直到無遺,對於寒症就用寒性藥物直到無遺。然而,他們獨獨忽略了古經典上所言:堵塞的情況可以利用堵塞的原理來治療,通暢的情況可以利用通暢的原理來治療,寒症可以利用熱性來治療,熱症可以利用寒性來治療,使用熱性藥物要避免在熱性病狀時,使用寒性藥物要避免在寒性病狀時。
堵塞的情況利用堵塞的原理來治療,例如脾臟虛弱導致脹氣,可以用人參和白朮來補充脾臟,脹氣自然就會消失。 通暢的情況利用通暢的原理來治療,例如感冒夾雜熱症導致下痢,或者腸道有乾燥的糞便,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才能安心;如果腸道阻滯不斷,使用芍藥湯來疏通就能痊癒。 寒症利用熱性來治療,藥物原本是寒性的,但反而佐以熱性;熱症利用寒性來治療,藥物原本是熱性的,但反而佐以寒性。這樣做可以避免藥物互相排斥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先考慮主要的病情,再考慮如何適應病因。 使用熱性藥物要避免在熱性病狀時,使用寒性藥物要避免在寒性病狀時,例如寒症應該使用熱性藥物,熱症應該使用寒性藥物,只需要讓病情得到控制即可,不要過度使用,過度使用會反受藥物所傷。
像前面提到的各種方法,如果不是通達的人,怎麼能夠理解這些呢?因此,病情並沒有固定的表現,醫生並沒有固定的處方,藥物並沒有固定的種類。順應病情或逆向病情,以及進步或退步,都取決於當時的情況;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君臣佐使的原則,取決於使用的藥物。像長桑、盧扁這樣的人,能夠調整自然界的偏離,使枯萎的植物復活;像仲景、東垣等人的處方,所到之處都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成為世人生命的守護者,這難道是偶然的嗎?那些庸俗之人,心中沒有救援的想法,眼中沒有看過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只為了追求微小的利益而自肥,因此傷害和摧殘世人的情形比比皆是。唉!何時才能找到讀過大量醫書並且具有靈感和奇想的人,一起討論醫學的事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