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9)

1.

睡則汗出,醒則倏收,曰盜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曰自汗。

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有餘者陰不足,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與汗同,奪則重傷其陰,主死。奪者,迫之使出。腎病者,寢汗憎風。腎傷則由虛,故寢而盜汗出也。

愚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之分,因寒氣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熱火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勝已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

至夫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肝虛者,禁其疏泄,白朮、棗仁、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潤、宜燥,豈容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乎?

2. 脈候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尺脈滑,主陰傷也,若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或淋漓如雨,揩試不逮者難治。

黃耆建中湯,治血虛而自汗。

黃耆肉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煨姜五片,棗二枚,煎一鍾,入稠飴一大匙,再煎一沸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自汗體倦。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等分)

每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服。

參附湯

人參(三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兩,去蘆,蜜炙),甘草(一兩,炙)

每服五錢,水一鍾,棗一枚,煎七分服。

玉屏風散

防風,黃耆(各一兩),白朮(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白朮散,治虛風多汗少氣,不治將成消渴。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

安胃湯,治汗出日久,虛風痿痹。

黃連(去須),五味子烏梅肉,甘草(生,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水二杯,煎一杯服。

正元散,治下元虛冷,自汗厥逆,嘔吐痛瀉。

紅豆(炒),乾薑(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朮,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薑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乾薑(各一兩),炙黃耆(一兩半)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服。

牡蠣散,治自汗盜汗。

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研,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杯,小麥一百粒,煎六分服。

大補黃耆湯

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熟地(二兩),肉蓯蓉(酒浸,三兩)

每服五錢,水四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臨臥服。

盜汗良方

黃根,牡蠣(煅,為粉,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四兩),大棗(七枚)

水六鍾,煎二鍾半,分六服,一日飲盡。

茯苓湯,治虛汗盜汗。

白茯苓(去皮及膜,研細末。)

每服二錢,煎烏梅陳艾湯調下。

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煅,醋淬七次,焙),人參,白朮,麻黃根(微炙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為末,棗肉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錢。

止汗法,川郁余研細末,臨臥以津調,塗乳上。

止汗紅粉

麻黃根,牡蠣(煅,各一兩),赤石脂,龍骨(各五錢)

為細末,以絹包,撲於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