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4)

1. 長短二脈不診於關之說

夫脈以過於本位,名之為長。如寸之過於本位,直可上溢魚際;尺之過於本位,直可下通尺澤。至於關中,稍過於上即為寸部,稍過於下即為尺部,何從見其過於本位而名之為長乎?或曰:長為肝家本脈,見於《內經》者,然則亦不從關上診歟?曰:凡尺寸之見長者,皆肝脈之應也,必欲於左關求之,是癡人前說夢矣。

不及本位,故名曰短。寸可短也,尺可短也,若欲於關上尋不及本位之短脈,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乃死脈也。豈可以死脈為短脈乎?尺、關、寸,一氣貫通,決無間斷之理,必欲於關上求短脈,其可得乎?故愚謂長短二脈,不診於關中,但見於尺寸也。

白話文:

【對於脈象超越原位稱為長脈的論述】

脈象如果超出它原本的位置,我們就稱之為長脈。比如說,寸脈如果超出它的原位,可能會向上延伸到魚際部位;尺脈如果超出原位,可能會向下延伸到尺澤。然而在關脈部位,稍微向上超出就是寸脈的範疇,稍微向下超出就是尺脈的範疇,那麼,怎麼可能看到脈象超出原位而稱之為長脈呢?

有人會說:長脈是肝臟的基礎脈象,這是《內經》中的說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在關脈上診斷吧?我認為,凡是看到寸脈或尺脈表現出長脈的特徵,都是肝脈的反應。如果一定要在左關脈上去尋找,那簡直就像對著傻子講夢一樣荒謬。

脈象如果沒有達到它原本的位置,我們就稱之為短脈。寸脈可以是短脈,尺脈也可以是短脈,但如果要在關脈上尋找沒有達到原位的短脈,這等於是上方不能連接寸脈,表示陽氣斷絕;下方不能連接尺脈,表示陰氣斷絕,這是死亡的脈象。我們怎麼能將死亡的脈象當作短脈呢?

尺脈、關脈、寸脈,是一股氣流貫通,絕對不會有中斷的道理。如果一定要在關脈上尋找短脈,有可能找到嗎?所以,我認為長脈和短脈,並不在關脈上診斷,而是表現在寸脈和尺脈上的。

2. 緩脈非病脈之說

緩乃胃氣之脈,六部中不可一刻無者也。所謂緩而和勻,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胃氣脈也。脈貴有神者,貴此胃氣耳,安可以胃氣脈為病脈乎?必緩中有兼見之脈,方可斷病,如緩而大,緩而細之類是也。

白話文:

[關於緩脈並非病態脈象的說明]

緩脈是代表胃氣健康的脈象,在人體的六脈中,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它。所謂的緩脈,就是脈搏平穩而均勻,既不過快也不過慢,脈搏強度適中,既不過大也不過小,既不過於表淺也不過於深沉,其感覺舒適愉悅,悠然自得,這種狀態很難用言語精確描述,這就是胃氣充足的健康脈象。脈象如果有生機活力,主要指的就是這種胃氣脈象,怎麼能把代表健康胃氣的脈象當作病態脈象呢?只有在緩脈中出現了其他異常脈象,才能據此判斷疾病的存在,例如脈象緩慢但又粗大,或者緩慢但又細弱等情況即是。

3. 革脈非變革之義

革脈者,浮取之而挺然,重按之而豁然,正如鼓皮,外雖繃急,中則空虛。故丹溪云:如按鼓皮。此的解也。皮即為革,故名為革。滑伯仁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若曰變革,是怪脈也,而革果怪脈乎,則變革之義何居乎?

白話文:

【革脈非變革之義】

革脈這種脈象,輕輕觸摸時會感覺到脈搏顯得特別突出,但當用力深壓時,卻又會感到脈搏似乎消失無蹤,這就像敲打鼓皮一樣,雖然外表看來緊繃,但內裡卻是空洞的。因此,丹溪先生曾經形容說:「摸起來就像在按鼓皮一樣。」這就是對革脈最確切的解釋。因為脈象像皮一樣,所以被稱為革脈。滑伯仁認為「革」是指變革的意思,這是錯誤的理解。如果說革脈是指脈象發生了變革,那它就屬於一種異常的脈象,然而,革脈真的是異常的脈象嗎?那麼,所謂的「變革」又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