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1)
1. 合病
兩經、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病。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中不和,譫語遺尿,不可汗、下,白虎湯。太陽、陽明合病,脈浮長,大便硬,小便利,脾約丸;惡寒者,升麻葛根湯。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通者,白虎湯。大便秘,譫語者,調胃承氣湯。喘而胸滿,不可下,麻黃湯。
嘔、不下利,葛根加半夏湯。太陽、少陽合病,脈浮弦,脅下硬,往來寒熱,小柴胡湯。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少陽、陽明合病,脈弦長,因發汗,因利小便,胃中燥實,調胃承氣湯。脈長自利者為順,滑而數者為負,有宿食,大承氣湯。負者,克賊也。
白話文:
當兩條經脈或三條經脈同時生病,但不互相傳染的,稱為合病。三陽經合病,會出現腹脹、身體沉重、口乾口苦、神志不清、尿失禁等症狀,不可發汗或瀉下,應服用白虎湯。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脈象浮而長,大便乾燥,小便不利,如果畏寒,應服用升麻葛根湯;如果不畏寒,反而發熱,大便通暢,則服用白虎湯;如果大便不通,神志不清,則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呼吸困難,胸悶,不可瀉下,應服用麻黃湯。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應服用葛根加半夏湯。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脈象浮而弦,脅肋部疼痛,反覆發熱,應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出現腹瀉,應服用黃芩湯;如果出現嘔吐,應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少陽經和陽明經合病,脈象弦而長,因發汗、利尿後,胃中燥熱,應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脈象長而腹瀉,則為順利,如果脈象滑而數,則為逆利,如果還有宿食,應服用大承氣湯。逆利是指清除病邪。
2. 並病
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為並病。或始則兩陽合病,後則一陽病衰,一陽邪盛,歸併於一經,二者皆並病也。太陽、陽明並病,太陽病發汗不徹,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面色怫鬱,痛無常處,是陽明覆並歸太陽,當再汗,麻黃湯。太陽證未罷,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證罷,但見陽明證者,下之,大承氣湯。太陽、少陽並病,頭痛,太陽眩冒,心下痞,當刺肺俞,肝俞、大椎,慎勿下。太陽不勝,陽明不負,不相剋為順。少陽脈順,陽明脈負,鬼賊相剋為逆。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有以下幾個重要概念:
-
「並病」:如果一個人的一條經絡(如太陽經)已經生病,但還沒痊癒,卻又感染了另一條經絡(如陽明經),這就是「並病」。或者,開始時可能同時有兩個陽性經絡(如太陽與少陽)的病症,後來其中一個轉為陰性(如太陽病衰,少陽邪盛),這種情況也稱為「並病」。
-
「太陽、陽明並病」:當太陽和陽明兩個經絡同時受病,如果發汗治療不徹底,那麼病情可能會轉移到陽明經。此時患者會出現微汗、不再怕冷,且臉色鬱熱,疼痛位置不定等症狀,應使用麻黃湯進行治療。
-
「太陽證未罷,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太陽經的病狀尚未完全消失,但已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則需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調和。
-
「太陽證罷,但見陽明證者,下之,大承氣湯」:如果太陽經的病狀已經結束,但接連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則需通過大承氣湯進行清熱通便的治療。
-
「太陽、少陽並病」:如果同時出現太陽和少陽經絡的病症,例如頭痛、太陽經的暈眩、心下部的脹滿等,應該採用針灸方法刺激肺俞、肝俞、大椎等穴位,而非使用下藥的方法。因為這樣做不會傷害到太陽和少陽的正常功能,是符合中醫理論中的「順」。
-
「少陽脈順,陽明脈負,鬼賊相剋為逆」:如果少陽脈象順暢,而陽明脈象卻受到抑制,這被視為疾病的逆轉,表示病情可能加重或進入複雜狀態。
3. 兩感
日傳二經,陰陽俱病也,表裡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法,故曰必死。東垣以氣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大羌活湯。
白話文:
當一個人同時感染兩條經絡,且陰陽都受到影響時,不能同時治療外表和內臟,也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處理,因此這種情況下的人很可能會死亡。李杲認為如果人的身體強壯並且只是輕微地感染了這些疾病,可能還可以使用「大羌活湯」進行治療。
4. 舌苔
邪在表者,舌上無苔;半表半裡,白苔而滑;傳裡則乾燥,熱深則黃,熱極則黑也。陽明病,脅下硬滿而喘,發熱汗出,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小柴胡湯。脈陰陽俱緊,舌上滑苔,小柴胡湯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腹痛理中湯。熱聚於胃則舌黃,承氣湯。舌純黑有兩種,皆死證也。
有火極似水者為熱極,大承氣湯。有水來剋火者為寒極,脈證必寒,附子理中湯。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舌燥欲飲水數升,白虎湯加人參。
白話文:
如果病邪停留在體表,舌頭上不會有苔;如果病邪半在體表半在裡,舌苔會是白色而滑;如果病邪傳入內裡,舌頭就會乾燥,如果熱邪深入,舌苔就會發黃,熱邪到達極點,舌苔就會變黑。陽明病症狀是脅肋下硬滿並喘不過氣,發熱出汗,大便不通暢且嘔吐,舌頭上覆蓋著白苔,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陰陽都緊,舌苔滑,可以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湯,如果腹痛則服用理中湯。如果熱邪聚集在胃部,舌頭就會發黃,應該服用承氣湯。舌頭完全變黑的情況分為兩種,都是死亡的徵兆。一種是因為火氣太盛而像水一樣,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另一種是寒氣入侵剋制火氣,脈象和症狀都會表現出寒性,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如果病症持續七八天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內,表裡都感到發熱,時常怕風,舌頭乾燥想要喝大量的水,應該服用白虎湯加人參。
5. 瘥後昏沉
因發汗不透,餘毒在心胞絡也。發汗出時,蓋覆不周,則汗出不均,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熱,牛蒡根湯。瘥後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
白話文:
由於發汗不透徹,導致餘毒停留在心包絡中。發汗時,如果覆蓋不周全,則汗出不均,會出現腰背、手足抽搐,或冷或熱的症狀,可以用牛蒡根湯來治療。
病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的,可以用牡蠣澤瀉湯來治療。
6. 摘陶氏十法
發狂難制,以醋炭氣入鼻而定,方可察其陰陽。初病起頭痛發熱,傳裡時熱極發狂,當下之。初病起頭不痛,身微熱,而赤煩躁,欲坐臥涼水中,陰極似陽,當溫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碗與病人飲之,其痛稍減者,屬熱,當涼之。涼之不愈,渴而大便實者,下之。若小腹痛,大便黑,小便利,身目黃者,蓄血也,行血藥下之。若飲水痛增者,屬寒,當溫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寒證脈伏,或吐瀉脫而無脈,以薑汁好酒各半盞,與病人服,脈出者生,不出者死。更覆手取之而無脈,則絕矣。
舌上有苔,不拘何色,用井水浸新青布試淨後,用生薑浸水刮之,或以薄荷為末,入蜜少許,刷牙擦之。若發黃者,生薑渣周身擦之即退。
白話文:
對於狂亂且難以控制的情況,可以使用醋炭的蒸氣讓患者吸入,這樣就能夠判斷患者的病情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初期病狀出現頭痛和發熱,病情轉入內部後會有熱度極高且出現狂亂的現象,應該立即進行治療。初期病狀出現頭部不痛,但有輕微發熱,伴有紅腫煩躁,想要坐在冷水中,這表明陰性症狀接近陽性,應進行溫和的治療。
必須觀察脈搏是否有力度,這是個好的診斷方法。如果腹部疼痛嚴重,給患者喝一碗冷水,如果疼痛稍微減緩,表示是熱性,應進行清涼的治療。如果清涼治療沒有效果,並且患者口渴且大便乾結,應進行排便治療。如果小腹疼痛,大便呈黑色,小便正常,身體和眼睛變黃,這表示有積血,應該使用活血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喝水後疼痛加重,表示是寒性,應進行溫和的治療。必須觀察脈搏是否有力度,這是個好的診斷方法。
在寒性病症中,脈搏沈隱或出現吐瀉脫水且沒有脈搏的情況,可以使用一半薑汁和一半好酒給患者服用,如果脈搏出現,那麼就表示患者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脈搏不出現,那麼就是終結了。再用手覆蓋患者胸口,如果仍沒有脈搏,那就已經斷氣了。
舌頭上如果有苔狀物質,無論是什麼顏色,可以用井水浸泡新鮮的青布清洗,接著使用生薑水刮除,或者以薄荷粉加入少量蜂蜜,用來漱口擦拭。如果舌頭變黃,可以用生薑渣在全身擦拭,就能夠使病情得到改善。
鼻衄不止,山梔炒黑為末,吹鼻中,外用濕草紙搭於鼻沖血止。
熱邪傳裡,服藥後,將鹽炒麩皮一升,絹包,於病人腹上熨之。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赤屬火,黑屬水,有相制之理也。
陰毒,昏不知人,四肢如冰,唇青甲黑,藥不得入,將蔥一握束縛,切去根葉,留白三寸,如餅。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內,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即易。納三餅後,稍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如不醒,再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白話文:
鼻血不停,使用炒黑的山梔研磨成粉末,吹入鼻孔中,外部用溼的草紙貼在鼻子上以止血。
熱邪深入體內,服藥後,用一升鹽炒過的麩皮,用絹布包裹,放在病人的腹部熱敷。藥氣在熱力的作用下流通,容易使大便通暢。
吐血不止,可以將韭菜汁與墨混合飲用,若無韭菜汁,雞蛋清也可替代。紅色屬火,黑色屬水,兩者之間存在制約關係。
陰毒發作,患者昏迷不醒,四肢冰冷,嘴脣發青指甲變黑,藥物難以吸收。將一把蔥束在一起,去除根和葉子,保留三寸長的部分,如餅狀。首先將半分的麝香填入肚臍內,然後將蔥餅放在上面,用火熱敷,待其軟化就更換新的。放入三個蔥餅後,患者稍微清醒,先餵以生薑汁,隨後服用姜附湯。如果仍然不醒,再灸關元穴三十壯,若仍未醒,則預示必死。
熱邪亢極,黃連一兩,煎水一碗,放井中待冷,浸新青布搭胸上,稍熱即易,熱勢稍減即止。夏月方用此法。
服藥即吐者,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大抵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服。
白話文:
如果熱邪太過嚴重,可以用一兩黃連煎成一碗水,放到井裡冷卻,再用冷水浸濕新布條,敷在胸口上。只要稍稍感到溫熱,就立刻更換,熱度稍減即可停止。這種方法只適合夏天使用。
如果服藥後馬上就吐了,可以喝半杯熱的生薑汁,吐了就停止。一般來說,服用寒涼藥物要喝熱水,服用溫熱藥物要喝冷水,這樣才能中和藥性,以溫和的方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