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45)
卷之五 (45)
1. 悸
心忪也,築築然跳動也。
經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閉而不通,病熱鬱而為涎,涎成則煩,心下鼓動。鼓者,跳動如擊鼓也,五痹湯加茯神、遠志、半夏。
愚按:經文及《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心胸躁動,天王補心丹主之。《傷寒論》曰:心為火而惡水,水停心下,築築然跳動不能自安,半夏麻黃丸、茯苓飲子。亦有汗吐下後,正氣虛而悸不得臥者,溫膽湯。丹溪責之虛與痰,辰砂遠志丸,有飲者控涎丹。證狀不齊,總不外於心傷而火動,火鬱而生涎也。
若夫虛實之分,氣血之辨,痰與飲,寒與熱,外傷天邪,內傷情志,是在臨證者詳之。
五痹湯,見痹。
控涎丹,溫膽湯,俱見驚。
天王補心丹,壯水補心,清熱化痰,定驚悸。
人參(五錢),當歸(酒浸),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柏子仁,酸棗仁(各一兩),白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五錢),生地黃(四兩),黃連(酒洗,炒,二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錢,燈心、竹葉煎湯送下。
半夏麻黃丸
半夏,麻黃(各等分)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錢,日三服。
茯苓飲子,治痰飲伏於心胃,悸動不已。
赤茯苓(去皮),熟半夏,白茯神(去木),麥門冬(去心),橘紅(各二錢),檳榔,沉香(忌火),甘草(炙,一錢二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遠志丸,安心神,化風痰。
石菖蒲(去毛),遠志(去心),人參,茯神(去木),辰砂(各半兩),川芎,山藥,鐵粉,麥門冬(去心),細辛,天麻,半夏曲,南星(炒黃),白附子(生,各一兩)
為末,生薑五兩,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綠豆大,別以硃砂為衣,每服一錢,臨臥薑湯服。
白話文:
[悸動]
這是指心臟異常跳動,有如在胸腔內築築跳動的感覺。
古籍記載,當心髒功能受阻,血液循環不暢時,會感到心口煩悶,像有鼓在心下敲打。這是因爲熱氣鬱結產生口水,口水增多使人心煩,心臟就跟着劇烈跳動。這種跳動就像擊鼓一樣,治療上可用五痹湯,加上茯神、遠志和半夏。
我個人認爲,根據古籍與《原病式》的記載,當體內水分不足,火氣旺盛,導致心胸煩躁不安,可用天王補心丹來治療。《傷寒論》指出,心臟屬火,怕溼,若溼氣滯留於心口,心臟就會像築築跳動一樣,無法安定,此時可使用半夏麻黃丸或茯苓飲子。另外,也有因大量出汗、嘔吐或腹瀉後,身體虛弱導致心跳加速,無法平躺的情況,這時則需用溫膽湯。丹溪主張這種情況是由於虛損或痰溼所引起,建議使用辰砂遠志丸。如果體內有積水,則可使用控涎丹。症狀雖多變,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爲心臟受傷,火氣上升,鬱結生痰所造成。
至於病情實虛的區分,氣血的辨別,痰與積水,寒與熱,外界環境傷害與情緒壓力的影響,這些都需要臨牀醫生詳細判斷。
五痹湯,用於治療痹症。
_控涎丹_與溫膽湯,皆用於治療驚嚇。
天王補心丹,能增強心力,清熱化痰,穩定驚悸。
其成分包括人參(5錢),酒泡過的當歸(1兩),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柏子仁,酸棗仁(各1兩),白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5錢),生地黃(4兩),黃連(酒洗,炒,2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3錢,用燈心、竹葉煎湯送下。
半夏麻黃丸
成分包括半夏,麻黃(各等量)。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錢,每日三次。
茯苓飲子,用於治療心胃內的痰飲,導致心跳持續不安。
其成分包括去皮的赤茯苓,熟半夏,去木的白茯神,麥門冬(去心),橘紅(各2錢),檳榔,沉香(避免火烤),炙甘草(1錢2分)。將所有藥材加入兩杯水,再放入三片生薑,煎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辰砂遠志丸,用於安定心神,化解風痰。
其成分包括去毛的石菖蒲,去心的遠志,人參,去木的茯神,辰砂(各半兩),川芎,山藥,鐵粉,麥門冬(去心),細辛,天麻,半夏曲,炒黃的南星,生白附子(各1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取5兩生薑,榨汁後加入水,煮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1錢,睡前以薑湯送服。
2. 恐
經曰:在臟為腎,在志為恐。又云:(精氣)並於腎則恐。恐者,腎之情志,下章之言他藏者,亦莫不繫於腎也。肝藏血。血不足則恐。肝者,腎之子也,水強則膽壯,水薄則血虛而為恐矣。胃為恐。胃屬土,腎屬水,上邪傷水,則為恐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心藏神,神傷則心怯,所以恐懼自失,火傷畏水之故。
按:經文論恐,有腎、肝、心、胃四臟之分。而肝膽於腎,乙癸同源者也;胃之於腎,侮所不勝者也;心之於腎,畏其所勝者也。故恐之一證,屬腎之本志,而旁及於他臟,治法則有別焉。治腎傷者,宜味厚,枸杞、遠志、地黃、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之屬。治肝膽者,宜養陰,棗仁、山茱萸、牡丹皮、白芍藥、甘草、龍齒之屬。
治陽明者,壯其氣,四君子湯倍用茯苓。治心君者,鎮其神,硃砂、琥珀、金銀箔、犀角、龍齒之屬。
人參散,治肝腎虛而多恐,不能獨臥。
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甘菊花,茯神,山茱萸,枸杞子(各七錢半),柏子仁(一兩),熟地黃(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茯苓散,治膽胃不足,心神恐怯。
茯苓(一兩),遠志,防風,細辛,白朮,前胡,人參,桂心,熟地黃,甘菊花(各七錢半),枳殼(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補膽防風湯,治膽虛目暗眩冒,夢見聞訟,恐懼面色變。
防風(一錢),人參(七分),細辛,芎藭,甘草,茯神,獨活,前胡(各八分)
為末,每服四錢,水鍾半,棗二枚,煎八分服。
白話文:
經典裡說,恐懼的情緒在臟腑中對應的是腎臟,在情緒表現上就是恐懼。另外也有說法是,當精氣集中在腎臟時,就會產生恐懼感。恐懼是腎臟的情緒表現,後面提到的其他臟腑和腎臟的聯繫也是這樣。肝臟儲存血液,當血液不足時就會感到恐懼。肝臟是腎臟的「子臟」,如果腎氣足夠,膽量也會壯大;相反的,腎氣不足,血液虛弱,就會產生恐懼。脾胃與恐懼有關,脾胃屬土,腎臟屬水,當病邪影響到腎臟的水氣,就會產生恐懼。心臟受到驚嚇或過度思考會傷害精神,精神受損就會感到恐懼,甚至失去自我控制,這是因為心臟受到傷害,對水產生畏懼的緣故。
經典中討論恐懼,可以分為腎臟、肝臟、心臟、脾胃四個臟腑。其中肝膽和腎臟有著密切的聯繫;脾胃對腎臟的影響,是因為脾胃剋制了腎臟;心臟對腎臟的影響,是因為心臟被腎臟剋制。因此,恐懼這種症狀,雖然主要是腎臟的情緒表現,但也和其他臟腑有關係,治療方法也就各有不同。治療腎臟受損的恐懼,可以使用味厚的藥物,如枸杞、遠志、地黃、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等。治療肝膽引起的恐懼,則要滋養陰氣,可用酸棗仁、山茱萸、牡丹皮、白芍、甘草、龍齒等。治療脾胃的恐懼,則要增強脾胃的氣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倍使用茯苓。治療心臟的恐懼,則要安定心神,可用硃砂、琥珀、金銀箔、犀角、龍齒等。
「人參散」,用來治療肝腎虛弱導致的恐懼,無法單獨睡覺。
配方包括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甘菊花、茯神、山茱萸、枸杞子各7.5錢,柏子仁、熟地黃各1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2錢,用溫酒送服。
「茯苓散」,用來治療膽胃虛弱,心神恐懼。
配方包括茯苓1兩,遠志、防風、細辛、白朮、前胡、人參、桂心、熟地黃、甘菊花各7.5錢,枳殼半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3錢,用水1鍾,加入3片薑,煎至6分,溫服。
「補膽防風湯」,用來治療膽虛導致的視力模糊、眩暈、夢見官司,以及面色改變的恐懼。
配方包括防風1錢,人參7分,細辛、芎藭、甘草、茯神、獨活、前胡各8分。將以上藥材磨成末,每次服用4錢,用水鍾半,加入2枚棗子,煎至8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