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古今元氣不同論

善夫!古人有言曰:用古方療今病,譬之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是有察於古今元氣之不同也。嘗考五帝之壽,咸逾百歲,三王之後,及百者鮮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宛爾一小天地。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

故東漢之世,仲景處方。輒以兩計;宋元而後,東垣、丹溪,不過錢計而已。豈非深明造化,與時偕行者歟?今去朱李之世,又五百年,元氣轉薄,乃必然之理。所以抵當承氣,日就減削;補中歸脾,日就增多。臨證施治,多事調養,專防克伐;多事溫補,痛戒寒涼。此今時治法之變通也。

白話文:

善哉!古人曾說:「用古代的藥方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好比用舊材料修建新房子,沒有經過匠人的精心打造,能用嗎?」這句話是洞察了古今元氣不同的道理。

我曾經研究過五帝的壽命,都超過了一百歲,而三王之後,活到一百歲的很少了。人體就像一個小小的天地,在氣交之中。當天地剛開始形成時,元氣濃密,人體接收的元氣也強盛;等到時間久了,元氣逐漸稀薄,人體接收的元氣自然也變弱了。

所以,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開方用藥,總是按兩來計算;宋元以後,李東垣、朱丹溪用藥,則以錢來計算。這不是他們深明造化,與時俱進嗎?如今距離朱丹溪、李東垣的時代已經過去五百多年,元氣更加稀薄,這是必然的趨勢。因此,那些峻猛的承氣湯藥,日益減少用量;補中益氣的歸脾湯藥,日益增加用量。臨證治療時,要多加調養,避免過於猛烈的攻伐;要多用溫補之法,謹慎使用寒涼藥物。這就是當今醫治方法的變通之處。

假令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縱有積宜消,必須先養胃氣;縱有邪宜祛,必須隨時逐散,不得過劑,以傷氣血。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氣血充盈,則百邪外御,病安從來?氣血虛損,則諸邪輻輳,百病叢集。

嗟乎!世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寧知投藥少差,實則即虛,虛者即死,是死於醫藥,非死於疾病也。古語為之戒曰:病傷猶可療,藥傷最難醫。故夫其難其慎,屬諸司命,臨症之頃,宜加戰兢。若執成方,或矜家秘,惟知盡劑,不顧本元,惟知古法,不審時宜;皆讀書而過,未窺元會運世之微者也。

白話文:

假設一個人的病症需要使用溫熱的治療方式,我們應該首先使用溫和的方式來調節。同樣地,如果病症需要冷涼的治療,我們也應該首先使用清涼的方法來處理。即使存在著積聚的問題需要消散,我們也必須先養護好胃部的功能;即使有邪氣需要祛除,也必須在適當時機進行,不能過量,以免傷害到氣血。氣血是人們生存所依賴的基礎。當氣血充盈時,各種邪氣無法侵入,疾病從何而來呢?當氣血虛弱時,各種邪氣會聚集,導致百病叢生。

唉!大眾的疾病,十個中有九個是虛弱的,醫生開的藥方,一百個中難得有一個能真正對症下藥。難道不知道,藥物稍微有些差錯,實際上就是使病情更加虛弱,病情虛弱到了極點,就可能導致死亡。這種情況下的死亡,是死於醫藥而非死於疾病本身。古人警醒道:身體受傷還可以治療,藥物傷害卻是最難以恢復的。因此,對於這一點的難與謹慎,只能由命運決定。在臨牀診治的過程中,應保持高度警覺。如果只是照搬成方,或是自恃祕方,只知道大量使用藥物,而不顧及身體的根本,只知道遵循古法,而不考慮當下的適合性,都是讀書人卻未能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微細之處。

2. 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

嘗讀張子和《儒門事親》,其所用藥,惟大攻大伐,其於病也,所在神奇。又讀薛立齋十六種,其所用藥,惟大溫大補,其於病也,亦所在神奇。何兩公之用藥相反,而收效若一耶?此其說在《內經·徵四失論》曰: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

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乾。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利於攻邪。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張子和的《儒門事親》,他用藥的方式都是大劑量猛烈攻伐,治療疾病的效果非常神奇。我也讀過薛立齋的十六種方劑,他用藥則都是大溫大補,治療疾病的效果也同樣神奇。這兩位名醫的用藥方式截然相反,卻都能收到相同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黃帝內經·徵四失論》中解釋了這個道理:人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身體寒熱、飲食習慣、性格特點都不一樣,如果不根據這些差異對症施治,就會造成混亂,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一般來說,富貴的人勞心多,貧窮的人勞力多。

富貴的人吃喝精緻,貧窮的人吃粗茶淡飯。富貴的人住豪華的房子,貧窮的人住簡陋的房子。勞心的人身體內部虛弱,筋骨脆弱;勞力的人身體內部充實,骨骼堅硬、筋脈強壯。吃精緻食物的人五臟六腑嬌嫩,吃粗茶淡飯的人五臟六腑強健。住豪華房子的人身體腠理疏鬆,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住簡陋房子的人身體腠理緊密,不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所以,富貴人的病,適合用補正的方法治療;貧窮人的病,適合用攻邪的方法治療。

易而為治,比之操刃。子和所療多貧賤,故任受攻;立齋所療多富貴,故任受補。子和一生豈無補劑成功,立齋一生寧無攻劑獲效?但著書立言則不之及耳!

有謂子和北方宜然,立齋南方宜爾,尚屬偏見。雖然貧賤之家亦有宜補,但攻多而補少;富貴之家亦有宜攻,但攻少而補多。是又當以宜為辨,稟受為別,老壯為衡,虛實為度,不得膠於居養一途,而概為施治也。

白話文:

治疗疾病如同操刀,需要谨慎。和氏医术多用于贫贱之人,因此多以攻邪为主;立斋医术多用于富贵之人,因此多以补益为主。和氏一生不可能没有用补药取得成功,立斋一生也不可能没有用攻邪药取得效果,只是他们著书立说的时候,没有记录这些情况罢了。

有些人认为和氏医术适合北方,立斋医术适合南方,这其实是偏见。虽然贫贱人家也需要补益,但攻邪的药方比较多;富贵人家也需要攻邪,但补益的药方比较多。因此,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虚实等情况来判断,不能一味地根据身份地位来选择治疗方法。

3. 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

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腎何以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五臟既成,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

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脾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白話文:

經典說道:治病必定要找到病根。這「根」字所指的,就是事物的根源或基礎。世上並沒有孤立無源的水流,也沒有脫離基礎的根基。清除了水源,水流自然會變得清澈;灌溉了根基,枝葉自然會茂盛,這是自然的規律。因此,擅長醫術的人,一定會著重於找出病因的根本。而根本又分為先天與後天的區別。先天的根本在於腎,腎對應北方的水,水是天一之源。後天的根本在於脾,脾是中間宮殿的土,土是萬物之母。

為什麼腎能被視為先天的根本呢?因為在嬰兒尚未出生前,就已經形成了胚胎,其中空且有一根莖狀物突出,形狀類似蓮花。這根莖狀物即是臍帶,而蓮花的中心即是兩個腎的位置,這裡藏著生命。水生木後肝臟形成,木生火後心臟形成,火生土後脾臟形成,土生金後肺臟形成。五臟形成後,六腑隨之出現,四肢也開始發展,全身骨骼也逐漸完整。《仙經》中提到:如果要問什麼是玄牝,那答案就是剛出生的嬰兒的兩個腎。

在這個身體尚未形成之前,兩個腎已經存在,所以腎是臟腑的根本,十二脈的根源,呼吸的基礎,三焦的源泉,也是人類生命起源的基礎。所以說先天的根本在於腎。為什麼脾能被視為後天的根本呢?因為在嬰兒出生後,一天不吃東西就會感到飢餓,七天不吃東西,腸胃乾涸死亡。經典上說:有食物就能保持健康,沒有食物就會死亡。這就像軍事上的糧草供應一樣。糧草一旦斷絕,萬眾立即瓦解;胃的氣息一旦損失,百種藥物都無法施用。

一有此身,必資穀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

上古聖人見腎為先天之本,故著之脈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見脾胃為後天之本,故著之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傷寒必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無。兩脈既在,他脈立可弗問也。治先天根本,則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主,以消陰翳。治後天根本,則有飲食勞倦之分。飲食傷者,枳朮丸主之;勞倦傷者,補中益氣主之。每見立齋治症,多用前方,不知者妄議其偏,惟明於求本之說,而後可以窺立齋之微耳。王應震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毋耗氣,精遺勿澀泄,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此真知本之言矣。

白話文:

人活著就需要依靠飲食精華,食物進入胃裡,經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輸送到五臟六腑,產生氣血,滋養著人體。所以說,脾胃是後天之本。

古時候的聖人認為腎臟是先天之本,所以說:「人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也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所以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診治傷寒時,必先診脈,觀察太谿脈的強弱,來判斷腎氣的盛衰;再觀察衝陽脈,來判斷胃氣的有無。只要這兩脈有問題,其他脈象就無需再診斷了。

治療先天根本,需要分清水火。水不足的人,可以用六味丸補益腎水,來制約陽氣;火不足的人,可以用八味丸滋補腎火,來消減陰氣。

治療後天根本,則要分清飲食和勞倦。飲食傷了的人,可以用枳朮丸來治療;勞倦傷了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很多時候,看到醫生只用以上這些方子治療疾病,有些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就胡亂批評。只有真正明白求本之說,才能理解這些方子的精妙之處。

王應震說:「看到痰不要急著治痰,看到血不要急著治血,沒有汗不要發汗,有熱不要攻熱,呼吸困難不要耗費氣力,遺精不要澀滯排泄。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醫學高手。」這才是真正的懂得求本之說。

4. 水火陰陽論

天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象也。故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煦之以陽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將蕃滋,自然之理也。

人身之水火,即陰陽也,即氣血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然物不生於陰而生於陽,譬如春夏生而秋冬殺也。又如向日之草木易榮,潛陰之花卉善萎也。故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是非昂水而抑水,不如是不得其平也。此其義即天尊地卑,夫倡婦隨之旨也。

白話文:

天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天地運行的奧妙,不過是水火相生相剋而已。萬物生長之道,在於平衡,偏於一方則難以昌盛,水火相交才能生生不息。

火性向上,所以要讓它向下運行;水性向下,所以要讓它向上運行。水向上,火向下,這叫做水火相交。

水火相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水火相交是萬物生長的象徵,不交則代表死亡。

所以,過於乾旱,萬物不生,是因為火氣過盛;過於潮濕,萬物亦不生,是因為水氣過盛。陽光照耀,雨露滋潤,水火平衡,萬物才能繁衍生長,這是自然的法則。

人身之水火,即陰陽也,即氣血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人體內的水火,就如同陰陽,就如同氣血。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變化。

萬物不生於陰,而生於陽,就如同春天夏天生長,秋天冬天凋零一樣。又如同向陽的草木容易繁茂,隱藏在陰處的花卉容易枯萎。

所以,氣血兩者都需要,而補氣要先於補血;陰陽兩者都需要,而養陽要先於滋陰。

不要只顧著抑制水氣,而忽略了滋養水氣,這樣就無法達到平衡。

這其中的道理,就如同天尊地卑,夫唱婦隨的道理一樣。

若同天於地,夷夫於婦,反不得其平矣。又如雨暘均以生物,晴陽之日常多,陰晦之時常少也。俗醫未克見此,而汲汲於滋陰,戰戰於溫補,亦知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乎?何不以天地之陰陽通之。

白話文:

如果把天和地相比,男人和女人相比,就會發現不公平的事情。再比如雨水和陽光都是爲了生長萬物,但通常情況下,晴朗的日子比較多,陰暗的時候比較少。普通醫生無法看到這一點,急急忙忙去滋養陰氣,戰戰兢兢去做溫補,他們是否知道秋冬季節的氣息並不是用來生成萬物的原因呢?爲什麼不從天地之間的陰陽關係來考慮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