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七 (1)
卷之七 (1)
1. 水腫脹滿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邪盛則大,邪實則堅,澀者氣血虛而不流利也。洪大之脈,陰氣必衰,堅強之脈,胃氣必損,故大堅以澀,病當為脹。陰為臟,陽為腑。脈病在陰,則脹在臟;脈病在陽,則脹在腑。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咽喉傳送者,自上而入。小腸傳送者,自下而出。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胃氣之所行也,是為五竅。閭,巷門也;里,鄰里也。《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蓋二十五家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脈象在寸口處,怎麼判斷是脹呢?岐伯回答:脈象粗大堅硬且澀滯,就是脹。邪氣盛則脈象粗大,邪氣實則脈象堅硬,澀滯則氣血虛弱,流通不順暢。脈象洪大,說明陰氣衰敗,脈象堅強,說明胃氣受損,所以脈象粗大堅硬且澀滯,就會得脹病。陰主臟,陽主腑。脈象病變在陰,則脹病在臟;脈象病變在陽,則脹病在腑。脹病都是發生在臟腑外,包圍著臟腑,使胸脅脹滿,皮膚也跟著脹,所以叫做脹。
胸腹是包圍著臟腑的部位。膻中是心臟的宮殿。胃是太倉。咽喉和小腸是傳送食物的通道。咽喉傳送食物,是由上而入。小腸傳送食物,是由下而出。胃的五個竅門,是像鄰里之間的巷門和鄰居一樣。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都是胃氣流通的通道,稱為五竅。閭,是巷門;里,是鄰居。《周禮》中規定,五家為一比,五比為一閭,也就是二十五家。
五家為軌,十軌為里,蓋五十家也。言胃家之五竅,象如閭里門戶。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二穴俱任脈,玉英即玉堂。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清者為營,營行脈中,其氣精專,未即致脹。濁者為衛,衛行脈外,其氣慓疾,行於分肉之間。
故必由衛氣之逆,而後病及於營,則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衛氣逆而並於脈,復循分肉之間,故為膚脹。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音美。悗,悶亂也。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五臟之脹也。
白話文:
五家相鄰為一軌,十軌合起來形成一個裏,這樣一共是五十家。這句話指的是胃腸的五種功能孔道,類似於社區中的巷弄和門檻。廉泉和玉英是體內運送津液的通道。這兩個穴位都位於任脈上,其中玉英就是我們常說的玉堂。所以,人體的五臟六腑各自有其邊界,每一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營氣循環在血管中,衛氣如果逆流會導致脈管脹大,清潔的營氣在血管中運行,其能量集中,不會立即引起脹大。混雜的衛氣則在血管外運行,其能量迅速,穿梭於肌肉間隙。
因此,衛氣逆流是疾病從衛轉到營的原因,由此導致脈管脹大。衛氣聚集在脈管中再流經肌肉間隙,則會導致皮膚脹大。
心脹表現為心煩意亂,呼吸困難,難以安睡。肺脹則是虛弱且伴有喘息咳嗽。肝脹則是肋骨下方腫脹且疼痛延伸至腹部。脾脹會讓人胃口不佳,四肢疲倦,語音清晰。脾脹使人體感到沈重,無法舒適地躺著。腎脹會導致腹部腫脹,連帶背部疼痛,腰部和大腿根部也會感到疼痛。這就是五臟脹大的情況。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音嗔。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脹也,濯濯:腸鳴水聲也。氣癃者,膀胱氣閉,小便不通也。
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博,乃合為脹也。厥逆之氣,自下而上,營衛失常。故真邪相攻,而合為張也。
黃帝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目下為窠。微腫者,形如臥蠶也。其頸脈動,時咳,頸脈,足陽明人迎也,陽明之脈,自人迎下循腹裡,水邪乘之,故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為時咳。陰股間寒,足脛瘇,即腫。
白話文:
胃脹:腹部飽滿,胃部疼痛,鼻子聞到焦臭味,影響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腸子鳴叫且疼痛,冬季受到寒冷的二次侵襲,則會導致食物未消化的腹瀉。小腸脹:小腹有壓迫感,疼痛延伸至腰部。膀胱脹:小腹滿脹,小便不順暢。三焦脹:體表內有氣體積聚,感覺輕微但不堅實。膽脹:右側肋骨下方疼痛,口中感到苦澀,容易長嘆。這六種臟腑脹:腸鳴水聲。小便不通稱為氣癃,是膀胱氣閉所致。
如果出現下部的逆氣,營養和衛生系統的流動受阻,寒氣向上逆流,真正和邪氣相互攻擊,兩股力量相搏擊,就形成了脹症。逆氣從下往上,營養和衛生系統失去正常運作,因此產生了攻擊性的反應,形成了脹症。
黃帝問:水分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如何區分?岐伯答:水分初發時,眼眶上方微微腫起,類似剛醒來的狀態,眼窩下方形成腫塊。微微腫起的外觀像睡著的蠶一樣。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頸部脈搏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陽明脈自人迎穴往下循行腹部,水分邪氣侵犯了它,所以頸部脈搏跳動,水分的顯著徵象在肺部,因此會有時咳嗽。陰股間冷涼,腳踝有腫脹,同時會有腫脹現象。
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以上皆水腫之候也。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𪔣𪔣,鼓聲也。寒氣客於皮膚之間,陽氣不行,病在氣分,故有聲如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若因於水,則有水處腫,無水處不腫。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侯也。寒氣在膚腠之間,按散則不能猝聚,故窅而不起,以其皮厚,故腹色不變也。
按:此上兩條,以按其腹隨手而起者,屬水。窅而不起者,屬氣。此固然也。然氣亦有隨手而起者,水亦有窅而不起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的辨。但當察皮厚色蒼,或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若皮薄色澤,或腫有分界,或自上而上者,多屬水。
白話文:
肚子很大,裡面已經積水了。用手按肚子,隨著手放開肚子也跟著彈起來,像是包著水一樣,這就是積水的症狀。以上都是水腫的表現。
皮膚腫脹的,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腫脹鬆軟不堅實,肚子很大,全身都腫,皮膚厚,鬆軟,拍打起來有鼓聲。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陽氣不能通行,疾病在氣分,所以會有鼓聲。氣本無形,所以不堅實,氣無所不在,所以肚子大,全身都腫。如果是因為積水,則有水的地方會腫,沒有水的地方就不會腫。按肚子,按下去就凹陷下去,放手後不會彈起來,肚子顏色沒有變化,這就是寒氣在皮膚之間的症狀。寒氣在皮膚之間,按壓散開後不會馬上聚集,所以按下去就凹陷下去,放手後不會彈起來。因為皮膚厚,所以肚子顏色沒有變化。
**註:**以上兩條,按肚子隨手而起的是水腫,按下去就凹陷下去的是寒氣。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寒氣也可能隨手而起,積水也可能按下去就凹陷下去,不能單憑按壓後是否彈起來來判斷。應該觀察皮膚是否厚實且顏色蒼白,或者全身都腫,或者從上往下腫,這些大多是寒氣;如果皮膚薄且顏色正常,或者腫脹有明顯界限,或者從下往上腫,這些大多是積水。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內傷脾腎,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其象如鼓,故名鼓脹。其狀與上文膚脹無異,但腹有筋起為別。膚脹屬肺,鼓脹屬脾。
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覃,延布而深也。寒氣與衛氣相搏,則蓄極不行,留於腸外,有所繫著,故癖積起息肉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離歲,越歲也。
寒邪客於腸外,不在胞中,故無妨於月事,其非血病,可知。蓋由汁沫所聚而生也。
白話文:
鼓脹:腹部脹大,全身都變大,和膚脹的症狀相似。皮膚呈蒼黃色,腹部的筋脈凸起,這是診斷的特徵。這是因為脾腎受損,導致心腹部位脹滿。早上吃的食物無法在晚上消化,腹部空虛,皮膚緊張,像被鼓吹起來一樣,因此稱為鼓脹。這種症狀和上文中提到的膚脹類似,但腹部有筋脈凸起是區別之處。膚脹是肺病,而鼓脹是脾病。
腸覃:寒冷之氣侵入腸壁之外,與衛氣相互作用,使氣流通受阻,於是有物質附著,產生惡氣,息肉形成。'覃'意為擴展而深入。寒冷之氣與衛氣相互作用,導致積聚到極點,停留在腸壁之外,有物質附著,因而形成了息肉。起初形狀如雞蛋大小,逐漸增大,成熟時形狀如懷孕的子宮,時間長了超過一年,按壓會感到堅硬,推動時會移動。每月經期正常來潮,這是診斷的特徵。超過一年的時間,可以確定並非血液疾病,因為是由於液體聚集形成的。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衃,凝敗之血也。子門閉塞,則衄血留止,其堅如石,故曰石瘕。可以導血之劑下之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病生於內。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氣為陽,陽竭則不能通調水通,故津液充滿於皮郭,肺主氣而魄藏焉,無氣則魄獨居,形體腫脹,不可與衣相保,四肢腫急,喘而動中,是氣逆而拒於內,形大而施於外。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菀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
白話文:
婦女子宮內若有寒氣入侵,子宮口阻塞不通,導致經血無法排出,瘀血積聚,日漸增大,形狀如同懷孕,且月經不正常,皆屬於石瘕。石瘕指的是凝結的敗血,因子宮口阻塞,血無法流出,凝固成硬塊,如同石頭一般,故稱石瘕。可用導血藥物治療。
皇帝問道:若有疾病不從毛髮生出,而是源自內部,這是因為五臟陽氣衰竭所致。體內津液充盈於皮肉,魂魄孤獨,精氣內虛,外氣耗散,身體虛弱,無法穿衣保暖,四肢腫脹,急促地活動,這是因為氣血內阻,而形體外散。如何治療呢?氣屬陽,陽氣衰竭便無法調節水液流通,因此津液充盈於皮肉。肺主氣,魂魄藏於肺,無氣則魂魄孤獨,形體腫脹,無法穿衣保暖,四肢腫脹,喘不過氣,這是氣逆而阻於內,形體外散。岐伯說:需平衡調養,去除積聚的宿垢,輕微活動四肢,穿暖衣物,針灸患處,以恢復身體狀態。
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以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權衡陰陽,各得其平,菀者積也,陳者久也,莝者腐也。陰陽平治,水氣自去。微動四極者,運動四肢也。溫則水氣易行,故須溫衣。不拘隧穴,名曰繆刺。腠理謂之鬼門,膀胱謂之淨腑。
開者,發汗也。潔者,滲利也。陽氣既和,陰精時服,由是五陽宣市,陰水盡滌,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與衣相保,大氣平矣。此章言脾土陽虛,不能制水溢之陰也。岐伯無石水之對,必有缺文。《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其脈當沉。
愚按:《內經》之論腫脹,五臟六腑,靡不有之。詳考全經,如《脈要論》曰:胃脈實則脹。《病形篇》曰:胃病者,腹䐜脹。《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應象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四條皆實脹也。《太陰陽明論》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䐜滿閉塞。《經脈》篇曰:足太陰之別公孫,虛則鼓脹。此二條皆虛脹也。
白話文:
打開身體的毛孔,清潔內臟,精氣要適量補充,五種陽氣要流通,疏通五臟,如此精氣自然生長,身體自然強壯,骨肉相互滋養,元氣自然平和。要平衡陰陽,各得其所,積聚的要散開,陳舊的要清除,腐敗的要消除。陰陽調和,水氣自然消退。輕微運動四肢,可以溫和水氣流通,所以要穿暖和的衣服。不拘泥于經脈穴位,叫做繆刺。毛孔叫做鬼門,膀胱叫做淨腑。
打開毛孔,就是發汗;清潔內臟,就是利尿。陽氣調和,陰精適時補充,因此五種陽氣宣發流通,陰水完全排除,精血自然產生,形體肉體自然豐滿,骨肉與衣服相依,元氣自然平和。這段文字講的是脾土陽氣不足,無法控制水氣泛濫的陰邪。岐伯沒有提到石水,應該有缺漏。 《陰陽別論》中說:陰陽結合邪氣,陰盛陽虛叫做石水,少腹腫脹,脈象沉細。
我認為:《內經》論述腫脹,五臟六腑都有涉及。仔細研究全經,例如《脈要論》中說:胃脈實則脹。《病形篇》中說:胃病者,腹滿脹。《本神篇》中說:(脾氣)實則腹脹,小便不利。《應象論》中說:濁氣在上,則生腹滿脹。這四條都是實證的腫脹。《太陰陽明論》中說:飲食起居不節,入五臟則腹滿閉塞。《經脈篇》中說:足太陰之別公孫,虛則鼓脹。這兩條都是虛證的腫脹。
《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方宜論》曰:藏寒生滿病。《風論》曰:(胃風)膈塞不通,失衣則䐜脹。此三條,皆寒脹也。
《六元正紀》、《至真要》等論有云:太陰所至為胕腫,及土鬱之發,太陰之初氣,太陰之勝復,皆寒勝之腫脹也。或曰少陰司天,少陰勝復,少陽司天,少陽勝復,或曰熱勝則腫,皆火勝之腫脹也。或曰厥陰司天在泉,厥陰之復,或曰陽明之復,皆木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由是則五運六氣,亦各有腫脹矣。
然經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雖皆有腫脹,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藏,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
白話文:
《經脈》篇提到,胃部受到寒氣影響時,會產生脹滿的症狀。《方宜論》指出,內臟受寒會引發脹滿病。《風論》則說明,胃風導致食道阻塞,無法正常通暢,穿著單薄會引發脹滿。這三個條目,都是因為寒氣引起的脹滿。
《六元正紀》和《至真要》等論述提到,當太陰之氣到達某處,會導致浮腫,以及土氣過盛所導致的腫脹。當太陰之氣的初級階段和次級階段來臨,或當少陰、少陽、少陽、厥陰和陽明之氣各自達到勝復階段,都可能出現寒氣勝出所引起的腫脹。或者當少陰主天位,少陰勝出,少陽主天位,少陽勝出,或當熱氣勝出導致腫脹,這些都是火氣所導致的腫脹。或者當厥陰主天位,在泉位,或當陽明達到勝復階段,都是木邪侵犯土位,或是金氣反向勝出所導致的腫脹。因此,五運六氣的變化也可能引起腫脹。
然而,《經》中有一段概括性的敘述,提到所有因濕氣所導致的腫脹,都與脾有關。另一段提到,問題的根本在於腎,最終影響到肺,都是因積水所導致的。又一節指出,腎是胃的閘門,如果閘門運作不順暢,就會導致積水並隨著水氣流向其他部位。因此,各種經文中的腫脹,基本上都可以歸納到脾、肺、腎這三個器官的問題上。脾土主管運行,肺金主管氣化,腎水主管五種液體。五種氣所化出的液體都與腎有關,五種液體所流動的氣息都與肺有關,而兩藏之間的轉輸過程,則主要由脾來負責。所以,腫脹現象基本可以歸結為這三個經絡的問題。
但陰陽虛實,不可不辨。大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者為實,先腫於外而後脹於裡者為虛。小便赤黃,大便秘結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泄為虛。滑數有力為實;弦浮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悴聲短為虛。凡諸實證,或六淫外客,或飲食內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
若是虛證,或情志多勞,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
然治實頗易,理虛恆難。虛人氣脹者,脾虛氣脹者,脾虛不能運氣也;虛人水腫者,土虛不能制水也。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臟,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也。丹溪以為濕熱,宜養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權。
白話文:
判斷病症時,陰陽虛實是必須區分的。一般來說,陽證表現為發熱,熱症大多屬實;陰證表現為發寒,寒症大多屬虛。病症先從內部脹滿,然後才向外腫脹,屬於實證;先從外部腫脹,然後才向內脹滿,屬於虛證。小便顏色赤黃,大便乾燥難解,屬於實證;小便清澈,大便稀薄,屬於虛證。脈象滑數有力,屬於實證;脈象弦浮微細,屬於虛證。面色紅潤,呼吸粗重,屬於實證;面色蒼白,呼吸微弱,屬於虛證。總而言之,各種實證,可能是外邪入侵,也可能是飲食不當,陽邪迅速入侵,發病突然,通常在幾天之內就會出現。
如果屬於虛證,可能是精神過度勞累,也可能是縱慾過度,日積月累,病症逐漸形成,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
治療實證相對容易,調理虛證則比較困難。虛人氣脹,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氣機;虛人水腫,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濕。雖然水濕受脾控制,但實則要依靠腎來統攝,腎本身是主水的臟器,元陽也存在於腎中。命門火衰,既不能控制陰寒,也不能溫養脾土,導致陰氣不受陽氣控制,精氣化為水,所以水腫的症狀大多是火衰引起的。丹溪先生認為濕熱症,應該滋養金氣來克制木氣,使脾臟不受邪氣侵襲;滋養水氣來克制火氣,使肺臟恢復清化功能。
夫制火固可保金,獨不慮其害土乎?惟屬熱者宜之。若陽虛者,豈不益其病哉?更有不明虛實,專守下則脹已之一法,雖得少寬於一時,真氣愈衰,未幾而腫脹再作,遂致不救,殊可嘆也!
余以此證,察其實者,直清陽明,反掌收功;苟涉虛者,溫補脾腎,漸次康復。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先以清利見功,繼以補中調攝。又有表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功,極為危險。
在病名有鼓脹與蟲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多屬於氣也;蟲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蟲即血也。
在女科有氣分與血分之殊。氣分者,心胸堅大,而病發於上,先病水脹,而後經斷;血分者,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先因經斷,而後水脹。
白話文:
控制火勢固然可以保護金子,但卻沒有考慮到它會傷害到土嗎?只有火熱體質的人適合這種方法。如果陽氣虛弱的人使用,豈不是會加重病情嗎?還有一些人不明虛實,只固守下焦,導致腹脹,雖然能暫時緩解,但真氣越來越虛弱,不久後腫脹又會復發,最終無救,實在令人惋惜!
我根據這些經驗,觀察病症的實質,如果屬實證,就清熱解毒,很快就能見效;如果是虛證,就溫補脾腎,慢慢恢復。如果既不完全是實證,也不完全是虛證,就先用清利的方法見效,再用補中調攝的方法。還有一些患者表面是實證,但根源是虛證,瀉法不可用,補法也不奏效,非常危險。
在病名上,有鼓脹和蟲脹之分。鼓脹是肚子空空如也,腹皮繃緊,多屬於氣虛;蟲脹是肚子裡有東西,肚子很大,不是蟲子就是血塊。
在婦科疾病上,有氣分和血分之分。氣分是心胸堅實,疾病從上而下發作,先出現水腫,然後月經停止;血分是血塊阻塞胞宮,疾病從下而上發作,先因月經停止,然後出現水腫。
在治法有理肺與理脾之殊,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
以上諸法,此其大略也。若夫虛實混淆,陰陽疑似,貴在臨證之頃,神而明之,其免於實實虛虛之害乎。四肢不腫,但腹脹者,名單腹脹。難愈。
白話文:
治疗肺和脾的方法不同,先喘后胀的,要治疗肺;先胀后喘的,要治疗脾。
上面说的这些方法,只是大概的原则。至于虚实混杂、阴阳疑似的情况,就需要在临床上仔细观察,用神明般的智慧去判断,才能避免误诊,避免实则治虚、虚则治实的错误。四肢不肿,只肚子胀的,叫做单腹胀,很难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