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本草徵要下

3. 木部

,味辛、甘,大熱,有小毒。入腎、肝二經。畏石脂,忌生蔥。去皮用,見火無功。益火消陰,救元陽之痼冷;溫中降氣,扶脾胃之虛寒。堅筋骨,強陽道,乃助火之勳;定驚癇,通血脈,屬平肝之績。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瘕,用之即效。宣通百藥,善墮胞胎。

桂心入心、脾二經。理心腹之恙,三蟲九痛皆瘥;補氣脈之虛,五勞七傷多驗。宣氣血而無壅,利關節而有靈;托癰疽痘毒,能引血成膿。

桂枝入肺、膀胱二經。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理心腹之痛,散皮膚之風。橫行而為手臂之引經,直行而為奔豚之嚮導。

肉桂乃近根之最厚者,桂心即在中之次厚者,桂枝即頂上細枝,以其皮薄,又名薄桂。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道也。王好古云:仲景治傷寒,有當汗者,皆用桂枝。又云:汗多者禁用。兩說何相反哉?本草言桂辛甘,出汗者,調其血而汗自出也。

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汗,乃調其營則衛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發汗也。汗多用桂枝者,調和營衛,則邪從汗解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也。不知者,遇傷寒無汗亦用桂枝,誤矣。

桂枝發汗,「發」字當作「出」字,汗自然出,非若麻黃之開腠發汗也。

按:桂心偏陽,不可誤投,如陰虛之人,一切血證及無虛寒者,均當忌之。

松脂,味苦、甘,溫,無毒。入肺、胃二經。水煮百沸,白滑方可用。祛肺金之風,清胃土之熱。除邪下氣,壯骨強筋。排膿、止痛、生肌,煎膏而用;牙疼、惡痹、崩中,研末而嘗。

松子甘能益血,潤大便;溫能和氣,主風虛。

松葉可生毛髮,宜窨凍瘡。

松節舒筋止肢節之痛,去濕搜骨內之風。

松脂感太陽之氣而生,燥可去濕,甘能除熱,故外科取用極多也。松子中和,久服有裨;松葉有功於皮毛,松節有功於肢節,各從其類也。

按:松脂、松葉,性燥而溫,血虛者勿服。

茯苓,味甘、淡,平,無毒。入心、腎、脾、胃、小腸五經。馬藺為使,畏牡蠣、地榆、秦艽、龜甲,忌醋。產雲南,色白而堅實者佳,去皮膜用。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濕都消;止嘔吐而定泄瀉,氣機咸利。下行伐腎,水泛之痰隨降;中守鎮心,憂驚之氣難侵。保肺定咳喘,安胎止消渴。抱根者為茯神,主用俱同,而安神獨掌;紅者為赤茯苓,功力稍遜,而利水偏長。

茯苓假松之餘氣而成,無中生有,得坤厚之精,為脾家要藥。《素問》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利水之藥,皆上行而後下降也。故潔古謂其上升,東垣謂其下降,各不相背也。

白話文:

[木部]

桂皮性味辛甘,大熱,略帶小毒,歸腎經、肝經。忌與石脂同用,也忌與生蔥同食。需去皮使用,單獨用火煎煮則效果不佳。桂皮能溫補腎陽、滋陰降火,治療元陽不足引起的畏寒症狀;溫暖脾胃,治療脾胃虛寒。能強健筋骨、壯陽,是助陽的良藥;還能定驚止癇、活血通絡,具有平肝的作用。治療下焦腹痛,非桂皮不可;治療奔豚、疝氣、瘕積等症,桂皮療效顯著。桂皮能促進其他藥物的藥效,並能墮胎。

桂心歸心經、脾經。能治療心腹疼痛,各種蟲痛均有效;能補益氣血虛弱,治療各種勞傷。能疏通氣血,而不致壅塞;能舒利關節,且療效迅速;能治療癰疽、痘毒等症,並能促進膿液排出。

桂枝歸肺經、膀胱經。無汗則能發汗,有汗則能止汗。能治療心腹疼痛,散風止痛。橫向而言,能疏通手臂經脈;縱向而言,能治療奔豚症。

肉桂是桂樹根部最粗壯的部分,桂心是樹幹中間較粗的部分,桂枝是樹梢細小的枝條,因其樹皮較薄,也稱薄桂。肉桂位於下方,主治下焦病症;桂心位於中間,主治中焦病症;桂枝位於上方,主治上焦病症。這與天地之氣,上者親上,下者親下的道理相符。王好古說:張仲景治療傷寒,凡是需要發汗的,都用桂枝。又說:汗多的病人禁用桂枝。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本草書中記載桂皮性味辛甘,對於出汗的病人,桂枝能調和氣血,使汗液自然排出。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陰虛的人會自汗,此時衛氣實而營氣虛,所以發熱出汗。又說:太陽病,發熱出汗,是營氣虛而衛氣實,陰虛陽盛的表現。因此,都用桂枝發汗,調和營衛,使邪氣從汗液排出而痊癒,並不是桂枝本身能發汗。汗多的病人服用桂枝,是為了調和營衛,使邪氣從汗液排出而止汗,並不是桂枝本身能止汗。不懂這些道理的人,即使傷寒病人無汗也用桂枝,那就是錯誤的。

桂枝發汗,「發」字應理解為「出」,汗液自然排出,不像麻黃那樣是通過開泄腠理來發汗。

桂心偏於溫陽,不可亂用,陰虛體質的人、各種出血症以及沒有虛寒症狀的人,都應忌用桂心。

松脂味苦甘,性溫,無毒,歸肺經、胃經。需用水煮沸一百次,待其顏色變白、質地光滑後才能使用。能祛除肺部的風邪,清熱解毒。能驅除邪氣、降氣平喘,強健筋骨。能排膿、止痛、生肌,製成膏劑使用;治療牙痛、痺證、崩漏等症,則研磨成粉末服用。

松子味甘,能養血潤腸;性溫,能調和氣血,治療風虛症。

松葉能生髮,可用於治療凍瘡。

松節能舒筋活絡,治療肢節疼痛,祛除濕邪和骨骼內部的風邪。

松脂因吸收了太陽之氣而生成,乾燥的松脂能祛除濕邪,甘甜的松脂能清熱解毒,所以外科常用。松子性味平和,長期服用有益;松葉對皮膚毛髮有益;松節對肢節有益,各有所長。

血虛者忌服松脂、松葉,因其性燥溫。

茯苓味甘淡,性平,無毒,歸心經、腎經、脾經、胃經、小腸經。馬藺為茯苓的輔藥,忌與牡蠣、地榆、秦艽、龜甲同用,忌與醋同食。雲南產的茯苓,色白質堅者為佳,需去皮膜使用。茯苓能健脾胃,利小便,治療水腫;能止嘔吐,止瀉,調理氣機。能下降清熱,治療腎水泛濫引起的痰飲;能鎮心安神,治療憂思驚恐。能養肺止咳平喘,治療妊娠期糖尿病。茯苓的根部稱為茯神,功效與茯苓相同,但尤其擅長安神;顏色發紅的稱為赤茯苓,功效略遜,但利水功效較強。

茯苓是松樹餘氣所化生,無中生有,得地之精氣,是健脾的要藥。《素問》說:水穀精氣從胃吸收後,上輸於肺,調節水液代謝,下輸於膀胱。因此,利水的藥物,都是先上升後下降。所以潔古認為茯苓先上升,東垣認為茯苓先下降,其實二者並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