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7)

1.

睡則汗出,醒則倏收,曰盜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曰自汗。

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有餘者陰不足,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與汗同,奪則重傷其陰,主死。奪者,迫之使出。腎病者,寢汗憎風。腎傷則由虛,故寢而盜汗出也。

愚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之分,因寒氣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熱火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勝已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

至夫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肝虛者,禁其疏泄,白朮、棗仁、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潤、宜燥,豈容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乎?

白話文:

標題: [盜汗]

內容: 人在睡眠時流汗,醒來後汗立即停止,這稱爲盜汗。不論是在清醒還是睡眠狀態,沒有因爲勞動而自然流汗,這稱爲自汗。

古籍上說:體內陽氣過多,會出現身體發熱但無汗的情況;陰氣過多,則會有多汗和身體寒冷的症狀。陽氣過盛則陰氣不足,因此身體發熱且無汗;陰氣過盛則陽氣不足,所以多汗且身體冰冷,因爲汗液本質上屬陰。飲食過飽,汗液從胃部排出;受驚嚇過度,汗液從心臟流出;負重遠行,汗液從腎臟排出;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液從肝臟排出;搖晃身體或勞累,汗液從脾臟排出。血液與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是同類,所以失血的人不會出汗,而出汗過多的人則血量不足。

血液和汗液是相同的,過度流失會對陰性造成重大傷害,可能導致死亡。所謂"奪",就是強迫其排出。腎病患者,睡眠時怕風。腎功能受損是由虛導致,所以在睡覺時會有盜汗的現象。

我認爲:心所藏的,在內爲血,在外則爲汗,汗液是心臟的液體;而腎主管五種體液,因此汗液問題很少不是由心腎虛弱引起的。心陽虛弱無法保護體表,從而在外界影響下自汗;腎陰衰弱無法在內部滋養和藏匿,從而在內部受傷導致盜汗。然而這兩種汗液,各自有冷熱的區別,因爲寒氣趁陽虛發作,所出的汗必定是冷的,因爲熱氣趁陰虛發作,所出的汗必定是熱的。儘管如此,火氣過盛,過度則有害,被剋制才能控制,反而可能產生勝過自身的變化,出現冷汗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又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至於肺虛的人,應固護皮膚和毛髮,可用黃芪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的人,要增強中氣,可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的人,要增加血液,可用當歸六黃湯。肝虛的人,要限制其疏泄,可用白朮、棗仁、烏梅。腎虛的人,要幫助其封藏,可用五味子、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中,更有可能需要溫補、清熱、滋潤、燥溼,豈能用固定的方法應對無窮的變化呢?

2. 脈候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尺脈滑,主陰傷也,若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或淋漓如雨,揩試不逮者難治。

黃耆建中湯,治血虛而自汗。

黃耆,肉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煨姜五片,棗二枚,煎一鍾,入稠飴一大匙,再煎一沸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自汗體倦。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等分)

每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服。

參附湯

人參(三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兩,去蘆,蜜炙),甘草(一兩,炙)

每服五錢,水一鍾,棗一枚,煎七分服。

玉屏風散

防風,黃耆(各一兩),白朮(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白朮散,治虛風多汗少氣,不治將成消渴。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

安胃湯,治汗出日久,虛風痿痹。

黃連(去須),五味子,烏梅肉,甘草(生,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水二杯,煎一杯服。

正元散,治下元虛冷,自汗厥逆,嘔吐痛瀉。

紅豆(炒),乾薑(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朮,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薑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乾薑(各一兩),炙黃耆(一兩半)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服。

牡蠣散,治自汗盜汗。

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研,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杯,小麥一百粒,煎六分服。

大補黃耆湯

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熟地黃(二兩),肉蓯蓉(酒浸,三兩)

每服五錢,水四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臨臥服。

盜汗良方

麻黃根,牡蠣(煅,為粉,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四兩),大棗(七枚)

水六鍾,煎二鍾半,分六服,一日飲盡。

茯苓湯,治虛汗盜汗。

白茯苓(去皮及膜,研細末。)

每服二錢,煎烏梅陳艾湯調下。

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煅,醋淬七次,焙),人參,白朮,麻黃根(微炙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為末,棗肉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錢。

止汗法,川郁余研細末,臨臥以津調,塗乳上。

止汗紅粉

麻黃根,牡蠣(煅,各一兩),赤石脂,龍骨(各五錢)

為細末,以絹包,撲於身上。

白話文:

[脈象診斷]部分的內容是:如果肺部的脈象柔軟且散開,預示著會出現大量汗液分泌的症狀。如果肺部的脈象過於弛緩,則表示會有多汗的問題。手腕內側脈搏處皮膚感覺粗糙,但脈象滑利,這也是多汗的徵兆。如果汗液粘稠如同膠水,或者像珠子一樣凝結,甚至如雨水般淋漓不止,擦都擦不及時,這種情況治療起來較為困難。

黃耆建中湯,用來治療因血液虧虛導致的自發性出汗。 成分包括黃耆、肉桂(各1.5錢)、白芍藥(3錢)、甘草(1錢)。

用水二杯,加入五片煨姜和兩顆棗子,煮至剩下一杯,再加入一大匙稠飴,再次煮沸。如果有輕微腹瀉或嘔吐的人,不應加入飴糖。

耆附湯,適用於治療氣虛和陽氣衰弱導致的自發性出汗和身體疲憊。 成分包括黃耆(去掉蘆頭,蜜炙)、附子(炮製後去掉外皮和臍部,等量)。

每次使用4錢,加水一杯,加入十片薑,煮至剩八分,服用。

參附湯 成分包括人參(3錢)、附子(炮製後去掉外皮和臍部,1錢)。

用水一杯,加入三片薑,煮至剩六分,服用。

黃耆六一湯 成分包括黃耆(6兩,去掉蘆頭,蜜炙)、甘草(1兩,炙)。

每次服用5錢,加水一杯,加入一顆棗子,煮至剩七分,服用。

玉屏風散 成分包括防風、黃耆(各1兩)、白朮(2兩)。

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杯,加入三片薑,煮至剩六分,服用。

白朮散,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多汗和氣短,如果不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為消渴病。 成分包括牡蠣(煅燒,3錢)、白朮(1兩2錢半)、防風(2兩半)。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錢,用溫水調和吞服。

安胃湯,適用於治療長期出汗,虛弱風邪導致的痿弱和痹症。 成分包括黃連(去掉鬚)、五味子、烏梅肉、甘草(生,各5分)、熟甘草(3分)、升麻梢(2分)。

用水兩杯,煮至剩一杯,服用。

正元散,適用於治療下焦虛寒,自發性出汗、四肢厥冷、嘔吐和腹瀉。 成分包括紅豆(炒)、乾薑(炮製)、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各3錢)、人參、白朮、甘草(炙)、茯苓(去掉皮,各2兩)、肉桂(去掉粗皮)、川烏(炮製後去掉皮,各半兩)、附子(炮製後去掉皮尖)、山藥(薑汁浸泡炒)、川芎、烏藥(去掉木部)、乾薑(各1兩)、炙黃耆(1兩半)。

磨成細粉,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杯,加入三片薑、一顆棗和少量鹽,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牡蠣散,適用於治療自發性出汗和夜間出汗。 成分包括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燒,研磨,各等量)。

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杯,加入一百粒小麥,煮至剩六分,服用。

大補黃耆湯 成分包括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1兩)、白茯苓(1兩半)、熟地黃(2兩)、肉蓯蓉(酒浸泡,3兩)。

每次服用5錢,加水四杯,加入三片薑、兩顆棗,煮至剩八分,服用。

當歸六黃湯,被譽為治療夜間出汗的神藥。 成分包括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1錢)、黃耆(2錢)。

用水兩杯,煮至剩一杯,睡前服用。

盜汗良方 成分包括麻黃根、牡蠣(煅燒,磨成粉,各3兩)、黃耆、人參(各2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4兩)、大棗(7枚)。

用水六杯,煮至剩兩杯半,分六次服用,一天內喝完。

茯苓湯,適用於治療虛汗和夜間出汗。 成分為白茯苓(去掉皮和膜,磨成細末)。

每次服用2錢,用烏梅陳艾湯調和吞服。

柏子仁丸 成分包括柏子仁、半夏曲(各2兩)、牡蠣(煅燒,醋淬七次,烘培)、人參、白朮、麻黃根(稍微炙烤去掉汗)、五味子(各1兩)、淨麩(炒,半兩)。

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米飲吞下3錢。

止汗法,將川鬱餘磨成細末,睡前用唾液調和,塗抹在乳房上。

止汗紅粉 成分包括麻黃根、牡蠣(煅燒,各1兩)、赤石脂、龍骨(各5錢)。

磨成細末,用絹布包裹,撲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