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1)
1. 合病
兩經、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病。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中不和,譫語遺尿,不可汗、下,白虎湯。太陽、陽明合病,脈浮長,大便硬,小便利,脾約丸;惡寒者,升麻葛根湯。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通者,白虎湯。大便秘,譫語者,調胃承氣湯。喘而胸滿,不可下,麻黃湯。
嘔、不下利,葛根加半夏湯。太陽、少陽合病,脈浮弦,脅下硬,往來寒熱,小柴胡湯。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少陽、陽明合病,脈弦長,因發汗,因利小便,胃中燥實,調胃承氣湯。脈長自利者為順,滑而數者為負,有宿食,大承氣湯。負者,克賊也。
白話文:
[合病]的情況指的是,同時患有兩經或三經的疾病,且這些病不會各自獨立發展,而是共同影響身體的狀況。
如果三條陽經(太陽、陽明、少陽)一起發病,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口中有異樣感、說胡話以及失禁等症狀,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發汗或瀉下的療法,應使用白虎湯治療。
若是太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發病,脈象呈現浮長,伴隨大便乾硬、小便流暢,可能是脾約症,可服用脾約丸。若感覺寒冷,則可用升麻葛根湯。若不覺冷反而覺得熱,且大便正常,則用白虎湯。若大便祕結,伴有說胡話的症狀,則用調胃承氣湯。若有喘息且胸部悶脹的症狀,但不能用瀉下法治療,則用麻黃湯。
如果只有嘔吐,沒有下痢,則用葛根加半夏湯。若太陽和少陽兩經合併發病,脈象呈現浮弦,肋下部位硬,並伴隨寒熱交替的症狀,可用小柴胡湯。若自己有下痢的情況,則用黃芩湯。若有嘔吐,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若少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發病,脈象呈現弦長,因發汗或小便頻繁,導致胃部乾燥且有實證,可用調胃承氣湯。若脈象長且有自利的症狀,是正常的反應。若脈象滑而數,則是不好的徵兆,表示可能有宿食存在,需用大承氣湯。所謂"負者,克賊也",指的是當脈象呈現滑而數的狀態,即是身體在對抗疾病。
2. 並病
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為並病。或始則兩陽合病,後則一陽病衰,一陽邪盛,歸併於一經,二者皆並病也。太陽、陽明並病,太陽病發汗不徹,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面色怫鬱,痛無常處,是陽明覆並歸太陽,當再汗,麻黃湯。太陽證未罷,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證罷,但見陽明證者,下之,大承氣湯。太陽、少陽並病,頭痛,太陽眩冒,心下痞,當刺肺俞,肝俞、大椎,慎勿下。太陽不勝,陽明不負,不相剋為順。少陽脈順,陽明脈負,鬼賊相剋為逆。
白話文:
[病症合併]
一種經絡先病尚未痊癒,接著又影響到下一個經絡,這種情況被稱為病症合併。或者開始時兩個陽性經絡同時受病,後來其中一個經絡的病情減弱,另一個經絡的病邪加重,病情歸併到同一個經絡上,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病症合併。
如太陽和陽明經絡的病症合併,如果太陽經絡的病發作而出汗不夠徹底,病情就會轉移到陽明經絡,然後持續有微汗出現,不再畏寒。如果出現面色晦暗,疼痛部位不固定的情況,表示陽明經絡的病又重新合併回太陽經絡,這種情況應該再次發汗治療,可用麻黃湯。如果太陽經絡的症狀還未消失,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太陽經絡的症狀已經消失,只剩下陽明經絡的症狀,則應使用下法,可用大承氣湯。如果太陽和少陽經絡的病症合併,會出現頭痛,太陽經絡會有眩暈感,心下有痞塞感,這種情況應該針刺肺俞,肝俞和大椎穴,切記不可使用下法。
太陽經絡的抵抗力強,陽明經絡的負荷能力足,兩者互不剋制,這是正常的。如果少陽經絡的脈象正常,而陽明經絡的脈象異常,這就是所謂的「鬼賊相剋」,屬於反常現象。
3. 兩感
日傳二經,陰陽俱病也,表裡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法,故曰必死。東垣以氣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大羌活湯。
白話文:
「兩感」是指一天內病情傳遍兩條經脈,表示陰陽兩面都有疾病。因為外表和內臟不能同時強烈治療,陰陽病症難以用同一種方法處理,所以說這種情況下病人很難存活。然而,東垣(李杲,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認為如果體質較好,感染程度不深的話,還是有可能治療的,他推薦使用大羌活湯這種藥方。
4. 舌苔
邪在表者,舌上無苔;半表半裡,白苔而滑;傳裡則乾燥,熱深則黃,熱極則黑也。陽明病,脅下硬滿而喘,發熱汗出,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小柴胡湯。脈陰陽俱緊,舌上滑苔,小柴胡湯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腹痛理中湯。熱聚於胃則舌黃,承氣湯。舌純黑有兩種,皆死證也。
有火極似水者為熱極,大承氣湯。有水來剋火者為寒極,脈證必寒,附子理中湯。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舌燥欲飲水數升,白虎湯加人參。
白話文:
如果病邪還在身體表面,舌頭上是不會有舌苔的;若病情發展到半表半裡階段,舌苔會呈現白色且滑潤;當病邪深入內臟,舌苔就會變得乾燥,熱度加重舌苔會轉黃,熱度達到極點舌苔會變成黑色。如果是陽明病,患者脅下部位會感到硬且滿脹,伴隨喘息、發燒出汗,便祕並伴有嘔吐,舌苔為白色的,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顯示陰陽都緊,舌苔濕滑,可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再加入人參和栝蔞根湯,若是腹痛則用理中湯。熱量聚集在胃部,舌苔會變黃,這時要使用承氣湯。舌苔全黑有兩種情況,都是致命的病症。
一種是看似水狀但實際上是因極度高熱導致的,這種情況下使用大承氣湯。另一種是因水寒過度剋制了火熱,這代表病情已至極寒,脈象和症狀都會顯示寒冷,這種情況要用附子理中湯。若病情持續七八天仍未見好轉,熱毒已結聚在內臟,身體內外都發熱,並且常常感到怕風,舌頭乾燥,想喝大量水,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
5. 瘥後昏沉
因發汗不透,餘毒在心胞絡也。發汗出時,蓋覆不周,則汗出不均,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熱,牛蒡根湯。瘥後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
白話文:
[病癒後的精神不清]
這是因為發汗不夠徹底,導致殘餘的病毐仍滯留在心臟周圍的經絡中。在發汗過程中,如果保暖措施沒有做好,就會造成汗液排出不均勻,可能導致腰背和四肢出現抽搐現象,或感到忽冷忽熱,這種情況可以服用牛蒡根湯。
如果病癒後,腰部以下有水腫現象,則應該服用牡蠣澤瀉湯來治療。
6. 摘陶氏十法
發狂難制,以醋炭氣入鼻而定,方可察其陰陽。初病起頭痛發熱,傳裡時熱極發狂,當下之。初病起頭不痛,身微熱,而赤煩躁,欲坐臥涼水中,陰極似陽,當溫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碗與病人飲之,其痛稍減者,屬熱,當涼之。涼之不愈,渴而大便實者,下之。若小腹痛,大便黑,小便利,身目黃者,蓄血也,行血藥下之。若飲水痛增者,屬寒,當溫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寒證脈伏,或吐瀉脫而無脈,以薑汁好酒各半盞,與病人服,脈出者生,不出者死。更覆手取之而無脈,則絕矣。
舌上有苔,不拘何色,用井水浸新青布試淨後,用生薑浸水刮之,或以薄荷為末,入蜜少許,刷牙擦之。若發黃者,生薑渣周身擦之即退。
鼻衄不止,山梔炒黑為末,吹鼻中,外用濕草紙搭於鼻沖血止。
熱邪傳裡,服藥後,將鹽炒麩皮一升,絹包,於病人腹上熨之。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赤屬火,黑屬水,有相制之理也。
陰毒,昏不知人,四肢如冰,唇青甲黑,藥不得入,將蔥一握束縛,切去根葉,留白三寸,如餅。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內,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即易。納三餅後,稍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如不醒,再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熱邪亢極,黃連一兩,煎水一碗,放井中待冷,浸新青布搭胸上,稍熱即易,熱勢稍減即止。夏月方用此法。
服藥即吐者,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大抵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服。
白話文:
【摘錄自陶氏十法】
-
若患者精神失控,狂躁難安,可用醋與炭產生的氣體讓其吸入鼻中,使其情緒平靜下來,接著進一步判斷病情屬陰還是屬陽。若剛開始病發時伴有頭痛、發燒,且病情深入後,因高熱導致狂躁,應採取瀉下法治療。若剛開始頭部無痛感,身體只是輕微發熱,患者面紅,煩躁不安,甚至想坐臥在涼水中,這種情況看似屬陽,實際上是陰極所致,應採用溫補法。
-
若腹部劇烈疼痛,可先讓患者喝一碗冷水,如果疼痛稍微緩解,說明是熱性病症,需降火。若降火後病情仍未見好轉,且患者口渴、大便乾結,應採用瀉下法。若是小腹疼痛,大便呈黑色,小便順暢,眼睛和皮膚發黃,這是血液瘀積所致,需使用活血化瘀藥物。若喝水後疼痛加重,說明是寒性病症,需溫補。判斷脈象是否有力度,是個有效的診斷方法。
-
若患者體現寒性症狀,脈象隱蔽,或是因嘔吐、腹瀉導致脫水,脈象微弱,可用薑汁和半杯好酒混合,讓患者服用,若脈象恢復,代表病情有望康復;若脈象仍無改善,則代表病情危急。
-
若舌頭上有舌苔,無論顏色如何,都可用井水浸泡新青布,然後用生薑水刮除,或者用薄荷粉混入少量蜂蜜,刷牙擦拭。若舌苔發黃,可用生薑泥全身擦拭,有助於病情改善。
-
若鼻血不止,可將炒黑的山梔研成粉末,吹入鼻中,並在外側用濕草紙固定,有助於止血。
-
若熱邪入侵臟腑,服藥後,可將一升鹽炒麩皮,用絹布包裹,在患者腹部進行熱敷。藥物在熱力的作用下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大便更易排出。
-
若患者吐血不止,可將韭菜汁與墨汁混合飲用,若無韭菜汁,也可用雞蛋清代替。紅色屬火,黑色屬水,二者相剋,有助於病情控制。
-
若患者中毒,昏迷不醒,四肢冰冷,嘴脣青紫,指甲發黑,無法進食藥物,可將一把蔥切成三寸長的段,像餅一樣放置在患者肚臍上,先塗上少量麝香,再將蔥餅蓋上,用火熱敷,蔥餅變軟後更換,重複三次後,患者應會逐漸清醒。先喂患者薑汁,再服用薑附湯。若仍未醒,可灸關元穴三十次,若仍未醒,代表病情危急。
-
若熱邪過盛,可將一兩黃連煎水,放入井中冷卻,用新青布沾水敷在胸口,若感到熱了就更換,直到熱勢減緩即可停止。此法只適用於夏季。
-
若患者服藥後立即嘔吐,可讓其飲用半杯熱薑汁,嘔吐應會停止。一般而言,服用寒性藥物應用熱水送服,服用熱性藥物應用冷水送服,而中和性的藥物則應用溫水送服。