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1)
1. 果部
蓮子,味甘,平,無毒,入心、脾、腎三經。泡去皮、心,炒。心腎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腸胃厚而瀉痢之滑均收。頻用能澀精,多服令人喜。
蓮藕,味苦,平,入心、脾二經。忌鐵。生用則滌熱除煩,散瘀而還為新血;熟用則補中和胃,消食而變化精微。
蓮花須味甘、澀,溫,無毒。入心、腎二經。忌地黃、蔥、蒜。清心而諸竅之出血可止,固腎而丹田之精氣無遺。鬚髮變黑。瀉痢能除。
蓮子,脾家果也,久服益人。石蓮子乃九月經霜後堅黑如石,墮水入泥者。今肆中石蓮子,其味大苦,產廣中樹上,不宜入藥。
藕性帶澀,止血有功,產家忌性冷,惟藕不忌,為能去瘀故也。
蓮鬚溫而不熱,血家瀉家尊為上劑。
蓮房固精澀腸,但不宜多服。
葉可助胃消食,蒂治雷頭風,取其有震仰盂之象,類從之義也。
橘皮,味辛,溫,無毒。入肺、脾二經。廣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產便惡劣矣。陳久愈佳,去蒂及浮膜,曬乾。止嗽定嘔,頗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氣,卻無峻烈之嫌。留白者補胃偏宜,去白者疏通專掌。
苦能泄氣,又能燥濕,辛能散氣,溫能和氣;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夫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籥,故獨入兩經。氣雖中和,然單服久服,亦傷真元。橘皮下氣消痰,橘肉生痰聚氣,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青皮,即橘之小者,麩炒。破滯氣愈除愈效,削堅積愈下愈良。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
青皮兼能發汗,性頗猛銳,不宜多用。如人年少壯,未免躁暴,及長大而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漸減。經久而為陳皮,則多歷寒暑而躁氣全消也。核主膀胱疝氣,一味為末,酒服五錢。葉主肺癰、乳癰,絞汁飲之。
香櫞,味苦,溫,無毒。入肺、脾二經。年久者良,去白炒。理上焦之氣,止嘔宜求;進中州之食,健脾宜簡。性雖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脾虛者須與參朮並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大棗,味甘,平,無毒。入脾經。堅實肥大者佳。調和脾胃,具生津止瀉之功;潤養肺經,操助脈強神之用。
經言:棗為脾果,脾病宜食之。又曰:脾病人毋多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虛泄瀉之類;毋多食者,指有餘之脾也,如中滿腫脹之類。凡用藥者,能隨其虛實而變通之,雖尋常品味,必獲神功;苟執而泥之,雖有良劑,莫展其長,故學者以格致為亟也。
按:棗雖補中,然味過於甘,中滿者忌之。小兒疳病及齒痛痰熱之人,俱不宜食,生者尤為不利。紅棗功效相仿,差不及耳。
芡實,味甘,平,無毒。入脾、腎二經。補腎固精而遺濁有賴,益脾養氣而泄瀉無虞。
白話文:
果部
蓮子:味道甘甜,性平,無毒,歸心、脾、腎三經。去除蓮子皮和心後,再炒熟食用。能使心腎之氣相交,消除心火和腎火邪氣,並能收斂腸胃,治療瀉痢。經常食用可以固澀精氣,但多吃會令人感到愉悅。
蓮藕:味道微苦,性平,歸心、脾二經。忌與鐵器同用。生藕能清熱除煩,散瘀生新血;熟藕能補益脾胃,幫助消化,化生精微物質。
蓮花鬚:味道甘甜略澀,性溫,無毒,歸心、腎二經。忌與地黃、蔥、蒜同用。能清心止血,治療各種出血症狀;能固腎,防止精氣流失,還能使頭髮變黑,治療瀉痢。
蓮子是脾胃的果實,長期服用有益於身體健康。石蓮子是指九月霜降後,堅硬如石,掉入水中淤泥中的蓮子。市面上販售的石蓮子,味道極苦,產於廣東的樹上,不宜入藥。
藕帶有澀味,具有止血功效。產婦通常忌食寒涼之物,唯獨藕例外,因為藕能去瘀血。
蓮花鬚性溫而不燥熱,是治療出血和瀉痢的良藥。
蓮蓬能固精澀腸,但不可服用過量。
蓮葉能幫助脾胃消化,蓮蓬蒂能治療雷頭風(一種頭痛),因其形狀似倒扣的盂,與治療雷頭風的原理相符。
橘皮:味道辛辣,性溫,無毒,歸肺、脾二經。廣東產的橘皮最佳,福建產的次之,浙江產的最差。陳久者愈佳,需去除蒂頭和浮膜,曬乾後使用。能止咳定嘔,具有很好的中和作用;能清痰理氣,卻不峻烈。留白橘皮更適合補益脾胃,去除白膜的橘皮則更擅長疏通氣滯。
苦味能瀉氣、燥濕,辛味能散氣,溫味能和氣;與補益藥材同用則補,與瀉下藥同用則瀉,與升提藥同用則升,與下降藥同用則降。因為脾是元氣的根本,肺是攝取氣息的門戶,所以橘皮只歸肺脾二經。雖然橘皮性味平和,但單獨服用或長期服用,也會損傷元氣。橘皮能下氣消痰,而橘肉卻能生痰聚氣,同為橘子,卻有相反的功效。
青皮:即較小的橘子皮,用麩皮炒制。能更好地破氣除滯,消散堅硬積聚的症狀。能引導藥力到達厥陰經的分佈部位,並能使食物下達太陰經的腸胃。
青皮還具有發汗作用,藥性較為猛烈,不宜多用。就像人年輕時性情急躁,年紀大了才變得平和,青皮就像年輕人,橘皮就像中年人,陳皮就像老年人,其藥性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陳皮經過長時間的炮製,燥烈之氣已完全消失。橘核主治膀胱疝氣,研末後,每次用酒送服五錢。橘葉主治肺癰、乳癰,取汁服用。
香櫞:味道苦,性溫,無毒,歸肺、脾二經。年份久的香櫞更好,需去除白膜後炒制。能理順上焦之氣,止嘔效果好;能促進中焦脾胃消化吸收,健脾效果佳。雖然性味平和,但單獨服用或大量服用也會損傷正氣,脾虛者需與人參、白朮等藥材同用,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
大棗:味道甘甜,性平,無毒,歸脾經。堅實肥大者為佳。能調和脾胃,具有生津止瀉的功效;能滋養肺經,增強氣血,提振精神。
醫書記載:棗是脾的果實,脾胃病宜食用。但又說:脾胃病人不宜多食甘味之物,這似乎互相矛盾。其實,宜食棗是指脾胃虛弱,如脾虛泄瀉的人;不宜多食,是指脾胃有餘,如中滿腫脹的人。用藥者應根據虛實情況靈活運用,即使是普通的藥物,也能取得神奇的療效;如果死板教條,即使是良藥,也難以發揮其作用,所以學習者應注重融會貫通。
註:雖然大棗能補益脾胃,但其味過於甘甜,脾胃中滿者忌食。小兒疳積、齒痛、痰熱者均不宜食用,生棗尤甚。紅棗功效與大棗相似,但略遜一籌。
芡實:味道甘甜,性平,無毒,歸脾、腎二經。能補腎固精,治療遺精滑精;能益脾養氣,治療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