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0)

1. 虛坐努責

虛坐而不得大便,血虛故里急,宜歸身、地黃、芍藥、陳皮之屬。

2. 噤口

食不得入,到口即吐,有邪在上膈、火氣衝逆者,黃連木香桔梗橘紅茯苓、菖蒲。有胃虛嘔逆者,治中湯。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理中湯砂仁陳皮、木香、豆蔻。有肝氣嘔逆者,木香、黃連、吳茱萸青皮、芍藥之類。有水飲停聚者,輕者五苓散,重者加甘遂

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承氣湯石蓮為末,陳皮湯調下。石蓮即蓮子之老者,市中皆木蓮,不可用。丹溪用人參黃連煎濃,加薑汁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3. 休息痢

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名曰休息。多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香連丸加參、朮、甘草茯苓枳實,有調理失宜者,隨證治之。有虛滑甚者,椿根白皮東引者,水浸一日,去黃皮,每兩配人參一兩、煨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飲之。或大斷下丸

4. 腹痛

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宜桔梗開之,白芍藥、甘草陳皮木香當歸為主。惡寒加乾薑,惡熱加黃連

5. 肛門痛

熱留於下,宜槐花木香。挾寒,理中湯

6. 蟯蟲痢

其形極細,九蟲之一也。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或癢,或從穀道中溢出,雄黃銳散,方見傷寒。內服桃仁、槐子、蕪荑

7. 死證

下純血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大孔如有筒者死,唇若塗朱者死,發熱不休者死,色如魚腦,或如豬肝者,皆半生半死。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惟用參、附,十可救一。

8. 脈候

沉、小、細、微者吉,洪、大、滑、數者凶。仲景云:沉弦者重,脈大者為未止,微弱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9. 醫案

屯院孫瀟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乾發熱,飲食不進,腹中脹悶,完穀不化。尚有謂其邪熱不殺穀者,計服香、連、枳殼、豆蔻、厚朴等三十餘劑,絕谷五日,命在須臾。迎余診之,脈大而數,按之豁然,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亟煎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一劑而痛止,六劑而熱退食進,兼服八味丸二十餘日。

霍然起矣。

淮安郡侯許同生令愛,痢疾腹痛,脈微而軟,余曰: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其窘迫後重者,乃下陷耳。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即愈。

文學顧偉男之內,痢疾一月,諸藥無功。余診之曰:氣血兩虛,但當大補,痢家藥品一切停廢,以十全大補連投十劑,兼進補中益氣,加薑、桂二十餘劑而安。

兵尊張綱庵,秋間患痢,凡香連、枳樸等劑,用之兩月而病不衰。余診之,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用香、連、歸、芍、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下穢物頗多,診其脈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調理十餘日而痊。

撫臺毛孺初,痢如魚腦,腸鳴切痛,聞食則嘔,所服皆芩、連、木香、菖蒲、藿香橘紅、芍藥而已。後有進四君子湯者,疑而未果。飛艇相招,兼夜而往。診得脈雖洪大,按之無力,候至右尺,倍覺濡軟,余曰: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亟須參、附,可以回陽。孺翁曰:但用參、術可得愈否?余曰:若無桂、附,雖進參、術,無益於病,且脾土大虛,虛則補母,非補火乎?遂用人參五錢,熟附一錢半,炮姜一錢,白朮三錢。連進三劑,吐止食粥,再以補中益氣加薑、附十四劑後,即能視事。

大黃湯,治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腹痛脈實。

錦紋大黃(一兩)

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鍾半,去渣,分二次服。

芍藥湯,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錢五分),當歸黃連黃芩(各八分),大黃(一錢),桂(五分),甘草(炒),檳榔(各四分),木香(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痢不減,漸加大黃。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三錢,土炒),黃芩(二錢),甘草(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承氣湯,見傷寒。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

蘇合香丸,見中風。

黃連丸

乾薑(炮),黃連(炒),砂仁(炒),川芎阿膠(蛤粉炒),白朮(各一兩),乳香(另研,三錢),枳殼(麩炒,五錢)

為末,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食前服。

蒼朮地榆湯,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六錢,炒),地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鬱金散,治熱毒痢,下血不止。

鬱金槐花(炒,各五錢),甘草(炙,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豆豉湯調下。

芍藥黃芩湯

黃芩,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香連丸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水拌,同炒令赤,去茱萸),木香(四兩八錢八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送下。

導氣湯

木香,檳榔,黃連(各六分),大黃,黃芩(各一錢五分),枳殼(一錢,炒),芍藥(六錢),當歸(三錢)

分二服。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真人養臟湯,治虛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參,白朮(炒),當歸(各六分),白芍藥,木香(各一錢六分),甘草(炙),肉桂(各八分),肉果(麵裹,煨,五分),粟殼(蜜炙,三錢六分),訶子肉(一面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理中湯,見傷寒。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

補中益氣湯,見類中風。

異功散,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俱見虛癆。

倉廩湯,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

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陳倉米(各八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訶黎勒丸,治休息痢。

樗白皮(二兩),訶子(五錢,去核),母丁香(三十粒)

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陳米湯入醋少許送下,日三服。

蕪荑,治久痢,及下部有蟲。

蕪荑(炒),黃連(各二兩),蚺蛇膽(五錢)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食前杏仁湯下。

瓜蔞散,治五色痢久不愈。

瓜蔞(一枚,黃色者,炭火煨存性,蓋地上一宿,出火毒)

上研細末,作一服,溫酒調下。

大斷下丸,治臟寒久痢。

高良薑(一兩五錢),乾薑(炮,一兩五錢),細辛(一兩五錢),龍骨(研),枯礬,赤石脂,肉豆蔻(麵煨),訶子肉(各一兩),牡蠣(煅,一兩),附子(制,一兩),石榴皮(醋浸,炒黃)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米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