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不語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心脾受風,故舌強不語。亦有因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者。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聲之機;唇者,聲之扇。風寒客於會厭,故卒然無音。若因痰迷心竅,當清心火;若因濕痰,當清脾熱;若因風熱,當清肝火;若因風痰,當導痰涎;若因虛火上炎,當壯水之主;若因虛寒厥逆,當益火之源。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加味轉舌膏、八味丸隨證選用。

取龜尿少許,點舌神效。置龜於新荷葉上,以豬鬃鼻內戳之立出。

白話文:

脾經與胃經相連,從咽喉到舌根,再散布到舌下;心經的支脈也連接到舌根。當心脾受風寒時,就會導致舌頭僵硬、無法說話。也有可能是腎經氣血不足,無法上行到咽喉,影響到舌根所致。咽喉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會厭是發聲的門戶,舌頭是發聲的器官,嘴唇是發聲的輔助。風寒侵入會厭,就會突然失聲。如果失聲是因痰迷心竅,就要清心火;如果是濕痰,就要清脾熱;如果是風熱,就要清肝火;如果是風痰,就要導痰涎;如果是虛火上炎,就要滋補腎陰;如果是虛寒厥逆,就要溫補陽氣。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選用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加味轉舌膏、八味丸等藥方。

可以用少許龜尿點在舌頭上,效果很好。可以將龜放在新鮮的荷葉上,用豬鬃戳它鼻子,它就會馬上吐出龜尿。

2. 手足不隨

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痰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白話文:

皮膚疼痛,所有的陽經都從手腳開始,並沿著身體運行。風寒侵入皮膚,最初導致痺症,進一步傷害陽經,在虛弱的地方停滯,與血氣交搏,所以會出現風痺導致手腳不靈活的症狀。如果體質偏實,脾土過盛,就應該瀉去濕氣;如果體質偏虛,脾土不足,就應該補氣。血枯筋急者,可以用四物湯;木氣旺盛,風邪入侵者,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鉤藤、秦艽、防風;痰多者,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3. 自汗

風多者,桂枝湯,若表虛者,玉屏風散。陽氣虛者,耆附湯。若兼盜汗者,補中益氣送六味地黃丸,或當歸六黃湯。

白話文:

如果患者經常受到風寒侵襲,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如果患者表面虛弱,可以使用玉屏風散。如果患者陽氣不足,可以使用耆附湯。如果患者同時出現盜汗的症狀,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並佐以六味地黃丸或當歸六黃湯。

4. 半身不遂

譬如樹木,或有一邊津液不蔭注,而枝葉偏枯,故知偏枯一證,皆由氣血不周。經曰:風氣通於肝。風搏則熱盛,熱盛則水乾,水乾則氣不榮,精乃亡,此風病之所由作也。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古方有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外用蠶沙二石,分作三袋,蒸熱,著患處,冷再易,以瘥為度。

內用羊肚入粳米、蔥白、薑、椒、豉、煮熟,日食一具,十日止,大效。

白話文:

比方說樹木,如果有一邊的汁液無法滋潤,那枝葉就會偏枯。由此可知,偏枯這個病症,都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經書上說:「風氣通於肝。」風邪搏擊,就會導致熱氣盛,熱氣盛就會使水液乾燥,水液乾燥就會導致氣血不能滋養,精氣就會衰竭,這就是風病發生的原因。

因此,治療風病要先調治血脈,血脈流通了,風邪自然就會消滅。

古方中有一些治療風病的藥方,像是「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

外用蠶沙二石,分成三袋,用蒸氣蒸熱,敷在患處,冷了就換新的,以痊癒為度。

內用羊肚加入粳米、蔥白、薑、椒、豉,煮熟,每天吃一次,連吃十天,療效顯著。

5. 口眼喎斜

多屬胃土,而有筋脈之分。經云: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則不能卒視。此胃土之筋病也。又云: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此胃土之脈為病也。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先燒皂角熏之,以逐外邪;次燒乳香薰之,以順血脈。酒煎桂枝,取汁一碗,軟布浸收,左喎拓右,右喎拓左,服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或二方合用,外感加蔥白。

白話文:

大多數屬於胃土,但又分為筋脈。古籍記載:足陽明經、手太陽經,筋絡緊縮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緊繃則無法看清楚。這是胃土筋脈病變。古籍還記載:足陽明經的脈絡繞過口唇。這是胃土脈絡病變。口眼經常活動,所以容易受風邪侵襲;耳鼻經常靜止,所以風邪不易入侵。先用皂角燒煙熏患處,驅除外邪;再用乳香燒煙熏患處,疏通血脈。用酒煎桂枝,取汁一碗,浸泡軟布,左側歪斜就往右側敷,右側歪斜就往左側敷,並服用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或者兩種藥方合用,外感者加蔥白。

6. 小便不利

中風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清熱止汗,小便自行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中風並且排尿不順暢,不能用藥物來強制增加排尿。因出汗過多會導致身體外面的水分流失,使得小便自然減少。所以應該清除體內的熱氣並停止出汗,這樣小便就會自己變得正常了。

7. 遺尿

多屬氣虛,宜參耆湯,少加益智,頻頻啜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患者屬於氣虛症狀,應該服用「參耆湯」,在藥方裡稍微加入一些益智草藥,然後經常飲用。

8. 多食

風木盛則克脾,脾受克求助於食,當瀉肝理風以安脾,脾安則食自如常也。

白話文:

如果風木過旺會影響到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受到抑制。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飲食來幫助調節脾胃。應該減弱肝臟的功能、調整風氣以平息脾胃不適的情況。一旦脾胃得到安定,飲食就會恢復正常了。

9. 痰涎壅盛

宜用吐法。稀涎散,或橘紅一片,逆流水七碗,煎至二碗,頓服,白湯導之,吐痰之聖藥也。二陳湯、星香散加竹瀝、薑汁,虛者六君子同星香散,脈沉伏無熱者,三生飲加全蠍一個。養正丹可以墮下痰涎,鎮安元氣。肥人多中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人肥必氣結而肺盛,肺金克肝木,故痰盛,治法以理氣為急。

白話文:

建議使用吐法。可以用稀涎散,或是橘紅一片,逆著水流用七碗水煎煮,煎至兩碗,一次喝下,用白湯引導,是吐痰的良藥。二陳湯、星香散可以加入竹瀝、薑汁,體虛者可將六君子湯與星香散合用。脈象沉伏無熱者,可以用三生飲加入全蠍一個。養正丹可以清除痰涎,安定元氣。肥胖的人多半中氣外盛而內虛,人胖則氣結肺盛,肺金克肝木,所以痰多。治療方法以理氣為首要。

10. 身痛

中腑者多身痛,為風氣所束,經脈不和,宜鐵彈丸。虛寒者十味銼散。

白話文:

中腑的人容易有身體疼痛的情況,這是因為被風邪困住,經絡血液循環不良,適合服用「鐵彈丸」。而虛弱且怕冷的人則可以使用「十味銼散」。

11. 昏冒

心神不足,痰滯於心包絡,宜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

白話文:

心中精神不夠強大,且有痰阻塞在心臟周圍的經脈,可以使用「至寶丹」或者「牛黃清心丸」來治療。

12. 預防中風

《寶鑑》云: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患,宜服愈風湯、天麻丸。薛立齋云:預防者,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若服前方,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寶鑒》說:如果大拇指和第二根手指麻痹或者不靈活,表示在未來三年內有可能會患上中風病,可以服用愈風湯和天麻丸來治療。而薛立齋則認為,要預防這種情況,應該注重調理氣血,控制飲食,避免情緒波動,減少與女性之間的關係。如果只是按照前面的方法去處理,反而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