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七 (9)
卷之七 (9)
1. 痢疾
經名腸澼,古稱滯下。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腸中下痢曰腸澼,便血者赤痢也。陽勝陰衰則身熱,故死;營氣不傷則身不熱,故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白沫者,白痢也。病屬陰而見陰脈為順,故沉則生;陽脈為逆,故浮則死;有屬熱者,不拘此例。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膿血者,赤白兼下也。懸絕者,脈至如絲懸懸欲絕也。邪實正虛故死,滑因血盛未氣傷故生。帝曰: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身不熱,脈不懸絕,皆非死候也。若不滑而澀,不大而小,乃死證也。
白話文:
書名《腸澼》,古稱為「滯下」。
黃帝問:腸澼伴隨便血,情況如何呢?岐伯答:如果患者出現身體發熱,則表示病情危急,預示著死亡;反之,如果身體保持寒涼,則有可能痊癒。腸澼是指腸道內排出的異常物質,而便血則是紅色的痢疾。如果體內陽氣勝過陰氣,身體就會出現發熱,這往往意味著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如果體內營養氣質沒有受到損傷,身體就能保持寒涼,這種情況下患者有可能康復。
黃帝再問:腸澼伴有白色泡沫狀物質排出,又該如何處理呢?岐伯答:如果脈象深沈,則表示病情較輕,有可能康復;如果脈象浮動,則表示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白色泡沫狀物質,即白色痢疾。根據病情的性質,如果它屬於陰性且脈象也是陰性的,那麼病情就比較順利,因此脈象深沈時病情較輕;如果脈象是陽性的,那麼病情就比較嚴重,因此脈象浮動時病情較重。有時,病情可能是由於熱症所引起的,則不遵循上述規則。
黃帝又問:腸澼伴有膿血排出,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岐伯答:如果脈象懸絕,則表示病情危急,預示著死亡;如果脈象滑大,則表示病情較輕,有可能康復。膿血指的是紅色和白色混合的排泄物。懸絕,指的是脈搏像是纖細的絲線懸掛著,隨時可能斷裂。這是邪氣太強、正氣不足的表現,所以表示病情危急,可能導致死亡;滑大,則是因為血液量充足,但還未造成氣質的嚴重損傷,所以表示病情較輕,有可能康復。
黃帝接著問:如果患者沒有發熱,脈象既不懸絕也不滑大,又該如何評估呢?岐伯答:如果脈象滑大,則表示病情較輕,患者有可能康復;如果脈象懸澀,則表示病情危急,患者可能面臨死亡。這些脈象變化,可以作為預測病情進展的指標。如果脈象既不滑大也不懸澀,則不是病情危急的徵兆。但如果脈象不滑大反而澀小,則表示病情已進入終末階段,預示著死亡。
故滑大為生,澀小為死也。以臟期者,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脾見甲乙死,腎見戊巳死也。
愚按:痢之為證,多本脾腎,脾司倉廩,土為萬物之母,腎主蟄藏,水為萬物之元,二臟根本之地,投治少差,冤沉幽冥,究其疵誤,皆寒熱未明,虛實不辨也。晚近不足論,即在前賢,頗有偏僻,如《局方》與復庵,例行辛熱,河間與丹溪,專用苦寒,何其執而不圓,相去天壤耶?
夫痢起夏秋,濕蒸熱鬱,本乎天也;因熱就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居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濕土寄旺四時,或從於火,則陽土有餘,而濕熱為病,經所謂敦阜是也;或從於水,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為病,經所謂卑監是也。言熱者遺寒,言寒者廢熱,豈非立言之過乎?
白話文:
古人說,滑利的脈象表示生命仍在,沈澀的脈象則表示生命已經結束。對於五臟的預測,如果肝出現庚辛(金)的脈象,表示死亡;心出現壬癸(水)的脈象,表示死亡;肺出現丙丁(火)的脈象,表示死亡;脾出現甲乙(木)的脈象,表示死亡;腎出現戊巳(土)的脈象,表示死亡。
我認為:痢疾這種症狀,大多源自於脾和腎兩臟。脾掌管糧倉,土是萬物之母,腎負責藏藏,水是萬物之源,這兩個臟器是生命的根基。如果治療稍有差錯,就會導致生命永遠沈入地獄。究其原因,往往都是因為對寒熱不明瞭、虛實不分辨所導致的。
近年來的醫學理論難以評論,即使在前人的理論中,也有許多偏頗的觀點,例如《局方》與復庵偏好辛熱的藥物,河間與丹溪則專用苦寒的藥物,他們的理論執著而圓滿,差距如同天與地。
痢疾通常發生在夏季和秋季,是因為天氣潮濕熱度高造成的,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們因熱而尋求涼爽,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這是人的行為。氣勢強大的人在自然環境中受傷,通常會導致鬱熱;氣勢較弱的人在人為因素下受傷,則是因為陰寒更加嚴重。濕氣和土壤隨著四季更替,或是受到火的影響,則陽土過剩,導致濕熱疾病;或是受到水的影響,則陰土不足,導致寒濕疾病。講到熱就忽略了寒,講到寒又忽略了熱,難道不是言語上的錯誤嗎?
至以赤為熱,白為寒,亦非確論,果爾,則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必以見證與色脈辨之,而後寒熱不淆也。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耳。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
而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發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
白話文:
雖然說紅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寒,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真是這樣,那兼具紅色和白色的東西,豈不就同時患有寒熱兩種病症?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色脈來辨別,才能避免混淆寒熱。要明白,寒必虛,熱必實,更要仔細分析虛實,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寒熱。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疼痛劇烈並且怕按壓,這是實證;口渴想喝水,喜歡冷怕熱,這是熱證;脈象強勁有力,這是實證;脈象數而滑,這是熱證;除此之外,其他情況大多是虛寒。
在相似的情況下,更要細心觀察。例如,口渴看似實熱,但其實凡是腹瀉痢疾,都會損失津液,津液流失到下面,自然會導致上面津液枯竭,怎麼能不口渴呢?更應該根據喜歡熱或喜歡冷來判斷虛實。腹痛看似實熱,但其實痢疾來自內臟,腸胃必然受損,膿血腐蝕,怎麼能不痛呢?還要根據疼痛的程度、是否可以按壓、臟腑的陰陽、腹部是否脹滿、脈象是否有力來判斷虛實。
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固與不固,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
至於治法,須求何邪所傷,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無待言矣。
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行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補耳,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此皆本末未明,但據現在者為有形之疾病,不思可慮者在無形之元氣也。
白話文:
小便顏色深黃或量少,看起來像是實熱,但實際上可能是痢疾導致水分流失,因此小便量少,陰液不足,尿液顏色也因此改變。判斷虛實,需要觀察小便的溫度、水分含量和顏色。
肛門灼熱、排便困難,看起來像是實熱,但實際上可能是氣虛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消化吸收,導致營養不足,也可能因為陰液不足,導致肛門括約肌功能下降。判斷虛實,需要觀察病情持續時間、身體狀況、脈象等。
治療痢疾,需要根據病因和病位來選擇藥物。如果是濕熱導致的,就需要清熱利濕;如果是積滯導致的,就需要消食導滯;如果是氣虛導致的,就需要補氣健脾;如果是血虛導致的,就需要補血養血。如果是新發生的實證,可以用通則之法;如果是久病的虛證,可以用塞則之法。這些都是基本的治療方法,不需多說。
奇怪的是,現在患痢疾的人十之八九是虛證,但醫生卻很少用補法來治療。氣虛導致下陷,再用通氣的方法,豈不是會加重病情?體虛衰弱,再用攻積的方法,豈不是會耗損元氣?濕熱傷血,應該調理血液,如果過於使用推蕩的方法,豈不是會加重血傷?津液流失導致口渴,應該止瀉,如果只用利尿的方法,豈不是會加重津液的流失?有些庸醫只會用止痛的方法,卻不補虛,還說等疼痛消失之後再補,殊不知虛證引起的疼痛,越用攻伐的方法就越虛越痛。這些人都是不懂得本末關係,只看表面上的疾病,卻不去想無形之中的元氣。
請以宜補之證悉言之: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疾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兩臟,如先瀉而後痢者,脾傳腎為賊邪難療,先痢而後瀉者,腎傳脾為微邪易醫,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
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耶?若胃熱不前,僅以參、術補土,多致不起,大可傷矣!
白話文:
請詳細說明可以補益的情況:脈搏微弱可以補,形體和麪色虛弱可以補,病後出現腹瀉可以補,因為過度治療導致病情加重也可以補。然而,最重要的因素在於脾和腎兩個臟器,如果先是腹瀉接著是腹瀉,脾臟傳給腎,這種疾病較難治療;如果先是腹瀉接著是腹瀉,腎傳給脾,這種疾病較容易治療。因此,脾臟的疾病較輕微,腎臟的疾病較嚴重,腎臟是胃門的關鍵,開口在陰部,沒有長期腹瀉而不損傷腎臟的。所以,治療腹瀉時不知道補腎,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四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都是補脾虛的,並沒有不好的地方,但如果疾病在於火力不足,土位缺乏母體,如果不是使用桂枝或附子,大力補充命門,以恢復腎中的陽氣,以拯救脾臟的母體,那麼飲食如何能進食,門戶如何能堅固,真正的生命力如何能恢復呢?如果胃熱不加,僅用黨參或白術補土,往往導致病情無法改善,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2. 積分新舊
舊積者,濕熱食痰也,法當下之;新積者,下後又生者也,或調或補,不可輕攻。若因虛而痢者,雖舊積亦不可下,但用異功散,虛回而痢自止。丹溪有先用參、術,補完胃氣而後下者,亦一妙法也,虛者宜之。
白話文:
舊積,指的是長期積存於體內的濕熱食痰,應該用瀉下方法來去除。新積,指的是瀉下之後又重新生成的積滯,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飲食或補益,不可輕易使用攻下之法。
如果痢疾是因身體虛弱而引起,即使是舊積也不宜瀉下,應當使用異功散來補虛,待身體恢復之後,痢疾自然就會停止。丹溪先生曾經提出先用人參、黃芪補益脾胃之氣,待胃氣恢復後再瀉下的方法,也是治療虛弱型痢疾的妙招,適用於虛弱之人。
3. 色黑有二
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芍藥湯;黑如漆之光者,瘀血也,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焦黑色是因為熱過度反而產生了超越自己的變化,可以使用芍藥湯。像油漆一樣光滑的黑色則代表淤血,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
4. 裡急
裡急而不得便者,火也,重者承氣湯,輕者芍藥湯,裡急頻見汙衣者,虛也,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肉果。
白話文:
肚子裡一直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這是火氣太大,嚴重的話就用承氣湯,輕微的話就用芍藥湯。肚子一直想上廁所,而且經常弄髒衣服,這是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去掉當歸,再加上肉果。
5. 後重
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幾復甚,芍藥湯。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真人養臟湯。下後仍後重者,當甘草緩之,升麻舉之。
白話文:
若腹痛來勢凶猛,排便後稍微緩解,不久又加重,可用芍藥湯。若是體虛,腹痛後排便也未見緩解,反而更虛弱,可用真人養臟湯。若排便後腹痛仍未消退,可用甘草緩解,升麻提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