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十 (2)
卷之十 (2)
1. 脈候
大而澀為痹,脈急亦為痹。肺脈微為肺痹,心脈微為心痹,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左寸急不流利為血痹,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左關弦緊而數,浮沉有力為筋痹。
白話文:
大的且乾硬的是痺症,脈搏快速也可能是痺症。肺部脈象微弱是肺痺症,心臟脈象微弱是心痺症,右手的尺脈深沈且緩慢是皮膚痺症,左手的尺脈快而不順暢是血液痺症,右手的關脈上下都沒有力量而且乾硬是肌肉痺症,左手的關脈有如弓弦般繃緊且快速,上下的力度強烈是筋骨痺症。
2. 醫案
文學陸文湖,兩足麻木,自服活血之劑不效,改服攻痰之劑又不效,經半載後,兩手亦木,左脅下有尺許不知痛癢,余曰:此經所謂著痹也。六脈大而無力,氣血皆損,用神效黃耆湯,加茯苓、白朮、當歸、地黃,十劑後小有效,更用十全大補五十餘劑始安。
孝廉王春卿,久患流火,靡藥弗嘗,病勢日迫,商之餘曰,尚可療否?余曰:經年之病,且痛傷元氣,非大補氣血不可。春卿曰:數月前曾服參少許,痛勢大作,故不敢用。余曰:病有新久之不同,今大虛矣,而日從事於散風清火,清火則脾必敗,散風則肺必傷。言之甚力,竟不能決,遂致不起。
白話文:
文學陸文湖雙腳麻木,服用活血藥物無效,改用攻痰藥物也無效,過了半年,雙手也麻木了,左肋下有一尺左右的地方失去知覺,我說這是經書中所說的著痹。他六脈洪大而無力,氣血皆已受損,我用神效黃耆湯,加入茯苓、白朮、當歸、地黃,服用十劑後略有好轉,又用十全大補湯五十多劑才痊癒。
孝廉王春卿久患流火,什麼藥都試過了,病情日益嚴重,他向我詢問是否還有救治的可能,我說多年舊病,而且痛傷元氣,非大補氣血不可。王春卿說幾個月前曾服用過少量人參,疼痛加劇,所以不敢再用。我說新病舊病不同,現在他身體十分虛弱,而一直服用散風清火的藥物,清火則脾臟必受損傷,散風則肺臟必受損傷。我苦口婆心勸說,但他始終無法下定決心,最終不治身亡。
鹽賈葉作舟,遍體疼痛,尻髀皆腫,足膝攣急。余曰:此寒傷榮血,筋脈為之引急,《內經》所謂痛痹也。用烏藥順氣散七劑而減,更加白朮、桂枝。一月而愈。
防風湯
杏仁(去皮尖),當歸(酒洗),赤茯苓(去皮),防風(各一錢),黃芩,秦艽,葛根(各二錢),羌活(八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一位以販賣食鹽為生的商人姓葉,他全身疼痛,臀部和股骨都腫脹,腳踝和膝蓋僵硬不能活動。我診斷認為這是寒邪侵襲,傷了營血,導致筋脈收縮緊繃,這正是《內經》所說的“痛痹”。我給他開了烏藥順氣散七劑,症狀有所減輕,之後又加了白朮和桂枝,服用一個月後便痊癒了。
此處所指的烏藥順氣散藥方為:
- 杏仁(去皮尖),當歸(酒洗),赤茯苓(去皮),防風(各一錢),黃芩,秦艽,葛根(各二錢),羌活(八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這個藥方在中醫裏稱為防風湯。
水一鍾,姜三片,煎七分,入好酒半鍾,食遠服。
如意通聖散,治走注疼痛。
當歸(去蘆),陳皮(去白),麻黃(去節),甘草(炙),川芎,御米殼(去頂蒂膈),丁香(各等分)
上用慢火炒令黃色,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一鍾服。如腰腳痛,加虎骨、乳香、沒藥;心痛加乳香、良薑。此治痹痛之仙藥也。
白話文:
取一碗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七分熟,再加入半碗好酒,飯後服用,可治走注疼痛。
如意通聖散由當歸(去蘆)、陳皮(去白)、麻黃(去節)、甘草(炙)、川芎、御米殼(去頂蒂膈)、丁香(各等分)組成。先將藥材用慢火炒至黃色,每次取五錢,加兩碗水煎煮成一碗服用。若腰腳疼痛,可加虎骨、乳香、沒藥;心痛則加乳香、良薑。此藥可治痹痛,是治療痹痛的仙藥。
桂心散
桂心,漏蘆,威靈仙,芎藭,白芷,當歸(去蘆),木香,白殭蠶(炒),地龍(炒,去土,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下。
沒藥散,治遍身百節走注疼痛。
沒藥(二兩,另研),虎骨(四兩,醋炙)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酒下,日再服。
小烏犀丸
白話文:
桂心散,以桂心、漏蘆、威靈仙、芎藭、白芷、當歸(去蘆)、木香、白殭蠶(炒)、地龍(炒,去土,各半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沒藥散,以沒藥(二兩,另研)、虎骨(四兩,醋炙)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酒送服,每日服用兩次,主治遍身百節走注疼痛。小烏犀丸,……
烏犀角,乾蠍(炒),白殭蠶(炒),地龍(去土),硃砂(水飛),天麻(煨),羌活(去蘆),芎藭,防風(去蘆),甘菊花(去蒂),蔓荊子(各一兩),麝香(另研),牛黃(另研),乾薑(炮,各五錢),虎脛骨(醋炙),當歸(去蘆),敗龜,白花蛇(酒浸),天南星(薑製),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海桐皮,木香(忌火),人參(去蘆,各七錢)
白話文:
犀角、乾蠍(炒)、白殭蠶(炒)、地龍(去土)、硃砂(水飛)、天麻(煨)、羌活(去蘆)、芎藭、防風(去蘆)、甘菊花(去蒂)、蔓荊子(各一兩)、麝香(另研)、牛黃(另研)、乾薑(炮,各五錢)、虎脛骨(醋炙)、當歸(去蘆)、敗龜、白花蛇(酒浸)、天南星(薑製)、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海桐皮、木香(忌火)、人參(去蘆,各七錢)。
為細末,研勻,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或薄荷湯嚼下。
虎骨丸
虎骨(四兩,醋炙),五靈脂(醋淘,去沙),白殭蠶(炒),地龍(去土,炒),白膠香(另研),威靈仙(各一兩),川烏頭(三兩,炮),胡桃肉(二兩半,去衣研)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日二服。
十生丹
天麻,防風(去蘆),羌活(去蘆),獨活(去蘆),川烏,草烏(去蘆),何首烏,當歸(去蘆),海桐皮,川芎(各等分,俱生用)
白話文:
虎骨丸:
將虎骨四兩(需用醋煎烤),五靈脂(需用醋淘洗並去除沙石),白殭蠶(需炒熟),地龍(需去土後炒熟),白膠香(需單獨研磨),威靈仙(各一兩份量),川烏頭(三兩,需先用火炮製),胡桃肉(二兩半,需去皮後研磨)都混合研磨成細粉。然後用酒和糯米粉調製成丸狀,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顆,可以搭配溫熱的米酒或薄荷湯一起咀嚼吞食。
十生丹:
材料包括:天麻、防風(需去根)、羌活(需去根)、獨活(需去根)、川烏、草烏(需去根)、何首烏、當歸(需去根)、海桐皮、川芎(所有材料均需保持生用狀態,等份量)。將這九種材料混合後,每次服用十粒,於空腹時搭配米酒吞服,每日可服用兩次。
上蜜丸,每丸重一錢,每服一丸,茶湯磨服。
一粒金丹
草烏頭(銼炒),五靈脂(各一兩),地龍(去土,炒),木鱉子(各半兩),白膠香(一兩,另研),細墨(煅),乳香(各半兩),沒藥(另研),當歸(去蘆,各一兩),麝香(一錢,另研)
為末,糯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服藥後微汗為效。
乳香應痛丸
草烏頭(一兩半,炒),五靈脂,赤石脂(各一兩,研),乳香(半兩,另研),沒藥(五錢,另研)
白話文:
【上蜜丸】
每丸重一錢,每次服用一丸,用茶湯磨服。
一粒金丹
- 草烏頭(切片並炒熟),五靈脂(各一兩份量),地龍(去土後炒熟),木鱉子(各半兩份量),白膠香(一兩份量,需另外研磨),細墨(煅燒後),乳香(各半兩份量),沒藥(需另外研磨),當歸(去蘆頭,各一兩份量),麝香(一錢份量,需另外研磨)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糯米糊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丸,用溫酒送下。服用藥物後,若有微微出汗,則表示療效開始。
乳香應痛丸
- 草烏頭(一兩半份量,炒熟),五靈脂,赤石脂(各一兩份量,需研磨),乳香(半兩份量,需另外研磨),沒藥(五錢份量,需另外研磨)
上為末,醋糊丸,雞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送下,日二服。
升麻湯
升麻(三錢),茯苓(去皮木),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鎊),羌活(各一錢),官桂(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入竹瀝半酒鍾服。
神效黃耆湯
黃耆(二錢),人參(去蘆),白芍藥,炙甘草(各一錢),蔓荊子(二分),陳皮(去白,五分)
白話文:
用升麻、茯苓、人參、防風、犀角、羚羊角、羌活、官桂,加水煎煮,取八分藥汁,加入半酒盅竹瀝服用。另外,以末藥製成醋糊丸,每丸如雞豆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溫酒送服,每日兩次。最後,用黃耆、人參、白芍、炙甘草、蔓荊子、陳皮加水煎煮服用。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臨臥服。小便澀加澤瀉;有熱加酒炒黃柏;麻木雖有熱,不用黃柏,再加黃耆一錢;眼縮小去芍藥。忌酒、醋、面、蔥、蒜、韭、生、冷。
人參益氣湯,治夏月麻木,倦怠嗜臥。
黃耆(八錢),人參,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二錢),芍藥(三錢),升麻(二錢),柴胡(二錢半),五味子(一百二十粒)
每服半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服後眠穩,於麻痹處按摩屈伸,午前又一服。
白話文:
人參益氣湯
藥方:
- 水二碗,煎成一碗,去渣,睡前服用。
- 若小便澀,加澤瀉。
- 若有熱症,加酒炒黃柏。
- 若麻木伴有熱症,不用黃柏,再加黃耆一錢。
- 若眼睛縮小,去芍藥。
忌口: 酒、醋、麵食、蔥、蒜、韭菜、生冷食物。
主治: 夏天因氣虛導致的四肢麻木、倦怠嗜睡。
組成:
- 黃耆(八錢)
- 人參(五錢)
- 生甘草(五錢)
- 炙甘草(二錢)
- 芍藥(三錢)
- 升麻(二錢)
- 柴胡(二錢半)
- 五味子(一百二十粒)
用法:
- 每服半兩,水二碗,煎成一碗,空腹服用。
- 服藥後睡覺,在麻痺的地方按摩屈伸,上午再服用一次。
第二次藥,煎服如前。黃耆(八錢),紅花(五分),陳皮(一錢),澤瀉(五分)
第三次服藥,黃耆(六錢),黃柏(一錢二分),陳皮(三錢),澤瀉,升麻(各二錢),白芍藥(五錢),甘草(生,四錢),五味子(一百粒),生黃芩(八錢),甘草(炙,一分)
分四服,煎服如前法。秋去五味子,冬去黃芩。此方大效。
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痛,寒痹大痛,無問內傷生冷,外感寒邪皆效。
蒼朮(泔浸去皮,二十四兩),厚朴(去粗皮,薑製),乾薑(各四兩半,炮),枳殼(去穰,麩炒),麻黃(去根節),陳皮(去白,各六兩),桔梗(去蘆,十二兩),半夏(湯洗七次),白芷,茯苓,當歸,川芎,甘草(炙),肉桂,芍藥(各三兩)
白話文:
第二次服藥方法,煎煮方式與第一次相同。用量為:黃耆八錢,紅花五分,陳皮一錢,澤瀉五分。
第三次服藥,煎煮方式同上。用量為:黃耆六錢,黃柏一錢二分,陳皮三錢,澤瀉、升麻各二錢,白芍藥五錢,甘草生四錢,五味子一百粒,生黃芩八錢,甘草炙一分。
每次服藥分成四份服用,煎煮方式依照先前的方法。秋天時去掉五味子,冬天時去掉黃芩。此方藥效顯著。
五積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發的頭痛、全身痠痛、寒性關節炎等症狀。無論是因內傷導致的生冷症狀,或是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症狀,都能有效改善。
材料為: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去除皮後,共二十四兩),厚朴(去粗皮後,用薑汁醃製,共四兩半,炮製),乾薑(各四兩半,炮製),枳殼(去種子後,用麥麩炒製,共六兩),麻黃(去除根節,共六兩),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共六兩),桔梗(去除根部,共十二兩),半夏(用清水洗七次,共六兩),白芷,茯苓,當歸,川芎,甘草(炙製,共三兩),肉桂,芍藥(各三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挾氣加吳茱萸,調經催生加艾、醋。
五苓散,見傷寒。
腎著湯,見腰痛。
腎瀝湯
麥門冬(去心),五加皮,犀角(各一錢半),赤芍藥(煨),桔梗,杜仲(薑汁炒,去絲),木通(各一錢),桑螵蛸(一個)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加入薑三片,蔥白三根,煎煮七分,趁熱服用。若有氣滯,可加入吳茱萸;若需調經催生,可加入艾葉和醋。
五苓散,適用於傷寒。
腎著湯,適用於腰痛。
腎瀝湯,方劑內容為麥門冬(去心)、五加皮、犀角(各一錢半)、赤芍藥(煨)、桔梗、杜仲(薑汁炒,去絲)、木通(各一錢)、桑螵蛸(一個)。
水一鍾,入羊腎少許,煎八分,食前服。
五痹湯,治五臟痹。
人參,茯苓,當歸(酒洗),白芍藥(煨)川芎(各一錢,肝、心、腎三痹當倍用之),五味子(十五粒),白朮(一錢,脾痹倍之),細辛(七分),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一片,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取一碗水,加入適量的羊腎,煮至約八分熟後,於飯前服用。」
「五痹湯」,能治療五臟的痹症。
成分如下:
- 人參
- 茯苓
- 當歸(用水酒浸泡)
- 白芍藥(經火慢煮後使用)
- 川芎(各一錢,若針對肝、心、腎三種痹症,應加倍使用)
- 五味子(共十五粒)
- 白朮(一錢,若針對脾痹,應加倍使用)
- 細辛(共七分)
- 甘草(共五分)
取兩碗水,放入一片薑片,煮至約八分熟後,於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