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一 (4)
卷之一 (4)
1. 水火陰陽論
天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象也。故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煦之以陽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將蕃滋,自然之理也。
人身之水火,即陰陽也,即氣血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然物不生於陰而生於陽,譬如春夏生而秋冬殺也。又如向日之草木易榮,潛陰之花卉善萎也。故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是非昂水而抑水,不如是不得其平也。此其義即天尊地卑,夫倡婦隨之旨也。
若同天於地,夷夫於婦,反不得其平矣。又如雨暘均以生物,晴陽之日常多,陰晦之時常少也。俗醫未克見此,而汲汲於滋陰,戰戰於溫補,亦知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乎?何不以天地之陰陽通之。
白話文:
[水火陰陽論]
天地運作的奧祕,不過是水與火的互動罷了。它們應該保持平衡,而不是偏向任何一方,應該相互交匯,而非各自獨立。火有向上燃燒的特性,因此應當將其導向下方;水則順流而下,所以應該將其引向上方。水在上方,火在下方,這種狀態被稱為「交」。當水火相交,就是「既濟」,表示和諧;如果不能交匯,就是「未濟」,意味著失衡。交匯象徵生命活力,反之則代表死亡。因此,過度乾旱,植物無法生長,是因為火的力量過於強大;過度泛濫,同樣會抑制生命,這是水的力量太過旺盛的結果。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中,水火達到和諧,萬物才能繁茂滋長,這是自然界的定律。
人體內的水與火,即是陰與陽,也是氣與血。沒有陽,陰就無法生成;沒有陰,陽也就無法轉化。然而,生命不是在陰中誕生,而是從陽中孕育,就像萬物在春夏季節生長,在秋冬季節凋零一樣。又如面向太陽的草木容易茁壯,而在陰暗處的花木容易枯萎。因此,氣血都非常重要,但補氣應該優先於補血;陰陽都需要,然而養陽應當放在滋陰之前。這並不是要忽視水的作用,而是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達到平衡。這道理就像天尊地卑,夫唱婦隨的原則一樣。
如果天與地等同,夫與婦無異,反而會失去平衡。又如,晴朗和雨天都能讓萬物生長,但晴天通常比陰天多。一般的醫生往往看不到這一點,急於滋陰,小心翼翼地溫補,他們是否知道秋冬的氣候,並非用來滋養萬物的呢?為什麼不將天地間的陰陽平衡作為參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