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6)

1. 不能食

東垣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虛,不能食而瘦。由是言之,則不能食皆作虛論。若傷食惡食,心下痞滿,自有治法,不在此例。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食少,不可克伐,補之自然能食。

許學士云:不能食者,不可全作脾治,腎氣虛弱,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釜中水穀,下無火力,其何能熟?嚴用和云: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進。或脹滿痞塞,或滯痛不消,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愚按:脾胃者,具坤順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坤德或慚,補土以培其卑監;乾健稍弛,益火以助其轉運。故東垣、謙甫以補土立言,學士用和以壯火垂訓,蓋有見乎土強則出納自如,火強則轉輸不怠。火者,土之母也,虛則補其母,治病之常經。每見世俗,一遇不能食者,便投香砂、枳、樸、曲、卜、楂、芽,甚而用黃連、山梔,以為開胃良方,而夭枉者多矣。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為脾胃間有積滯,有實火,元氣未衰,邪氣方張者設也。

虛而伐之,則愈虛;虛而寒之,遏真火生化之元,有不敗其氣而絕其谷乎?且誤以參朮為滯悶之品,畏之如砒鴆,獨不聞經云:虛者補之,又云:塞因塞用乎?又不聞東垣云:脾胃之氣,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乎?故不能食皆屬脾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之不效,當補其母,八味地黃丸、二神丸。

挾痰宜化,六君子湯。挾郁宜開,育氣湯。仇木宜安,異功散加沉香、木香。子金宜顧,肺金虛則盜竊土母之氣以自救,而脾土益虛,甘、桔、參、苓之屬。夫脾為五臟之母,土為萬物之根,安穀則昌,絕谷則亡,關乎人者至為切亟,慎毋少忽!

白話文:

標題:[無法進食]

內容:東垣先生說,如果胃中的元氣旺盛,就能夠進食而不受傷害,即便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饑餓。脾胃功能都強健的話,吃得多身體也會發胖;相反,脾胃功能都虛弱的話,即使不想吃東西也會變得瘦弱。由此可見,無法進食的情況通常被視為脾胃虛弱所致。然而,若是因為食積導致厭食,心下感到飽脹,這有另外的治療方法,不在這個範疇內。羅謙甫先生認為,脾胃功能虛弱導致食量減少,不應該採取攻伐的方式,而應當通過補充脾胃功能,使其自然恢復食慾。

許學士提到,對於無法進食的情況,不能一味地認為是脾的問題,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就好比鍋中的米飯,底下沒有火,如何能煮熟?嚴用和先生認為,房事過度,導致真陽衰弱,無法向上蒸騰脾胃,使得中焦運行不暢,因而導致無法進食。可能會出現脹滿、痞塞或是滯痛等症狀,必須知道補腎的重要性。只要腎氣足夠強壯,丹田的火氣旺盛,能夠向上蒸騰脾胃,脾胃溫暖,中焦運行正常,胸膈開闊,就能恢復進食能力。

我的看法是,脾胃具有坤順之德與乾健之運,一旦坤德不足,應當補充脾胃,培養其功能;乾健稍顯鬆弛,則需增強火氣,以助脾胃運轉。因此,東垣先生與羅謙甫先生提出補脾胃的觀點,許學士和嚴用和先生則強調壯火的重要性。他們都認識到,脾胃強健,消化吸收功能自然順暢;火氣旺盛,運輸功能也不會懈怠。火氣是脾胃的母親,虛弱時補充母親,是治病的基本原則。然而,常常看到社會上一遇到無法進食的情況,就盲目使用香砂、枳實、麥芽、山楂等藥材,甚至使用黃連、山梔等,以為這是開胃的好方子,結果往往造成許多無辜的傷亡。這些都是在實證情況下才適用的瀉子法,適合脾胃中有積滯,有實火,正氣尚未衰弱,邪氣正在興旺的情況。

若虛弱時還使用攻伐的方法,只會越來越虛;虛弱時再用寒涼的藥物,抑制了真火的生長,難道不會破壞正氣,斷絕食物的來源嗎?此外,有人誤以為人參、白朮等藥材會造成悶滯,像對待劇毒一樣避之不及,卻不知道經典中說:虛弱時要補充,又說:塞因塞用。更不知道東垣先生所言:脾胃之氣,實則用枳實、黃連來瀉,虛則用白朮、陳皮來補。所以,無法進食大多屬於脾虛,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來補充。如果補充後仍無效,應當補充其母親,即使用八味地黃丸、二神丸。

若伴有痰濕,可用六君子湯來化解;若有鬱結,可用育氣湯來開解;若有肝氣鬱結,可用異功散加上沉香、木香;若有肺金虛弱,則會偷取脾胃之氣自救,導致脾土更虛,可用甘草、桔梗、人參、茯苓等藥材。脾胃是五臟之母,土是萬物之根,食物充足則健康,食物缺乏則死亡,對於人的健康來說,這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輕視!

2. 醫案

文學倪念嵐,累勞積鬱,胸膈飽悶,不能飲食,服消食之劑不效,改而理氣,又改而行痰,又改而開鬱,又改而清火,半載之間,藥百餘劑,而病勢日增,惶懼不知所出,始來求治於余。

余先簡其方案,次診其六脈,喟然嘆曰:脈大而軟,兩尺如絲,明是火衰不能生土,反以伐氣寒涼投之,何異於人既入井,而又下石乎?遂以六君子湯加益智、乾薑、肉桂各一錢,十劑而少蘇。然食甚少也,余勸以加附子一錢,兼用八味丸調補,凡百餘日而復其居處之常。

新安程幼安,食少腹悶,食粥者久之。偶食蒸餅,遂發熱作渴,頭痛嘔逆,或以傷寒治之,或以化食破氣之藥投之,俱不效,勢甚危迫。余診之,謂其兄季涵曰:脈無停滯之象,按之軟且澀,是脾土大虛之證也,法當以參朮理之。眾皆不然,予曰:病勢已亟,豈容再誤?遂以四君子湯加沉香、炮姜與之,數劑而減,一月而安。

和中丸,開胃進食。

人參,白朮(各三錢),乾薑,甘草,陳皮,木瓜(去穰,各一兩)

為末,水丸,白湯送三錢。

七珍散,開胃養氣,補脾進食。

人參,白朮(酒炒,各一兩半),黃耆(蜜炙),白茯苓,陳黃米(炒焦黑),砂仁(炒,各一兩),甘草(薑汁炒,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湯送。

二神丸,破故紙補腎為癸水,肉豆蔻補脾為戊土,戊癸化火,進食妙方。

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生,二兩)

為末。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同煮爛。去姜取棗,剝去核,研膏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鹽湯下。

育氣湯

木香,丁香,藿香,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白豆蔻,蓽澄茄,炙甘草(各半兩),山藥(一兩),橘紅,青皮(去白,各二錢半),白檀香(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木瓜湯送下。

資生丸

白朮(泔浸,土蒸九次,曬九次,切片炒黃,三兩),人參(去蘆,飯上蒸熟,三兩),茯苓(去皮,飛去筋,乳拌,飯上蒸,曬乾,一兩五錢),橘紅,山楂肉(蒸),神麯(炒,各二兩),川黃連(薑汁炒枯),白豆蔻,澤瀉(去毛,炒,各三錢),桔梗(炒),藿香(洗),甘草(蜜炙,各五錢),白扁豆(炒去殼),蓮肉(去心,各一兩),意苡仁(淘炒,三兩),山藥(炒),麥芽(炒),芡實(炒,各一兩五錢)

為末,蜜丸,每丸二錢,每服一丸,淡薑湯磨服。

白話文:

[醫案]

有位名叫倪念嵐的文學家,因長期勞累加上心情鬱悶,導致胸口感到飽脹悶悶的,吃不下東西。他試著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藥物,但並無效果,接著改用理氣、袪痰、解鬱、清火的藥物,但在半年內用了超過一百劑的藥,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這讓他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來找我求診。

我首先檢視他的治療記錄,再診斷他的脈象,感嘆地說:他的脈象大而軟,兩尺部位的脈象細弱,明顯是因為腎火衰弱無法滋養脾土,卻還被給予寒涼伐氣的藥物,這就好比一個人已經掉到井裡了,你還要往他身上扔石頭一樣。於是,我開具了六君子湯,加入益智、乾薑、肉桂各一錢,吃了十劑後,他的病情終於稍微緩解。不過,他還是吃得很少,我建議他增加附子一錢,同時服用八味丸調理補充,經過一百多天的治療,他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

新安有個叫程幼安的人,他長期食慾不振,只能喝粥。有一次吃了蒸餅,隨後出現發燒、口渴、頭痛、嘔吐的症狀,有人把他當感冒來治療,也有人讓他服用化食和破氣的藥物,但都沒有改善,情況非常危急。我診斷後,對他的哥哥程季涵說:從脈象上看,並無食物滯留的跡象,而且脈象軟且澀,這是典型的脾虛症狀,應該用人參和白朮來治療。在場的人都不同意我的看法,我說:病情已經很緊急了,不能再耽誤了。最後,我給他服用四君子湯,加上沉香和炮薑,幾劑後病情就有所改善,一個月後便完全康復。

以下是一些開胃、促進食慾的藥方:

「和中丸」:人參、白朮(各三錢)、乾薑、甘草、陳皮、木瓜(去瓤,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做成水丸,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吞服。

「七珍散」:人參、白朮(酒炒,各一兩半)、黃耆(蜜炙)、白茯苓、陳黃米(炒至焦黑)、砂仁(炒,各一兩)、甘草(薑汁炒,五錢)。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湯送服。

「二神丸」: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生,二兩)。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與煮熟的棗子和薑片混合,去掉薑片,取棗子去核,研成膏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鹽水吞服。

「育氣湯」:木香、丁香、藿香、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白豆蔻、蓽澄茄、炙甘草(各半兩)、山藥(一兩)、橘紅、青皮(去白,各二錢半)、白檀香(半兩)。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木瓜湯送服。

「資生丸」:白朮(泔浸,土蒸九次,曬九次,切片炒黃,三兩)、人參(去蘆,飯上蒸熟,三兩)、茯苓(去皮,飛去筋,乳拌,飯上蒸,曬乾,一兩五錢)、橘紅、山楂肉(蒸)、神麯(炒,各二兩)、川黃連(薑汁炒枯)、白豆蔻、澤瀉(去毛,炒,各三錢)、桔梗(炒)、藿香(洗)、甘草(蜜炙,各五錢)、白扁豆(炒去殼)、蓮肉(去心,各一兩)、薏苡仁(淘炒,三兩)、山藥(炒)、麥芽(炒)、芡實(炒,各一兩五錢)。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做成蜜丸,每丸二錢,每次服用一丸,用淡薑湯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