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草部
潔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東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熱必用之藥。五味功用雖多,收肺保腎四字,足以盡之。
按:五味乃要藥,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虛熱之說誤之耳。惟風邪在表,痧症初發,一切停飲,肺家有實熱者,皆當禁之。
丹參,味苦,微寒,無毒。入心經。畏鹹水,反藜蘆。安神散結,益氣養陰,去瘀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胎前產後,帶下崩中。
色合丙丁,獨入心家,專主血證。古稱丹參一味,與四物同功,嘉其補陰之績也。
按:丹參雖能補血,長於行血,妊娠無故勿服。
沙參,味苦,微寒,無毒。入肺經。惡防己,反藜蘆。主寒熱咳嗽,胸痹頭痛。定心內驚煩,退皮間邪熱。
氣輕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參甘溫體重,專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參甘寒體輕,專清肺熱,補陰而制陽。
按:沙參性寒,臟腑無實熱及寒客肺經而嗽者,勿服。
玄參,味苦、咸,微寒,無毒。入腎經,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忌銅器。蒸過曬乾,黑潤者佳。補腎益精,退熱明目,傷寒癍毒,癆證骨蒸。解煩渴,利咽喉。外科瘰癧癰疽,女科產乳余疾。
色黑味苦,腎家要藥。凡益精明目,退熱除蒸,皆壯水之效也。至如咽痛煩渴,癍毒癧瘡,皆肺病也。正為水虛火亢,金受賊邪,第與壯水,陽焰無光已。產乳余疾,亦屬陰傷,故應並主。
按:玄參寒滑,脾虛泄瀉者禁之。
苦參,味苦,寒,無毒。入腎經。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泔浸一宿,蒸過曝乾。除熱祛濕,利水固齒,癰腫瘡瘍,腸澼下血。
味苦性寒,純陰之品,故理濕熱有功。瘡毒腸澼,皆濕蒸熱瘀之愆,宜其咸主。齒乃骨之餘,清腎者自固耳。
按:苦參大苦大寒,不惟損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熱,惡敢輕投?
知母,味苦、寒,無毒,入肺、腎二經。忌鐵器,肥白者佳。去毛,鹽水炒透。清肺熱而消痰損咳,瀉腎火而利水滑腸。肢體腫浮為上劑,傷寒煩熱號神良。
瀉腎家有餘之火,是其本功,至夫清金治腫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當馴致也。
按:知母性寒,不宜多服,近世理癆,尊為上品,往往致泄瀉而斃。故腎虛陽痿,脾虛溏泄,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
貝母,味辛、苦,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厚朴為使,畏秦艽,反烏頭。去心,糯米拌炒,米熟為度。消痰潤肺,滌熱清心。喘咳紅痰要矣,胸中鬱結神哉!
辛宜歸肺,苦宜歸心,大抵心清氣降,肺賴以寧,且潤而化痰,故多功於西方也。
按:汪機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治肺金燥痰,半夏治脾土濕痰,何可代之?脾為濕土,故喜燥;肺為燥金,故喜潤。若痰在脾經,誤用貝母之潤,投以所惡,可翹首待斃。故寒痰、濕痰、風痰、食積痰、腎虛泛為痰,均非貝母所司也。
白話文:
[草部]
**潔古說:**夏天服用五味子,能使人精神更加振奮,兩腿的筋骨力氣也湧現出來。**東垣說:**五味子是收縮瞳孔、治療瞳孔散大的藥物,也是治療火熱病症的必要藥物。五味子的功效雖然很多,但用「收肺保腎」這四個字就足以概括了。
**按:**五味子是重要的藥物,但很多人不敢使用,這是被寇氏關於五味子會造成虛熱的說法誤導了。只有在風邪在表、痧症剛開始發作、一切停飲、肺部有實熱的情況下,才應該禁用五味子。
**丹參:**味苦,性微寒,無毒。歸心經。害怕鹹水,與藜蘆相反。能安定心神、消散結塊,補益氣血、滋養陰液,去除瘀血、生成新血。能安胎、墮死胎,也可用於妊娠前後、婦女帶下、崩漏等症。
顏色屬火,獨入心經,專門治療血症。古人稱讚丹參一味藥的功效,與四物湯相同,是稱讚它補陰的功勞。
**按:**丹參雖然能補血,但更擅長活血,所以孕婦沒有特殊情況不要服用。
**沙參:**味苦,性微寒,無毒。歸肺經。害怕防己,與藜蘆相反。主治寒熱咳嗽、胸悶疼痛、頭痛。能安定心神、消除內心驚恐煩躁,退除皮膚之間的邪熱。
藥性輕微,力量薄弱,不是能夠承擔大任的藥物。人參性味甘溫,藥體厚重,專門補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參性味甘寒,藥性輕微,專門清除肺熱,補陰而制約陽氣。
**按:**沙參性寒,如果臟腑沒有實熱,或是因為寒邪侵入肺經而引起的咳嗽,就不要服用。
**玄參:**味苦、鹹,性微寒,無毒。歸腎經。害怕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與藜蘆相反,忌用銅器。蒸過曬乾,顏色黑潤的為佳品。能補腎益精、退熱明目,治療傷寒引起的斑疹、癆病骨蒸等症。能解除煩渴、利咽喉。還可治療外科的瘰癧癰疽,以及婦女產後乳疾等。
顏色黑,味道苦,是腎經的重要藥物。凡是補益精血、明目、退熱除蒸的功效,都是因為它能滋養腎水。至於咽喉疼痛、煩渴、斑毒癧瘡等症,都是肺部有病。正是因為腎水虛弱、導致火氣過旺,使得肺金受到損害,所以要滋養腎水,使陽熱之火自然平息。產後乳疾也屬於陰虛,所以也應該用玄參治療。
**按:**玄參性寒滑利,脾虛腹瀉的人要禁用。
**苦參:**味苦,性寒,無毒。歸腎經。以玄參為輔助藥,害怕貝母、菟絲子、漏蘆,與藜蘆相反。用米泔水浸泡一夜,蒸過曬乾。能清熱祛濕、利水固齒,治療癰腫瘡瘍、腸道濕熱下血等症。
味道苦,性質寒涼,屬於純陰之藥,所以治療濕熱的功效顯著。瘡毒腸澼都是因為濕熱積聚瘀滯造成的,所以苦參適合治療。牙齒是骨的餘氣,清瀉腎火,牙齒自然牢固。
**按:**苦參藥性大苦大寒,不僅會損傷胃氣,還會使精氣寒冷,如果不是大熱病症,千萬不要輕易使用。
**知母:**味苦,性寒,無毒,歸肺、腎二經。忌用鐵器,肥厚白潤的為佳品。去除絨毛,用鹽水炒透。能清瀉肺熱、消除痰液、緩解咳嗽,瀉腎火、利水、滑腸。能治療身體腫脹浮腫,對於傷寒煩熱有很好的效果。
知母最主要的功效是瀉腎中過旺的火氣。至於它清肺熱、治療腫脹等功效,都是因為腎火不旺盛,自然能達到這些效果。
**按:**知母性寒,不宜多服。近代常用於治療癆病,並將其視為上品,但往往會導致腹瀉而死亡。所以腎虛陽痿、脾虛腹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人,都不能使用。
**貝母:**味辛、苦,性微寒,無毒。歸心、肺二經。以厚朴為輔助藥,害怕秦艽,與烏頭相反。去除內心,用糯米拌炒,炒到米熟為度。能消除痰液、滋潤肺部、清除熱邪、安定心神。對於氣喘咳嗽、痰中帶血有很好的療效,對於胸中鬱結也有奇效!
辛味歸肺,苦味歸心,大體上心氣清靜、氣機下降,肺才能安寧,並且能滋潤肺部、化解痰液,所以貝母對於肺部的功效很多。
**按:**汪機說:世俗認為半夏燥烈有毒,就用貝母來代替,卻不知道貝母是治療肺部乾燥痰液的,而半夏是治療脾部濕痰的,怎麼可以互相替代呢?脾屬濕土,所以喜愛燥,肺屬燥金,所以喜愛潤。如果痰液在脾經,誤用貝母的滋潤,反而是雪上加霜,會加速死亡。所以寒痰、濕痰、風痰、食積痰、腎虛引起的痰,都不適合用貝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