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7)

1. 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脈遲為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其失可勝言哉。

白話文:

[應依據症狀而非脈象]

一般來說,脈象浮表示病症在體表,應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是常見的處理方式,但也有例外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例如,醫聖張仲景曾說,如果脈象浮大且腹部硬有熱感,屬於臟腑問題的,應進行攻下的治療,而不是發汗。

同樣地,脈象沉通常代表病症在體內,應該用瀉下來治療,這是常規操作,但也有些情況需要發汗。比如,當少陰病初發時,出現發熱和脈象沉的症狀,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輕微出汗的方式治療。

脈象促通常被認爲是陽症,我們常使用葛根、黃芩、黃連等藥物來清熱。然而,如果脈象促且伴有四肢厥冷,則可能是虛脫,這時必須用灸法或溫補療法,這說明脈象促並非一定代表陽盛。

脈象遲通常被視爲寒症,我們常使用乾薑、附子等藥物來溫補。但如果陽明病脈象遲緩,病人卻不畏寒,身體持續微微出汗,這時應使用大承氣湯,說明脈象遲並非一定代表陰寒。

以上四種情況都說明了應依據具體症狀而非單一脈象來判斷疾病並制定治療方案。如果只憑脈象而不問病情,那犯錯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2. 從脈不從症

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證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證具,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

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白話文:

【對於脈象與症狀,我們應以脈象為主】

通常情況下,表面病症會用出汗法治療。然而,張仲景指出,如果病人出現發燒頭痛,但脈象卻顯示沉脈,同時全身疼痛,這時候應該內調,使用四逆湯,因為脈象顯示的是裡寒。這就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

同樣地,裡部病症一般會用瀉下法處理。但是,如果病人在下午發燒,屬於陽明經的範疇,脈象卻顯示浮虛,這種情況下,應該用出汗法,使用桂枝湯,這是根據脈象的浮象來決定治療方式。

對於結胸病症,一般會使用大、小陷胸湯來瀉下。然而,如果脈象顯示浮大,就不能使用瀉下法,否則會導致死亡,這時候應該根據脈象來治療表症。

通常,身體疼痛的情況下,會使用桂枝、麻黃來治療。然而,如果脈象在尺部顯示遲緩,就不能使用出汗法,因為這表示體內營養血液不足,這時候應該根據脈象來調整營養血液。

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而非症狀來判斷病情的例子。世界上有些人只關注症狀而忽視脈象,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對張仲景的罪人嗎?

以上就是對於"從脈不從症"的理解和闡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此岐伯欲人以脈合形也。蓋形肉者,脾之所主,脾土為萬物之母,觀其形肉脫,則知脾壞於內而根本喪矣。九候雖調,猶不免於死,形可以弗視乎哉。

白話文:

這顯示岐伯希望人們能將脈象與病人的外形狀況結合起來判斷病情。因為身體的肌肉形態,主要由脾臟所主管,而脾臟如同大地,是孕育萬物的根本。當我們看到病人形體肌肉嚴重消耗,就可以知道他的脾臟在體內已經受損,身體的根本已經衰敗了。就算診察到九候(全身各部位的脈象)都還算平穩,但還是難免一死,由此可見,我們怎麼能夠忽視對病人外在形體的觀察呢?

4.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此岐伯欲人融通脈理,不可一途而取也。七診者,獨大、獨小、獨遲、獨疾、獨寒、獨熱、獨陷下也。此皆惡脈。今論其不死者,如少陽之至,乍大乍小;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數。是皆旺脈也。

又如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是皆運氣使然也,故謂之從。從者,順四時五行而為之遷變,安得死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岐伯希望人們能夠深入理解脈象的原理,不能只依賴一種方式來判斷。所謂的「七診」是指脈象獨特的大、小、遲、快、寒、熱、弱等情況,這些通常被視為不良的脈象。然而,如果在特定的情況下出現這些脈象,卻未必代表病人會死亡。

例如,如果在少陽時節,脈象忽大忽小;陽明時節,脈象浮大且短;太陽時節,脈象洪大且長;太陰時節,脈象緊繃且長;少陰時節,脈象緊細且微弱;厥陰時節,脈象深沉且短促且頻率快,這些都是旺盛的脈象,並不代表疾病。

再者,如果是在南方的年份,三陰(指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主導天時,則可能在寸部(手腕內側)摸不到脈;若三陰主導地利,則可能在尺部(手腕外側)摸不到脈。而在北方的年份,三陰主導天時,則可能在尺部摸不到脈;若三陰主導地利,則可能在寸部摸不到脈。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運氣(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影響所致,所以稱之為「從」。「從」就是順應四季和五行的變化,如此又怎麼會有死亡的結果呢?

5. 衝陽太谿太衝

衝陽者,胃脈也,在足跗(即腳面也。)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蓋土者,萬物之母,衝陽脈不衰,胃氣猶在,病雖危,尚可生也。然於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脈也,若見此脈,為木來剋土,謂之賊邪,不治。

太谿者,腎脈也,在足內躁後跟骨即足跗後兩旁圓骨,俗名孤拐骨。上動脈陷中。蓋水者天一之元,太谿不衰,腎猶未絕,病雖危、尚可生也。

太衝者,肝脈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尚可望也,女人專以此為主。

白話文:

【衝陽太谿太衝】

衝陽,這是胃的脈象,位於腳背上方五寸,在骨縫之間的動脈上,距離陷谷穴有三寸的位置。土,是萬物的根源,如果衝陽的脈象還強健,表示胃氣仍在,即使病情危急,仍有康復的希望。然而,如果在這種旺盛的情況下出現弦急的脈象,這就代表肝的脈象,若出現這種脈象,表示木來剋土,這是一種異常的病態反應,難以治療。

太谿,這是腎的脈象,位於腳踝後方,也就是腳背後方兩側的圓骨,一般稱為孤拐骨,上面的動脈凹陷處。水,是天地初生的本源,如果太谿的脈象強健,表示腎功能尚未完全喪失,即使病情嚴重,仍有可能康復。

太衝,這是肝的脈象,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方二寸的凹陷處。肝,代表東方的木,是生命初始的象徵,如果這個脈象仍然強健,那麼生命的活力仍有恢復的可能,尤其對於女性而言,太衝的脈象更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6. 辨論太素脈

脈法倡自岐黃,不過測病情、決生死而已,安得有所謂太素也。自楊上善主《太素》脈法,徵休徵咎,比於神靈,而有驗有不驗者,何也?皆風鑑者流,託名《太素》以神其說耳。學者勿為邪說所惑也。然亦有可採之句,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

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外富貴而內貧賤,失意處多,得意處少也。質濁脈清,外貧賤而內富貴,得意處多,失意處少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此皆可採之句,然亦不能外乎風鑑也。

《內經》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白話文:

脈診的學問起源自岐伯與黃帝,主要用來判斷病人的病情輕重與預測生死,並無法達到所謂的'太素脈診'。然而,自從楊上善提倡《太素》脈診法,用來預測吉凶禍福,如同神靈一般,但實際上卻時常準確時又不準,這是為什麼呢?這些其實都是風水命理師之流,假借《太素》的名義來神化他們的理論罷了。學者們不要被這種邪說所迷惑。

然而,《太素》中也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描述,例如脈象圓潤清晰,跳動次數明確,稱之為'清';脈象散亂或滯澀,跳動次數模糊不清,稱之為'濁'。

如果一個人本質清純,脈象也清純,那麼他通常會過著富裕尊貴且快樂的生活;反之,如果一個人本質混濁,脈象也混濁,那麼他通常會過著貧困低賤且充滿煩惱的生活。如果一個人本質清純,脈象卻混濁,那麼他可能表面上看起來富裕尊貴,內心卻是貧困低賤,失意的情況多,得意的情況少。反之,如果一個人本質混濁,脈象卻清純,那麼他可能表面上看起來貧困低賤,但內心卻過著富裕尊貴的生活,得意的情況多,失意的情況少。富裕尊貴且長壽的人,脈象清純且延續;貧困低賤且短命的人,脈象混濁且急促。脈象清純卻急促的人,雖富裕尊貴但短命;脈象混濁卻延續的人,雖貧困低賤但長壽。這些都是值得參考的描述,但同樣的,也不能脫離風水命理的範疇。

《黃帝內經》中有提到,脈診有其道理,保持虛心靜氣是首要原則。春天的脈象輕浮,像魚在水面遊動;夏天的脈象表淺,顯示生命力旺盛;秋天的脈象深入皮膚,就像動物準備冬眠;冬天的脈象深沉,像動物冬眠時那樣的平靜,正人君子處於安靜的環境。因此說,瞭解身體內部狀況的,可以通過脈診來記錄;瞭解身體外部狀況的,則需從脈診的終結開始。以上六點,是脈診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