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4)

1. 草部

按:半夏主治最多,莫非脾濕之證,苟無濕者,均在禁例。古人半夏有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若無脾濕,且有肺燥,誤服半夏,悔不可追。責在司命,謹諸戒諸!

南星,味苦、辛,溫,有毒。入肝、脾二經。畏附子、乾薑、生薑。冬月研末,入牛膽中,懸風處。風痰麻痹堪醫,破血行胎可慮。

南星入肝,去風痰,性烈而燥,得牛膽則燥氣減,得火炮則烈性緩。

按:南星治風痰,半夏治濕痰,功用雖類,而實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風者勿服。

附子,味辛、甘,熱,有毒。入脾、腎二經。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重一兩以上,矮而孔節稀者佳。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濃甘草湯同煮,汁盡為度,烘乾。補元陽,益氣力,墮胎孕,堅筋骨。心腹冷痛,寒濕痿躄,足膝癱軟,堅瘕癥癖。冬採為附子,主寒疾;春採為烏頭,主風疾。

主治繁眾,皆由風、寒、濕三氣所致。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積聚;邪客下焦,腰膝腳痛。附子熱而善走,諸證自瘥也。潔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丹溪云:氣虛熱甚,稍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肥人多濕亦用之。虞摶曰:稟雄壯之質,有斬關之能,引補氣藥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著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驅在表風邪,引溫暖藥以除在裡寒濕。吳綬曰: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

厥冷腹痛,脈沉而細,唇青囊縮者,急用之。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陰極陽竭而後議用,晚矣。

按:附子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若非陰寒,寒濕,陽氣虛弱之病,而誤用於陰虛內熱,禍不旋踵。

天雄,味辛,熱,有毒。入腎經。遠志為使,惡乾薑,制同附子。除寒濕痿躄,強陰壯筋骨。

烏、附、天雄,皆補下焦陽虛,若是上焦陽虛,即屬心肺,當用參、耆,不當用天雄、烏、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氏謂其不肯就下。潔古謂:補上焦陽虛,俱誤認尖為向上耳;丹溪以為下部之佐者,庶幾得之。

按:陰虛者禁同附子。

白附子,味辛,溫,有毒。入胃經。炮去皮臍。中風失音,消痰去濕。

白附子引藥上行,與黑附子非一類也。

按:白附子燥藥也,似中風證雖有痰亦禁用,小兒慢驚勿用。

蚤休,味苦,寒,有毒。入肝經。專理癰毒,兼療驚癇。

一名重樓金線。歌云: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此,一似手拈拏。

按:蚤休中病即止,不宜多用。

大黃,味苦,寒,有毒。入脾、胃、肝、大腸四經。黃芩為使,無所畏。錦紋者佳。瘀血積聚,留飲宿食,痰實結熱,水腫痢疾。

白話文:

半夏: 半夏主要治療的病症多與脾濕有關,如果沒有濕邪,就不適合使用。古人認為,半夏有三種禁忌症:血虛的人、口渴的人、容易出汗的人。如果沒有脾濕,反而有肺燥的情況,誤服半夏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這責任在於醫者,務必謹慎!

南星: 南星味苦、辛,性溫,有毒。歸肝、脾二經。忌與附子、乾薑、生薑同用。冬天將其研成末,放入牛膽中,懸掛在通風處。可以治療風痰麻痹,但要考慮到其破血行胎的作用。

南星歸肝經,能去除風痰,藥性猛烈而乾燥,用牛膽汁處理後可以減輕燥性,用火炮製後可以減緩烈性。

總之,南星治療風痰,半夏治療濕痰,兩者功效相似但實際上有所區別。不是西北地區真正中風的人不要服用。

附子: 附子味辛、甘,性熱,有毒。歸脾、腎二經。忌與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同用。選擇一兩以上、矮小且孔節稀疏的為佳。用童便浸泡一天,去皮切成四片,與童便和濃甘草湯一同煮,直到汁液煮乾為止,再烘乾。可以補元陽、益氣力、墮胎,也能強健筋骨。主治心腹冷痛、寒濕引起的痿軟無力、足膝癱軟、以及堅硬的腫塊。冬天採收的稱為附子,主要治療寒症;春天採收的稱為烏頭,主要治療風症。

附子主治的病症繁多,都由風、寒、濕三邪引起。邪氣在上焦,會導致咳嗽、胸悶、心痛;邪氣在中焦,會導致腹痛、積聚;邪氣在下焦,會導致腰膝、腿腳疼痛。附子性熱且善於行走,能使各種症狀自然痊癒。張元素說:「能增強陽氣,消除陰邪,使大小便正常。」朱丹溪說:「氣虛、熱盛時,稍加附子以發揮人參、黃耆的功效,肥胖多濕的人也可以使用。」虞摶說:「附子具有雄壯的藥性,能開通關竅,引導補氣藥來追回散失的元陽,引導補血藥來補足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藥來驅除體表的風邪,引導溫熱藥來去除體內的寒濕。」吳綬說:「傷寒病傳入三陰經,以及中寒夾雜陰邪,即使身體發熱,但脈搏沉弱的人,必須使用附子。」

對於四肢冰冷、腹痛、脈搏沉細、嘴唇青紫、陰囊收縮的危急情況,要立即使用附子。現在很多人往往不敢用,直到陰氣極盛、陽氣耗盡才考慮用,就太晚了。

總之,附子是退陰邪、增陽氣、祛寒濕的重要藥物。如果不是陰寒、寒濕、陽氣虛弱的病症,而是陰虛內熱,誤用附子會立即造成禍害。

天雄: 天雄味辛,性熱,有毒。歸腎經。以遠志為藥引,忌與乾薑同用,炮製方法與附子相同。能去除寒濕引起的痿軟無力,強健陰氣、筋骨。

烏頭、附子、天雄都用於補下焦陽虛,如果是上焦陽虛,屬於心肺的病症,應該用人參、黃耆,不應該用天雄、烏頭、附子。天雄的尖端都是向下,其臍部是向上,是生長幼苗的地方。寇宗奭認為天雄不肯向下。張元素認為:把天雄的尖端誤認為向上,用於補上焦陽虛是錯誤的;朱丹溪認為天雄是輔助下部的藥物,才是正確的理解。

總之,陰虛的人禁用天雄,如同附子一樣。

白附子: 白附子味辛,性溫,有毒。歸胃經。炮製時要去皮和臍。能治療中風失音,消除痰濕。

白附子引導藥力向上走,與黑附子不同。

總之,白附子是燥性藥物,即使是有痰的中風症也不宜使用,小兒慢驚風也不要用。

蚤休: 蚤休味苦,性寒,有毒。歸肝經。專門治療癰腫瘡毒,兼能治療驚風癲癇。

蚤休又名重樓金線。俗語說:「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此,一似手拈拏。」(形容蚤休治療癰腫瘡毒非常有效,像用手拿取一樣容易)

總之,蚤休使用有效就應停止,不宜多用。

大黃: 大黃味苦,性寒,有毒。歸脾、胃、肝、大腸四經。以黃芩為藥引,沒有什麼禁忌。以錦紋大黃為佳。能治療瘀血積聚、停滯的痰飲和宿食、痰實引起的發熱、水腫、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