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一 (7)
卷之一 (7)
1. 藥性合四時論
嘗論學者,不極天人之奧,不窺性命之元,輒開口言醫,何怪乎其以人為試乎?寒熱溫涼,一匕之謬,覆水難收。始猶療病,繼則療藥,療藥之不能,而病尚可問哉?請以四時之氣為喻。四時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已。故藥性之溫者,於時為春,所以生萬物者也;藥性之熱者,於時為夏,所以長萬物者也;藥性之涼者,於時為秋,所以肅萬物者也;藥性之寒者,於時為冬,所以殺萬物者也。夫元氣不足者,須以甘溫之劑補之,如陽春一至,生機勃勃也。
元氣不足而至於過極者,所謂大虛必夾寒,須以辛熱之劑補之,如時際炎蒸,生氣暢遂也。熱氣有餘者,須以甘涼之劑清之,如秋涼一至,溽燔如失也。邪氣盛滿而至於過極者,所謂高者抑之,須以苦寒之劑瀉之,如時值隆冬,陽氣潛藏也。故凡溫熱之劑,均以補虛;涼寒之劑,均以瀉實。
大抵元氣既虛,但有秋冬肅殺之氣,獨少春夏生長之機,然虛則不免於熱,醫者但見有熱,便以涼寒之劑投之,是病方肅殺,而醫復肅殺之矣!其能久乎?此無他,未察於虛實之故耳。獨不聞丹溪有云: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但知有火而不分虛實,投治一差,何異於入井之人,而又下之石乎?丹溪主於補陰者也,而猶以參耆補虛人之火,人亦可以斷然無疑矣。
今天下喜用寒涼,畏投溫熱,其故有二:一者守丹溪陽常有餘之說,河間有寒無熱之論耳。致《求正錄》云: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誠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運也。其言未免過激,然補偏救弊,為後學頂門下針,良有深心也。一者以寒涼之劑,即有差誤,人多未覺,如陰柔小人在朝廷之上,國祚已移,猶善彌縫。
溫熱之劑,稍有不當,其非易見,如陽明君子,苟有過則人皆見之。致近代有激之言曰:吾為俗醫計,與其用寒涼之誤,彼此不知,殺人必多;不如用溫熱而誤,彼此具見,尚可改圖。斯言雖近於謾罵,實則照妖之明鑑也。
余考之《內經》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此言陽密則陰亦固,而所重在陽也。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言天之運人之命,俱以陽為本也。《仙經》云:陰氣一分不盡則不仙,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豈非陽主生,陰主死歟?伏羲作《易》,首制一畫,此元氣之祖也。
文王衍《易》六十四卦,皆以陽喻君子,陰喻小人,此言陽之德也。乾之象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此言陽為發育之首先。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此言陰長宜憂也。自古聖人,莫不喜陽而惡陰,今天下用藥者反是,是欲使秋冬作生長之令,春夏為肅殺之時乎?則亦不思夫天人之故也已!
白話文:
在討論學術時,如果不深入理解自然與人類的奧祕,不探究生命的根源,就輕易地談論醫學,那將人作為實驗對象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藥物的寒、熱、溫、涼,一旦使用錯誤,就像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開始時或許是在治療疾病,但接下來可能就得治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了,如果連治療藥物副作用都做不到,那還有能力去處理原本的疾病嗎?讓我們以四季的氣候作為比喻來說明。
四季就是春天溫暖、夏天熱烈、秋天涼爽、冬天寒冷。因此,具有溫和性質的藥物,就像春季,能夠促進萬物的生長;具有熱性質的藥物,就像夏季,能讓萬物茁壯成長;具有涼爽性質的藥物,就像秋季,能讓萬物成熟;具有寒冷性質的藥物,就像冬季,能清除病害。對於元氣不足的人,應使用甘甜溫和的藥物來補充,就像春天來臨,充滿生機。
元氣非常不足到極點的情況,通常會伴隨寒氣,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來補充,就像酷暑時節,生命力旺盛。對於熱氣過剩的情況,需要使用甘甜涼爽的藥物來調節,就像秋天降臨,炎熱消失。邪氣過剩到極點的情況,需要使用苦味寒冷的藥物來排除,就像冬天降臨,陽氣深藏。總的來說,溫熱性質的藥物通常用於補虛,而涼爽性質的藥物通常用於排除實證。
大多數情況下,元氣虛弱的人只感受到秋冬的肅殺之氣,缺少春夏的生長活力。然而,虛弱往往伴隨著熱氣,醫生只看到熱氣,就使用涼爽或寒冷的藥物,這就像是疾病正在肅殺身體,而醫生卻又加重了肅殺。這樣的情況能持久嗎?這是因為醫生未能分辨虛實的緣故。你聽過丹溪說過:實火可用黃芩、黃連等藥物來排除,虛火則需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補充。只知道有火而不知道區分虛實,治療一旦出錯,就好比已經掉入井中的人又被扔下石頭。
丹溪強調補陰,但仍使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補充虛弱者的火氣,這表明我們不必對此有所懷疑。現在,人們傾向於使用寒冷涼爽的藥物,害怕使用溫熱的藥物,原因有二:一是遵循丹溪的觀點,認為人體的陽氣常常過剩,以及河間的觀點,認為人體只有寒氣沒有熱氣。導致《求正錄》提到:劉、朱的言論不斷,使得軒、岐的智慧無法顯現,這對醫學是一大障礙,也是人民的不幸。這些言論雖然有些過激,但卻有助於糾正偏差,為後學指引方向。
另一個原因是,使用寒冷涼爽的藥物,即使出現差錯,人們往往不易察覺,就像陰謀家在朝堂上,國家的命運已經改變,但他們仍然善於掩飾。使用溫熱的藥物,一旦有不當之處,錯誤很容易被發現,就像陽明君子,一旦犯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有激進的言論指出:對於世俗的醫生而言,相比使用寒冷涼爽藥物造成的誤差,彼此之間都不知曉,從而導致更多的死亡;不如使用溫熱的藥物,即使有誤差,彼此都能察覺,還可以及時調整。這些言論雖然近乎謾罵,實際上卻是照亮真相的明鏡。
根據《內經》所述:“陰陽之道,陽氣密固。”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氣密固,陰氣也會穩定,而重點在於陽氣。又說:“陽氣如同天空和太陽,失去它們的位置,生命就會縮短,光芒不再顯著,因此天地運行應以日光為明。”這句話說明,天地和人類的生命都以陽氣為根本。《仙經》提到:“陰氣若有一絲未盡,就無法成為神仙;陽氣若有一絲未盡,就不會死亡。”難道不是陽氣主宰生命,陰氣主宰死亡嗎?伏羲創立《易經》,以一畫作為起始,這是元氣的起源。
周文王推衍《易經》的六十四卦,皆以陽爻代表君子,陰爻代表小人,這表達了陽爻的美德。《易經》中乾卦的象辭說:“偉大的乾元,萬物由此開始。”這說明陽氣是萬物生長的首要動力。坤卦初六的爻辭說:“踏霜而行,堅冰將至。”這表示陰氣增長值得憂慮。自古以來,聖賢都喜愛陽氣,厭惡陰氣,而現在人們使用藥物卻背道而馳,這難道是要讓秋冬季節成為生長的季節,春夏季節成為肅殺的季節嗎?這無疑是忽略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總結而言,理解藥物的性質與四季的關係,辨別虛實,並正確應用溫熱與涼爽的藥物,對於治療疾病至關重要。此外,重視陽氣的補充和平衡,避免過度使用寒冷涼爽的藥物,是保護健康和延續生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