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十 (9)
卷之十 (9)
1. 汗
睡則汗出,醒則倏收,曰盜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曰自汗。
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有餘者陰不足,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與汗同,奪則重傷其陰,主死。奪者,迫之使出。腎病者,寢汗憎風。腎傷則由虛,故寢而盜汗出也。
愚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之分,因寒氣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熱火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勝已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汗就突然消失,叫做盜汗。無論睡覺醒著,不因勞動,自然出汗,叫做自汗。古籍記載,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卻不出汗,陰氣過盛則會容易出汗且身體發冷。陽氣過盛的人陰氣不足,所以身體發熱卻不出汗;陰氣過盛的人陽氣不足,所以容易出汗且身體發冷,因為汗液屬陰。吃太飽會導致胃氣上涌而出汗;驚嚇而損耗精氣會導致心氣虛弱而出汗;負重遠行會導致腎氣不足而出汗;疾走恐懼會導致肝氣郁結而出汗;勞累過度會導致脾氣虛弱而出汗。血液和氣血雖然名稱不同,但屬於同類,所以損耗血液的人就不會出汗,損耗汗液的人就會缺乏血液。
血液和汗液相同,損耗過度會嚴重損傷陰氣,導致死亡。損耗是指強迫汗液排出。腎病患者睡覺時出汗且怕風。腎臟受損會導致虛弱,所以睡覺時會盜汗。
我的理解是:心臟主宰血液,內在的血液和外在的汗液都是心臟的液體。腎臟主宰五液,所以汗症都源於心腎虛弱。心陽虛弱無法抵禦外邪,所以容易出汗;腎陰不足無法滋養內臟,所以容易盜汗。然而,兩種汗症的冷熱不同,寒氣入侵陽虛的人出汗會偏冷,熱氣入侵陰虛的人出汗會偏熱。雖然如此,但熱氣過盛,過度亢奮也會對身體有害,會轉化為寒氣,導致出汗偏冷,這一點也要注意。
至夫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肝虛者,禁其疏泄,白朮、棗仁、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潤、宜燥,豈容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乎?
白話文:
肺虛的人,要固護皮膚和毛髮,可以用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的人,要增強中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的人,要滋養心血,可以用當歸六黃湯。肝虛的人,要抑制肝氣過度疏泄,可以用白朮、棗仁、烏梅。腎虛的人,要幫助腎臟封藏精氣,可以用五味子、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的調理,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用溫、清、潤、燥等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要靈活應變。
2. 脈候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尺脈滑,主陰傷也,若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或淋漓如雨,揩試不逮者難治。
黃耆建中湯,治血虛而自汗。
黃耆,肉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煨姜五片,棗二枚,煎一鍾,入稠飴一大匙,再煎一沸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自汗體倦。
白話文:
如果脈搏摸起來軟弱無力,散漫不集中,就容易患上容易出汗的病症。脈搏緩慢且明顯,則表示出汗頻繁。尺脈澀而滑,也代表出汗過多。尺脈部位皮膚粗糙,而尺脈卻滑利,則表示陰氣受損。如果汗水像膠水一樣黏稠,像珍珠一樣凝結,或者像雨水一樣淋漓不斷,擦拭也擦不乾,就比較難治癒。
黃耆建中湯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的自汗。
黃耆、肉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
用兩碗水,加入五片煨薑和兩個大棗,煎成一碗,加入一大匙稠飴,再煮沸即可。如果原本就有輕微腹瀉或嘔吐,則不用加飴。
耆附湯用於治療氣虛陽弱,導致的自汗體倦。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等分)
每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服。
參附湯
人參(三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兩,去蘆,蜜炙),甘草(一兩,炙)
每服五錢,水一鍾,棗一枚,煎七分服。
玉屏風散
防風,黃耆(各一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黃耆去蘆頭,用蜜炙後,和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份量相等),每劑各取四錢,用一鍾水,加十片薑,煎煮八分服下。
人參三錢,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一錢),用一鍾水,加三片薑,煎煮六分服下。
黃耆六兩,去蘆頭,用蜜炙後,甘草一兩,炙過,每服五錢,用一鍾水,加一枚紅棗,煎煮七分服下。
防風、黃耆各一兩,白朮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白朮散,治虛風多汗少氣,不治將成消渴。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
安胃湯,治汗出日久,虛風痿痹。
黃連(去須),五味子,烏梅肉,甘草(生,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藥粉,用一杯水,加三片薑,煎煮至六分之五的量,服用。白朮散可以治療虛風引起的汗多氣短,但不能治療即將發展成消渴症的患者。牡蠣(煅燒,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水調服。安胃湯可以治療長期出汗、虛風引起的痿痹。黃連(去須)、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水二杯,煎一杯服。
正元散,治下元虛冷,自汗厥逆,嘔吐痛瀉。
紅豆(炒),乾薑(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朮,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薑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乾薑(各一兩),炙黃耆(一兩半)
白話文:
用兩杯水煎煮成一杯,服用。正元散可以治療下元虛寒、自汗、厥逆、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配方包括:炒紅豆、炮乾薑、去白陳皮各三錢,人參、白朮、炙甘草各二兩,去粗皮肉桂、炮去皮川烏各半兩,炮去皮尖附子、薑汁浸炒山藥、川芎、去木烏藥、乾薑各一兩,炙黃耆一兩半。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服。
牡蠣散,治自汗盜汗。
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研,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杯,小麥一百粒,煎六分服。
大補黃耆湯
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熟地(二兩),肉蓯蓉(酒浸,三兩)
白話文:
牡蠣散,用於治療自汗和盜汗。 材料:牡蠣(煅後研磨至細末)、黃耆、麻黃根,各等份。
用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鍾(約為200毫升),加入三片薑片、一枚棗、少量鹽,煮至剩餘七分量,餐前服用。
大補黃耆湯,用於補益身體。 材料: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熟地(二兩)、肉蓯蓉(酒浸後,三兩)。
用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約為250毫升),加入一百粒小麥,煮至剩餘六分量,即可飲用。
每服五錢,水四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臨臥服。
盜汗良方
麻黃根,牡蠣(煅,為粉,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四兩),大棗(七枚)
白話文:
每服藥五錢,用四碗水,加三片薑、兩枚紅棗,煎煮至八分,趁熱服用。當歸六黃湯,是治療盜汗的特效藥。藥方: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臨睡前服用。
另外,治療盜汗的良方:麻黃根、牡蠣(煅燒成粉末,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四兩)、大棗(七枚)。
水六鍾,煎二鍾半,分六服,一日飲盡。
茯苓湯,治虛汗盜汗。
白茯苓(去皮及膜,研細末。)
每服二錢,煎烏梅陳艾湯調下。
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煅,醋淬七次,焙),人參,白朮,麻黃根(微炙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為末,棗肉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錢。
白話文:
水加六杯,煎煮至剩下兩杯半,分成六份,一天喝完。茯苓湯用來治療虛汗和盜汗。白茯苓去皮和膜,研磨成細粉。每服兩錢,用烏梅陳艾湯煎煮後服用。柏子仁丸用柏子仁、半夏曲各兩兩,牡蠣煅後醋淬七次,焙乾,人參、白朮、麻黃根微炙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至半兩,研磨成粉,做成棗肉丸,梧子大小,空腹用米湯送服三錢。
止汗法,川郁余研細末,臨臥以津調,塗乳上。
止汗紅粉
麻黃根,牡蠣(煅,各一兩),赤石脂,龍骨(各五錢)
為細末,以絹包,撲於身上。
白話文:
止汗法
第一種方法:
將川郁金研磨成細粉,睡前用唾液調和,塗抹在乳房上。
第二種方法:
取麻黃根、牡蠣(煅燒過,各一兩)、赤石脂、龍骨(各五錢),研磨成細粉,用絲絹包裹,輕輕撲灑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