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本草徵要上
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藥性太少,有遺珠之憂。茲以《綱目》為主,刪繁去復,獨存精要,採集名論,竊附管窺,詳加註釋。比之《珍珠囊》極其詳奮,且句字整嚴,便於誦讀,使學者但熟此帙,已無遺用,不必復事他求矣。
白話文:
中草藥種類繁多,常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像在茫茫大海中望著遙遠的彼岸;而藥物的功效如果記得太少,又會有遺漏珍貴知識的擔憂。現在我們以《本草綱目》為主要參考,去除重複和不必要的內容,只保留精華和重點,同時收集了眾多名家的觀點,並以個人的理解進行補充,詳細地加以註釋。
與《珍珠囊》相比,這本書內容更加詳細豐富,而且語句整齊嚴謹,方便閱讀和背誦。讓學習者只要熟悉這本書,就已經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識,不必再費心尋找其他資料了。
3. 草部
人參,味甘,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茯苓為使,惡滷咸,反藜蘆,畏五靈脂。去蘆用。其色黃中帶白,大而肥潤者佳。補氣安神,除邪益智。療心腹寒痛,除胸脅逆滿,止消渴,破堅積,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
人參得陽和之氣,能回元氣於垂亡,氣足則神安,正旺則邪去。益智者,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也。真氣虛者,中虛而痛,胸滿而逆,陽春一至,寒轉為溫,否轉為泰矣。氣入金家,金為水母,渴藉以止矣。破積消食者,脾得乾健之運耳。
按:人參狀類人形,功魁群草,第亦有不宜用者,世之錄其長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並棄其瑜。或當用而後時,或非宜而妄設,不蒙其利,只見其害,遂使良藥見疑於世,粗工互騰其口,良可憾也。
人參能理一切虛證,氣虛者固無論矣,血虛者亦不可缺。無陽則陰無以生,血脫者補氣,自古記之。所謂肺熱還傷肺者,肺脈洪實,火氣方逆,血熱妄行,氣尚未虛,不可驟用。痧疹初發,身雖熱而斑點未形,傷寒始作,症未定而邪熱方熾,若誤投之,鮮克免者。多用則宣通,少用反壅滯。
生地黃,味甘,寒,無毒,入心、肝、脾、腎四經、惡貝母、忌銅、鐵、蔥、蒜、蘿蔔、諸血、產懷慶,黑而肥實者佳。涼血補陰,去瘀生新。養筋骨,益氣力,理胎產,主勞傷,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熱痛,脾病而痿蹶貪眠。
熟地黃,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黃。用砂鍋柳甑,襯以荷葉,將生地黃酒潤,用縮砂仁粗末拌蒸,蓋覆極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曬極干,如前又蒸,九次為度,令中心熟透,純黑乃佳。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久病餘脛股痠痛,新產後臍腹急疼。
地黃合地之堅凝,得土之正色,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稟仲冬之氣,故涼血有功,陰血賴養。新者生則瘀者去,血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矣。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證因以痊。腎開竅於二陰,況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濕熱盛則食不消,地黃去濕熱以安脾胃,宿滯乃化。
掌中應心,主痿蹷,乃脾熱奉君主而清其倉廩,兩證可瘳矣。熟者稍溫,其功更溥。六味丸以之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湯以之為君,乙癸同源之義也。久病陰傷,新產血敗,在所亟需。
按:生地黃性寒而潤,胃虛食少,脾虛瀉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滯,若痰多氣鬱之人,能窒礙胸膈,當斟酌用之。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
無門冬,味甘,寒,無毒,入肺、腎二經。地黃、貝母為使。忌鯉魚,去心用。定喘定嗽,肺痿肺癰,是潤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補陰之力歟!善殺三蟲,能通二便。
白話文:
[草部]
人參味甘微溫,無毒,歸肺、脾二經,配伍茯苓,忌食鹽及藜蘆,畏五靈脂。需去除鬚根使用。顏色以黃白相間、個頭大且肥潤者為佳。具有補氣安神、祛邪益智的功效,能治療心腹寒痛、胸脅脹滿、消渴、堅積,服用後氣血旺盛,胃口自然打開,氣血調和,飲食自然消化。
人參因其獲得陽氣,能使垂危之人回陽復甦,氣足則神安,正氣旺盛則邪氣自然消退。益智之效,乃因心氣強盛,則思維敏捷,智慧增長。真氣虛弱者,常感身體虛弱疼痛、胸悶氣脹,但只要陽春一到,寒邪轉為溫和,病情就能好轉。人參入肺經,肺主氣,氣能行水,所以能止渴;其能破積消食,是因為能健脾胃。
人參外形似人形,功效勝過眾多草藥,但也有其不宜使用的時機。世人只記其優點,卻忘記了它的缺點;只看到它的長處,卻忽略了它的不足。有時該用卻錯過了時機,有時不該用卻濫用,結果非但沒得到好處,反而有害,導致良藥被世人懷疑,庸醫更是隨意妄論,令人遺憾。
人參能治療各種虛證,氣虛者自不必說,血虛者也需要服用。因為無陽則陰無法生長,血虛者補氣,自古以來就有此說法。但肺熱、肺脈洪實、火氣逆盛、血熱妄行、氣尚未虛者,則不可驟然使用人參,否則反而傷身。痧疹初起、身熱而斑點未現,或傷寒初起、症狀未明、邪熱正盛時,若誤用人參,很難痊癒。人參用量多則能宣通,用量少反而會阻塞。
生地黃味甘性寒,無毒,歸心、肝、脾、腎四經,忌貝母、銅器、鐵器、蔥、蒜、蘿蔔及一切血制品、孕婦及產婦皆忌用。黑而肥實者為佳。具有涼血補陰、活血化瘀、生肌長肉的功效,能養筋骨、益氣力、調理胎產、治療勞傷、通利二便、消食導滯。適用於心病引起的手掌灼熱疼痛,以及脾病引起的痿弱無力、嗜睡等症狀。
熟地黃的性味、禁忌與生地黃相同。製作方法是用砂鍋和蒸籠,墊上荷葉,將生地黃用酒潤濕,再拌入縮砂仁粗末,蓋嚴實後,用文武火蒸半天,取出曬乾,如此反覆蒸曬九次,直至內心熟透,顏色呈純黑色為佳。具有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活血通絡的功效,能治療久病引起的腿腳酸痛,以及產後臍腹疼痛。
地黃因其地之堅凝,色澤如土,是補腎要藥,也是滋陰上品。因其秉承仲冬之氣,故有涼血之功,能滋養陰血。新的生地黃能化瘀,血得滋養,則筋骨強健,腎得滋養,則骨骼強壯有力。胎產勞傷都是血虛所致,血得其養,則病症自然痊癒。腎經開竅於二陰,而血能濡養二陰,故能通利二便。濕熱盛則食慾不振,地黃能祛除濕熱,從而調理脾胃,使宿食得以消化。
手掌熱痛是心病,痿弱無力是脾病,熟地黃能滋養心脾,從而使兩種症狀得到緩解。熟地黃性微溫,功效更廣泛。六味地黃丸以熟地黃為主藥,是天地生成之本;四物湯以熟地黃為君藥,是陰陽同源之義。久病陰虛,產後血虛,都需要服用熟地黃。
生地黃性寒而潤,胃虛食少、脾虛便溏者均禁用。熟地黃性粘滯,痰多氣鬱者,服用後可能阻塞胸膈,需謹慎使用。用薑酒拌炒,則生地黃能溫和脾胃,熟地黃則能避免阻塞胸膈。
麥門冬味甘性寒,無毒,歸肺、腎二經,配伍地黃、貝母,忌食鯉魚,需去除心部使用。具有止咳平喘、治療肺痿肺癰(潤燥)的功效;還能益精補髓、化痰消瘀(補陰)。此外,還能殺蟲、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