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真中風
《靈樞經》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者,內居營衛,營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此言邪氣深而中臟者也。其邪氣淺者,脈偏痛。此言邪氣淺而中腑者,以痛為辨也。又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此亦言中臟之證,其名曰痱,身無痛者也,以志不甚亂,微能言者可治。
若志亂而不能言,則不可治矣。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此亦言中腑之證,肢體必痛,且能言,而神氣清明,淺而可復也。
愚按:中風者,言為風邪所中,其受病重,非若傷風之輕也。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自坎而起,候其八方之風,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者,名為虛賊風,害萬物。體虛者則中之,當時未必即發,重感風邪,病遂發焉。臟腑有俞,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者也,而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
白話文:
《靈樞經》中提到,虛寒之邪入侵身體一半,深入者會進入營衛,營衛衰弱則真氣消散,邪氣獨留,導致半身不遂。這是邪氣深入臟腑的表現。邪氣淺表的,則會出現脈絡疼痛,這是邪氣淺表侵入腑臟的表現,以疼痛為辨別。
書中還提到,痱病的患者,身上沒有疼痛,四肢不收,意識不清,說話含糊,可以治癒;嚴重者不能說話,則無法治癒。這也是臟腑受邪的徵兆,稱為痱病,沒有疼痛,但意識不清,說話含糊者可以治癒。
若意識不清且不能說話,則無法治癒。
半身不遂,身體一側無力且疼痛,說話含糊,意識清醒,病症在肌肉和筋骨之間,可以用針灸治療,補充不足,去除多餘,才能恢復。這是腑臟受邪的表現,肢體一定會疼痛,且能說話,神志清醒,病症較淺,可以恢復。
作者認為,中風是受風邪侵襲,病症嚴重,不像傷風那麼輕微。風是四時八方的氣,常在冬至日從北方升起,隨著八方風向,來自其方向者,有助於萬物生長;若非來自其方向,則稱為虛賊風,會傷害萬物。體虛的人容易受其侵襲,當時不一定會發病,再次受寒邪侵襲後,病症就會發作。臟腑都有俞穴,俞穴都在背部,中風多從俞穴侵入,並分為中腑、中臟、中血脈。
中腑者,其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節廢,脈浮惡風,拘急不仁,外有六經之形證,太陽經證,頭痛、身熱、脊強。陽明經證,目痛、鼻乾、不得臥。少陽經證,耳聾、脅痛、寒熱,嘔、口苦。太陰經證,腹滿自利、咽乾。少陰經證,舌乾、口燥。厥陰經證,煩滿、囊縮。以小續命湯及疏風湯汗之。
中臟者,其病在裡,多滯九竅,故唇緩,二便閉,脾;不能言,心;耳聾,腎;鼻塞,肺;目瞀,肝。以三花湯及麻仁丸下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臟有問題,症狀會表現在四肢,像是肢體無力、脈搏浮弱怕風、肢體僵硬麻木等等,這些都是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表徵。內臟病變則會影響九竅,像是嘴唇無力、大小便不通、脾胃不適、不能說話、耳聾、鼻塞、眼睛模糊等等。
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二便之閉,但見口眼喎斜,半身作痛,不可過汗,恐虛其衛,不可大下,恐傷其營,惟當養血、順氣、以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和之。
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語言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胞絡兼中心也,加味牛黃散。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防風散。
白話文:
若病症出現在血脈,則屬半表半裡,既無六經病症,也無大小便不通,只見口眼歪斜、半身疼痛,不可過度流汗,以免傷及衛氣,不可大瀉,以免傷及營氣,應以養血順氣為治,服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調治。
若病症出現在腑臟,多半兼及臟腑,例如左關脈浮弦,面色青白,左脅疼痛,筋脈拘緊,眼球震顫,頭昏眼花,手足不能收攏,坐立不安,這是膽囊病變兼及肝臟,宜用犀角散。若左寸脈浮洪,面紅,汗多,怕風,心神恍惚,言語不清,舌頭僵硬口乾,心慌意亂,這是胞絡病變兼及心臟,宜用加味牛黃散。若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色黃,汗多,怕風,口歪言語不清,身體沉重,嗜睡乏力,皮膚麻木,皮肉抽搐,腹脹不思飲食,這是胃病變兼及脾臟,宜用防風散。
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面白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氣,五味子湯。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背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獨活散。此皆言其中風也,而有氣、血之分焉。氣虛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加鉤藤、薑汁;血虛者,左手足不仁,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者,左右手皆不仁,八珍湯加鉤藤、竹瀝、薑汁。
白話文:
右邊寸脈浮澀而短,鼻涕清亮,面色蒼白且喘不過氣,胸口發悶,呼吸短促,容易出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這是大腸兼犯肺氣,可以用五味子湯治療。左邊尺脈浮滑,面色黧黑,腰背疼痛連帶小腹,無法彎腰抬頭,兩耳有空虛的響聲,骨節疼痛,腳無力且容易恐懼,這是膀胱兼犯腎氣,可以用獨活散治療。這些都是中風的表現,但有氣虛、血虛的區別。氣虛者,右手腳麻木,可以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血虛者,左手腳麻木,可以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者,左右手腳皆麻木,可以用八珍湯加鉤藤、竹瀝、薑汁。
凡中風昏倒,先須順氣,然後治風,用竹瀝、薑汁調蘇合香丸。如口噤,抉開灌之,如抉不開,急用牙皂、生半夏、細辛為細末,吹入鼻內,有嚏可治,無嚏則死。最要分別閉與脫,二證明白,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證,用蘇合香丸,或三生飲之類開之;若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即是脫證,更有吐沫直視,肉脫筋骨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脫絕之證。宜大劑理中湯灌之,及灸臍下,雖曰不治,亦可救十中之一。
白話文:
中風昏倒,首先要順氣,再治風,用竹瀝、薑汁調和蘇合香丸。如果病人嘴巴緊閉,就撬開灌藥,如果撬不開,就用牙皂、生半夏、細辛研成細末,吹入鼻腔,能打噴嚏就能治好,打不出噴嚏就凶多吉少。最重要的是區分閉證和脫證,兩種症狀表現明顯,如果牙關緊閉,雙手緊握,就是閉證,可用蘇合香丸或三生飲之類的藥物開關;如果嘴巴張開、神志不清、手腳鬆弛無力、眼睛緊閉、尿失禁、呼吸像鼾聲、吐沫直流、肌肉鬆弛疼痛、頭髮直立、頭部搖晃、面部通紅、汗出如珠,這些都是脫證,應該用大劑理中湯灌服,並灸臍下,雖然說不治之症,也能救活十分之一。
若誤服蘇合香丸、牛黃、至寶之類,即不可救矣。蓋斬關奪門之將,原為閉證設,若施之脫證,如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世人蹈此弊而死者,不可勝數,故特表而出之。惟中臟之證是閉而非脫者,宜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丹之類。若中腑與中血脈之證,斷不宜用。
為內有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反引風邪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白話文:
如果誤服了蘇合香丸、牛黃、至寶丹等藥物,就無法救治了。因為這些藥物原本是用来治疗闭证的,如果用在脫證上,就如同人已經掉进井里,又往井里扔石头一样。世人因为犯了这种错误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所以特地把这一点提出来。只有內臟的病症是闭证而非脱证的,才可以用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丹等藥物。如果病症在中腑或中血脈,绝对不能使用这些藥物。因為這些藥物中含有麝香,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擔心反而會引發風邪深入骨髓,就像油滴在脸上,无法清除一样。
2. 角弓反張
陰陽經絡,周環於身,風氣乘虛入於諸陽之經,則腹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宜小續命湯。有汗不惡寒曰柔痙,無汗惡寒曰剛痙。
白話文:
當風邪趁著身體虛弱侵入到各個陽經時,會造成腹部和背部彎曲、肌肉緊繃像拉滿的弓一樣,應該服用「小續命湯」治療。如果發病後出現出汗且不怕冷的情況叫做“柔痙”,沒有出汗並且怕冷的情況叫做“剛痙”。
3. 口噤
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風寒乘虛入其筋則攣,故令牙關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湯。用甘草二段,每段長一寸,炭火上塗麻油炙乾,抉開牙關令咬定,約人行十里許,又換甘草一段,然後灌藥,極效。或以蘇合香丸擦牙,或南星冰片擦之。
白話文:
手三陽經的筋脈,連結到下巴和臉頰。足陽明經的筋脈,向上連接到嘴巴。如果風寒趁虛侵入這些筋脈,就會導致筋脈攣縮,因此造成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可以用秦艽升麻湯來治療。
治療方法如下:
- 將甘草切成兩段,每段長一寸,用炭火塗抹麻油烤乾。
- 將甘草段塞入患者口中,撐開牙關,讓患者咬住甘草段。
- 讓患者走約十里路程,再換另一段甘草。
- 然後灌服藥物,效果極佳。
另外,也可以用蘇合香丸擦拭牙齒,或用南星冰片擦拭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