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三 (19)
卷之三 (19)
1. 草部
紫葳花,味酸,寒,無毒。入心、肝二經。畏滷咸。三焦血瘀,二便燥干。
即靈霄花也。能去血中伏火,及血熱生風之證。
按:紫葳酸寒,不能益人,走而不守,虛人避之。
使君子,味甘,溫,無毒。入脾、胃二經。殺諸蟲,治疳積。
殺蟲藥皆苦,使君子獨甘。空腹食數枚,次日蟲皆死而出矣。忌飲熱茶,犯之即瀉。有言其不宜食者,非也。夫樹有蠹,屋有蟻,國有盜,禍耶福耶?觀養生者,先去三尸蟲,可類推矣。
按:使君子為殺蟲而設,苟無蟲積,服之必致損人。
木賊草,味甘、苦,平,無毒。入肝經。迎風流淚,翳膜遮睛。
木賊為磋擦之需,故入肝而代木。去節者善發汗,中空而輕,有升散之力也。
按:木賊多服損肝,不宜久用。
豶薟,味苦,寒,有小毒。入肝、腎二經。肢節不利,肌體麻痹,腳膝軟疼,纏綿風氣。
能宣能補,故風家珍之。本草相傳功用甚奇,然近世服之,經年罕效。意者製法未盡善歟?風氣有分別歟?藥產非道地歟?亦以見執方者之失也。
按:豶薟長於理風濕,畢竟是祛邪之品,恃之為補,吾未敢信也。
青蒿,味苦,寒,無毒。入肝、腎二經。童便浸一宿,曝。去骨間伏熱,殺鬼疰傳屍。
苦寒之藥,多與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襲脾,宜於血虛有熱之人,取其不犯沖和之氣耳。
按:寒而泄瀉者,仍當避之。
茵陳,味苦,寒,無毒。入膀胱經。理黃疸而除濕熱,佐五苓而利小腸。
茵陳去濕熱,獨宜於五疸,然亦須五苓之內佐助成功。
按:用茵陳者,中病即巳;若過用之,元氣受賊。
益智仁,味辛,溫,無毒。入心、脾、腎三經。去殼,鹽水炒,研細。溫中進食,補腎扶脾。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
辛能開散,使鬱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古人進食必先益智,為其於土中益火故耳。
按:益智功專補火,如血燥有熱,及因熱而遺濁者,不可誤入也。
蓽拔,味辛,熱,無毒。入肺、脾二經。去涎。醋浸一宿,焙乾,刮去皮粟子淨。溫脾除嘔逆,定瀉理心疼。
古方用此,百中之一,以其蓽撥辛熱耗散,能動脾肺之火,多用損目耶。
高良薑,味辛,溫,無毒。入脾、胃、肝三經。微炒。溫胃去噎,善醫心腹之疼;下氣除邪,能攻嵐瘴之瘧。
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薑,寒者用之至二錢,熱者亦用四五分於清火劑中,取其辛溫下氣,止痛有神耳。
按:虛人須與參朮同行,若單用多用,犯沖和之氣已。
海金沙,味甘,寒,無毒。入小腸、膀胱二經。除濕熱,消腫滿,清血分,利水道。
產於黔中及河南,收曝日中小干,以紙襯之,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且曝且擊,以盡為度。性不狠戾,惟熱在太陽經血分者宜之。
白話文:
紫葳花:味道酸,性寒,沒有毒性。歸入心經和肝經。害怕鹹味的食物。可以處理三焦氣血瘀滯、大小便乾燥等問題。
也就是說,它就是凌霄花。可以清除血液中的潛伏火氣,以及因為血熱而產生的風症。
但紫葳花性酸寒,不能夠滋補身體,而且走竄不定,不適合體虛的人服用。
使君子:味道甘甜,性溫,沒有毒性。歸入脾經和胃經。可以殺死各種寄生蟲,治療小兒疳積。
一般殺蟲藥都是苦味的,只有使君子是甘甜的。空腹吃幾顆,第二天蟲子就會死亡並排出體外。要忌飲熱茶,否則容易腹瀉。有人說使君子不宜食用,這是不對的。就像樹有蠹蟲、屋有螞蟻、國有盜賊一樣,這到底是禍還是福呢?重視養生的人,應該先去除體內的三尸蟲,可以由此類推。
但使君子是為了殺蟲而設的,如果沒有蟲積,服用反而會傷害身體。
木賊草:味道甘、苦,性平,沒有毒性。歸入肝經。可以治療迎風流淚和眼睛被翳膜遮蔽等問題。
木賊草本來是拿來摩擦東西的,所以歸入肝經,代替木的作用。去除莖節的木賊草能發汗,因為它中間是空的,質地輕,具有向上發散的力量。
但木賊草吃多了會損害肝臟,不宜長期服用。
豶薟:味道苦,性寒,有小毒。歸入肝經和腎經。可以處理肢體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麻木、腿腳膝蓋軟弱疼痛,以及風邪侵擾等問題。
它既能疏通又能補益,所以被風症患者視為珍品。《本草》記載它的功效非常神奇,但近代服用後,卻很少見到效果。可能是炮製方法不夠完善?還是風邪有不同種類?又或者是藥材產地不夠純正?也可能是用藥的人沒有掌握要領。
但豶薟擅長處理風濕問題,畢竟是祛除邪氣的藥物,依靠它來補身體,我不敢相信。
青蒿: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歸入肝經和腎經。用童子尿浸泡一夜後再曬乾。可以清除骨頭裡的潛伏熱氣,殺死鬼疰和傳屍等病症。
苦寒的藥物大多對胃不利,只有青蒿香味能調和脾胃,適合血虛有熱的人,因為它不會過於衝撞身體的平和之氣。
但體質虛寒容易腹瀉的人,仍然要避免使用。
茵陳: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歸入膀胱經。可以處理黃疸和濕熱,配合五苓散則能幫助小腸的運作。
茵陳祛除濕熱,特別適合治療各種黃疸,但也要配合五苓散,才能發揮療效。
但使用茵陳,見效即可停止,如果過量服用,會損傷元氣。
益智仁:味道辛,性溫,沒有毒性。歸入心經、脾經和腎經。去殼後,用鹽水炒過,再磨成粉末。可以溫暖中焦促進食慾,補腎健脾。可以減少口水和唾液,縮小便,安定心神,治療遺精和白濁。
辛味可以開散,使鬱結之氣宣通,屬於能夠推動陽氣、退散陰邪的藥物。古人吃飯前一定要吃益智仁,是因為它可以幫助脾土生火。
但益智仁主要用於補火,如果體內血燥有熱,以及因熱而導致遺精白濁的人,不可誤用。
蓽拔:味道辛,性熱,沒有毒性。歸入肺經和脾經。可以去除口水。用醋浸泡一夜,烘乾,刮去外皮的粟狀物。可以溫暖脾胃、止嘔吐、止瀉、處理心痛。
古代醫方中使用蓽拔,成功的案例很少,因為蓽拔辛熱且容易耗散,會引起脾肺之火,過量使用會損傷眼睛。
高良薑:味道辛,性溫,沒有毒性。歸入脾經、胃經和肝經。稍微炒過後使用。可以溫暖胃部、治療噎食,善於治療心腹疼痛;可以下氣、祛除邪氣,能夠治療山嵐瘴氣引起的瘧疾。
古代醫方治療心脾疼痛經常使用良薑,體質虛寒的人可以用到二錢,體質熱的人也可以在清火藥方中加入四五分,利用它辛溫下氣、止痛的功效。
但體虛的人必須配合人參和白朮一起使用,如果單獨使用或過量使用,會影響身體的平和之氣。
海金沙:味道甘,性寒,沒有毒性。歸入小腸經和膀胱經。可以祛除濕熱、消除腫脹、清理血分、疏通水道。
產於貴州和河南等地,採收後在太陽下曬乾,用紙墊在下面,用棍子敲打,有細沙落在紙上,邊曬邊敲,直到完全敲打完畢。藥性不猛烈,只適合熱在太陽經血分的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