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九 (5)
卷之九 (5)
1. 痰飲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經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又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又:土鬱之發,太陰之復,皆病飲發。
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夫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鬲,瘀而成痰。故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析而言之,痰有五,飲亦有五,而治法因之而變。在脾經者名曰濕痰,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二陳湯、白朮丸,挾虛者六君子湯,酒傷者白蔻、乾葛,挾食者保和丸,挾暑者清暑丸,驚者妙應丸)。在肺經者名曰燥痰,又名氣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
白話文:
濃稠的稱為痰,稀薄的稱為飲。古書中記載,太陰在泉,濕氣過盛,就會導致飲積病。又說,如果土氣過盛,雨水濕氣流行,嚴重時也會導致飲發。另外,土氣鬱結導致太陰氣復發,也都會引起飲發。
古人認為,痰病十之六七,都是因為濕土作祟。《內經》中記載的關於痰飲的四條內容,都與濕土相關。所以古人說:「脾是生痰的根源。」又說:「治療痰病而不調理脾胃,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飲水進入胃中,經過精氣的滋潤,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將精華散佈,再向上歸於肺臟,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遍布全身,五臟六腑運行順暢,哪裡來的痰呢?只有脾土虛弱濕潤,清氣難以上升,濁氣難以下降,留在體內阻塞氣道,瘀積成痰。所以治療痰病要先補脾,脾臟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痰就會自然消失。
具體來說,痰有五種,飲也有五種,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在脾經的痰稱為濕痰,脈象緩慢,面色發黃,四肢沉重,嗜睡乏力,腹部脹滿,食積不化,痰液滑利容易咳出。在肺經的痰稱為燥痰,又稱為氣痰,脈象澀滯,面色蒼白,氣喘咳嗽,反覆寒熱,悲傷憂愁,痰液粘稠難以咳出。
在肝經者名曰風痰,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時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水煮金花丸、防風丸、川芎丸)。在心經者名曰熱痰,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唇燥,時多喜笑,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天黃湯)。在腎經者名曰寒痰,脈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點而多稀(薑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名曰痰飲;心下冷極,以溫藥和之。
白話文:
肝經的痰症稱為風痰,患者脈象弦緊,面色青白,四肢沉重發悶,排便排尿困難,偶爾會暴躁生氣,痰液呈青色且泡沫多。心經的痰症稱為熱痰,患者脈象洪大,面色發紅,煩躁不安,心痛難忍,口乾舌燥,經常愛笑,痰液質地堅硬且成塊狀。腎經的痰症稱為寒痰,患者脈象沉細,面色黑暗,小便急痛,雙腳冰冷,感到恐懼,痰液中帶有黑色斑點且稀薄。如果患者原本體壯但現在消瘦,水液流入腸道,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稱為痰飲,這時心下感到極寒,需要用溫熱藥物來調理。
桂苓朮甘湯主之。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名曰懸飲(十棗湯下之)。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名曰溢飲(大青龍湯汗之)。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名曰支飲(五苓散、澤瀉湯利之)。膈滿嘔吐,喘咳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者,名曰伏飲(倍術丸)。
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
白話文:
桂苓朮甘湯是治療的主藥。飲用後,水氣會流至兩側肋骨下方,咳嗽或嘔吐會引起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懸飲」(需使用十棗湯來治療)。
如果水氣流至四肢,出現發熱但不出汗,全身感到沈重,這種現象被稱為「溢飲」(應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
如果出現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並且外觀像腫脹一樣的情況,這是「支飲」(應使用五苓散或澤瀉湯來調節)。
如果出現胸膈滿悶、嘔吐、喘息、發燒、腰背疼痛、眼睛流出淚水,並伴有頻頻發冷、身體顫抖的情況,這是「伏飲」(應使用增加白朮份量的丸劑來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既不是痰也不是飲,偶爾會吐出白色泡沫,泡沫並不濃厚。這可能是因為脾虛無法控制體內的水分,導致口水自行流出。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益智仁來調節。
嗟乎!五痰五飲,證各不同,治法迥別,稍或不詳,妄投藥劑,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潤,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困。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喜貝母之潤,一見有痰,便以貝母投之,若是脾痰,則土氣益傷,飲食忽減矣。即使肺痰,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
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信夫!
白話文:
唉呀!五種痰症,五種飲證,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方法截然不同,稍有不慎,胡亂用藥,不僅毫無益處,還會造成傷害。特別是脾臟和肺臟的痰證,更不能混淆。脾臟屬濕土,喜歡溫燥,厭惡寒潤,所以白朮、蒼朮、厚朴是重要的藥物;肺臟屬燥金,喜歡涼潤,厭惡溫燥,所以生地黃、麥冬、天冬、桔梗是重要的藥物。這兩者容易治療,很少會危及性命。我經常看見世俗的人厭惡半夏的燥性,喜歡貝母的潤性,一看到有痰,就用貝母治療。如果這是脾臟的痰證,就會更加損傷脾土的氣,導致食慾不振。即使是肺臟的痰證,也不要過度涼潤,以免損傷脾胃,稍微使用一些補脾藥物,以滋養肺金,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所以說:治療痰症而不理脾胃,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確實如此啊!
2. 脈候
經曰: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偏弦為飲,浮而滑為飲。沉而清者懸飲。飲脈皆弦微沉滑。左右關脈實者,膈上有痰,可吐之。眼胞及眼下如煙煤者,痰也。痰得澀脈難愈。
白話文:
古文中說到:“肝臟的脈搏柔軟且分散,皮膚顏色光亮的人,可能會患上過度攝取水份的疾病(溢飲)。如果脈搏偏向於弦狀就是有飲症,浮動而且光滑也是有飲症。深陷且清澈的是懸飲。所有與飲症相關的脈搏都是弦、微、沈和滑的狀態。如果左邊和右邊的「關」脈都很強壯,那麼在胸腔上部可能就有痰液積聚,可以嘔吐出來治療。眼睛的眼瞼以及下眼皮如果有像煤炭一樣黑褐色的斑點,那就是因為痰液所造成的病症。” 簡而言之:
- 肝臟的脈搏柔軟且分散,皮膚顏色光亮的人容易患“溢飲”;
- 弦狀或浮動光滑的脈搏表示有“飲症”,深陷且清澈的是“懸飲”;
- 左右“關”脈很強壯時,胸腔上部可能存在痰液積聚,可以通過嘔吐治療;
- 眼睛的眼瞼和下眼皮出現黑色褐斑是由於痰液引起的症狀。
3. 醫案
刑部主政徐凌如,勞且怒後,神氣昏倦,汗出如浴,語言錯亂,危困之極,迎余療之。診其脈大而滑且軟,此氣虛有痰也。用補中益氣湯料,並四帖為一劑,用參至一兩,加熟附子一錢,熟半夏三錢,四日而稍蘇,更以六君子加薑汁一鍾,服數日,兼進八味丸,調理兩月而康。
郡侯王敬如,患痰嗽,輒服清氣化痰丸,漸至氣促不能食。余曰:高年脾土不足,故有是證,若服前丸,則脾土益虛矣。投以六君子湯,加煨姜三錢、益智一錢五分,十劑而痰清。更以前方煉蜜為丸,約服一斤,飲食乃進。
白話文:
刑部主事徐凌如,工作過度勞累又生氣,導致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滿身大汗,說話語無倫次,情況危急。我被請來診治,把脈後發現脈象浮滑無力,這是氣虛有痰的表現。我便開了補中益氣湯,每四帖為一劑,人参用量加至一兩,並加入熟附子一錢、熟半夏三錢。服藥四天後,徐凌如的病情稍有好轉。接著,我又用六君子湯加薑汁,並服用八味丸調理,兩個月後,徐凌如就完全康復了。
郡侯王敬如患有痰嗽,常服用清氣化痰丸,結果病情加重,呼吸困難,無法進食。我診斷後發現,王敬如年紀大了,脾胃虛弱,才會出現這種症狀。如果繼續服用清氣化痰丸,只會加重脾胃虛弱。於是,我給他開了六君子湯,並加入煨姜三錢、益智一錢五分,服用十劑後,痰症就消失了。之後,我再將六君子湯的藥方煉成蜜丸,讓王敬如服用約一斤,他便可以正常飲食了。
翰林李集虛,勞而無度,醉而使內,汗出多痰,服寬膈化痰之藥,轉覺滯悶。診其脈沉而澀,兩尺尤甚,余謂其婿楊玄潤曰:痰得澀脈,一時難愈,況尺中澀甚。精傷之象也,法在不治。玄潤強之投劑。勉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兩劑有小效。眾皆喜。余曰:澀象不減,脈法無根,死期近矣,果十餘日而歿。
文學朱文哉,遍體如蟲螫,口舌糜爛,朝起必見二鬼,執盤飧以獻,向余慟哭曰:餘年未滿三十,高堂有垂白之親,二鬼旦暮相侵,決無生理。倘邀如天之力,得以不死,即今日之秦越人矣。遂叩頭流血。余診其寸脈乍大乍小,意其為鬼祟,細察兩關,弦滑且大,遂斷定為痰飲之疴。
白話文:
翰林李集虛,工作過於勞累,酒後便行房事,導致大量出汗,痰多。他服用了一些能通暢膈肌、化解痰液的藥物,但感覺更加悶塞。他的脈搏沈而澀,尤其是兩尺的位置更為明顯。我對他的女婿楊玄潤說:痰液遇到澀脈,短期內難以痊癒,尤其當兩尺脈搏特別澀時,這顯示是精氣耗損的徵兆,按照醫理,這種情況不宜治療。楊玄潤強迫使用了藥方。勉強使用了補中益氣加上半夏、茯苓的藥物。用了兩劑後,病情稍有改善。大家都感到欣慰。但我指出:澀脈的現象並沒有減少,脈搏的變化沒有穩定的基礎,死亡的日子快要到了。果然,十多天後他就去世了。
文學朱文哉,全身像被蟲子叮咬一樣疼痛,口舌糜爛,每天早上一定會看到兩個鬼魂,他們捧著食物獻上,面對我痛哭流涕說:我還不到三十歲,父母年紀已經很大了,兩個鬼魂日夜侵擾我,我必定活不了多久。如果能得到上天的幫助,讓我能夠不死,我就是今天的扁鵲了。於是叩頭至血。我診察他的脈搏忽大忽小,認為這是鬼靈附體的症狀,仔細觀察兩關脈搏,發現它們既硬又大,因此判斷他患有痰飲的病症。
投滾痰丸三錢,雖微有所下,而病患如舊,更以小胃丹二錢與之,復下痰積及水十餘碗,遍體之痛減半。至明早,鬼亦不見矣。更以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煎湯,服小胃丸三錢,大瀉十餘行,約有二十碗,病若失矣。乃以六君子為丸,服四斤而痊。
白朮丸,治濕痰咳嗽。
南星,半夏(各一兩,俱湯洗),白朮(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四錢,食後生薑湯下。
白話文:
病人服用滾痰丸三錢,雖然略微有痰排出,但病情並沒有好轉。於是再給他服用小胃丹二錢,結果又排出十幾碗痰積和水,全身疼痛減輕了一半。到第二天早上,鬼魅也消失了。之後再用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煎湯,並服用小胃丸三錢,結果大瀉十幾次,約有二十碗,病痛幾乎消失。最後以六君子湯製成丸藥,服用四斤後痊癒。
白朮丸用來治療濕痰咳嗽。
藥方:南星、半夏(各一兩,先用湯水洗淨),白朮(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水浸泡蒸餅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四錢,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大棗,治脾胃不和,一切痰證。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炙甘草(一兩五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姜七片,烏梅一枚,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六君子湯
人參(去蘆),白朮(土炒),茯苓(各一錢),半夏,橘紅(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五片,煎至一鍾,溫服。
理中化痰丸,治虛寒嘔吐泄瀉,飲食難化。
白話文:
【大棗湯】
-
治療脾胃功能不調和所有痰濕症狀。
-
大棗(五兩)
-
半夏(湯洗七次,五兩)
-
橘紅(各五兩)
-
白茯苓(三兩)
-
炙甘草(一兩五錢)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鍾,加入薑片七片,烏梅一枚,煮至剩八分,隨時皆可熱服。
【六君子湯】
-
針對脾胃虛弱、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進行調理。
-
人參(去蘆頭,一錢)
-
白朮(土炒,一錢)
-
茯苓(各一錢)
-
半夏(一錢五分)
-
橘紅(一錢五分)
-
炙甘草(五分)
用二鍾水,加入薑片五片,煮至一鍾,溫熱後服用。
【理中化痰丸】
- 治療虛寒引發的嘔吐、腹瀉以及食物難以消化的問題。
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乾薑,半夏(薑製)
等分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送下。
八味丸,補中益氣湯,方見虛癆。
導痰湯,治痰涎壅盛,痞塞不通。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南星(炮去皮),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保和丸,治食積酒積。
白話文:
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乾薑、半夏(薑製)等份研磨成粉,製成水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湯送服。此方名為八味丸,功效為補中益氣,適用於虛癆。
導痰湯則用於治療痰涎壅盛、痞塞不通。藥材包括半夏(湯洗七次,四兩)、南星(炮去皮)、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鍾,加入薑十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保和丸則是用於治療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半夏(薑製),橘紅,神麯(炒),麥芽(炒),白茯苓(各一兩),連翹,萊菔子(炒),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消暑丸,中暑為患,藥下即蘇,一切暑藥皆不及此,人所未知。
半夏(一斤,醋五碗煮乾),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
白話文:
山楂肉兩錢,半夏(薑製)、橘紅、神麴(炒)、麥芽(炒)、白茯苓各一錢,連翹、萊菔子(炒)、黃連各半錢,研磨成粉,加水製成丸子。再加入白朮兩錢,稱為大安丸。大安丸是消暑丸,中暑時服用,藥效迅速,效果比其他任何暑藥都要好,很多人都不知道。另外,半夏一斤用醋五碗煮乾,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忌見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送下。有痰者生薑湯下,入夏後不可缺此。
妙應丸,一名控涎丹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如桐子大,曬乾,臨臥淡薑湯下七丸至十丸。氣實痰猛,加丸數不妨。加硃砂二錢,全蠍三錢,治驚痰極效。
白話文:
將甘遂、紫大戟、白芥子研磨成粉,用薑汁煮成糊狀,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曬乾。睡前用淡薑湯送服七至十丸。如果氣盛痰多,可以增加服藥量。也可以添加硃砂、全蠍,治療驚痰效果更佳。夏天不可缺少此藥。
利金湯,新制治氣壅之痰。
桔梗(炒),貝母(薑汁炒),陳皮(去白,各三錢),枳殼(麩炒,一錢五分),茯苓(二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五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潤肺飲,新制
貝母(糯米拌炒),天花粉(各二錢),桔梗(一錢),甘草(五分),麥門冬(去心),橘紅(去白),茯苓(去皮,各一錢半),生地黃(二錢半),知母(酒炒,七分)
白話文:
利金湯是新方,專治氣體阻塞引起的痰症。藥材包括炒桔梗、薑汁炒貝母、去白陳皮各三錢,麩炒枳殼一錢五分,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用水二鍾,加薑五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用。
潤肺飲也是新方,藥材包括糯米拌炒貝母、天花粉各二錢,桔梗一錢,甘草五分,去心麥門冬、去白橘紅、去皮茯苓各一錢半,生地黃二錢半,酒炒知母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七分,食後服。
水煮金花丸
南星,半夏(各一兩,俱生用),天麻(五錢),雄黃(二錢),白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五十丸至百丸,先煎漿水令沸,下藥,煮至藥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生薑湯送下。
防風丸,治一切風痰。
防風,川芎,天麻(酒浸二宿),甘草(炙,各二兩),硃砂(半兩,研,水飛)
白話文:
取水兩鍾,放三片薑,煎煮至七分熟,飯後服用。金花丸的藥方為:南星、半夏(各一兩,皆生用)、天麻(五錢)、雄黃(二錢)、白麵(三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以水搓成丸狀,每次服用五十至一百丸,先煮沸漿水,放入藥丸,煮至藥丸浮起,過濾後用淡漿水浸泡,再用生薑湯送服。防風丸,用於治療一切風痰,由防風、川芎、酒浸二宿的天麻、炙甘草(各二兩)以及研磨水飛的硃砂(半兩)組成。
上為末,煉蜜丸,每丸重一錢,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荊芥湯化服。
川芎丸,消風化痰,清上利膈。
川芎,薄荷葉(焙乾,各七兩半),桔梗(十兩),甘草(炙,三兩半),防風(去苗,二兩半),細辛(洗,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丸重三分,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細茶嚼下。
小黃丸,治熱痰咳嗽。
南星(湯洗),半夏(湯洗),黃芩(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藥,每丸重一錢,用硃砂包裹,每次服一丸,用荊芥湯送服。川芎丸能消風化痰,清熱利膈。將川芎、薄荷葉(焙乾)、桔梗、甘草(炙)、防風(去苗)、細辛(洗)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藥,每丸重三分,每次服一丸,飯後睡前用淡茶送服。小黃丸治熱痰咳嗽,用南星(湯洗)、半夏(湯洗)、黃芩(各一兩)製成。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天黃湯
天花粉,黃連(各十兩)
竹葉湯為丸,綠豆大,每服三錢,薑湯下。
薑桂丸,治寒痰咳嗽。
南星(洗),半夏(洗),官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胡椒理中丸,治虛寒痰多食少。
款冬花(去梗),胡椒,甘草(炙),蓽撥,良薑,細辛(去苗),陳皮(去白),乾薑(各四兩),白朮(五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天黃湯由天花粉和黃連各十兩組成。
將藥材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湯送服。
薑桂丸用於治療寒痰咳嗽。
將南星(洗淨)、半夏(洗淨)、官桂(去粗皮)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胡椒理中丸用於治療虛寒痰多、食慾不振。
將款冬花(去梗)、胡椒、甘草(炙)、蓽撥、良薑、細辛(去苗)、陳皮(去白)、乾薑各四兩,白朮五兩,混合在一起。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米飲下,日二服。
桂苓朮甘湯
茯苓(四錢),桂枝,白朮(各三錢),甘草(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十棗湯,見傷寒。
小胃丹,神芎導水丸,舟車神祐丸,大聖浚川散,俱見腫脹。
五苓散,見傷寒。
白話文:
藥丸用末藥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桂苓朮甘湯的藥方如下:茯苓四錢,桂枝二錢,白朮三錢,甘草二錢。水兩鍾,煎煮至一鍾,溫熱服用。
十棗湯適用於傷寒症。
小胃丹、神芎導水丸、舟車神祐丸、大聖浚川散則適用於腫脹。
五苓散適用於傷寒症。
青州白丸子,見遺精。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錢),桂枝(去皮,二錢),甘草(炙,二錢),杏仁(去皮,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去核),石膏(二錢)
水三鍾,先煮麻黃減一鍾,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鍾服。
澤瀉湯
澤瀉(二兩半),白朮(一兩)
水二鍾,煎一鍾服。
白話文:
服用青州白丸子後出現遺精,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組成,先用三碗水煮麻黃,減去一碗水後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一碗水即可服用。另外,也可以用澤瀉湯輔助治療,澤瀉湯由澤瀉和白朮組成,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水即可服用。
倍術丸,治五飲。
白朮(二兩),桂心,乾薑(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滾痰丸,治一切痰,百種怪證。
大黃(蒸少頃,不可過),黃芩(各八兩),青礞石(硝煅金色),沉香,百藥煎(以上各五錢)
上為末,水丸梧子大,白湯空心服三錢。此藥但取痰積,自腸次第而下,並不刮腸大瀉,為痰家聖藥。
茯苓丸,治痰滿膈間,兩臂抽痛如神。
白話文:
倍術丸用來治療五種飲證,取白朮二兩,桂心、乾薑各一兩,研磨成粉,用蜜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米湯送服。滾痰丸用來治療各種痰症和各種怪病,取大黃(蒸一小會,不可過度),黃芩各八兩,青礞石(硝石煅成金色),沉香,百藥煎各五錢,研磨成粉,用水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空腹用白湯送服三錢。此藥專治痰積,從腸道逐漸排出,不至於造成大瀉,是治療痰症的良藥。茯苓丸用來治療痰積滿膈間,兩臂抽痛如神。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瓤麩炒,五錢),朴硝(二錢五分,以硝散在竹盤中,少時盛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用。)
上為末,生薑汁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清氣化痰丸,順氣消食化痰。
半夏,南星(去皮臍),白礬,皂角,乾薑(各四兩),上先將白礬等三味,用水五碗,煎三碗,卻入半夏、南星浸兩日,再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曬乾,橘紅,青皮(去瓤),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另研),杏仁(去皮尖,研炒),葛根,神麯(炒),麥芽(炒),山楂,香附(各二兩)
白話文:
將半夏兩錢、茯苓一錢、枳殼(去除果肉和麩皮,炒過)五錢、朴硝二錢五分(將硝散放在竹盤中,過一會兒倒入少量水,放在通風的地方,待其乾燥如芒硝,刮取使用)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麵糊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此方名为清气化痰丸,具有顺气消食化痰的功效。
另外,半夏、南星(去皮和臍部)、白礬、皂角、乾薑各四兩,先將白礬、皂角、乾薑用五碗水煎煮至三碗,然後將半夏、南星浸泡其中兩天,再繼續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曬乾。再加入橘紅、青皮(去除果肉)、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後研磨)、杏仁(去皮尖,研炒)、葛根、神麯(炒)、麥芽(炒)、山楂、香附(各二兩)混合使用。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茶湯下。薛新甫曰:有一人素厚味,胸滿痰盛,內多積熱,服之而愈。彼見有效,修合饋送,脾胃虛者,無不受害。
白話文:
把上面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粉做成小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70粒左右,在飯後用水或茶吞服即可。薛新甫說:“有一個人平時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導致胸部脹滿、痰液增多,並且體內積熱嚴重,他吃了這個藥方之後就痊癒了。”那個人看到效果很好,於是製作了一些送給別人,但是那些脾胃虛弱的人卻因此受到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