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不失人情論
嘗讀《內經》至《方盛衰論》,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嘗不瞿然起,喟然嘆軒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醫家所甚亟,然戛戛乎難之矣!大約人情之類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醫人之情。
所謂病人之情,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宜涼,陰臟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臟氣之不同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
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岐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為害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為害也。有急性者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為害也。
白話文:
我最近讀到《黃帝內經》的《方盛衰論》,書中講到「不失人情」的觀點,讓我猛然驚醒,忍不住感嘆軒岐二氏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的確,不失人情是醫家最需要做到的,然而做到卻十分困難!大致來說,人情可以分為三種:病人的情、旁人的情和醫生的情。
所謂病人的情,是指不同人體質、性格、喜好、處境都會影響治療。比如,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有所勝,陽虛者需要涼性藥物,陰虛者需要熱性藥物;耐毒者緩和的藥物無效,不耐毒者峻烈的藥物有害,這些都是臟氣的不同。有些人喜歡運動,有些人喜歡靜止,有些人喜歡吃某種食物,有些人討厭吃某種食物,有些人性格樂觀,有些人性格悲觀,這些都是好惡的不同。富貴的人容易任性不聽勸告,地位高的人容易自尊自大,不講道理,這些都是交際的不同。
窮人連吃飯都難,更別說買藥;地位低下的人勞碌奔波,身心疲憊,這些都是調治的不同。有些人剛聽到好話就相信,很快又聽信了別人的話,結果一頭霧水,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是沒有主見的危害。有些人過於害怕意外,只求穩妥,結果治病猶如杯水車薪,難免失敗,這是過於謹慎的危害。有些人因緣際會不順,心願難以實現,牽掛太多,良藥也難以治療,這是得失的危害。有些人病情急劇,卻拖延治療,導致亂投醫;有些人性格溫和,遇上急症,又拖延時間,最終難以挽回,這是緩急的危害。
有參朮沾唇懼補,心先痞寒;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之為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所謂傍人之情者,或執有據之論,而病情未必相符;或興無本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執膚淺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而孰標孰本誰知?或尊貴執言難抗,或密戚偏見難回。又若薦醫,動關生死,有意氣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者,有信其利口而薦者,有貪其酬報而薦者。甚至薰蕕不辨,妄肆品評。
白話文:
古人對於中醫診斷有一句話叫做「有參朮沾脣懼補,心先痞寒」,意思是說當人服用了具有補益效果的參和術等藥材後,心臟會產生不適,感覺像是有塊石頭堵在胸口一樣(心先痞寒),這是因為這些藥材具有溫補作用,對於某些體質的人來說可能過於滋補,反而會引起不適。另一句是「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意思是服用具有攻伐作用的藥材如硝和黃等,可能會讓人的神智變得恍惚或者失常(神即飄揚)。
在疾病治療上,有時候人們會選擇隱瞞病情或者難以告訴醫生真實的情況,甚或故意誇大或隱藏自己的症狀,只是為了讓醫生按照他們的想法開藥。然而,自古以來,醫學家們都強調必須全面瞭解病人的症狀、病史、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信息,而單憑脈象來診斷並非完全可靠。例如,如果脈象旺盛,可以判斷可能是消化不良,但無法得知是哪一天受的傷,又或是吃了什麼東西導致的,這都是需要進一步詳細詢問病人才能知道的。
此外,對於旁人的意見,有些人可能會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意見就是正確的,而忽略了實際病情,或者只是憑空發言,沒有根據的醫學理論。還有些人可能會主觀評價醫生,對自己喜歡的醫生意見一致,對不喜歡的醫生則全盤否定,這就使得真正的醫學價值難以判斷。再者,對於疼痛的處理,有些人可能會只針對表面的症狀進行治療,而忽略了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有人在推薦醫生時,可能會受到私人關係、偶然的療效、信任對方的口才或是追求報酬等因素影響,甚至對於好與壞的評價都缺乏客觀標準,只是隨意評價,不分良莠。
總之,中醫診斷和治療的過程需要全面、客觀、細緻,同時也要考慮到患者和周圍人的各種因素,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譽之則蹠可為舜,毀之則鳳可作鴞。致懷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待死亡。此皆傍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謂醫人之情者,或巧語逛人,或甘言悅聽,或強辨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或接納親和,或修好童僕,或營求上薦,或不邀自赴,此阿諂之流也。有腹無藏墨,詭言神授;目不識丁,假託秘傳,此欺詐之流也。有望、聞、問、切,漫不關心,枳、樸、歸、芩,到手便撮,妄謂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妒嫉性成,排擠為事,陽若同心.陰為浸潤,是非顛倒,朱紫混淆,此讒妒之流也。
有貪得無知,輕忽人命,如病在危疑,良醫難必,極其詳慎,猶冀回春;若輩貪功,妄輕投劑,至於敗壞,嫁謗自文,此貪悻之流也。有意見各持,異同不決,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謗多,一齊之傅幾何?眾楚之咻易亂,此庸淺之流也。有素所相知,苟且圖功;有素不相識,偶延辨症。
白話文:
以上這些都是旁人的感情用事,不能不去觀察瞭解。
那些會花言巧語哄騙別人的人,或是甜言蜜語讓人開心的人,或是強辯欺騙他人的人,或是威脅嚇唬他人的
那些與病人交情深厚、態度友善的人,或是對病人像朋友一樣照顧周全的人,或是為了得到推薦而努力表現的人,
有些人沒有真才實學,卻說自己是天賦異稟;有些人在書本知識方面很欠缺,但卻假裝擁有獨門絕技, 這些人都是欺詐之人。
還有些醫生對望聞問切等基本診斷方法毫不關心,隨便開一些藥就讓患者服用,並認爲別人愚蠢自己聰明,熟悉病情,這些都是輕率草率之人。
還有一些醫生嫉妒心重,喜歡排斥異己,在表面上與同事關係融洽,但實際上卻暗地裏陷害他們,顛倒是非黑白,混淆視聽,這些人都屬於愛忌恨之人。
還有一種貪圖名利而不顧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醫生,當遇到疑難雜症時,即使再謹慎小心也無法保證治癒; 但是這種類型的醫生爲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會輕易給病人用藥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喪生,然後將責任推卸給自己,這是貪婪無恥的一類人。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意見不合無法達成一致決定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的觀點很高遠,則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並贊同他的觀點;同樣道理,如果一個醫生醫術非常高超,則容易受到別人的誹謗攻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來幫助病人恢復健康。這就是平庸淺薄一類的醫生了。
最後兩種類型分別是平時相互認識的朋友之間互相幫忙治病以及完全不認識陌生人偶然請來的醫生爲病人診治疾病等等情形。
病家既不識醫,則倐趙倐錢;醫家莫肯任怨,則惟苓惟梗。或延醫眾多,互為觀望;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誠然得矣;坐失機宜,誰之咎乎?此由知醫不真,任醫不專也。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詳,尚多難盡。聖人以不失人情為戒,欲令學者思之慎之,匆為陋習所中耳。雖然必期不失,未免遷就,但遷就既礙於病情,不遷就又礙於人情;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而復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難之矣!
白話文:
病人不懂醫術,就急著找醫生、花錢看病;醫生不願承擔責任,就只會開些無效的藥方。有時找很多醫生,卻互相觀望、推卸責任;有時牽涉利益糾葛,彼此又互相避嫌。雖然表面上避免了爭執,但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這又是誰的責任呢?這都是因為不懂醫術,又沒有專心選擇醫生造成的。
這種情況,誰沒有遇到過呢?人情世故複雜,難以一一細說。聖人以不違背人情為戒律,希望學習者用心思考,不要被陋習影響。雖然要盡力不違背人情,但有時也免不了要遷就。可是遷就可能會影響病情,不遷就又會違背人情。如果遇到必須堅守原則的病情,又不得不考慮人情世故,該怎麼辦呢?真是難以抉擇啊!
2. 疑似之症須辨論
天下皆輕談醫,醫者輒以長自許。一旦臨疑似之症,若處雲霧,不辨東西,幾微之間,瞬眼生殺矣。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雖在庸淺,當不大謬。至如至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陰症似乎陽,清之必斃;陽症似乎陰,溫之轉傷。
當斯時也,非察於天地陰陽之故,氣運經脈之微,鮮不誤者。蓋積聚在中,實也。甚則嘿嘿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運昏花,或泄瀉不實,皆大實有羸狀也。正如食而過飽,反倦怠嗜臥也。脾胃損傷,虛也。甚則脹滿而食不得入,氣不得舒,便不得利,皆至虛者有盛候也。
正如飢而過時,反不思食也。脾腎虛寒,真陰症也。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目紅赤,口舌裂破,手揚足擲,語言錯妄,有似乎陽也。正如嚴冬慘肅,而水澤腹堅,堅為陽剛之象也。邪熱未解,真陽症也。陽盛之極,往往發厥,厥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有似乎陰也。正如盛夏炎灼,而林木流津,津為陰柔之象也。
白話文:
在整個世界都輕視醫學的時候,醫生們總是自許為專家。一旦面對疑似病情,就像置身雲霧之中,無法分辨方向,毫釐之差,就可能在瞬間決定生死。虛弱的情況需要補充,實在的情況需要排濾,寒冷的情況需要溫暖,熱烈的情況需要清涼,即使對於經驗不足的醫生,這樣的原則也大致不會出錯。
然而,對於至實卻有瘦弱表徵的情況,如果誤補反而會加重病情;至虛卻有壯盛表徵的情況,如果誤瀉反而會冤枉病人。陰性病症看似陽性,如果使用清涼之法必定會導致死亡;陽性病症看似陰性,如果使用溫暖之法反而會傷害病人。
在這時刻,除非能詳細理解天地陰陽的變化,氣候、脈象的微妙之處,否則很少有人能夠避免誤判。體內積聚物質,這是實在的表現。嚴重時會表現為沈默不願說話,四肢不願動彈,或者頭暈目眩,或者腹瀉虛弱,都是表現為大實有瘦弱的狀況。就好比吃得太飽反而感到疲倦嗜睡一樣。脾胃受到損傷,這是虛弱的表現。嚴重時會表現為脹滿,食物無法進入,氣息無法舒暢,排便無法順利,都是表現為至虛卻有壯盛的表現。
就好比饑餓過度,反而不願進食一樣。脾腎虛弱,是真正的陰性病症。陰性力量達到極點時,常常會抵抗陽性,面頰紅腫,口舌開裂,雙手舉起,腳部掙扎,言辭荒謬,表現得像是陽性病症一樣。就好比嚴冬的悲慘肅穆,而水澤的腹部堅硬,堅硬是陽性力量的表現。邪熱尚未消散,這是真正的陽性病症。陽性力量達到極點時,常常會引起厥逆,厥逆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表現得像是陰性病症一樣。就好比盛夏的炎熱灼熱,而林木的汗水流動,汗水是陰性柔和的表現。
諸凡疑似之症,不可更僕數。一偶三反,是有望乎智者。大抵症之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候。彼假症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真病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
使諸疑似之症,瀕於死而復生之,何莫非仁人君子之遺澤耶!
白話文:
凡是疑似疾病,不可輕易用藥。如果反复服用藥物卻不見好轉,就應該請教有經驗的醫生。通常疾病的症狀不可靠,要結合脈象觀察;而脈象也不一定可靠,還要觀察病情深淺。虛假病症表現在表面,所以浮取脈象就會有假象;真正的疾病隱藏在內部,所以沉取脈象才能辨別。即使脈象判斷正確,也不敢輕易下藥,還要觀察患者體質強弱、病情時間長短、是否曾誤診,然後才能配藥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能使疑似疾病的人起死回生,都是仁人君子的功勞啊!
3. 用藥須知《內經》之法論
用藥之難,非順用之難,逆用之難也;非逆用之難,逆用而與病情恰當之難也。今之醫師,知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熱者熱之無遺,寒者寒之無遺而已矣。獨不聞諸經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則又何以說也?蓋塞因塞用者,若脾虛作脹,治以參朮,脾得補而脹自消也。
通因通用者,若傷寒夾熱下利,或中有燥屎,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滯下不休,用芍藥湯通之而愈也。寒因熱用者,藥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熱;熱因寒用者,藥本熱也,而反佐之以寒。俾無拒格之患,所謂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者,如寒病宜投熱藥,熱病宜投寒藥,僅使中病而已,勿過用焉,過用則反為藥傷矣。
白話文:
用藥之難,非順用之難,逆用之難也;非逆用之難,逆用而與病情恰當之難也。
用藥的困難,不在於順著病症用藥,而在於逆著病症用藥;也不僅僅是逆著病症用藥的困難,而是逆著病症用藥卻又要恰到好處地符合病情,這才是真正的難點。
今之醫師,知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熱者熱之無遺,寒者寒之無遺而已矣。
現在的醫師,只知道用寒藥治療熱症,用熱藥治療寒症,用通暢藥物治療阻塞,用阻塞藥物治療通暢;遇到熱症就只管用熱藥一直熱下去,遇到寒症就只管用寒藥一直寒下去,就這樣而已。
獨不聞諸經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熱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則又何以說也?
難道他們沒有讀過經書上寫的嗎?經書上說:阻塞的病症就用阻塞的藥物,通暢的病症就用通暢的藥物,寒性的病症就用熱性的藥物,熱性的病症就用寒性的藥物,用熱藥要遠離熱症,用寒藥要遠離寒症。既然如此,他們還怎麼說呢?
蓋塞因塞用者,若脾虛作脹,治以參朮,脾得補而脹自消也。
因為阻塞的病症就用阻塞的藥物,例如脾虛導致肚子脹滿,就用人參和白朮來治療,脾臟得到補益,脹滿自然就會消退。
通因通用者,若傷寒夾熱下利,或中有燥屎,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滯下不休,用芍藥湯通之而愈也。
因為通暢的病症就用通暢的藥物,例如傷寒夾雜著熱症,並且腹瀉不止,或者糞便乾燥,就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就會好轉;如果腹瀉不止,就用芍藥湯來通暢,就可以痊癒。
寒因熱用者,藥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熱;熱因寒用者,藥本熱也,而反佐之以寒。俾無拒格之患,所謂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
因為寒性的病症就用熱性的藥物,雖然藥物本身是寒性的,但卻用熱性的藥物來輔助,反之亦然。這樣就可以避免藥物被身體拒絕,這就是所謂的“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就是先針對主要的病症,再隱藏著治療病因的方法。
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者,如寒病宜投熱藥,熱病宜投寒藥,僅使中病而已,勿過用焉,過用則反為藥傷矣。
因為用熱藥要遠離熱症,用寒藥要遠離寒症,例如寒症就應該用熱藥,熱症就應該用寒藥,只是為了使病情得到緩解而已,不要過度使用,過度使用反而會導致藥物傷害身體。
如前諸法,非通達者,烏足以語此?故曰: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順逆進退,存乎其時;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此長桑、盧扁能斡旋造化之偏,而噓其枯萎;仲景、東垣諸君子之方,所向神奇,為世司命,豈偶然也者?彼庸夫俗子,心不存救濟之思,目不閱軒岐之典,規尺寸之利以自肥,因而傷殘於世比比也。嗟乎!安得讀萬卷夾靈奇者,與之商醫事哉!
白話文:
以上的這些方法,如果不是精通的人,怎麼能夠談論呢?所以說:疾病沒有固定的形態,醫生沒有固定的方法,藥物也沒有固定的種類。進退順逆的情況取決於時間,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取決於人的素質,君臣佐使之類的存在是為了使用它們的目的。像長桑、盧扁這樣的人可以調節自然界的偏差,使其恢復生機;張仲景、李杲等大師的方劑,效果神奇,被世人視為主宰生命的權威,這當然不是偶然的事情。那些平庸的人,心中沒有拯救他人的想法,眼睛裡看不到黃帝內經這樣的書籍,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來養胖自己,因此對社會造成傷害的例子很多啊。唉!多麼希望有閱讀過大量有關靈魂和奇蹟的書籍的人,能一起討論醫學的事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