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28)
卷之五 (28)
1. 腹痛
(芍藥甘草湯主之。)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脈遲傷火,加乾薑。綿綿痛而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飲食,其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湯。冷痛,用溫藥不效,大便秘者,當微利之,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大黃。
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脈大而數者,熱也,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暑痛,十味香薷飲。濕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脈必細緩,胃苓湯。痰痛,或眩暈,或吐冷涎,或下白積,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脈必滑,輕者二陳湯加枳殼、薑汁,重者用礞石滾痰丸。
食積痛甚,大便後減,其脈弦,或沉滑,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甚者加大黃。酒積痛,葛花解酲湯加三稜、莪朮、茵陳。氣滯必腹脹,脈沉,木香順氣散。死血作痛,痛有定在而不移,脈澀或芤,虛者,四物湯料加大黃蜜丸服。實者,桃仁承氣湯,或用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玄胡索、當歸尾、桃仁、加童便、韭汁、酒。
蟲痛,心腹懊憹,往來上下,痛有休止,或有塊耕起,腹熱善渴,面色乍膏、乍白、乍赤,吐清水者,蟲也,或雞汁吞萬應丸下之,或椒湯吞烏梅丸安之。乾霍亂一名攪腸痧,疝痛,內癰皆腹痛,各詳具本門。
愚再按: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不知形實病變,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
必以望、聞、問、切,四者詳辨,則虛實灼然。實者固可通利,虛者安可通利乎?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以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慘於利器矣!
白話文:
[腹痛]
主要治療方式為芍藥甘草湯。甘甜的味道由脾胃生成,酸味與肝相關,五行中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克土,此即張仲景的精妙方劑理論。如果脈象緩慢,表示腎水受損,需加入桂枝和生薑;若脈象洪大,顯示肺金受損,則應加入黃芩和大棗;脈象澀,血液受損,需添加當歸;脈象弦,氣血受損,需加芍藥;脈象遲緩,心火受損,應加入乾薑。若疼痛持續無增無減,患者希望得到熱敷或喜愛熱飲,且脈象遲緩,這是寒冷所致,可用香砂理中湯。若是冷痛,使用溫熱藥物效果不佳,且大便乾燥,應適度瀉下,如使用藿香正氣散,加入官桂、木香、大黃。
若是疼痛時發時停,熱敷無法紓解,且脈象大而快速,這是由於熱邪,可用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暑熱引起的腹痛,可用十味香薷飲。濕邪導致的腹痛,會伴隨小便不暢、大便稀溏,脈象細緩,可用胃苓湯。痰濕引起的腹痛,可能伴有頭暈、嘔吐冷痰,或小便不暢,脈象滑,病情較輕者,可用二陳湯加上枳殼、薑汁,病情嚴重者,可用礞石滾痰丸。
若因食物堆積導致疼痛劇烈,排便後疼痛減輕,脈象弦或沉滑,可用平胃散加上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嚴重者需加入大黃。酒精堆積引起的腹痛,可用葛花解酲湯加上三稜、莪朮、茵陳。若為氣滯所致,必然伴有腹部脹滿,脈象沉,可用木香順氣散。若為舊血淤積引起疼痛,且疼痛位置固定不移,脈象澀或芤,體質虛弱者,可用四物湯加上大黃,製成蜜丸服用。病情較重者,可用桃仁承氣湯,或使用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玄胡索、當歸尾、桃仁,再加上童便、韭汁、酒。
若是蟲害引起的疼痛,會感到心煩不安,疼痛感時上時下,疼痛有時消失,可能出現塊狀物,腹部熱且口渴,臉色時而蒼白、時而紅潤,嘔吐清水,這是寄生蟲的徵兆,可用雞湯送服萬應丸驅蟲,或用椒湯送服烏梅丸安撫。乾霍亂、攪腸痧、疝痛、內癰等,都可能導致腹痛,詳細症狀請參閱相關章節。
近世治療腹痛,有人認為所有疼痛都是實證,不能使用補法;有人認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有人認為疼痛會隨著排便減輕,這些觀念被相互傳授,視為不變的法則。然而,不知身體狀況和疾病變化,若便祕不通,使用通便藥物是合適的;但若體質虛弱、脈象弱、飲食少、容易腹瀉,就不能混用藥物。《黃帝內經》提到,實證用實證的治療方法,虛證用虛證的治療方法,過度治療虛證,反而會加重病情。因此,這種治療方式往往會導致患者死亡。
必須瞭解,疼痛伴隨脹滿閉塞,多為實證;沒有脹滿閉塞,多為虛證;按壓會感到疼痛,多為實證;按壓能減輕疼痛,多為虛證;偏好寒冷,多為實證;偏好熱敷,多為虛證;飯後疼痛加重,多為實證;空腹時疼痛加重,多為虛證;脈象實、氣息粗重,多為實證;脈象虛、氣息微弱,多為虛證;年輕、新病者多為實證;年老、久病者多為虛證;補法無效,多為實證;攻法後疼痛更劇烈,多為虛證。若疼痛發生在經絡,脈象多為弦大;若疼痛發生在臟腑,脈象多為沉微。
必須結合望診、聞診、問診、切診,詳細辨別虛實,才能明確判斷。實證當然可以使用通利方法,但虛證怎麼可能使用通利方法呢?因此,表面虛弱而疼痛,是因為陽氣不足,必須溫經才能改善;內在虛弱而疼痛,是因為陰氣不足,必須滋養營養才能改善;上半身虛弱而疼痛,是因為脾臟受損,必須補中才能改善;下半身虛弱而疼痛,是因為脾腎功能衰退,必須溫補命門才能改善。若盲目使用通利方法,將比利器更加殘忍地殺害患者!
2. 脈候
弦為痛為食,澀為痛,短數為痛,大為病久,痛甚者脈必伏。細小沉遲者生,實大浮長滑數者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寸口脈弦,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
白話文:
[脈象診斷]
脈象呈現弦狀,這可能代表有疼痛或消化系統問題;若脈象澀,也同樣指示著疼痛;脈象短且頻率快則同樣與疼痛有關。脈象顯得大的話,通常表示疾病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當疼痛非常嚴重時,脈象往往會隱藏起來。
如果脈象細小、沈重且跳動緩慢,這通常是病情好轉的跡象。反之,若脈象堅實、大、浮在表面、長、滑且頻率快,這通常代表病情危急。當病人極度疼痛並伴隨喘息,且人中部位顏色變黑,這也是死亡的徵兆。
如果寸口(位於手腕部的脈搏)的脈象呈弦狀,這可能代表兩側腹部緊繃且疼痛,病人也可能感覺到寒冷。
3. 醫案
給諫章魯齋,暑月自京口歸邑,心中大痛,吳門醫者令服香薷飲,痛勢轉增。余曰:寸口弦急,痰食交結也。服香砂二陳湯,二帖,痛雖略減,困苦煩悶,更以胃苓湯加半夏二錢,大黃三錢,下黑屎數枚,痛減三四。仍以前湯用大黃四錢,下膠痰十數碗,始安。
孝廉李長蘅,吳門舟次,忽發胃脘痛,用順氣化食之劑弗效。余診之曰:脈沉而遲,客寒犯胃也。以蘇參飲加草豆蔻二錢,煎就,加生薑自然汁半碗,一服而減,二服而瘥。
縣令章生公,在南都應試時,八月初五,心口痛,甚至不能飲食。余診之,寸口澀而軟,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三錢、官桂一錢。生公云:痛而驟補,實所不敢,得無與場期礙乎?余曰:第能信而服之,可以無礙,恐反投破氣之藥,其礙也必矣。遂服之,不逾時而痛減,更進一劑,連飲獨參湯兩日而愈,場事獲竣。
海上太學喬憲卿,鬱怒之餘,胸腹脹痛,先服消痰疏氣化食之劑不效,服大黃下之不效,更以人參補之,又不效,迎余診之,脈弦而數,此內有鬱熱,為寒涼飲食,壅之而痛,用黃連三錢,梔子一錢五分,橘紅、白蔻各二錢,鉤藤、木香各八分,官桂二錢,煎成,加薑汁半鍾,二劑痛止,四劑之後加乾薑、人參而霍然。
太史焦猗園,當臍切痛,作氣食療之無功,余診之曰:當臍者,少陰腎之部位也,況脈沉而弱,與氣食有何干涉?非徒無益,反害真元。以八味丸料煎飲,不十日而健康如常。
京卿胡慕東,名忻,少腹作痛,連於兩脅,服疏肝之劑,一月以來,日甚一日,余診之,左關尺俱沉遲,治以理中湯加吳榮萸。一劑知,十劑起矣。
加味七氣湯,治七情鬱結,心腹作痛。
蓬朮,青皮,香附(醋炒,各一錢半),玄胡索(一錢),薑黃(一錢),草豆蔻(八分),三稜(炮,七分),桂心(五分),益智仁(七分),陳皮(八分),藿香(十分),炙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死血,加桃仁、紅花。
手拈散,治血滯,心腹作痛。
玄胡索(醋炒),五靈脂(醋炒),草果,沒藥(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桃仁承氣湯,見傷寒。
小胃丹,見腫脹。
胃苓湯,見泄瀉。
代抵當湯,行痰血。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朮。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清中湯,治火痛。
黃連,梔子(炒,各二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熟半夏(一錢),草豆蔻,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草豆蔻丸,治客寒犯胃,心腹作痛,熱者亦可服。
草豆蔻(一錢半,煨),吳茱萸,益智仁,殭蠶(炒,各八分),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神麯,薑黃(各四分),生甘草(三分),桃仁(七個,去皮),熟半夏(一錢),澤瀉(一錢),麥芽(炒,一錢半),炙甘草(六分),柴胡(四分),人參,黃耆,陳皮(各八分)
為末,水丸,每服三錢,食遠白湯下。
大柴胡湯,見傷寒。
加味歸脾湯,治心虛悸動而痛。
人參,黃耆(炙),白朮(炒),當歸,茯苓,酸棗仁(各一半),遠志肉(八分),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龍眼肉(二錢),大棗(二枚),煨姜(三片),菖蒲(八分),桂心(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亦有加柴胡、山梔者。
沉香降氣散,見頭痛。
二陳湯,見虛癆。
理中湯,見傷寒。
妙香散,治心氣不足,恍惚虛煩,盜汗不寐,跳動不寧。
山藥(薑汁炒),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遠志(去心,炒),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炙,各五錢),木香(煨,二錢半),辰砂(三錢,另研),麝香(一錢,另研)
為細末,每三錢,或湯或酒調下。
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
金鈴子,玄胡索(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痛止,與香砂枳朮丸。
朮附湯,治寒厥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一兩),白朮(炒,四兩),甘草(炙,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一鍾,食前服。
蕪荑散,蟲咬心痛,貫心則殺人,宜亟服之。
蕪荑,雷丸(各五分),乾漆(炒至煙盡,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
烏梅丸,見傷寒。
剪紅丸,見反胃。
蘇合香丸,見中風。
補肝湯
山茱萸,甘草,桂心(各三兩),桃仁,細辛,柏子仁,茯苓,防風(各一兩),大棗(二十四枚)
水九碗,煎四碗,分三服。
柴胡疏肝散
柴胡,陳皮(醋炒,各二錢),川芎,芍藥,枳殼(麩炒,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推氣散,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枳殼(麩炒),桂心(忌火,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調下。
枳芎散,治左脅刺痛。
枳實,川芎(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導痧湯,治痰飲,痞塞為痛。
熟半夏(四兩),天南星(炮去皮),枳實(麩炒,去瓤),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碗,姜十片,煎八分,食遠服。
龍薈丸
當歸,龍膽草,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五分,另研)
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生薑湯下。
黑錫丹,見頭痛。
葛花解酲湯,見泄瀉。
桂枝散,驚氣傷肝,脅中疼痛。
枳殼(二兩),桂枝(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芍藥甘草湯,一名戊己湯,治腹痛如神。
芍藥(四錢),甘草(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服。酸以收之,甘以緩之。
藿香正氣散,方見中風。
十味香薷飲,方見類中風。
大金花丸,加梔子,去大黃,名黃連解毒湯,又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為末,水丸,每服白湯下二錢。
木香順氣散,治氣滯腹痛。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厚朴(薑製),蒼朮(泔浸,炒),枳殼(麩炒),砂仁(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杯,食前服。
萬應丸,取蟲積如神。
黑醜(取頭末),大黃,檳榔(各八兩),雷丸(醋煮),木香(各一兩),沉香(五錢)
將黑醜、大黃、檳榔同為末,大皂角、苦楝皮各四兩,煎湯泛為丸,綠豆大,雷丸、木香、沉香為衣。每服三錢,五更用砂糖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