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八 (5)
卷之八 (5)
1. 疝氣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種疝證,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諸經為之派耳。七疝詳列後。瘕聚者,女子之疝也。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既上衝心,又不得大小便,能上而不能下。
肝所生病為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故名狐疝也。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一切疝證,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木自病也。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三陽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也。
小腸、膀胱、皆在下部,膽與肝為夫婦,且支脈出氣街,繞毛際,故三陽皆能病疝也。㿗者頑痹不仁,睪通腫大,如升如斗者是也。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厥疝。黃脈,土脈也,肝木乘脾,故大而虛也。厥者,逆也,言厥逆上升也。肝部應春,於象為木,皆主上升,怒則氣上,故為厥疝。
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脾受所不勝之邪,傳於所勝,則脾失運化之常,又遇寒水之藏,則稽留成有形之瘕,瘕者即方書所云狀如黃瓜者是也。有氣不得伸,曰冤,氣聚而痛,白精自出。經曰: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既曰足陽明病㿉疝,又曰肝滑為㿉疝,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㿉者裹大膿血,甚則下膿血也。(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又曰:腎脈滑甚為㿉癃。內則裹膿血,外則小便閉,名曰㿉癃疝,此亦脾邪傳腎也。
愚按:《內經》所謂任脈為病,內結七疝,合言疝證之原也。所謂沖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分言七疝之狀也。巢氏不能詳考《內經》原具七疝,乃強分厥、癥、寒、氣、盤、胕、狼,自附於《內經》之七疝,不亦妄乎?宜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似矣,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干,專屬肝經受病,竟不知任脈為七疝之原,亦不知經文自有七疝,散見於各論之中,又添寒、水、筋、血、氣、狐、㿗之七種,此其疵謬與巢氏未有以異也。
若言疝為筋病,皆挾肝邪則可,若言止在厥陰一經,不亦與《內經》相戾耶!且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不問虛實,概與攻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豈待下後始補,而可回其生乎?學者但當以《內經》為正,不當惑於多歧。
丹溪以為疝證皆始於濕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集,併入血隊,流於厥陰,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補前人未備之一端,不可守為揆度也。
故夫治法,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經,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此確然者耳。
白話文:
標題: [疝氣]
《內經》記載:任脈出現病症時,男性可能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可能有帶下的症狀以及瘕聚。任脈起始於中極之下,向上到毛際,沿腹部內側,上達關元,彙集所有陰經的會合點。因此,各種疝氣病症,其根源大多源自於任脈,其他經絡則是其分支。七種疝氣的詳情後述。所謂瘕聚,就是女性的疝氣。從下腹部衝向心臟並感到疼痛,無法正常排尿或排便,這稱爲衝疝。已經衝向心臟,同時無法正常大小便,表現爲能上而不能下的狀況。
肝臟疾病可能導致狐疝。躺着時進入腹中,站立時則從腹中出來進入陰囊,就像狐狸白天外出洞穴小便,夜晚則回到洞穴而不小便,所以稱爲狐疝。環繞陰器,上至小腹的地方,是肝經的區域,這裏是疝氣發生的地方。所有疝氣病症,不是肝木受到邪氣侵擾,就是肝木自身出現問題,這裏說的狐疝,就是肝木自身的問題。三陽經出現病症可能會導致寒熱交替,進而演變爲㿗疝。三陽指的是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
小腸、膀胱都在下部,膽與肝如同夫妻,並且其支脈出自氣街,繞過毛際,所以三陽都可能引發疝氣。㿗疝表現爲頑固的麻木感,睾丸腫大,像升或者鬥那麼大。黃脈到來時,大而虛,腹部積聚氣,有厥氣,被命名爲厥疝。黃脈是土脈,肝木過度影響脾臟,所以表現爲大而虛。厥的意思是逆,指氣逆而上升。肝臟對應春季,象徵樹木,都主導上升,生氣時氣會上升,所以產生厥疝。
脾臟傳給腎臟的病症稱爲疝瘕,小腹感覺不適,發熱且疼痛,會有白色分泌物。脾臟受到剋制它的邪氣,傳給剋制的對象,導致脾臟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再遇到寒冷的水藏,就形成有形的瘕,即書中描述的形狀如黃瓜的狀況。有氣無法舒展,被稱爲冤,氣聚集並疼痛,白色精液自行流出。經書說: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小腹疼痛。又說:脈急的人,疝瘕小腹疼痛。
足陽明的筋絡疾病表現爲㿉疝,腹部的筋絡緊繃。又說:(肝脈)滑甚表現爲㿉疝。既然足陽明表現爲㿉疝,又說肝滑表現爲㿉疝,可知這個病症是肝木過度影響胃。㿉疝包裹大量膿血,嚴重時可能下流膿血。(脾脈)微大表現爲疝氣……滑甚表現爲㿉癃。又說:腎脈滑甚表現爲㿉癃。內部包裹膿血,外部則小便閉塞,被稱爲㿉癃疝,這也是脾邪傳給腎臟的情況。
愚按:《內經》所說的任脈出現病症,內部結成七種疝氣,是概述疝氣病症的起源。所謂的衝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則分別描述七種疝氣的具體表現。巢氏未能詳細考察《內經》原本包含的七種疝氣,強行將其分爲厥、癥、寒、氣、盤、胕、狼,自認爲附屬於《內經》的七疝,這不是太荒謬了嗎?張子和批評道:這是普通醫生設立的錯誤名稱,當他們立論時,只區分陰器與小腸、膀胱、腎臟,完全無關,專門歸屬於肝經受病,竟然不知道任脈是七疝的根源,也不知道經文本身就有七種疝氣,分散在各論中,又添加了寒、水、筋、血、氣、狐、㿗等七種分類,這些缺陷與巢氏沒有本質區別。
如果說疝氣是筋絡疾病,都是由肝邪引起,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說是僅限於厥陰一脈,這與《內經》的說法不是相違背嗎!況且對於下部的疾病,如果盲目地引導和徹底治療,不考慮虛實情況,一律進行攻下治療,其後果不堪設想,難道必須等到治療後纔開始補充,才能挽救生命嗎?學者們應當以《內經》爲正統,不應被多種不同的觀點所迷惑。
丹溪認爲疝氣病症都起源於溼熱,因爲過度勞累會使火從筋絡產生,醉酒飽食會使火從胃部產生,房事過度會使火從腎臟產生,大怒會使火從肝臟產生。火鬱久後,溼氣就會旺盛,濁液凝聚,混入血液,流向厥陰,肝臟性質急躁,受到寒冷束縛,疼痛自然加劇,這也補充了前人未曾提及的一點,但不應將其視爲唯一標準。
因此治療方法上,寒冷則多痛,熱則多鬆弛,溼則腫墜,虛弱也會腫墜,發生在血分的病症不易移動,發生在氣分的則多動。睾丸有兩個,左邊的睾丸屬水,水滋養肝木,木滋養心火,這三個部位都管理血液,收納左側血液的是肝臟;右邊的睾丸屬火,火滋養脾土,土滋養肺金,這三個部位都管理氣,收納右側氣的是肺。因此,各種寒冷的收縮,使血液凝滯並歸於肝臟,向下注入左側的睾丸;各種氣的鬱結,使溼氣聚集並歸於肺,向下注入右側的睾丸。
並且,睾丸周圍的經絡並非完全由厥陰經絡組成,太陰、陽明的筋絡也會進入其中。因此,左側睾丸患病時,疼痛多而腫脹較少;右側睾丸患病時,疼痛少而腫脹較多,這是一個明確的現象。
2. 沖疝
氣上衝心,兩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治法:木香散。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症狀表現為氣往上衝至心臟部位,同時有大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這種病症與巢氏描述的狼疝有些相似。治療此病的方法是使用木香散。」
3. 狐疝
臥則入小腹,立則出腹,子和亦有狐疝。仲景治狐疝時上時下者,蜘蛛散。或用牡蠣六兩,鹽泥固濟,炭三斤煅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水調得所,塗痛處,小便大利即愈。
白話文:
[狐疝]
這段古文描述的是一種病症,當患者躺下時,病徵會縮回小腹部,而當他站立時,病徵又會顯現在腹部,這種情況也被子和描述為狐疝。張仲景曾用一種名為蜘蛛散的藥方來治療這種時上時下的狐疝症狀。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使用六兩的牡蠣,先用鹽泥封好後,再用三斤的炭火燒煉直到火完全熄滅,然後取出兩兩的牡蠣粉;另取一兩的乾薑,烘乾後磨成細粉,將兩種粉末混合均勻。用水調和到適當的濃度,塗抹在疼痛的地方,如果小便變得非常順暢,那麼病情就會有所改善甚至痊癒。
4. 㿗疝
陰囊腫大,如升如斗,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鹽湯下。雄楮葉,不結子者。曬乾為末,酒糊丸,鹽湯下。用馬鞭草搗塗效。張子和亦有㿗疝。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如果陰囊腫脹得非常大,嚴重時甚至像升或鬥那樣巨大,甚至可以大到像栲栳一樣,可用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以及地黃膏子丸來治療。
若睪丸腫大但沒有疼痛感,則可用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等藥材研磨成粉,再以酒糊製成藥丸,於空腹時以鹽水送服。
雄性楮樹的葉子,選擇那些不會結果實的。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同樣以酒糊製成藥丸,用鹽水送服。
使用馬鞭草搗碎後塗抹於患處也有效果。
張子和也有這類的㿗疝問題。」
5. 厥疝
脾受肝邪,氣逆有積,巢氏亦有厥疝,但增吐飲食。肝邪甚者,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當脾臟受到肝臟的影響導致氣血逆亂,體內會出現積塊,這在巢氏的醫學理論中也被視為厥疝的一種,其特徵更會包括飲食後的嘔吐現象。對於肝臟影響特別嚴重的情況,可使用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或木香楝子散來治療。」
6. 瘕疝
脾傳腎,少腹熱痛,出白,即巢氏之癥疝,子和之筋疝也。丹溪所謂內郁濕熱者,與此疝相似。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分同煎,加生薑汁。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當脾臟的功能影響到腎臟,會出現小腹部熱痛,並有白色分泌物,這就是巢氏所描述的癥疝,也是子和提到的筋疝。丹溪所說的內臟濕熱鬱積的情況,與這種疝氣症狀很相似。治療上可用烏頭梔子湯,有時會加入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指出:若陽明經受到濕氣影響,熱氣傳入太陽經,可能導致發熱、畏寒及小腹悶痛,可使用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量混合煎煮,再添加生薑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