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中風之脈,每見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浮遲者吉,堅大急疾者凶。浮大為風,浮遲為寒。浮數無熱亦為風,大為火。滑為痰。

三生飲,治卒中昏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或六脈沉伏,或浮盛者,並宜服之。但脫絕證見者難治。

南星(生用,一兩),川烏(去皮生用,五錢),生附子(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每服五錢,水二鍾,姜十片,煎六分服。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桂、附、芍藥。

白話文:

中風患者的脈象通常沉伏,但也可能出現脈搏隨著氣血快速流動,在指尖處強勁有力的情況。浮而遲緩的脈象預示著病情較輕,而堅硬、強大、急促的脈象則預示著病情危重。脈象浮大屬於風邪,浮而遲緩屬於寒邪。浮而數且無熱也屬於風邪,脈象強大則屬於火邪,滑脈則屬於痰邪。

三生飲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等症状,無論是六脈沉伏還是浮盛,皆可服用。但對於已經昏迷不醒的病人則難以治療。

藥方:南星(生用,一兩)、川烏(去皮生用,五錢)、生附子(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用法:每服五錢,水二鍾,姜十片,煎至六分即可服用。

小續命湯可治療各種風邪、痺症、痿厥等疾病。春夏季可加入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季節可加入桂枝、附子、芍藥。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炒),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兩),防風(一面五線),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一盞服。

疏風湯,治表中風邪,半身不遂,語言微澀。

麻黃(去節,三兩),杏仁(去皮尖,炒),益智仁(各一兩),升麻(五錢)

白話文:

將麻黃去掉節,人參去掉蘆頭,黃芩去掉腐爛部分,芍藥炒過,甘草炙過,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過)、防己、官桂各取一兩,防風一面五線,附子炮製後去皮臍,取五錢。每次取五錢藥材,用一盞半水,加五片生薑,煎成一盞藥湯服用。此方名為疏風湯,主治表證風邪入侵,導致半身不遂,說話口齒不清的症狀。另外,麻黃去掉節,取三兩,杏仁去皮尖,炒過,益智仁、升麻各取一兩。

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三化湯

厚朴(姜炒),大黃,枳實(麩炒),羌活(各三錢)

水二碗,急火煎至一碗服。

麻仁丸

厚朴(去皮,薑汁炒),芍藥(炒),枳實(麩炒,各四兩),大黃(蒸焙,八兩),麻仁(別研,三兩),杏仁(去皮尖,炒,三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溫水下。

大秦艽湯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三化湯:厚朴(用薑炒過),大黃,枳實(用麩炒過),羌活(各三錢)

水兩碗,用大火煎煮至一碗,服用。

麻仁丸:厚朴(去皮,用薑汁炒過),芍藥(炒過),枳實(用麩炒過,各四兩),大黃(蒸過焙乾,八兩),麻仁(研磨成粉,三兩),杏仁(去皮尖,炒過,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蜜製成丸,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三錢,溫水送服。

大秦艽湯:

秦艽,石膏(各一錢),甘草(炙),川芎,當歸,芍藥(炒),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炒),白朮(土炒),白芷,茯苓,生地黃,熟地(各五分),細辛(三分)

水煎服,天寒加生薑五片,春夏加知母一兩。

羌活愈風湯,治肝腎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或肢體偏枯,多思健忘。

白話文:

秦艽、石膏各一錢,甘草(炙)、川芎、當歸、芍藥(炒)、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炒)、白朮(土炒)、白芷、茯苓、生地黃、熟地(各五分)、細辛(三分),水煎服。天寒加生薑五片,春夏加知母一兩。此方名為羌活愈風湯,主治肝腎虛弱、筋骨無力、說話困難、神志不清、肢體偏癱、多思健忘等症狀。

羌活,甘草(炙),防風,黃耆(蜜炙),蔓荊子,川芎,獨活,細辛,枳殼(炒),麻黃(去根),地骨皮,人參,知母(酒炒),甘菊花(去蒂),薄荷葉,白芷,枸杞子,當歸,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制),厚朴(薑汁炒),前胡,熟地(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黃,蒼朮(炒),石膏,芍藥(各四兩),官桂(一兩)

白話文:

羌活、甘草(炙)、防風、黃耆(蜜炙)、蔓荊子、川芎、獨活、細辛、枳殼(炒)、麻黃(去根)、地骨皮、人參、知母(酒炒)、甘菊花(去蒂)、薄荷葉、白芷、枸杞子、當歸、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制)、厚朴(薑汁炒)、前胡、熟地(各二兩)、白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黃、蒼朮(炒)、石膏、芍藥(各四兩)、官桂(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大寒之後,加半夏、人參、柴胡、木通,迎而奪少陽之氣也;穀雨之後,加石膏、黃芩、知母,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加防己、白朮、茯苓,勝脾土之濕也;大暑之後,加厚朴、藿香、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霜降之後,加當歸、桂、附,勝少陰之氣也。

天麻丸,熱勝則風動,宜靜,是養血也;宜和,是行營衛,壯筋骨也。非大藥不能治。

附子(一兩,炮),天麻(酒浸三宿,曬乾),牛膝(酒浸一宿,焙乾),萆薢(另研),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炒去絲),當歸(十兩,全用),生地黃(十六兩),羌活(十兩),獨活(五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服。大寒之後,加入半夏、人參、柴胡、木通,來抵擋少陽之氣;穀雨之後,加入石膏、黃芩、知母,來抵擋陽明之氣;季夏加入防己、白朮、茯苓,來克服脾土的濕氣;大暑之後,加入厚朴、藿香、桂,來抵擋太陰之氣;霜降之後,加入當歸、桂、附,來克服少陰之氣。

天麻丸,熱氣盛則風氣容易躁動,要靜養,這是養血;要調和,這是行氣血,壯筋骨。不是大藥無法治療。

附子(一兩,炮制),天麻(酒浸三宿,曬乾),牛膝(酒浸一宿,焙乾),萆薢(另外研磨),玄參(各六兩),杜仲(七兩,炒去絲),當歸(十兩,全用),生地黃(十六兩),羌活(十兩),獨活(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錢,空心白湯下。服藥後,飢則食,不飢且止,大忌壅塞。

犀角散,治肝中風,流注四肢,上攻頭面疼痛,言語蹇澀,上焦風熱,口眼喎斜,腳膝軟痛。

羌活(去蘆),羚羊角(各七錢半),犀角(鎊),石膏(各一兩),人參(去蘆),甘菊花,獨活(去蘆),黃耆,川芎,白朮(土炒),黃芩,天麻,枳殼(去穰,麩炒),當歸(去蘆),酸棗仁(炒),防風(去蘆),白芷(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白話文:

將藥材煉成蜜丸,每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空腹用白湯送服。服藥後,餓了就吃,不餓就停止,忌食壅塞之物。此方名為犀角散,主治肝風中風,風邪流注四肢,上攻頭面疼痛,言語不清,上焦風熱,口眼歪斜,腳膝軟痛等症狀。

每服五錢,水一鍾,生薑五片,煎服。

牛黃散,治心臟中風,恍惚恐懼,悶亂不得睡臥,語言錯亂。

牛黃(另研),麝香(另研),犀角,羚羊角,龍齒(另研),防風,天麻(煨),獨活,人參,沙參,茯神(去木),川升麻,甘草(炙),白蘚皮,遠志(去木),天竺黃(各二錢半),龍腦(一錢),硃砂(水飛),鐵粉(另研),麥門冬(各五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藥粉,用水一鍾煎煮,加入生薑五片,煎好後服用。此方名為牛黃散,用於治療心臟中風,症狀包括神志恍惚、恐懼不安、胸悶心慌、失眠多夢、言語不清等。

上為細末,研令勻,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

防風散,治脾臟中風,手足緩軟弱,舌強語澀,胸膈煩煩悶,志意恍惚,身體沉重。

防風,麻黃(去節),人參,川芎,附子(炮,去皮臍),桂心,黃耆(去蘆),赤茯苓(去皮),酸棗仁(炒),白朮(炒),獨活(去蘆),桑白皮(蜜炙),羚羊角(各七錢半),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五片,煎服。

五味子湯,治肺臟中風,多汗惡風,時咳短氣,晝瘥夜甚,偃臥,胸滿息促。鼻兩邊下至口,上至眉,色白,急灸肺腧百壯;若色黃,其肺已化為血,不治。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兩錢,用麥門冬湯送服。防風散用於治療脾臟中風,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發軟,舌頭僵硬、說話困難,胸悶氣悶,精神恍惚,身體沉重。配方包括防風、麻黃(去節)、人參、川芎、附子(炮製,去皮臍)、桂心、黃耆(去蘆)、赤茯苓(去皮)、酸棗仁(炒)、白朮(炒)、獨活(去蘆)、桑白皮(蜜炙)、羚羊角(各七錢半)、甘草(炙,五錢)。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鍾,加入薑五片,煎煮服用。五味子湯用於治療肺臟中風,症狀包括出汗多、怕風、時常咳嗽、呼吸短促,白天好轉、晚上加重,躺下時胸悶氣短。鼻樑兩側從口鼻到眉心處顏色發白,應立即灸刺肺俞穴一百壯;如果顏色發黃,表示肺部已經化為血,無法治癒。

瘛瘲,杏仁(炒去皮),桂心(各五錢),防風,甘草(炙),赤芍藥,川芎(各一兩),川椒(二錢半)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服。

獨活湯,治腎臟中風,腰脊疼痛,腳氣痹弱,頭昏耳聾,語音渾濁,四肢沉重。

獨活,附子,當歸,防風,天麻,桂心(各一兩),川芎,甘菊花,枳殼,山茱萸,黃耆(酒炒),丹參,牛膝(酒浸),甘草(炙),細辛(去苗),菖蒲,白朮,萆薢(各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服。

白話文:

瘛瘲可以用杏仁、桂心、防風、甘草、赤芍、川芎、川椒等藥材治療,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至一盞即可。

獨活湯則用於治療腎臟中風、腰脊疼痛、腳氣痹弱、頭昏耳聾、語音渾濁、四肢沉重等症狀,藥材包括獨活、附子、當歸、防風、天麻、桂心、川芎、甘菊花、枳殼、山茱萸、黃耆、丹參、牛膝、甘草、細辛、菖蒲、白朮、萆薢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和生薑一起煎煮。

四君子湯,治氣虛脈弱。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加陳皮名異功散,加橘紅、半夏,名六君子湯。

四物湯,滋陰補血。

熟地黃,川芎,芍藥,當歸(各等分)

水煎服。四物、四君子兩方合用,名八珍湯。更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肉桂、芍藥、甘草,即小建中湯也;黃耆、肉桂、芍藥、甘草,即黃耆建中湯也;半夏、橘紅、茯苓、甘草,即大棗。

白話文:

【四君子湯】,治療氣虛脈弱的病症。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分)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飲服。若在人參湯中加入陳皮,則為異功散。若在四君子湯中加入橘紅、半夏,則為六君子湯。

【四物湯】,滋潤陰液補充血液。

熟地黃、川芎、芍藥、當歸(各等分)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飲服。四物湯與四君子湯合用,則為八珍湯。若在八珍湯中再加入黃耆、肉桂,則為十全大補湯。其中,肉桂、芍藥、甘草組合即是小建中湯;黃耆、肉桂、芍藥、甘草組合即是黃耆建中湯;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組合即是大棗湯。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嘔吐瀉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腹中雷鳴,一切虛寒之證,並皆治之。

人參,附子(炮),乾薑(炒),甘草(炒),白朮(各等分)

水煎服。

蘇合香丸,治傳屍骨蒸,痊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魁,瘴瘧,疫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驚癇,中風,中氣,痰厥,昏迷。

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炒,去毛),硃砂(水飛),訶黎勒(煨,去皮),檀香,安息香(酒熬膏),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各二兩),龍腦,熏陸香(別研),蘇合香(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心腹疼痛、嘔吐腹瀉、霍亂抽筋、身體冰冷微汗、手腳冰冷、心口發涼、肚子咕嚕咕嚕響,以及其他一切虛寒症狀。藥方包括人參、附子(炮製)、乾薑(炒)、甘草(炒)、白朮(各等份),用水煎服。

蘇合香丸用於治療傳染性疾病、鬼氣入體、猝死心痛、霍亂嘔吐腹瀉、時疫鬼怪、瘴氣瘧疾、疫痢、瘀血、月經閉止、痃癖、疔瘡腫毒、驚癇、中風、中氣不足、痰厥、昏迷等症狀。藥方包括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炒去毛)、硃砂(水飛)、訶黎勒(煨去皮)、檀香、安息香(酒熬膏)、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各二兩)、龍腦、熏陸香(分別研磨)、蘇合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蘇合香油,煉蜜和劑,丸如彈子大,以蠟匱固,排絹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至寶丹,治中風不語,中惡氣絕,中諸物毒,疫毒瘴毒,蠱毒,產後血暈,口鼻血出,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難產,悶亂,死胎不下,並用童便,薑汁磨服。又療心肺積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眠睡不安,唇口乾燥,傷寒譫語。

人參,天竺黃,犀角,硃砂(水飛),雄黃(水飛),玳瑁,琥珀(各一兩),麝香,龍腦(各二錢五分),金箔(半入藥,半為衣),銀箔(各五十片),牛黃,天南星(各五錢),安息香(一兩五錢,為末,無灰酒攪澄飛過,去沙土,約得淨數一面,火熬成膏)

白話文:

以上配方是製作「至寶丹」的方法,可以治療多種病症:

  • 中風不能說話、中毒、生產時出現問題等。
  • 心肺積熱、嘔吐、邪氣攻擊心臟、大腸風祕、精神模糊、頭部眼花、睡眠不安、嘴脣口腔乾燥、發燒胡言等症狀。

製造方法如下:

  • 將所有草藥混合在一起,然後加入安息香膏和蜂蜜,揉搓成為小球形狀。
  • 使用蜂蠟密封保存,放在衣服裡隨身攜帶,這樣就可以防止邪靈接近了。

使用方式:

  • 如果要治療中風或中毒等疾病,可以用童尿或者薑汁來溶解服用。
  • 另外也可以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例如心肺積熱、嘔吐等等。

成分列表:

  • 人參、天竺黃、犀角、硃砂、雄黃、玳瑁、琥珀、麝香、龍腦、金箔、銀箔、牛黃、天南星、安息香膏

注意事項:本方含有大量有毒植物,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上為細末,將安息香膏重湯煮烊,入諸藥中和搜成劑,丸如龍眼核大,人參湯磨服。

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怔忡健忘,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癲狂昏亂。

白芍藥,麥門(去心),黃芩,當歸,防風,白朮(各一兩半),柴胡,桔梗,芎藭,白茯苓,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各一兩二錢五分),神麯,蒲黃(炒),人參(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龍腦(各一兩),甘草(炒,五兩),肉桂,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碎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各七錢五分),牛黃(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水飛,八錢),乾山藥(七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大棗(一百枚,蒸,研膏)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安息香膏重湯煮化,加入所有藥材充分混合成藥丸,丸子大小如龍眼核,用人參湯磨碎服用。此方名為牛黃清心丸,主治各種風邪緩慢侵襲,肢體不聽使喚,言語遲緩,心悸健忘,頭昏眼花,胸悶煩躁,痰多阻塞,精神萎靡,心氣不足,神志恍惚,驚恐害怕,悲傷憂愁,虛煩失眠,喜怒無常,癲狂昏亂等症。

藥材包括:白芍、麥門冬(去心)、黃芩、當歸、防風、白朮(各一兩半)、柴胡、桔梗、芎藭、白茯苓、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分別研磨,各一兩二錢五分)、神麴、蒲黃(炒)、人參(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龍腦(各一兩)、甘草(炒,五兩)、肉桂、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碎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製,各七錢五分)、牛黃(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水飛,八錢)、乾山藥(七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大棗(一百枚,蒸熟,研成膏)。

上除棗、杏仁、金箔、犀角、羚羊角、牛黃、雄黃、腦、麝外,為細末,入余藥和勻,煉蜜與棗膏為丸,每丸一錢,即於內分金箔四百片為衣,溫水化服。

養正丹,一名來復丹,一名黑錫丹,一名三和丹。治上盛下虛,內寒外熱,及伏暑泄瀉如水。

硝石(一面,同硫黃為末,入磁碟內微火炒,柳條攪,火不可大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太陰玄精石(水飛),舶上硫黃(透明者,各一兩),五靈脂(水澄去沙,曬乾),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二兩)

白話文:

"養正丹",又稱"來復丹"或"黑錫丹",是一種古方藥。這種藥方適用於治療上部症狀過重而下部虛弱的情況,內寒外熱,以及伏暑後引起的嚴重腹瀉。

配方如下:

  1. 將硝石(一面)與硫磺混合研磨成粉,然後放入磁盤中用小火微炒,用柳枝攪拌,火勢不能太大以免損傷藥物活性,再次研磨至極細,稱為"二氣末"。
  2. 太陰玄精石用水研磨。
  3. 舶上硫磺(透明者)各一兩。
  4. 五靈脂(水洗去沙,曬乾)。
  5. 青皮(去白)二兩。
  6. 陳皮(去白)二兩。

所有材料研磨後,將其細末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再加入煉蜜和棗膏製成藥丸,每個藥丸重量約為一錢。在每個藥丸外包裝金箔四百片,使用溫水溶解後服用。

上用五靈脂、青皮、陳皮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氣末,拌勻,好醋打糊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稀涎散,治中風口噤,單蛾、雙蛾。

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兩半),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上先將礬化開,卻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入,諸病皆愈。痰涎壅盛者,燈芯湯下五分;在喉者即吐,在膈者即下。

星香散,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南星(四錢),木香(五分)

白話文:

將五靈脂、青皮、陳皮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玄精石粉末和前面兩種藥材的粉末,混合均勻,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用米湯送服。這個方子叫稀涎散,可以治療中風口噤、單蛾、雙蛾。

江子仁六粒,每粒分成兩半;牙皂三錢,切成片;明礬一兩。先將明礬溶化,再加入江子仁和牙皂攪拌均勻,待明礬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分,吹入患處,各種病症都能治癒。痰涎壅盛者,用燈芯湯送服五分;痰涎停留在喉嚨者會被吐出,停留在膈膜者會被排出。

這個方子叫星香散,可以治療中風痰盛,服用溫熱藥物後效果不佳者。南星四錢,木香五分。

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服。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吐瀉,伏暑吐瀉,轉筋。加香薷、扁豆、黃連,名藿香湯。

大腹皮(洗),白芷,茯苓,紫蘇,藿香(各一錢),厚朴(薑汁炒),白朮(土炒),陳皮(去白),桔梗,半夏(各七分),甘草(四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陽湯,治口眼喎斜,頰腮緊急,胃中火盛,汗不出而小便數。

白話文:

取一杯水,放十片薑,煎煮至七分滿即可服用。藿香正氣散,主治傷寒頭痛、畏寒發熱、或感受濕氣、霍亂嘔吐腹瀉、暑熱嘔吐腹瀉、抽筋等症。可以加香薷、扁豆、黃連,稱為藿香湯。大腹皮(洗淨)、白芷、茯苓、紫蘇、藿香(各一錢)、厚朴(薑汁炒)、白朮(土炒)、陳皮(去白)、桔梗、半夏(各七分)、甘草(四分)等藥材,搭配三片生薑、一枚紅棗,煎煮服用。清陽湯,主治口眼歪斜、面頰紅腫發熱、胃火旺盛、不出汗而小便頻繁等症。

黃耆,當歸身,升麻(各二錢),葛根(一錢五分),甘草(炙),紅花,黃柏,桂枝(各一錢),蘇木,生甘草(各五分)

酒三盞,煎一盞服,炒香附熨摩緊急處即愈。

秦艽升麻湯,治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五錢),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每服一兩,水二盞,蔥白三莖,煎一盞服。

白話文:

黃耆、當歸、升麻各兩錢,葛根一錢五分,甘草(炙)、紅花、黃柏、桂枝各一錢,蘇木、生甘草各五分,以酒三盞煎成一盞服用,再用炒香附熨摩患處,即可見效。此方名為秦艽升麻湯,主治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畏風寒等症。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五錢,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每服一兩,以水二盞加蔥白三莖煎成一盞服用。

順風勻氣散,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白朮(二錢),人參,天麻(各五分),沉香,白芷,紫蘇,木瓜,青皮,甘草(炙,各三分),烏藥(一錢五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虎骨散,治半身不遂,肌肉乾瘦,為偏枯。忌用麻黃髮汗,此方潤筋去風。

當歸(二兩),赤芍藥,續斷,白朮(土炒),藁本,虎骨(各一兩),烏蛇肉(五錢)

白話文:

「順風勻氣散」用來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藥方包括白朮、人參、天麻、沉香、白芷、紫蘇、木瓜、青皮、甘草、烏藥,並加生薑煎服。「虎骨散」則專治半身不遂、肌肉消瘦的偏枯症,忌用麻黃發汗,藥方以當歸、赤芍藥、續斷、白朮、藁本、虎骨、烏蛇肉組成,具有潤筋祛風的功效。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送下。骨中煩疼,加生地黃一面,臟寒自利,加天雄五錢。

虎脛骨酒

石斛(去根),石楠葉,防風,虎脛骨(酥炙),茵芋葉,杜仲(炒),川牛膝,川芎,狗脊(燎去毛),當歸,續斷,巴戟(去心,各一兩)

上銼,以酒一斗,漬十日,每熱服一碗。

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白話文:

將藥材石斛、石楠葉、防風、虎脛骨、茵芋葉、杜仲、川牛膝、川芎、狗脊、當歸、續斷、巴戟切碎,用一斗酒浸泡十天,每天熱飲一碗。 如果患者骨頭疼痛,可以加生地黃一片;如果患者體寒腹瀉,可以加天雄五錢。 藥方每次服用二錢,飯後溫酒送服。 地黃飲子則用於治療舌頭麻木不能說話,腳無力不能行走,腎虛弱,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舌頭失靈的症狀。

熟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各五分)

姜五片,棗二枚,薄荷七葉,水二盞,煎八分服。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薑製,二錢),半夏(湯洗七次,二錢),枳實(炒),橘紅(一錢二分),石菖蒲,人參(各五分),竹茹(六分),甘草(三分),茯苓(一錢)

白話文:

熟地黃、巴戟(去除心)、山茱萸、肉蓯蓉(用酒浸泡後烘乾)、石斛、附子(炮製)、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去除心)、官桂、麥門冬(去除心,每味各五分),再加入薑五片、棗二枚、薄荷七葉,用兩盞水煎煮,煎至八分即可服用。

此方名為滌痰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痰迷心竅、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症狀。

另外,南星(用薑汁製)、半夏(用湯洗七次)、枳實(炒)、橘紅、石菖蒲、人參(每味各五分)、竹茹(六分)、甘草(三分)、茯苓(一錢)也都是常用藥材。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食後服。

加味轉舌膏

連翹,遠志(去心),薄荷,柿霜(各一兩),菖蒲(六錢),梔子(炒),防風,桔梗,黃芩(酒炒),玄明粉,甘草,酒大黃(各五錢),犀角,川芎(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五錢為衣,食後臨臥薄荷湯送下一丸。

鐵彈丸,治中風昏憒,口噤直視,瘛瘲,口眼喎斜,涎潮語澀,筋攣骨痛,癱瘓偏枯,或麻木,或瘙癢。此藥極止疼痛,通經絡,活血脈。

白話文:

取水兩碗,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一碗,飯後服用。

將連翹、遠志(去心)、薄荷、柿霜(各一兩)、菖蒲(六錢)、梔子(炒)、防風、桔梗、黃芩(酒炒)、玄明粉、甘草、酒大黃(各五錢)、犀角、川芎(各三錢)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每丸如彈子大小,外裹硃砂五錢,飯後睡前用薄荷湯送服一丸。

此藥主治中風昏迷、口噤直視、抽搐、口眼歪斜、流涎、說話困難、筋攣骨痛、半身不遂或麻木、或瘙癢。藥效極佳,能止痛、通經絡、活血脈。

乳香(另研),沒藥(另研,一兩),川烏頭(一兩五錢),五靈脂(淘淨,四兩),麝香(一錢)

先將乳香、沒藥陰涼處細研,次入麝,次入藥,再研勻,滴水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薄荷酒磨服。

十味銼散,治中風血弱,筋骨疼痛,舉動艱難。

附子(三兩,炮),黃耆(炙),白芍藥,當歸(各二兩),川芎,防風,白朮(各一兩五錢),肉桂(一兩),茯苓,熟地(各七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碗,姜八片,棗三枚,煎六分,臨臥服。

白話文:

取乳香和沒藥分別研磨成細粉,再加入麝香,之後再加入烏頭和五靈脂,混合研磨均勻,滴水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睡前用薄荷酒磨碎服用。此方名为十味銼散,主治中风血虚、筋骨疼痛、行动不便。另外,将附子炮制,黄芪炙烤,白芍药、当归、川芎、防风、白术、肉桂、茯苓、熟地等药材按照比例准备好。每次服用四钱,用水一碗,生姜八片,大枣三枚,煎煮至六分,临睡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