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六 (7)
卷之六 (7)
1. 傷風
經曰:虛邪賊風,陽先受之。又曰;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脾虛則肌肉不充,肺虛則玄府不閉,風邪乘虛,乃客於經。譬諸盜賊,若重關高壘,則不能入,少有疏漏,而後犯之,故曰虛邪賊風。又曰:肉腠閉拒,弗之能害。風者天之陽氣,其乘於人則傷衛,衛者陽也,故曰陽先受之。
愚按:風為陽邪,善行數變,其傷人也,必從俞入,俞皆在背,故背常固密,風弗能幹已,受風者,常曝其背,使之透熱,則潛消嘿散。經文所謂乘虛來犯固矣,若其人素有痰熱,壅遏於大陰、陽明之經,內有窠囊,則風邪易於外束,若為之招引者。然所謂風乘火勢,火借風威,互相鼓煽也。
治實之法,秋冬與之辛溫,春夏與之辛涼,解其肌表,從汗而散;治虛之法,固其衛氣,兼解風邪。若專與發散,或汗多亡陽,或屢痊屢發,皆治之過也。治風火之法,辛涼外發,甘苦內和,勿與苦寒。恐正不得申,邪不得解耳。
神朮散,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
蒼朮,藁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炙,各六分)
水鍾半,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熱服。
川芎茶調散,治傷風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薄荷葉(四兩),川芎(二兩),羌活,甘草(一兩),荊芥(二兩),白芷(一面),防風(七錢),細辛(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
參蘇飲,治傷風發熱頭痛,咳嗽涕唾稠黏。
人參,蘇葉,乾葛,半夏(制),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甘草(各八分),木香(磨,一分)
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消風散,治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聲重。
蒼朮,麻黃,荊芥,白芷,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鍾半,姜三片,蔥白一莖,煎八分服。
人參敗毒散,治頭痛,發熱,惡寒,鼻塞、聲重。
人參,羌活,桔梗(去蘆),柴胡,前胡,獨活,枳殼(炒),川芎,茯苓,甘草(各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服。
柴胡升麻湯
柴胡,前胡,升麻,桑白皮,赤芍藥,乾葛,黃芩(炒),石膏,荊芥(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淡豆豉二十粒,煎一鍾服。
白話文:
標題:[風寒感冒]
內容如下:
古書有言:“虛邪賊風,陽氣首當其衝。”另外還說:“肌膚腠理緊閉,即使遇到強風與毒素,也無法造成傷害。”脾臟虛弱,肌肉便無法充實;肺臟虛弱,則腠理(皮膚毛孔)無法緊閉。這時,風邪會趁虛而入,侵襲人體經絡。這就像盜賊,如果門戶堅固,他們便無法闖入;一旦門戶稍有疏漏,他們便會趁機而入。因此稱之爲“虛邪賊風”。另外還說:“肌膚腠理緊閉,風邪無法造成傷害。”風是天空中的陽氣,當它侵襲人體時,會傷及衛氣(人體抵禦外界侵害的第一道防線)。衛氣屬陽,所以陽氣首先受到攻擊。
我個人認爲:風邪爲陽性病原,行動迅速且變化無常。它傷害人體時,必定從穴位(多位於背部)進入。因此,保持背部溫暖緊密,風邪便無法侵擾。那些常受風邪侵襲的人,通常會讓背部曬太陽,使身體發熱,這樣風邪就會悄悄地消散。經文提到的“趁虛而入”確實如此。如果一個人體內本就有痰熱積聚,在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中形成病竈,那麼風邪很容易從外部侵入,如同被吸引一般。這就是所謂的“風助火勢,火借風威”,二者相互助長。
治療實證的方法,秋冬季節給予辛溫藥物,春夏季節則給予辛涼藥物,以解表發汗,驅散邪氣;治療虛證的方法,應鞏固衛氣,同時解除風邪。如果一味使用發汗藥,可能導致出汗過多而喪失陽氣,或者病情反覆發作,這些都是治療方法不當造成的。治療風火病證,應採用辛涼藥物發散風邪,甘苦藥物調和內裏,避免使用苦寒藥物,以免正氣受損,邪氣不解。
以下是幾種常用藥方:
-
神術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聲重。 成份包括蒼朮、藁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炙甘草等。
-
川芎茶調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成份包括薄荷葉、川芎、羌活、甘草、荊芥、白芷、防風、細辛等。
-
參蘇飲: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涕唾稠黏。 成份包括人參、蘇葉、幹葛、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茯苓、甘草、木香等。
-
消風散:用於治療四季感冒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聲音沉重。 成份包括蒼朮、麻黃、荊芥、白芷、陳皮、甘草等。
-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頭痛、發熱、惡寒、鼻塞、聲音沉重。 成份包括人參、羌活、桔梗、柴胡、前胡、獨活、枳殼、川芎、茯苓、甘草等。
-
柴胡升麻湯:用於治療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 成份包括柴胡、前胡、升麻、桑白皮、赤芍藥、幹葛、黃芩、石膏、荊芥等。
2. 虛癆
經曰:陰虛生內熱。陰者,水之屬也。腎水不足,則虛火燔炎,故內熱。此言血虛之癆也。又曰:癆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勞字從力從火,勞力則二火炎於高巔。氣急而喘,內越也;氣蒸而汗,外越也;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一勞則傷脾,脾主四肢,故困倦無氣以動,脾主肌肉,故形氣衰少;脾主消穀,脾虛不運,故穀氣不盛。脾者,肺之母也,肺處上焦,主氣以下布者也,土虛不能生金,則肺薄而濁氣不能達於下脘,地氣不升,天氣不降,清氣陷下,濁氣逆上,故內熱。此言氣虛之癆也。
愚按:《內經》之言虛癆,惟是氣血兩端,至巢氏《病源》始分五臟之勞,七情之傷,甚而分氣、血、筋、骨、肌、精之六極,又分腦、髓、玉房、胞絡、骨、血、筋、脈、肝、心、脾、肺、腎、膀胱、膽、胃、三焦、大、小腸、肉、膚、皮、氣之二十三蒸,《本事方》更分傳屍鬼疰,至於九十九種,其鑿空附合,重出復見,固無論矣。使學者惑於多歧,用方錯雜,伊誰之咎乎?
益以《內經》為式,第於脾胃分主氣血,約而該,確而可守也。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淩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
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許學士云:補腎不如補脾。兩先生深知二臟為人生之根本,又知二臟有相贊之功能,故其說似背,其旨實同也。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補中益氣湯是也。
近世治癆,專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潤,久行必致滑腸。黃柏、知母,其性苦寒,能瀉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
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癆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偏者,輒以桂、附為家常茶飯,此惟火衰者宜之,若血氣燥熱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
大抵虛癆之證,疑難不少,如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燥熱而盛,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倘虛羸而甚,食少瀉多,雖咳嗽不寧,但以補脾為急,而清潤之品宜戒矣。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之藥,尤要於保肺也。
嘗見癆證之死,多死於泄瀉,泄瀉之因,多因於清潤,司命者能不為競競耶!
又如補腎理脾,法當兼行,然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傷,又恐愈耗其水。兩者並衡而較重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若腎大虛,而勢困篤者,又不可拘。要知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壯脾之中,參以五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
又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宜不可偏也。然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又曰:血脫補氣。又曰:獨陰不長。春夏之溫可以發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長,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陽生陰長之理也。且虛癆證受補者可治,不受補者不治,故葛可久治癆神良素著,所垂十方,用參者七。
丹溪專主滋陰,所述治癆方案,用參者亦十之七。不用參者,非其新傷,必其輕淺者耳。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直至上嘔下泄,猶不悔悟,良可悲已。幸李瀕河、汪石山詳為之辨,而宿習難返,貽禍未已。不知肺經自有熱者,肺脈按之而實,與參誠不相宜;若火來乘金者,肺脈按之而虛,金氣大傷,非參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
可謂洞達《內經》之旨,深窺根本之治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