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因形氣以定診之說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士也。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常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常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
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酒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其可不察於此乎?
診貴提綱之說
脈者,氣血之先,陰陽之兆,貴得其綱領而提挈之也。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浮取為陽,沉取為陰;數躁為陽,遲慢為陰;有力為陽,無力為陰;長大為陽,短小為陰。明乎此而脈之大端已在是矣。故曰:約而言之,只浮、沉、遲、數,已見其梗概;博而考之,雖二十四字,未盡其精詳。
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白話文:
[因形氣以定診之說]
遵循脈象來審視病情,這是一種固定的規範;但能根據不同的人調整方法,那纔是有靈活應變能力的醫生。體態肥胖的人,氣多在體表,所以六脈通常呈現浮洪的狀態;體型瘦小的人,氣多內斂,因此六脈常顯得沉數。性情急躁的人,脈搏五次每息是正常的脈象;性情溫和的人,四次每息就被視為熱象。身材高大的人,按脈時手指間距應較寬;身材矮小的人,按脈時手指間距應較窄。北方人,脈象多實且強壯;南方人,脈象則多柔軟且弱。
年輕人的脈象多大,老年人的脈象多虛,喝酒後脈象常加速,飯後脈象常浮洪,長途跋涉後脈象必快,長期飢餓脈象必空。處女或尼姑的脈象多濡弱,嬰兒的脈象常七次每息。經典上說:形態與氣血相匹配的人健康,脈象三五不調的人則可能病危。我們怎能忽視這些呢?
[診貴提綱之說]
脈象是氣血運行的先兆,是陰陽變化的徵兆,重要的是掌握其主要特徵。左手代表陽,右手代表陰;關前屬陽,關後屬陰;輕按為陽,深按為陰;急躁為陽,緩慢為陰;有力為陽,無力為陰;長大為陽,短小為陰。明白這些,脈象的主要特徵就掌握了。所以說:簡略地講,只有浮、沉、遲、數,就能看到脈象的大概;廣泛地研究,即使二十四字,也未能完全揭示其精確細節。
經典上說:知道關鍵的人,一句話就能概括完;不知道關鍵的人,會使資訊流散無窮。就是這個道理。
2. 脈有相似宜辨
洪與虛皆浮也,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虛。
沉與伏皆沉也,沉脈行於筋間,重按即見;伏脈行於骨間,重按不見,必推筋至骨,乃可見也。
數與緊皆急也,數脈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緊繩也。
遲與緩皆慢也,遲則三至,極其遲慢;緩則四至,徐而不迫。
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牢則但於沉侯取也。
洪與實皆有力也,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之亦強也。
革與牢皆大而弦也,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取而見也。
濡與弱皆細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
細與微皆無力也,細則指下分明;微則似有若無,模糊難見也。
促、結、澀、代,皆有止者也。數時一止為促;緩時一止為結;往來遲滯,似止非為澀;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止有定數為代。
白話文:
[脈有相似宜辨]
脈象中有相似的型態,應當加以辨識。洪脈和虛脈都屬於浮脈,但洪脈浮且有力,虛脈雖浮卻無力。
沉脈和伏脈都是深部脈象,沉脈在筋膜之間跳動,用力按壓就能觸及;伏脈在骨縫間跳動,即使重按也摸不到,必須將筋肉推向骨頭,才能感知到。
數脈和緊脈都表現出急促的特徵,數脈以每分鐘跳動六次命名,而緊脈並不限於每分鐘六次,它呈現弦緊且左右彈動的特徵,就像拉緊的繩子一樣。
遲脈和緩脈都屬於緩慢類型,遲脈每分鐘跳動三次,極度緩慢;緩脈每分鐘跳動四次,平穩而不急促。
實脈和牢脈都包含弦、大、實、長的四種脈象特點,實脈在浮、中、沉三層都能感受到,牢脈只能在沉部纔可感知。
洪脈和實脈都有力度,洪脈用力按壓時力度會稍微減弱,實脈按壓時仍然強勁。
革脈和牢脈都是大且弦的脈象,革脈在浮部可觸及,牢脈在沉部纔出現。
濡脈和弱脈都較細小,濡脈在浮部可感知,用力按壓就消失;弱脈主要在沉部,輕輕按壓是無法感知的。
細脈和微脈都無力度,細脈在手指下能清楚感知;微脈則若有若無,模糊難以捕捉。
促脈、結脈、澀脈、代脈,都有停頓的特徵。快速脈搏中偶爾停頓的是促脈;緩慢脈搏中偶爾停頓的是結脈;脈搏跳動緩慢且不順暢,看似停頓實際不是的是澀脈;脈搏跳動中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且停頓有固定節奏的是代脈。
3. 脈有相反宜參
浮沉者,脈之升降也。遲數者,脈之急慢也。滑澀者,脈之通滯也。虛實者,脈之剛柔也。長短者,脈之盈縮也。洪微者,脈之盛衰也。緊緩者,脈之張弛也。牢革者,脈之內外也。動伏者,脈之出處也。促結者,脈之陰陽也。濡弱者,脈之窮於進退者也。芤弦者,脈之見於盛衰者也。
經曰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來疾去徐,來徐去疾,去不盛來反盛,去盛來不盛,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乍數乍數。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
白話文:
「浮和沉,代表脈搏的上下移動。遲和數,反映脈搏的快慢節奏。滑和澀,顯示脈搏的流暢或阻滯。虛和實,體現脈搏的強弱程度。長和短,表明脈搏的完整或縮減。洪和微,揭示脈搏的旺盛或衰弱。緊和緩,表示脈搏的緊繃或鬆弛。牢和革,則是脈搏的內外表現。動和伏,是脈搏的顯露與隱藏。促和結,涉及脈搏的陰陽特性。濡和弱,象徵脈搏的進退維谷。芤和絃,呈現脈搏的盛衰轉換。
經典中有提到: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來得快去得慢、來得慢去得快、離開時弱但來時反而強、來時強但離開時卻弱、忽大忽小、忽長忽短、忽快忽慢。這些都是偶爾會出現的兩種脈象特徵。」
4. 脈位法天地五行之說
北方為坎,水之位也;南方為離,火之位也;東方為震,木之位也;西方為兌,金之位也;中央為坤,土之位也。人身一小天地,故脈位應之。試南面而立,以觀兩手之部位,心屬火居寸,亦在南也。腎屬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屬木居左,亦在東也。肺屬金屬右,亦在西也。
脾屬土居關,亦在中也。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從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權於相火,相火寓於右腎,腎本水也,而火寓也,如龍伏海底,有火相隨。右尺相火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窮,此相生之理。
更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將來剋金,賴對待之左尺,實腎水也;火得水制,則不乘金矣。脾土在右關,將來剋水,賴對待之左關,實肝木也,土得木製,則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將來剋木,賴對待之左寸,實心火也,金得火制,則不賊木矣。
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而左手三部,竟無制者獨何歟?右寸之肺金,有子腎水可復母仇;右關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復母仇,右尺相火,有子脾土可復母仇;是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此相剋之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脈位與五行理論的結合。內容如下:
北方象徵坎卦,代表水的位置;南方象徵離卦,代表火的位置;東方象徵震卦,代表木的位置;西方象徵兌卦,代表金的位置;中央象徵坤卦,代表土的位置。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各部位的脈象位置與大自然的五行位置相呼應。
當我們面向南方站立時,可以觀察到兩手脈位的分佈:心臟屬火,位於寸脈,同樣也在南方;腎臟屬水,位於尺脈,同樣也在北方;肝臟屬木,位於左手,同樣也在東方;肺臟屬金,位於右手,同樣也在西方;脾臟屬土,位於關脈,同樣也在中央。
根據五行相生的原理,由天一開始,水生木,所以從左手尺脈的腎水開始,腎水生成左手關脈的肝木,肝木再生成左手寸脈的心火。心火如同君主,位階最高,不可下沉,於是將部分權力分配給相火,相火寄存在右腎,腎本來屬水,但寄存著火,就像是龍潛藏於深海,總是伴隨著火。右尺的相火生成右關脈的脾土,脾土再生成右寸脈的肺金,肺金再生水,如此循環往復,無窮無盡,這是五行相生的原理。
接下來,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右尺的相火將剋制肺金,但由於對面的左尺是腎水,水能剋火,使火不克金。右關脈的脾土將剋制腎水,但由於對面的左關脈是肝木,木能剋土,使土不克水。右寸脈的肺金將剋制肝木,但由於對面的左寸脈是心火,火能剋金,使金不克木。
右手的三個脈位,都受到左手三個脈位的制約,那左手的三個脈位為何沒有被制約呢?這是因為右寸脈的肺金有子代腎水可以報母仇;右關脈的脾土有子代肺金可以報母仇;右尺的相火有子代脾土可以報母仇。受到制約的人,同時也可以制約他人,相互制約反而促成了彼此的平衡,這是五行相剋的原理。
5. 長短二脈不診於關之說
夫脈以過於本位,名之為長。如寸之過於本位,直可上溢魚際;尺之過於本位,直可下通尺澤。至於關中,稍過於上即為寸部,稍過於下即為尺部,何從見其過於本位而名之為長乎?或曰:長為肝家本脈,見於《內經》者,然則亦不從關上診歟?曰:凡尺寸之見長者,皆肝脈之應也,必欲於左關求之,是癡人前說夢矣。
不及本位,故名曰短。寸可短也,尺可短也,若欲於關上尋不及本位之短脈,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乃死脈也。豈可以死脈為短脈乎?尺、關、寸,一氣貫通,決無間斷之理,必欲於關上求短脈,其可得乎?故愚謂長短二脈,不診於關中,但見於尺寸也。
白話文:
【對於脈象超越原位稱為長脈的論述】
脈象如果超出它原本的位置,我們就稱之為長脈。比如說,寸脈如果超出它的原位,可能會向上延伸到魚際部位;尺脈如果超出原位,可能會向下延伸到尺澤。然而在關脈部位,稍微向上超出就是寸脈的範疇,稍微向下超出就是尺脈的範疇,那麼,怎麼可能看到脈象超出原位而稱之為長脈呢?
有人會說:長脈是肝臟的基礎脈象,這是《內經》中的說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在關脈上診斷吧?我認為,凡是看到寸脈或尺脈表現出長脈的特徵,都是肝脈的反應。如果一定要在左關脈上去尋找,那簡直就像對著傻子講夢一樣荒謬。
脈象如果沒有達到它原本的位置,我們就稱之為短脈。寸脈可以是短脈,尺脈也可以是短脈,但如果要在關脈上尋找沒有達到原位的短脈,這等於是上方不能連接寸脈,表示陽氣斷絕;下方不能連接尺脈,表示陰氣斷絕,這是死亡的脈象。我們怎麼能將死亡的脈象當作短脈呢?
尺脈、關脈、寸脈,是一股氣流貫通,絕對不會有中斷的道理。如果一定要在關脈上尋找短脈,有可能找到嗎?所以,我認為長脈和短脈,並不在關脈上診斷,而是表現在寸脈和尺脈上的。
6. 緩脈非病脈之說
緩乃胃氣之脈,六部中不可一刻無者也。所謂緩而和勻,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胃氣脈也。脈貴有神者,貴此胃氣耳,安可以胃氣脈為病脈乎?必緩中有兼見之脈,方可斷病,如緩而大,緩而細之類是也。
白話文:
[關於緩脈並非病態脈象的說明]
緩脈是代表胃氣健康的脈象,在人體的六脈中,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它。所謂的緩脈,就是脈搏平穩而均勻,既不過快也不過慢,脈搏強度適中,既不過大也不過小,既不過於表淺也不過於深沉,其感覺舒適愉悅,悠然自得,這種狀態很難用言語精確描述,這就是胃氣充足的健康脈象。脈象如果有生機活力,主要指的就是這種胃氣脈象,怎麼能把代表健康胃氣的脈象當作病態脈象呢?只有在緩脈中出現了其他異常脈象,才能據此判斷疾病的存在,例如脈象緩慢但又粗大,或者緩慢但又細弱等情況即是。
7. 革脈非變革之義
革脈者,浮取之而挺然,重按之而豁然,正如鼓皮,外雖繃急,中則空虛。故丹溪云:如按鼓皮。此的解也。皮即為革,故名為革。滑伯仁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若曰變革,是怪脈也,而革果怪脈乎,則變革之義何居乎?
白話文:
【革脈非變革之義】
革脈這種脈象,輕輕觸摸時會感覺到脈搏顯得特別突出,但當用力深壓時,卻又會感到脈搏似乎消失無蹤,這就像敲打鼓皮一樣,雖然外表看來緊繃,但內裡卻是空洞的。因此,丹溪先生曾經形容說:「摸起來就像在按鼓皮一樣。」這就是對革脈最確切的解釋。因為脈象像皮一樣,所以被稱為革脈。滑伯仁認為「革」是指變革的意思,這是錯誤的理解。如果說革脈是指脈象發生了變革,那它就屬於一種異常的脈象,然而,革脈真的是異常的脈象嗎?那麼,所謂的「變革」又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