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八 (6)
卷之八 (6)
1. 疝氣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種疝證,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諸經為之派耳。七疝詳列後。瘕聚者,女子之疝也。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既上衝心,又不得大小便,能上而不能下。
肝所生病為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故名狐疝也。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一切疝證,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木自病也。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三陽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也。
白話文:
《內經》說:任脈生病,男人會得七種疝氣,女人則會有帶下瘕聚。任脈從中極穴下方開始,向上經過毛際,沿著腹腔內側,上至關元穴,匯聚所有陰經。所以各種疝氣,都源於任脈,而其他經脈只是分支。七種疝氣的詳細描述之後再說。瘕聚,是女人的疝氣。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疼痛難忍,不能前後移動,稱為衝疝。衝擊心臟後,又無法大小便,能向上卻不能向下。
肝臟生病會造成狐疝。躺下時疝氣會進入腹腔,站起來時就會突出腹腔,進入囊袋,就像狐狸白天出來覓食,晚上躲進洞穴一樣,所以叫做狐疝。因為環繞陰器,向上抵達小腹的部分,是肝經的範圍,也是容易得疝氣的地方。所有疝氣,不是肝木受邪,就是肝木本身生病。這裡所說的狐疝,就是肝木本身生病。三陽生病就會發寒發熱,並傳染成㿗疝。三陽是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小腸、膀胱、皆在下部,膽與肝為夫婦,且支脈出氣街,繞毛際,故三陽皆能病疝也。㿗者頑痹不仁,睪通腫大,如升如斗者是也。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厥疝。黃脈,土脈也,肝木乘脾,故大而虛也。厥者,逆也,言厥逆上升也。肝部應春,於象為木,皆主上升,怒則氣上,故為厥疝。
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脾受所不勝之邪,傳於所勝,則脾失運化之常,又遇寒水之藏,則稽留成有形之瘕,瘕者即方書所云狀如黃瓜者是也。有氣不得伸,曰冤,氣聚而痛,白精自出。經曰: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白話文:
小腸和膀胱都在身體下部,膽和肝是一對,並且膽的經脈從氣街出發,繞過毛髮邊緣,所以三陽經脈都能導致疝氣。疝氣是一種頑固的痺痛,睪丸腫大,像升起的斗一樣。黃脈代表脾經,脾經氣虛,氣積在腹中,出現厥氣,稱為厥疝。黃脈是土脈,肝木克脾土,所以脾經氣虛。厥氣是逆氣,指的是氣逆上行。肝臟屬木,應春天,木主升發,生氣時氣上行,所以稱為厥疝。
脾經傳給腎經,導致的病叫做疝瘕,少腹隱隱作痛,熱痛,並有白帶。脾經受了克制它的寒邪,傳給克制它的腎經,導致脾經運化失常,又遇到寒水的阻滯,就會形成有形的瘕塊,瘕塊就是醫書中所說的像黃瓜一樣的腫塊。氣機不暢,叫做隱隱作痛,氣聚則痛,白精自出。經書上說:寸口脈沉弱,就是疝瘕,少腹疼痛。又說:脈急,就是疝瘕少腹疼痛。
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既曰足陽明病㿉疝,又曰肝滑為㿉疝,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㿉者裹大膿血,甚則下膿血也。(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又曰:腎脈滑甚為㿉癃。內則裹膿血,外則小便閉,名曰㿉癃疝,此亦脾邪傳腎也。
愚按:《內經》所謂任脈為病,內結七疝,合言疝證之原也。所謂沖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分言七疝之狀也。巢氏不能詳考《內經》原具七疝,乃強分厥、癥、寒、氣、盤、胕、狼,自附於《內經》之七疝,不亦妄乎?宜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似矣,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干,專屬肝經受病,竟不知任脈為七疝之原,亦不知經文自有七疝,散見於各論之中,又添寒、水、筋、血、氣、狐、㿗之七種,此其疵謬與巢氏未有以異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筋脈病變會導致疝氣,肚子上的筋會緊繃。此外,肝經滑利過度也會引起疝氣。既說足陽明經病變會導致疝氣,又說肝經滑利會導致疝氣,由此可知這種病症是肝木克制脾胃所致。疝氣會在裡面包著膿血,嚴重時會排出膿血。脾經的脈象微微膨大是疝氣的表現,滑利過度則會導致㿉癃。此外,腎經滑利過度也會導致㿉癃。這種病症內部包著膿血,外部小便閉塞,稱為㿉癃疝,是由脾邪傳入腎經所致。
我認為,《內經》中所說的任脈病變會導致七種疝氣,是闡明疝氣病因的總論。所謂的沖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是分別描述七種疝氣的症狀。巢氏沒有仔細研究《內經》中原本記載的七種疝氣,就強行將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歸入《內經》的七種疝氣,這實在是胡說八道。張子和批評這種說法是俗工所造的謬名,他們的論述只辨別陰器與小腸、膀胱、腎,完全不相關,只是認為肝經受病就會導致疝氣,根本不知道任脈是七種疝氣的根源,也不知道經文中原本就有七種疝氣,散落在各個論述中,又增添了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這七種,這跟巢氏的錯誤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若言疝為筋病,皆挾肝邪則可,若言止在厥陰一經,不亦與《內經》相戾耶!且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不問虛實,概與攻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豈待下後始補,而可回其生乎?學者但當以《內經》為正,不當惑於多歧。
丹溪以為疝證皆始於濕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集,併入血隊,流於厥陰,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補前人未備之一端,不可守為揆度也。
故夫治法,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白話文:
如果說疝疾是筋病,那麼牽涉到肝邪的情況可以接受,但如果認為只在厥陰這條經脈上,這就與《內經》的理論相悖了!此外,執著於病症位於下部就加以徹底治療,不顧及病情的虛實,一概使用攻下的藥物,這種做法帶來的災害無法用語言表達,又怎能在下藥後才開始補救,就能輓回生命呢?學習中醫的人應該以《內經》作為正確的指導原則,而不是被眾多不同的理論所迷惑。
丹溪認為疝疾都起因於濕熱,大體來說,過度勞累會導致火氣從筋出,醉酒飽食會讓火氣從胃出,房事過度會使火氣從腎出,大怒則火氣從肝出。長期積壓的火氣加上濕氣,使得混濁的液體凝聚,並進入血液循環,最終流向厥陰,由於肝的特性較為急躁,容易被寒冷所束縛,所以疼痛會特別嚴重。這也補充了前人的理論,不能固執地認為這是唯一的解讀。
因此,在治療方法上,寒冷會引起疼痛,熱力會使病情放鬆,濕氣會導致腫脹和下垂,虛弱的情況也會表現為腫脹和下垂。在血脈中的病症不會移動,而在氣脈中的病症則會經常活動。睪丸有兩個,左邊的屬於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這三個部分都主管血液,統管左側血液的是肝;右邊的屬於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這三個部分都主管氣息,統管右側氣息的是肺。因此,各種寒冷的情況會使血液凝縮回肝,向下注入左邊的睪丸;各種氣息的壅塞會使濕氣聚集回肺,向下注入右邊的睪丸。
且睪丸所絡之經,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此確然者耳。
白話文:
而且睪丸連結的經脈不全是由於厥陰經,而是太陰和陽明經的筋肉也會進入並繫結在上面。所以患有左側睪丸疾病的患者,疼痛較多腫脅較少;患有右側睪丸疾病的患者,疼痛較少腫脹較多,這是一種確定的情況。
2. 沖疝
氣上衝心,兩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治法:木香散。
白話文:
當氣往上沖到心口,大小便都不通暢,這和巢氏所描述的狼疝有些相似。治療方法可以使用「木香散」這個方子。
3. 狐疝
臥則入小腹,立則出腹,子和亦有狐疝。仲景治狐疝時上時下者,蜘蛛散。或用牡蠣六兩,鹽泥固濟,炭三斤煅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水調得所,塗痛處,小便大利即愈。
白話文:
躺下時睪丸縮入小腹,站立時睪丸又會掉出腹外,這種情況也屬於疝氣。張仲景治療時有時上時下(指睪丸位置)的疝氣,會使用蜘蛛散。也可以用牡蠣六兩,用鹽泥包裹後放在炭火中煅燒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成細末,兩味藥混合均勻,用水調和至適當濃度,塗抹在疼痛處,小便通暢即能痊癒。
4. 㿗疝
陰囊腫大,如升如斗,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鹽湯下。雄楮葉,不結子者。曬乾為末,酒糊丸,鹽湯下。用馬鞭草搗塗效。張子和亦有㿗疝。
白話文:
陰囊腫大,像升起的斗一樣,甚至像栲栳那麼大,可以用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治療。如果腎臟不痛,可以用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等藥材製成酒糊丸,空腹用鹽湯服用。如果用雄楮葉,不結子的,曬乾磨成粉,用酒糊成丸,鹽湯服用,效果也不錯。也可以用馬鞭草搗碎塗抹,也有效。張子和也治療過這種病。
5. 厥疝
脾受肝邪,氣逆有積,巢氏亦有厥疝,但增吐飲食。肝邪甚者,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白話文:
如果脾臟受到肝臟的病邪影響,造成氣機阻滯並形成腫塊,就像巢氏所描述的厥疝症狀一樣,但是會增加嘔吐和飲食不適的情況。若肝臟的病邪嚴重時,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或【木香楝子散】等方劑來治療。
6. 瘕疝
脾傳腎,少腹熱痛,出白,即巢氏之癥疝,子和之筋疝也。丹溪所謂內郁濕熱者,與此疝相似。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分同煎,加生薑汁。
白話文:
脾經病變傳至腎經,導致少腹疼痛、白色分泌物排出,這是巢氏所說的癥疝,也是子和所說的筋疝。丹溪先生認為內郁濕熱的情況,和這種疝氣相似。可以服用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先生還說:陽明經受濕邪,熱邪傳入太陽經,會出現發熱惡寒、小腹悶痛的症狀,可以用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量煎服,再加入生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