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死證
年滿六旬者,難治。稟厚,善守禁忌,尊信醫藥,亦有生者。糞如羊屎者,不治。口吐白沫者,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
白話文:
翻譯內容如下:
[死亡徵兆]:對於年齡達到六十歲的人,病情往往較難以治療。但若身體素質良好,能嚴格遵守醫囑和飲食禁忌,並對醫藥抱持信任,還是有康復的可能性。如果排泄物形狀像羊屎一樣堅硬,表示病情嚴重,無法治療。若是口中有白沫吐出,也同樣顯示病況已到無法救治的地步。當病人感到胸口和腹部劇烈疼痛,宛如刀割,這就是死亡的前兆。
以上就是你要求的翻譯內容。
2. 脈候
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澀者,反胃。沉緩無力,或大而弱,為氣虛。數而無力,或澀小,為血虛。弦為痰,滑為痰。寸緊尺澀,胸滿不能食而吐。《難經》曰:脈革則吐逆。
白話文:
如果脈搏感覺緊繃且滑順,這可能表示有嘔吐的現象。而脈象偏小、弱且不流暢,這通常代表有反胃的情況。若脈象深沉緩慢且無力,或者感覺大但是弱,這多是氣虛的表現。脈象快速但無力,或是感覺澀且細小,可能是血虛的徵兆。脈象弦或滑,都可能和痰有關。如果手腕關節上方(寸)的脈象緊,手腕下方(尺)的脈象澀,這可能顯示胸腔有飽脹感,無法進食且會嘔吐。《難經》中有提到,若脈象如皮革般緊繃,亦會有嘔吐的反應。
3. 醫案
邑宰張孟端夫人,憂怒之餘,得食輒噎,胸中隱隱痛。余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加薑汁、竹瀝。長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濕痰滿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若泥半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與服也。
江右太學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進粉飲一鍾,腐漿半鍾,且吐其半。六脈細軟,此虛寒之候也。用理中湯加人乳、薑汁、白蜜、半夏,一劑便減,十劑而日進糜粥。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薑汁,四十帖諸證皆愈。
南都徐奉誠,膈噎不通,渣質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乳、醇酒數杯、吐沫不已,求治於余。余曰:口吐白沫,法在不治,脈猶未敗,姑冀萬一。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桃仁、牛乳、白蜜、薑汁、連進十劑,白沫漸少,倍用參、術,三月全安。
嘉定錢遠之,二十五歲,以鼓盆之戚,悲哀過度,不能食飯,又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澀,自謂必死。求余診。余曰:脈按有力,非死證也。以酒蒸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蜜丸與服,凡五服而下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數日之間,能食倍常。
大半夏湯,治肥人痰盛,胃反嘔吐。
半夏(湯洗,五錢),人參(三錢),白蜜(三錢)
水三鍾,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煎至八分服。
香砂寬中湯,治氣滯胸痞,胃寒噎塞。
木香(磨),白朮(炒),陳皮,香附(各一錢半),白豆蔻,砂仁,青皮,檳榔,半夏曲,茯苓(各一錢),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杯,入蜜少許,食前服。
補氣運脾丸,治脾虛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五分),黃耆(一錢,蜜炙),砂仁(八分),甘草(四分,炙),半夏(一錢,無痰去之)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食遠服。
滋血潤腸湯,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芍藥(煨),生地黃(各一錢五分),紅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黃(酒煨),枳殼(炒,各一錢)
水鍾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鍾,食煎服。
人參利膈丸,治血少便燥,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枳實(炒,各一兩),大黃(酒蒸),厚朴(薑製,各二兩)
為末,水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丁沉透膈湯,治虛寒嘔吐,噎塞不通。
白朮(二錢,炒),香附(炒),砂仁,人參(各一錢),丁香,麥芽,木香,肉果,白豆蔻,青皮(各五分),沉香,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各七分半),甘草(炙,一錢半),半夏(湯洗七次),神麯(炒),草果(各二分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秦川剪紅丸,治蟲血成膈氣。
雄黃(別研),木香(各五分),檳榔,三稜(煨),蓬朮(煨),貫仲(去毛),乾漆(炒煙盡),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五錢)
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四生丸,治一切結熱。
北大黃(去皮,酒浸,一兩),黑醜(淨取頭末,一兩),皂角(去皮,生用一兩),芒硝(五錢)
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昆布丸,治噎塞妨礙,飲食不下。
昆布(洗出鹹水),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訶黎勒(各一兩半),木通,大黃(微炒),朴硝,郁李仁(去皮尖,炒),桂心,百合(各一兩),羚羊角,杏仁(去皮尖,炒),蘇子(炒),射干(各五錢),柴胡,陳皮(去白),檳榔(各二錢半)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柿餅,燒灰存性,酒服一錢,數服即效。
白水牛喉,去兩頭節並筋膜,節節取下,米醋一碗,炙至醋盡,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甘蔗汁(二碗),薑汁(一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
驢尿熱服半鍾,日服二次,便不吐。
雄豬肚烘乾為末,每服三錢,酒下。
貓胞一具,焙乾為末,水調服即效。
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老米湯調送一錢,日服三四次,頗有效。
蘆根五兩,水二杯,煎一杯,溫服,時時呷之,尤效。
杵頭糠布包,時時拭齒,另煎湯,時時呷之效。
補中益氣湯,見類中風。
理中湯,見傷寒。
凡反胃證得藥而愈者,切不可便與粥飯,惟以人參五錢、陳皮二錢、老黃米一兩,作湯細啜,旬日之後,方可食粥。倉廩未固,不宜便進米穀,常致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