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十 (10)
卷之十 (10)
1. 黃疸
經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論疾診尺》篇曰:身痛色微黃齒垢黃,爪甲黃,黃疸也,溺黃赤安臥,脈小而澀,不嗜食。《正理論》謂其得之女勞也。已食如飢者,胃疸。消穀善飢,胃有熱也。《論疾診尺》篇曰:脈小而澀,不嗜食,寒也。治疸者須知寒熱之別。目黃者,曰黃疸。目者宗脈所聚,諸經有熱,上熏於目,故黃疸者目黃。
愚按:黃者,中央戊己之色,飲黃疸多屬太陰脾經。脾不能勝濕,復挾火熱,則鬱而生黃,譬之盦曲相似。以濕物而當暑月,又加覆蓋,濕熱相搏,其黃乃成。然濕與熱又自有別,濕家之黃,色暗不明;熱家之黃,色光而潤。亦有脾腎虛寒,脈沉而細,身冷自汗,瀉利溺白,此名陰黃。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如果小便呈黃紅色,且病人安穩地躺着,就是黃疸病。身體疼痛,面色微黃,牙齒有黃垢,指甲也泛黃,都是黃疸的表現,此外,小便黃赤,脈搏微弱而澀,食慾不佳,也屬黃疸。黃疸病因可能是勞累过度。如果飯後仍覺飢餓,就是胃疸,是因為胃部有熱。脈搏微弱而澀,食慾不佳,則是寒證。治療黃疸病,必須分清寒熱。眼睛發黃,也叫黃疸,因為眼睛是經脈匯聚之處,諸經有熱,就會向上熏蒸眼睛,所以黃疸病患者的眼睛會發黃。
古人認為,黃色屬於五行中的中央土,而黃疸病大多屬於太陰脾經。脾臟失調,不能勝過濕氣,又夾雜着火熱,就會郁積而生黃,就像發酵的麵團一樣。如果在濕氣重的季節,又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濕熱交織,就會形成黃疸。濕和熱的表現有所不同,濕氣引起的黃疸,顏色暗淡不明顯;熱氣引起的黃疸,顏色明亮潤澤。也有一些患者脾腎虛寒,脈搏沉細,身體冰冷,容易出汗,大便稀薄,小便清白,這種情況叫做陰黃。
茵陳姜附湯、理中湯、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柏汁,此名黃汗,黃耆湯、耆芍桂苦酒湯。挾表者,脈浮,汗之而愈,桂枝加黃耆湯。挾里者,腹脹,下之而安,大黃硝石湯。食傷有谷疸之名,茯苓茵陳梔子湯。酒傷有酒疸之治,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若夫御女勞傷,則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額上色黑,手足心熱,發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統言疸證,清熱導濕,為之主方,茯苓滲濕湯。
假令病久,脾衰胃薄,必以樸中,參朮健脾湯。
白話文:
-
茵陳姜附湯、理中湯、八味丸:這三種藥方分別是用於治療不同病症的藥物。
-
汗出染衣,色如柏汁,此名黃汗,黃耆湯、耆芍桂苦酒湯:如果出汗後衣服變黃,類似柏樹汁液,這叫做黃汗,可以使用黃耆湯或耆芍桂苦酒湯進行治療。
-
挾表者,脈浮,汗之而愈,桂枝加黃耆湯:如果是外感風寒,脈搏浮動,通過出汗可以恢復,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桂枝加黃耆湯進行治療。
-
挾裏者,腹脹,下之而安,大黃硝石湯:如果是內傷引起腹脹,通過通便可以恢復,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大黃硝石湯進行治療。
-
食傷有谷疸之名,茯苓茵陳梔子湯: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引起黃疸,可以使用茯苓茵陳梔子湯進行治療。
-
酒傷有酒疸之治,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如果因喝酒過量導致黃疸,可以使用葛花解酲湯加上茵陳葉進行治療。
-
御女勞傷,則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額上色黑,手足心熱,發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如果房事過度導致傷害,會出現膀胱緊張、尿頻、微微出汗、額頭顏色變黑、手腳心發熱的情況,可以在傍晚時分使用加味四君子湯或者東垣腎疸湯進行治療。
-
總體來說,對於黃疸的治療,主要是清熱導濕,茯苓滲濕湯可以作為主要的藥方使用。
-
假令病久,脾衰胃薄,必以樸中,參朮健脾湯:如果疾病長期存在,脾臟和胃功能減弱,需要用參朮健脾湯來調理。
2. 脈候
脈洪,泄利而渴者死。脈小,溺利不渴者生。寸口近掌處無脈,口鼻冷者死。疸者入腹,喘滿者死。年壯氣實,脈大易愈。老人氣虛,脈微難瘥。
茯苓滲濕湯,清濕熱,利小便。
茵陳(七分),白茯苓(六分),木豬苓,澤瀉,白朮,陳皮,蒼朮(泔浸一夜,炒透),黃連(各五分),山梔(炒),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
白話文:
脈搏洪大,伴隨腹瀉卻口渴,預示著危險,可能會死亡。脈搏微小,伴隨小便次數多但沒有口渴,則預示著可以痊癒。手腕寸口部位靠近手掌處摸不到脈搏,且口鼻冰冷,預示著死亡。黃疸症狀深入腹部,呼吸急促且胸悶,預示著死亡。身體強壯、氣血充沛的人,脈搏強勁,容易痊癒。年老體弱、氣虛的人,脈搏微弱,難以康復。
茯苓滲濕湯能清熱利濕,促進小便。
茵陳七分,白茯苓六分,木豬苓、澤瀉、白朮、陳皮、蒼朮(用水浸泡一夜,炒至乾燥)各五分,黃連(各五分),山梔(炒),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
水二杯,煎七分,食前服。
耆芍桂苦酒湯
黃耆(五兩),白芍藥,桂枝(各三兩)
苦酒一升,水七升,煮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至六七日解,若心煩不止,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黃耆湯,脈浮而腹中和者汗之。
桂枝,白芍藥,生薑(各三兩),黃耆,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白話文:
用兩杯水煎煮藥材至七分,飯前服用。
黃耆五兩,白芍藥、桂枝各三兩。用一升苦酒、七升水煮至三升,溫服一升。若心煩持續六七日未解,可能是苦酒阻礙所致。
脈浮而腹中和緩者,宜用桂枝加黃耆湯發汗。
桂枝、白芍藥、生薑各三兩,黃耆、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用八升水煮至三升,服用一升,稍後喝一升熱稀粥,以助藥力,促使微微出汗。若不出汗,可再服用。
黃耆湯,治黃汗身腫,發熱不渴。
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淡豆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杯,生薑五片,煎七分服。
大黃硝石湯,一方加梔子十五枚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一作滑石)
白話文:
黃耆湯用於治療發汗、身體浮腫、發燒但不口渴的病症。方劑包括:蜜炙黃耆、赤芍、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去心麥門冬、淡豆豉各一兩,炙甘草半兩。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五片生薑,煎煮七分即可服用。大黃硝石湯則是在黃耆湯基礎上加了十五枚梔子。大黃硝石湯的藥材包括大黃、黃柏、硝石(或滑石)各四兩。
水六升,煎取二升,內硝煮取一升,頓服。
加減五苓散
茵陳,豬苓(去皮),白朮,赤茯苓(去皮),澤瀉(各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茯苓茵陳梔子湯
茵陳葉(一錢),茯苓(去皮,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殼(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白話文:
取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加入硝石繼續煮至一升,一次服用。
茵陳、豬苓(去皮)、白朮、赤茯苓(去皮)、澤瀉(各二錢)
水二鍾,煎煮至一鍾服用。
茵陳葉(一錢)、茯苓(去皮,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殼(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水二杯,煎一杯服。
葛花解酲湯,見泄瀉。
八味丸,理中湯,並見虛癆。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疸及久疸不愈。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黃耆(炙),白扁豆(炒,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水二鍾,姜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鍾服。
腎疸湯,治女勞成疸。
白話文:
取水兩杯,煎煮成一杯服用。葛花解酲湯用於治療泄瀉,八味丸和理中湯用於治療虛癆。加味四君子湯用於治療黃疸,尤其是久治不愈的黃疸。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黃芪(炙)、白扁豆(炒,各二錢)、甘草(炙,一錢)。水兩鍾,加入薑片五片、紅棗兩枚,煎煮成一鍾服用。腎疸湯用於治療女性勞累導致的黃疸。
升麻根(半兩),蒼朮(一錢),防風根,獨活根,白朮,柴胡根,羌活根,葛根(各五分),茯苓,豬苓,澤瀉,甘草根(各三分),黃柏(二分),人參,神麯(各六分)
水二杯,煎一杯,食前服。
參朮健脾湯,治久黃脾虛食少。
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白芍藥(煨),當歸(酒洗,各一錢),甘草(炙,七分)
白話文:
麻根半兩,蒼朮一錢,防風根、獨活根、白朮、柴胡根、羌活根、葛根各五分,茯苓、豬苓、澤瀉、甘草根各三分,黃柏二分,人參、神麯各六分,加水兩杯煎成一杯,飯前服用。此方名為參朮健脾湯,用於治療久黃脾虛食少。
另外,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白芍藥(煨)、當歸(酒洗)各一錢,甘草(炙)七分,亦可作為藥方使用。
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服。色疸加黃耆、白扁豆。
茵陳姜附湯,治陰黃脈沉微,小便利或瀉。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乾薑(炮,二錢),茵陳(一錢二分),草豆蔻(煨,一錢),白朮(四分),枳實(麩炒),半夏(制),澤瀉(各五分),白茯苓,橘紅(各三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八分,待冷服。
蔓菁散,治陰黃汗染衣,涕唾黃。
白話文:
用兩碗水,煮兩顆紅棗,煎到八分滿即可服用。如果患者皮膚發黃,可以加入黃耆和白扁豆。
茵陳姜附湯可以治療陰黃,脈象沉細微弱,小便不利或腹瀉。
配方:附子(炮製去皮臍,三錢)、乾薑(炮製,二錢)、茵陳(一錢二分)、草豆蔻(煨,一錢)、白朮(四分)、枳實(麩炒)、半夏(制)、澤瀉(各五分)、白茯苓、橘紅(各三分)
用兩碗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八分滿,待藥汁冷卻後服用。
蔓菁散可以治療陰黃,患者汗液沾染衣服,鼻涕和唾液都呈黃色。
蔓菁子
為細末,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日再加至二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白則瘥,不過服五升而愈。
白話文:
把蔓菁子磨成粉末,在早晨用井裡的新鮮水服用一湯匙,每天增加到兩湯匙,直到感到適宜為止。每晚在尿液中浸泡一些布條,各自標註日期,如果顏色逐漸變白就表示病癒了,不用喝超過五公升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